人間菩提

 

海濤法師編著

 

Part 1 人間菩提

Part 2 清涼菩提

Part 3 法的禮物

Part 4 心的聲音

Part 5 智慧語錄

Part 6 平等心

海濤法師的弘法悲願

 

Part 1 人間菩提

 

人間菩提

 

生命儘管是有缺陷的,但生活是需要讚賞的,一個人如果否定自己的特質,不可能擁有美麗的人生,也不可能擁有幸福。

 

◎為利益眾生,實現佛法,付出心力,而生歡喜,謂之「法喜」。

 

◎布施若不是真正心存喜捨,非但沒有功德,反增煩惱。

 

◎我們在讀書或創業時,自己先要有一個發心,就是發「為人服務、為人犧牲奉獻、永不退轉」的誓願,這叫做「不忘初心」。

 

◎有時我們常怪別人不聽自己的話,其實自己何嘗聽自己的話,最不聽自己話的人,就是自己。

 

◎古人云:不責人過錯,不舉人陰私,不念人舊惡,三者可以養德,可以遠害矣!

 

◎聰明人得失心重,有智慧的人能捨,能「捨」就能得,得到無限的快樂。

 

◎心念有強大的力量,所以才有必要把心念拿來念佛,把我們的心念安置在最高能量,最歡喜、清淨、慈悲的狀態。

 

◎六欲天雖然享受福樂,沒有痛苦、煩惱,但都有一個問題,就是死亡的問題。一場好夢總要醒過來,這是我們不選擇諸天為歸依處的原因。

 

◎學佛而能夠深刻理解到學佛的根本意趣,進而感覺到非學佛不可,有這種堅強的信念,才能真正走向學佛之路,而不是在佛門邊緣歇腳,或者走入歧途。

 

◎把自己的本分事做好,歡喜接受所面臨的一切,過一分鐘,即消一份災。

 

◎心靜自然人安分,人安分就能過著和樂的日子。

 

◎最平淡的日子,心裡最安定,寧靜最美,安定最樂。

 

◎勇氣不可失,信心不可無,世間沒有「不能」與「無能」的事,只怕──不肯。

 

◎以「媽媽的心」愛天下的眾生,以「菩薩的智慧」教育子女。

 

◎要培養一份清淨無染的愛,在感情上不要有得失心,不要想得到回報,就不會有煩惱。

 

◎愛要濃淡合宜,像清茶淡香,若是太濃,則苦的喝不下。

 

◎要談情,就必須談長情──覺悟的情;要說愛,就必須說大愛──解脫的愛。

 

◎愛得普遍,愛得透徹,愛得乾淨俐落,就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父母過分愛子女,會反射成為子女的煩惱,對子女要放心,他們才能安定成長。

 

◎人生能平安順心並非是沒有橫逆,而是因為你有能力轉化它。

 

◎一個人要先能夠「忍受」,忍受失望、忍受憐憫、忍受瞧不起、忍受瞧得起、忍受愛、忍受迷失,然後才能自由自在的追尋自己的理想。

 

◎有許多事情,你要先「受、得了」,然後才能找出意義。

 

◎我們不要對目前的遭遇,存有任何埋怨的心理,應該以平靜了業的心情來承受,並且要以更虔誠的心來懺悔行善,以彌補自己所造的業。

 

◎謹慎、警覺,是心航的導師;光明、柔和,是內在的佳侶。

 

◎不管佛菩薩再慈悲,業力再怎麼化解,人終究還是有要走的一天,重要的是我們從人生裡學到了什麼。因為覺悟,讓我們有重生的機會,有懺悔的機會,有在這個生命裡重新得到啟示的機會。

 

◎「隨」不是跟隨,是順其自然,不怨懟、不躁進、不過度、不強求;「隨」不是隨便,是把握機緣,不悲觀、不刻板、不慌亂、不忘形。

 

◎當我們年齡漸長,愈來愈覺得錢之可貴,就可能用錢去衡量一切,甚至衡量愛。豈知在這世界上,沒有錢之前,早有了愛。當我們沒有賺到錢之前,早賺到了愛,我們因愛而來到人世,有一天離開,帶不走錢,只帶得去滿懷的愛。

 

◎網路聯結了全世界的訊息,卻接收不到人們心底真實的感情。

 

◎要想能夠說出正面的話、良善的話、有意義的話,首要之務就要從淨化自己的心靈開始,有淨化的心靈,就會有淨化的意念,有淨化的意念才能說出良善美好的言語。

 

◎沒有被日出萬丈的光芒照過眼睛,沒有與月光並肩同行過,沒有聽過樹與風的合奏,你如何體會淨土的美好?

 

◎生命儘管是有缺陷的,但生活是需要讚賞的,一個人如果否定自己的特質,不可能擁有美麗的人生,也不可能擁有幸福。

 

◎一個人能改善自己的缺點,強化自己的優點,這是個人成功的要務;一個老闆如果能包容員工的缺失,甚至欣賞員工的優點,這是企業成功的關鍵。

 

◎求全之心,可用之責己,但不可用以交友;滿足之心,可用之處境,但不可用以求知。

 

◎真正的慈悲,來自看見他人的苦痛。你有一種責任感,希望能夠給予他人一點幫助。

 

◎佛法本來如是,並無所謂深不深、難不難的,如果說是深是難,那是難在眾生自己,深在眾生自己。

 

◎命運中沒有偶然,一個人遇到順境、逆境,完全是由自己創造出來的。

 

◎我禮拜,不求佛菩薩賜福給我;我祈求,讓我得意時勿膨脹自我,挫折時心不萎靡,能夠安穩如山,寬厚如地。

 

◎瞋是失佛法的根本、墜惡道之因緣、法樂之冤家、善心之大賊,種種惡口之臟腑。

 

◎智者事事反求諸己,愚者處處外求於人。

 

◎人之惑,惑於私,私除則明;人之病,病於惰,惰去則勇。

 

◎每個人都希望身處在高超、美好、清淨的地方去。但這種地方不是容易找到的。因為,我們的心不改變的話,環境是改變不了的。

 

◎義工,為貪婪自私的行為,留下了身教;義工,為爭名逐利的人群,散播了開示;義工,為冷漠機械的社會,增添了光熱;義工,為人情紙薄的潮流,注入了情義。

 

◎慈悲是溫柔美好的世界,尊重是祥和歡喜的妙方,感恩是幸福安樂的泉源,讚嘆是利人化他的法寶。

 

◎當我們被別人誤解而產生不平時,先試試放棄戴在心靈的面具吧!

 

◎覺人之偽,不形之於色;吃人之虧,不動之於口。

 

◎學佛的人,處處希望他人好,雖然希望自己好,但希望他人比我更好,這才是佛教徒的存心。

 

◎修行是不隨順動念頭,工作中專注學習不胡思亂想,學習替別人想,不為自己。

 

◎只要你願意為大眾寫下「歷史」的篇章,別人自然樂意為你留下「歷史」的軌跡。

 

◎尊敬一個人,要散播他的善行;肯定一個人,要延續他的願心。

 

◎從「小腦運動神經受損嚴重,導致重度腦性麻痺」的孫嘉梁,證明了:腦性麻痺可以征服,「心靈麻痺」才是群醫束手的絕症。

 

◎「心無所住」,看到了只是看到,聽到了只是聽到,從不產生好惡。沒有妄念,就沒有煩惱心。

 

◎只有在天空最黑暗的時候,我們才能看到天上的星星。

 

◎對於凌駕命運之上的人來說,信心是命運的主宰。

 

◎熱情讓我們散發光彩,理想讓我們甘於等待。

 

◎為真理服務最有價值,為眾生服務最為尊榮。

 

◎生活的艱苦,可以從淡泊中度過;人事的不安,可從勤勞與謙讓中改善。

 

◎用體諒的心,對待親情;用結緣的心,對待友情。

 

◎年年不忘春耕,自然能夠秋收;時時不離助人,自然能得人助。

 

◎眼睛要生在心裡,觀察自己;嘴巴要長在心上,評論自己。

 

◎生命中或許有「失望」,但一定不能「絕望」,總要滿懷「期望」,而且永不放棄「希望」。

 

◎忍耐是做人第一法;禮貌是處事第一法;謙虛是保身第一法;寬容是用心第一法。

 

◎忍耐,才能和氣致祥;悔過,才能提起勇氣。

 

◎人的心念意境,如能時常保持開朗清明,則展現於週遭的環境,都將是美而善的。

 

◎我們最穩當的保證人,是我們自己的般若智慧。

 

Part 2 清涼菩提

 

未來的是妄想,過去的是雜念。保護此時此刻的愛心,謹守自己當下的本分。

 

正覺

 

◎健時,常作病想,可以保生;富時,常作貧想,可以守家;少時,常作老想,可以力學;活時,常作死想,可以近道。

 

◎有德即有福,無瞋即無禍;心寬壽自延,量大智自裕。

 

◎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布施的人有福,行善的人快樂,時時心有法喜,念念不離禪悅。

 

◎菩提心就是大智慧、大慈悲、大願力所結合的心。

 

◎信佛必須學佛,學佛必須效法菩薩精神。菩薩心中沒有自我成就的企圖,只有成全眾生的悲願。

 

◎慈悲是由本性生出來的,而愛是由感情發出來的。

 

◎學佛是心靈的淨化,學佛是生命的解脫,學佛是福慧的圓滿。

 

◎開悟後所獲得的東西,便是放下一切,包容一切。能夠放下是智慧,能夠包容是慈悲。

 

◎往好處想的人,快樂滿懷;往悲觀看的人,痛苦不已。

 

◎用慈悲來處理他人的事;用智慧來處理自己的事。

 

◎所謂「放下」,並不是沒有自己,而是指沒有對抗心,沒有捨不得之心。

 

◎佛法的價值觀,就是肯定世間是因緣無常,人類應互助互容,任何的行動都必須指向內心的寂靜,及貪瞋痴的止息。

 

◎我們的權利及自我中心可以「放下」,但是責任和義務一定要「提起」。

 

◎看破是大學問,放下乃是功夫,能徹底的看破放下,成佛可期。

 

◎用慈悲心來關懷他人,乃至遍及於一切眾生;用智慧心來觀照自我,乃至微細的每個念頭。

 

◎自求解脫是慧業,助他解脫是福業,福慧雙修是菩薩道。

 

◎成佛道的要件是「柔軟心」。柔軟心就是無恨心、慈悲心、吃虧的心、處處忍耐的心、知足的心、不執著的心。

 

◎修行重點是:改革你的內在世界,使你的內在變得更柔軟、更謙卑、更有智慧。

 

◎修行是要使我們斷除情欲,而不是要使我們變成一個無情的人。

 

◎生死解脫,不是今生不死,不是未來永生,是未來生死苦迫的不再起,於今生的苦迫中得自在。

 

◎佛法的入門是:「看得破、放得下。」從哪裡下手?「布施」。

 

◎布施是放下,這是修功德;忍辱是成就功德,功德就不會喪失。

 

◎佛法是從一般戀世的自私人生,引向出世的無我人生。

 

◎你的心念佛時,就是向著極樂世界;心想財色名食睡,就是朝地獄鑽。

 

修行

 

◎貪心是最猛烈的火,憎恨是最壞的執著,迷惑和錯誤的見解是最難脫逃的網,愛欲是最難渡過的河流。

 

◎學戒是學佛菩薩的行為,修定是學佛的心。

 

◎唯有無限的付出,我們才能真正擁有全部。

 

◎一切惡念不令生,處處忍讓,處處學吃虧,當作還債想。

 

◎心地一塵不染才是恭敬,心裡有雜念即不恭敬。

 

◎講經說法、傳播真理、轉移社會風氣,就是最徹底的慈善事業。

 

◎養生之道,以能戒除煩惱與憂悲為本,從清心寡欲入手。

 

◎不將煩惱是非帶上床,不把憂悲苦惱帶到明天,就是居家修行的不二法門。

 

◎家庭為煩惱之根本,出家要出煩惱的家及無明的家,才算真正出家。

 

◎有病才知生死苦,才會一心求解脫。《寶王三昧論》云:「念身不求無病,身無病則貪欲易生。」

 

◎如果自己是對的,別人硬說你不對,也要向他懺悔,修行就是要修忍辱!

 

◎君子以良心為鏡,學佛之人以因果為鏡,聖人以本性為鏡。

 

◎玄奘法師說:「凡僧雖不能降福,但修福須敬凡僧。」修行人應學唐太宗──「雖見小沙彌,猶如敬佛。」

 

◎學佛不守戒,莫談了生死。能夠守戒,才能得到佛法上的「清涼」

 

◎慈舟大師云:「持戒確是救我們法身慧命的金丹,如果覺得生死有趣味,那就是魔子魔孫。」一番提醒,一番用心。

 

◎常人總不見自己有過,聖人總不見自己有德。不見有過,故其過山積;不見有德,故其德天高。

 

◎印光祖師說:「想要學佛祖了生死,須從慚愧、懺悔、止惡、修善而來。」慚愧、懺悔的力量,足夠讓心中潛藏的貪瞋癡掃蕩無餘,進而實踐止惡、修善。

 

◎有願無求,就自在!

 

◎人在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

 

◎菩薩行裡,最重要的課題是布施、忍辱。布施是放下、是捨。不肯放下、不肯捨,就不能忍。真正能放下、能捨,自然就能忍。

 

◎佛言「萬法皆空,因果不空」,故佛陀教導我們要「遠離眾惡」。

 

◎順境不動歡喜心,逆境不動瞋恚心,才能看到諸法實相。

 

◎障礙大慈悲心的是瞋恚,持大慈悲戒即可破除瞋恚障。

 

清心

 

◎再好的機會、福報,如不能把握因緣,一樣會溜走。

 

◎作事不怕不成,只怕無恆心。

 

◎行善要及時,功德要持續。

 

◎遺失現在,未來就會後悔。

 

◎三兄四弟一條心,門前泥土化黃金。

 

◎逆境、是非來臨,心中要持一「寬」字。

 

◎逆境現前,要歡喜接受,才能消除業障。

 

◎人都是向外追求名聞利養,其實最重要的是追求內心的清淨平和。

 

◎要從「聲、色」調習自己的一舉一動,在任何時候、任何情境,都要和顏悅色、柔聲細語。

 

◎歡喜心是一種涵養,能令周圍的人都有如沐春風的喜悅感。

 

◎做好事不是有錢人的專利,而是有心人的參與。

 

◎並非有錢就是快樂,問心無愧,心最安。

 

◎勇往直前為人服務,就是幸福。

 

◎難行能行、難捨能捨、難為能為,才能昇華自己的人格。

 

◎人生不一定球球是好球,但是有歷練的強打者,隨時都可以揮棒。

 

◎心要像明月一樣,有水就有月;心要像太空一樣,雲開見青天。

 

◎唯其尊重自己的人,才能勇於縮小自己。

 

◎「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錯誤的思想、觀念和行為。

 

◎屋寬不如心寬。

 

◎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

 

◎對人要寬心,講話要細心。

 

◎要批評別人時,先想想自己是否完美無缺。

 

◎要用心,不要操心、煩心。

 

◎人要自愛,才能愛普天下的人。

 

◎真正自愛的人,不會與人計較。

 

◎要看好人,自己要先做個好人。

 

◎心有定力,智慧自然產生。

 

◎「心美」,看什麼都順眼。

 

◎人的生命要不斷發揮它的功能,才算是有意義的人生。

 

◎知緣、惜緣,再造善緣!

 

◎生命無常,慧命永久;愛心無涯,精神常在!

 

發願

 

◎願是成功的起點!人生最需要的就是願,也就是希望。

 

◎發願要發好願,說話要說好話。

 

◎願──必須要發利濟眾生的大願,並且必須隨時隨地身體力行。

 

◎只要相信自己有無限的能力,做什麼事都會成功。

 

◎不要去管別人的邪惡,只要經常提醒自己,什麼是該做的或不該做的。

 

◎常常抱著利益眾生之心,就可永遠不離喜樂。

 

◎欣賞他人,即是莊嚴自己。

 

◎要得到別人的讚嘆,就得先讚嘆別人。

 

◎七尺之軀不如一尺之面;一尺之面不如一寸之鼻;一寸之鼻不如一點之心。天堂地獄由心造!(心如工畫師、法界唯心造)

 

◎好事我們要響應,壞事絕對要停止。(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成功是優點的發揮,失敗則是缺點的累積。

 

◎人往往不是沒有力量去做事,而是不肯去做。

 

◎土地是人耕出來的;有第一年的播種,才有第二年的收成。

 

◎「路」必須去走方能到達,「事」必須去做才能完成,而「苦」則必須去受才可消除。

 

◎站在半路,比走到目標更辛苦。

 

◎生活有朝氣,活得暢暢快快!工作講求效率,做得踏踏實實!

 

◎今日退一步就是日後進一步的本錢。

 

◎能原諒別人的人最快樂!當你原諒一個人的時候,當下心中的煩苦也同時消失了!

 

◎怕人知道的事不做,不該做的事不想。

 

◎遇到困難,一定要用更大的鬥志面對,惟有勇敢面對困難,才有機會致勝。

 

◎人大都有名利之心,且好與人爭、與事爭。如果能與人無爭,則人安;與事無爭,則事安;人事無爭,則世界亦安矣。

 

◎世間事都是彼此相對的,只要我們以真誠的愛心待人,以光明磊落的心胸接物,人生到處都充滿了真善美。

 

◎以慈愛來感化怨恨,以良善來感化邪惡。以施捨來感化吝嗇,以真實來感化謊言。

 

自重

 

◎一個人能被別人所尊重,且有能力為人付出,才是最幸福的人生。

 

◎讀書求學不只是增廣知識、技能,更要提昇品格、改變氣質。

 

◎理直氣壯、得理不饒人者,不僅惹是生非、傷人傷己,甚至永遠無法化解仇恨、圓融人事。

 

◎好好調整自己的心,把恨人、瞋人的怨嫌心,轉變成愛心、寬恕心。

 

◎別人強過自己,我要敬重他、向他學習;別人不如自己,我要謙虛他、鼓勵他。

 

◎我不輕視自己,也不自大。

 

◎有多少力量,就做多少事,切莫等待,等待常會落空。

 

◎稻穗結得越飽滿,越會往下垂,一個人越有成就,更要有謙卑的胸襟。

 

◎聽到好話,要如海綿遇水,牢牢吸住!

 

◎為善抱持平常心,才能安然自在。

 

◎「孝」首重在順從,要體貼親心、聲色柔順,切不可不耐與嫌煩。

 

◎孝順父母是子女應盡的天職,侍奉公婆是兒媳應有的孝道。

 

◎孝順要及時,行善也要及時。

 

◎讓父母讚美一句,勝過拿錢到處消災,因為父母的讚美,就是最大的祝福。

 

◎兒女的歡笑,是父母的冬陽。

 

◎不要總是要求別人給我什麼,要想我能為別人做什麼。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因為沒有人能離群獨居。

 

◎要祝福別人,也要祝福自己,祝福自己就不要唉聲嘆氣。

 

◎凡夫只看到別人外在的污點,卻看不到自己內心的垃圾。

 

◎多原諒別人,能積福德;把心量放大,福氣就大。

 

◎生出一念善,既可自救,又可以救人;起了一念惡,不但毀人,而且毀己。

 

◎別人若對不起我們,便懷恨在心,這就是愚癡,生活中能時刻觀察因緣,便能破除愚癡。

 

習氣

 

◎道德是提昇自我的明燈,而不該是呵斥別人的鞭子。

 

◎要端端正正,不要嘻嘻哈哈;要謹謹慎慎,不要唏哩嘩啦。

 

◎雖然摸不到、看不見空氣、風、電的形相與顏色,但不可否認它的作用與功能。同樣道理,對鬼、神、佛、菩薩的靈驗,亦不可忽視,善惡有報,如影隨形。

 

◎與人相處要牢記「默」字;與家相處要牢記「忍」字;與世相處要牢記「寬」字。

 

◎少慾少煩惱,安穩最大利。

 

◎不要覺得自己很不幸,世界上比我們更苦的人還很多。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勇於接受別人批評,正好可以調整自己的缺點。

 

◎與人相處之道,在於無限的容忍。

 

◎菩薩的感情廣大無際,能普愛一切眾生。

 

◎「念佛」是為擴大自己,轉「凡夫性」為「聖人性」。

 

◎真藥難醫冤孽病,橫財不富命窮人。

 

◎一個對自己內心有所警戒的人,能遠離惡魔的羅網。

 

◎路是人走出來的!千里之遙的路,都必須從第一步開始。

 

◎做該做的是智慧,做不該做的是愚痴。

 

◎世界濁惡,只要愛心片片,自成人間淨土!

 

◎有力量固然重要,更重要的還是要有心。

 

◎待人退一步,愛人寬一步,在人生道路中就會活得很快樂。

 

◎大錯誤容易反省,小習氣不易除掉。

 

◎不能低頭的人,是因為一再回顧過去的成就。

 

◎看他人的成功,猶如自己的成就,就是菩薩。

 

◎培養好自己的氣質,不要爭面子,爭來的是假的,培養來的才是真的。

 

◎人人若能彼此溝通,就能相安無事,假如多心且猜疑,即成是非。

 

◎把握當下,就是用心。

 

◎是非當教育、讚美作警惕;嫌棄當反省、錯誤作經驗;任何批評,都是寶貴的一課。

 

清淨心

 

◎一切法無我,去掉執著方做功課。真正下功夫就是去掉執著──離相無住,利他無我。

 

◎人不種因只求果,不耕耘只求收獲,不付出只要獲得,這完全不合乎宇宙法則。

 

◎發脾氣能招魔,很沮喪會引鬼。不可告人的事斷然不做,不可做的事斷然不想。

 

◎把生命提升到純生命,也就是成佛。佛者覺也,就是純知覺,純知覺就是不使任何東西,停留在我的知覺裡面,什麼都有,但什麼都不許停留,這就是「無住生心」。

 

◎分別心就是「事情生心情」。

 

◎生滅心就是凡夫的相對心態,一般人都有個內在的我主體和現象的客座,相互對立著,這種存有相互對立的心理狀態,就叫生滅心,如果我們迄今不曾發覺到「煩惱純屬無明執著的生起,感受的當下並無實性,也無自性可得」,那已經是很嚴重的落在生滅心的狀態了。

 

◎我們不能改變業報,但心性可以調和,情緒心態要穩定柔和,可以自主學佛。要調整心性,控制情緒,快樂的生活要從包容做起,用無相的心了知緣起無常,一切法無「能、所」,不被相所轉,依報正報可能有缺陷,但心念可以自己做主。

 

◎不是心轉物,物不能轉,物是因緣法,怎麼轉,不被物轉,放下即是轉物。

 

◎「轉」煩惱變菩提,「化」煩惱為覺性。

 

◎以煩惱心念佛,與佛不相應;用清淨心念佛,與佛能相應。因為本性是清淨、是無量光無量壽,所有的生滅法不如一念的不生不滅心。

 

◎凡是執著有所得心,皆屬戲論,離相才是佛法,無所得即是無所住,若有所得,皆是生滅法,皆是外道。

 

◎世間無一法,不被無常吞,當捨不淨身,換取清淨心。

 

◎一定要把「有」的事物,化成「無」的功夫,學佛必須要轉化為覺性,把有的執著化為空性的智慧,就是真修行者。

 

◎從生滅法中放得下,當下是不生不滅,即是吾人本來面目,青山常不動,白雲任去來。

 

◎眾生皆在無明的見解中,所以不講道理是正常的,不要在意。

 

放下

 

◎修行若是順著貪瞋痴的習氣,就要一直輪迴生死。斷掉貪瞋痴,放下三毒惡劣的習性,做逆生死流的工夫。

 

◎這個世間不值得我們這樣痛苦、煩惱,不值得我們這樣執著,不值得我們傷心、落淚,這個世間必須遠離,必須放下。

 

◎執著是一切顛倒的根本,能放下執著,無始以來的生死即了。如果能從「如如不動、不取於相」下手,即是正確的方法。

 

◎「放光」的意思表示本性、表示平常心、表示真心,都在當下,佛放光是因為證悟到平等的真心。

 

◎放下就是道,放不下就沒有道可言。凡夫聖人之分別在於「放下、放不下」。

 

◎當下無心,空性「不離當下」是說,我眼睛投射到那裡所見的一切都是生滅的,但是見不會生滅。

 

◎相愛容易相處難,這個世界的山河大地,包括我們的情緒,每天都在變化,此即是輪迴相,我們凡夫大都是無明的產物,相處久了,不可能不會衝突對立,意見不同是正常的,所以包容就顯得特別重要。

 

◎世間有一樣比閻羅王更偉大的,就是沒有妄念,貪瞋全盤放下,任何人都沒有你的辦法,放不下則臨命終時會很無奈,閻羅王就是看你的念頭而來,沒有念頭就沒有生死,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念頭。

 

◎念頭就是動,動就失掉本來的清淨心,動到念頭就離開了真心,修行一定適用這八個字,才能成佛道──「如如不動,不取於相」。

 

◎任何事情發生時,大修行人一定要做到無事無爭,無爭就是道,平等心與空相應即是道,「道在寂靜無生之處」。

 

◎衹懂得布施,不知道將煩惱捨掉,不是真布施者。

 

◎如何造褔?放下即是褔,沒有煩惱即是大褔德的人。

 

◎情、欲是障道之根本,我們無始劫以來所以會輪迴,主要是我們受欲望、貪愛的心所束縛,只要懂得放下,即不受輪迴,此是修行的關鍵。世間沒有放不下的事情,肯與不肯而矣!

 

◎要發願做佛,以佛自許,以不生滅心來過日子,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佛法是心法,不要祈求心外之佛,內心達到最平等的清淨無煩惱,才是無上的心法。

 

◎若不知心地法門,心外求法,雖然用功拜佛念佛,一樣是外道。

 

真心

 

◎何謂常住真心?無所住就是常住,住於無住叫做常住,若有所住,即非常住,何以故?有所住即是生滅無常故。

 

◎佛的偉大是在於一切境界,不論順逆都能了知,如如不動。我們應當慚愧,何以一點小事都不能放下、不能擺平、永遠做不了自己的主人。

 

◎我們盡量給眾生因緣、機會,但不一定能改變眾生。

 

◎我們都想追求世間最偉大的事情,空性不生不滅,即是世間最偉大之處,永遠存在的法身慧命,無量壽、無量光。(無有空間時間的束縛)。

 

◎發上品心得上品戒,上品戒即是無所住。

 

◎世間最堅固的東西就是「空性」,不見有少法生滅,即是一切事究竟堅固,首楞嚴大定也。

 

◎生死只是意識層面的轉變而已,沒有真正的生死。

 

◎惡劣的眾生是讓我們去同情、去觀照、去度脫的對象,不是去恨、排斥、對立的。

 

◎念佛是念自己自性的清淨心,念佛的目的是要讓心清淨,如果放下虛妄的執著,心就能清淨,念佛即是佛,心淨則國土淨,心不清淨,念到死也一樣。

 

◎內心無恩怨是大修行,放下才是修行。有寬恕心的人是大修行,內心無所住的是大修行人。

 

◎平常心是平常心,是無相的心,平常心是擺平自己的心,沒有高低起伏的情緒,無是無非,水在高處是平的,水在低處也是平的。

 

◎不昧因果──覺者知道因緣果報的存在性,接受因果的必然性。(1)歡喜承受現實果報的來臨。(2)決不敢再造惡因、結惡緣,隨緣度眾生。凡夫抗拒果報,不敢接受自作自受的因緣事實,生起煩惱憂愁之心,更以惱怒怨恨之心再造惡因。

 

心念

 

◎「離妄絕相,照體獨立」,修行用此八字。離開一切虛妄的因緣法,放下一切假相,用清淨得本性。「照體獨立」,就是不受根、塵、識的束縛,見性不受根、塵、世的遷制,靈光灼耀是自在人。

 

◎佛──空性(智慧)平等(慈悲)的心。

 

◎「無」是保安符,把一切無事貼在心中,是我們的保安符、仙丹妙藥。

 

◎生命的幸福是從覺醒中來,非由追求而得。

 

◎為何不能了脫生死?因為受時空限制,空間是指心量的大小,時間是心念的執著。

 

◎佛陀教導我們忍耐與寬容,是超越痛苦的最上方法。

 

◎智慧的生活態度是避免苦,而不是追求快樂。

 

◎如果心念常帶歡喜感恩,有正面的念力,免疫功能會上升。心打開,往光明愉快的方面想,身體就健康。

 

◎無求即心不生,無著即心不滅。若有所得全歸生滅,無所得名為坐道場。

 

◎修行人要深信因果,但在因果當中要了解本體的當下是空性。

 

◎如果我們都不會死,「生命」就沒有什麼意義,因為有「死」才顯出活著的珍貴。死亡是生命的一面鏡子,告訴我們如何感謝生命的難得。

 

◎內心無妄想、無住、無著,臨命終時,只有阿彌陀佛來接引,無有生滅的念頭,只有本性不生滅的心,此是修行的方法。

 

◎只有一種方法可以讓我們解脫,就是觀空、觀無常,除掉得失的強烈觀念,很快就會解脫。

 

◎許多法門歸納起來,就是看念頭,要訓練不要隨便起念頭,但是要有先決條件,一定要讓自己清淨下來,讓意念清淨下來,自己看得見起心動念,你就慢慢作得了主。

 

◎無常的本身就是無自性,無自性就是空,空就是與常相應。

 

Part 3 法的禮物

 

任他雪山萬丈高,太陽一出化江水;任他愚癡煩惱長,心田一開化甘露。

 

法的禮物

 

◎微笑的表情,可以感受生活中每一刻的豐足與喜悅;樂觀的心情,足以抵擋生命中每一次的挫折與打擊。

 

◎任他雪山萬丈高,太陽一出化江水;任他愚癡煩惱長,心田一開化甘露。

 

◎生命中所有事件的發生,不論當時多麼痛苦、悲慘,都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賜予你智慧、力量與覺醒。

 

◎不要怕作任何決定,也不用怕作錯決定,因為恐懼來自未知,一旦看清前因後果,自然就無須害怕,亦無須後悔。

 

◎幸福往往是事過境遷之後,你才體會到原來你已經有過的一種境地。

 

◎許多人一生都在「無法承受痛苦」的錯誤想法中度過,然而你已經承受了痛苦,尚未做的,只是去感受痛苦以外的其他覺受。

 

◎我們有煩惱?還是煩惱有我們?

 

◎一個人會覺得煩惱,是因為他還有時間煩惱;一個人為小事煩惱,是因為他還沒有大煩惱。

 

◎在這世界上有一種東西完全屬於你自己,那就是──你的心念;只要心念一轉,你的世界也會隨之改變。

 

◎法的禮物,勝過世間一切的禮物!

 

◎如果我們一無所求,那我們將得到甚麼?答案是:我們甚麼也得不到。無論我們得到甚麼,都只是痛苦的一個原因。

 

◎每件事物都已完備而且圓滿,所缺的,只是那些有足夠信心來實踐與分享的人。

 

◎只要能體會生命是無常的,沒有得或失,只有變化與轉化,就知道死不是一種結束,是另一層面的開始。

 

◎憤怒是弱者的武器。愈愛生氣的人,其實自卑感愈重,生氣只是他不克自制的反應。

 

◎當別人有生氣的情緒時,我們不妨把他當成是一種求救的訊息──其實他們的內心欠缺的是更多自尊及肯定。

 

◎龍樹菩薩說:凡對因果有堅定不移之信心,乃為世間正見。

 

◎當一個人發現有人與自己一般痛苦,甚至有過於自己時,他的痛苦就會變得容易忍受,因為痛苦之不易忍受,乃是帶有主觀誇大的色彩之故。

 

◎人活著不是期待人生完全沒有悲苦,而是要期待自己有所體悟,能超越悲苦。

 

◎逃避學習的後果,只會使這些課程,一再地出現在生命之中,你終究要練習到學會為止。

 

◎混亂升起的地方,也是寧靜升起的地方。哪裡有混亂,透過智慧,那裡就有寧靜。

 

◎「放下」,並不是不需要去修行,而是意味著必須遵循「放下」的法門修行。

 

◎修行,是為了要看到原本的心。所以我們必須訓練心去認識法塵,並且不迷失其中。

 

釋迦金言

 

◎寧靜來自內心,勿向外尋求!

 

◎放下過去的煩惱,不耽憂未來,不執著現在,你的內心就會平靜。

 

◎不嫉妒、不貪婪、沒有私慾,在所有情況下,內心都持有那份寧靜,這就是高尚!

 

◎不要把你所得的估計過高,也不要嫉妒別人。羨慕別人,就得不到寧靜的心靈。

 

◎當一個人品嘗到孤獨與恬靜的美味時,便不會產生恐懼的心理和犯罪的行為。

 

◎痛苦的根源是私慾,無論企求快樂、報復、或只企求長壽的慾望,都會導致痛苦。

 

◎慾望會導致痛苦,其主要原因乃是慾望永遠無法完全滿足。

 

◎從愛欲產生憂愁,從愛欲產生恐懼,拔除愛欲的人,既沒有憂愁,也沒有什麼恐懼可言。

 

◎固執某一件事物(或某種見解),而輕視其他事物(或見解)是愚昧的,智者稱它為「束縛」。

 

◎沒有貪愛和憎恨的人,就沒有束縛。

 

◎貪心是最猛烈的火,憎恨是最壞旳執著,迷惑和錯誤的見解是最難脫逃的網,愛欲是最難渡過的河流。

 

◎一個人應該捨棄憤怒,拔除傲慢,超越所有的束縛。不執著心靈和物質的人,內心可以得到真正的安寧,而不受外在的影響。

 

◎聰明的人說:鐵、木頭和麻繩所做成的枷鎖,並不是堅固的束縛,迷戀金、銀、財寶種種,才是最堅固的束縛。

 

◎所有的欲望,只有小小的甜味,而卻隱藏著相當多的苦頭。

 

◎沉溺在愛欲的人,宛如兔子困在牢籠那般驚恐,為束縛和執著所纏綁,長期受苦痛的折磨。

 

◎被不正確的思想所困住,愛欲強烈貪圖享樂的人,欲望便加倍地增長,束縛也因而更堅牢。

 

◎人類潛在的真正思想──自愛。「如果真正深愛自己,就會將此心比他心,己所不欲的決不會加諸他人身上,這就是愛的本質。」

 

◎「知道他人之憤怒,需端正自己的信念,戰勝自己,莫起了怨憎之心,如此方道能戰勝別人。」「要戰勝自己內心憤怒之火。」

 

◎「怨憎會苦」需反求諸己。

 

◎如果沒有愛那來的恨?愛與憎實是一體兩面。釋尊說:「只有被責備或只有被讚美都不是好現象」,褒貶都有,才是人類社會不變的真理。

 

◎明知愛的果實苦澀,卻又忍不住一定要嚐的,正是我們人類性格中的大弱點。欲望是幸福的煉獄,它使人類有不怕幻滅、盲目的力量,它有使人無法拒絕的執著力與吸引力。情愛乃人類的宿命,自古英雄豪傑即已難逃此關。

 

◎愛與欲會成為人類痛苦的來源,就是因為「要把所愛之物據為己有」的心理所引起的,因此若要愛不帶來痛苦,唯一的方法就是不要執著。釋尊教導我們,不排斥父母的夫婦愛,不嫉妒媳婦的母子愛,不抗拒他人的利己之愛……種種能駕御「愛」的事才是人間的大愛。

 

◎釋尊說:「不要看自己所愛之物。」

 

◎不可只依據邏輯,推論,或事物的外表來決斷事理。

 

◎「健康是最大的利益,滿足是最上的財產,信賴是最親的親人,心靈的安寧則是最大的幸福。」「寂靜」是人類最高的境界。

 

◎人類潛在的自悔心,才是宗教所要尋求的真正的反省心。宗教的出發點就是對一切罪惡的自覺。

 

◎如果能無條件的承認自我的罪孽,並且拋棄虛偽的生活,人就得救了。懺悔之心是寧靜的來源,也是人類進步的原動力。

 

◎「不除去內心污穢,只想穿袈裟,和不整頓自己心靈,不求真理的人,連摸袈裟的資格都沒有。」要做個表裡一致的人。

 

◎釋尊說:「人類的資格是有控制自我的能力。」

 

◎「殺生、說妄語、取非份之物、犯他人之妻、沈溺酒物,等於自掘根本。」

 

◎要警戒自己不要像無心的湯匙一般,是個不知學習,身在福中不知福的人。

 

◎「諸位大王,我以為適度才是第一。」

 

◎語言是精神的脈博,語言等於在一刻一劃地雕塑著自己的人格,真是不可不慎啊!現代人言語混亂的原因,實在就是他們內心混亂的反映。

 

◎釋尊對馬勝比丘說:「不走就沒有路,硬著頭皮試試看吧!你將會發現自己有意想不到的能力。」拿出開拓道路的勇氣吧!

 

◎智慧的大門,只為有探求心,上進心的人而開。

 

綜貫佛法而向佛道

 

◎佛法的多彩多姿,適化無方,凡不能統攝總貫,不能始終條理,都會犯上偏取部份而棄全體的過失。就如同取一滴水而棄大海,不能完整的把握佛法,以為法就等於一切,不需要廣修遍學,所以一經一佛一咒的佛法,才大大的發展起來。這種家風,使佛教走上空疏貧乏的末運!

 

◎如來出世的真實意趣──教導人類,由人生而直趣佛道。所以著重熏修十善正行,不廢世間資生事業,依人乘正行而趣向佛乘,而不以厭離(如念死)為初學的法門。人乘正行而趣向佛道,也就是攝得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功德而趣入佛道。

 

◎如來說法,總是先說「端正法」──布施、持戒、離欲生天(定)。然後對有出世可能的,授以出世法門。

 

◎以「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統攝一切佛法,開顯由人而成佛的正道。

 

◎「福德資糧,則人天具攝;智慧資糧,則聲緣相協;律及經論,皆所依止;僅取一分,不成菩提」的全體佛教。

 

◎(一)「歸敬三寶章」── 歸依處處求,求之遍十方, 究竟歸依處,三寶最吉祥! 所說歸依者,信賴以為體; 歸彼及向彼,依彼得救濟。 若人自歸命,自力自依止, 是人則能契,歸依真實義。

 

◎(二)「聞法趣入章」── 由聞知諸法,由聞遮眾惡, 由聞斷無義,由聞得涅槃。 病想醫藥想,殷重療治想, 隨聞如說行,佛說法如鏡。 趣入正法者,應親近善士, 證教達實性,悲愍巧為說。 聞法而發心,隨機成差別。 下求增上生,現樂後亦樂。 中發出離心,涅槃解脫樂。 最上菩提心,悲智究竟樂。

 

◎(三)「五乘共法章」── 正信歸依者,應修於正見, 及修於正命,勝進不為難。 隨業報善惡,五趣常流轉; 人中苦樂雜,升沉之樞紐。 勤修三福行(布施、持戒、修定),願生佛陀前。 依人向佛道,戒行為宗要。 繫念佛法僧,戒施天功德; 正念彌勒尊,求生彼淨土。

 

◎(四)「三乘共法章」── 佛說解脫道,四締與緣起, 甚深諸佛法,由是而顯示。 隨業感生死,不出於三界。 煩惱貪瞋痴,不善之根本。 佛攝諸煩惱,見愛慢無明。 苦集相勾纏,死生從緣起。 解脫於癡愛,現證寂滅樂。 三學八正道,能入於涅槃。 緣起中道義,不著有無見,正見得解脫。

 

◎(五)「大乘不共法章」── 不忍聖教衰,不忍眾生苦, 緣起大悲心,趣入於大乘。 菩薩之所乘,菩提心相應, 慈悲為上首,空慧是方便。 依此三要門,善修一切行。 菩薩之學處,十善行為本, 攝為三聚戒,七眾所通行。 總攝菩提道,六度與四攝。 退失菩提心,嫉慳與瞋慢。

 

Part 4 心的聲音

 

尊重大眾的擁有,以共享福利代替自私自利。尊重天帝的生機,以環保護生代替破壞殘殺。

 

心的聲音

 

◎人生的一切際遇,無非是為了幫助我們靈性的成長。你的遭遇即是豐富人生的素材,你的處境更是獲得解脫和智慧的踏腳石。

 

◎我們經常會發現,人們回答問題和所提解決問題的方法,都是先前我們已經告訴他們的那些。

 

◎沒有人比不願意聽的人更聾。你的心是滿的,又怎麼裝得下別的東西呢?

 

◎正如農田要經過休耕才會肥沃。學習首先要學會的就是,必需先將你的杯中之物倒光。

 

◎一個人真正的價值,首先決定於他在什麼程度和意義上,從自我解放出來。

 

◎尊重大眾的擁有,以共享福利代替自私自利。尊重天地的生機,以環保護生代替破壞殘殺。

 

◎人生不過是一瞬間的事,死也是一剎那的事。

 

◎綜觀每件事情、每個問題的正反兩面之後,我們會發現,其實內心最深沉的恐懼,在所有狀況明朗了解後,將會自行化為烏有。

 

◎心在自然的狀況下,是清澄、潔淨而不混亂的。它會變的混亂,是因為追逐法塵,迷陷在情緒當中!

 

◎以正念去接受時,既不會過份地快樂,而當事物破滅毀損,也不會悶悶不樂感到痛苦。因為在正念中,我們清楚地看清了事物無常的真相。

 

◎有時生活中最大的不幸,莫過於得到了自己想要得到的東西。

 

◎修行真正的法喜,並不在於自己清淨解脫的成果,而是根源於,願意將此心得與經驗的過程分享他人。

 

◎有時候,我們說了不該說的話,做了不該做的事,那麼接下來,我們就應該去說該說的話,去做該做的事。

 

◎人的一生這麼短促,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無論富有或者貧窮,愉快地對待生活是最重要的。

 

◎生活中有兩個悲劇,一個是你的欲望得不到滿足,另一個是你的欲望得到了滿足。

 

◎要停止不做某事,比開始去做某事要難得多!如果你想去除不悅的想法,就專心致力於喜悅的想法上。

 

◎花呀!枝呀!葉呀!在大地母親的眼裡,都是她的孩子,沒有什麼不同。

 

◎經驗告訴我們,停留在不愉快情緒的時間越長,會大量降低我們解決問題的整體能力。

 

◎當我們對別人有更多的了解,就會有深切的諒解;當我們對別人有真摯的同情,就會有更深長的感情。

 

◎修行菩薩道的過程中,即使我們生病或處於苦痛中,我們依然覺知。不同的是「感覺只是感覺,心只是心」,我們只與平靜同住──超越苦、樂的平靜。

 

◎「不受」並不是沒有覺知,而是心無貪愛染著,於諸漏心得解脫,而不取受一切法,離於我、我所。

 

◎永遠用同一個問題問自己:「設身處地,你會怎麼辦?」你將發現要化解問題真的不難。

 

◎「慧的解脫」是要用真理去「覺世間」,並從它解脫出來。

 

和諧的生活

 

◎當我們在一起唱誦時,共同生活時,我們要注意到別人,感覺我們的一致性,而創造出和諧。

 

◎我們在世界所造作的,只是心靈的反映。創造和諧的第一步是從內在開始。心中和諧的感覺是來自知足。

 

◎知足不會來自外在的情境,因為外在的情況不會永遠如我們所願。

 

◎唯一的真實是無常、苦、無我。

 

◎要尋找完美的世界,須從內心去尋找。其中之一是「獨立」,是情感的獨立,不依賴別人的認同。佛陀說:「我不需要和這世界爭辯,但這世界會和我爭辯。」他能接受有人對他或是教義有不同的意見。

 

◎情感的獨立需要有愛心。尋找愛會讓我們得不到完全滿足。然而,去愛別人卻可以帶給我們情感的獨立和滿足。愛別人不需要考慮回報。愛和他人無關,愛是我們心靈的屬性。

 

◎假如我們因為身體和心靈而受苦,那就永遠不會有滿足。佛陀要我們回想,「我生來就是會患病的。」我們要去哪裡找到滿足呢?只有一個地方:那就是在我們心靈中。在心靈中,我們會了解別人的意義,而且能創造和諧,圍繞在我們的心中,這也就是我們修行的地方。

 

◎有時候禪坐甚至會牽動深埋在心裡的傷痕和恨。那是因為我們終於正視這些苦,而且會清楚地看到它。這會讓我們生起對他人的慈悲,因為我們看到人生來就是要受苦。

 

◎知足取決於內心的和諧──美麗而開放的心靈,充滿花朵、包含著愛、情感的獨立、接納自我。我們不必去追求愛或別人的讚美,而應該無條件地的付出。這是再簡單不過的事了。它使我們有寬大的心量。

 

◎假如我們能夠正面地付出愛心,我們不會威脅別人,也不會感到受威脅。愛是和諧生活的唯一方式。

 

◎逃避是不善巧的方式。當我們開始跑,苦就開始追。苦不是住在特定的地方或是情境,它就在我們的心中。它會和我們坐同班火車、飛機和船,如影隨形地跟著我們。處理苦的唯一善巧方式是正視它,把它當作是學習的經驗。

 

◎我們的心是善巧生活的訓練場,因為和別人相處就有可能產生摩擦。我們應該知道別人眼中的自己,這樣才能真正地認識自己。

 

◎要有內在和諧,我們必須接受苦是生命的一部份。而且,它是佛陀所說的第一聖諦。第二聖諦是苦的原因──渴愛:渴求我們所沒有的東西,或者拼命想捨棄我們已有的東西。現階段,我們可以把佛陀的話當作是修行的導引。

 

◎心靈的知足是來自於情感的獨立,來自於愛別人,而不是要求愛。我們必須了解,所有的苦都源自於渴求,因此我們必須捨棄欲望。這就是解脫之道,這就是教法。

 

◎和諧是能與別人一致,也是和自己一致。成為完整的個體,也與世界、眾生合為一體。

 

深入自我

 

◎要深入真理的核心,我們首先要先深入自己內心。

 

◎能夠捨離,這樣才能深入到真理的核心。要遠離執著,就不應該和任何人或事有所牽扯。這樣既不會有愛戀也不會有憎恨,只有平等,對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地對待。

 

◎念頭會到處亂跑,到處採集。

 

◎戒,是我們學習捨離的基本功夫,假如我們想要了解所有的生命的基本法則,就必須信守奉行。

 

◎四聖諦是轉法輪的樞紐。佛法能帶領我們到苦的盡頭,永遠地解脫,而不只是暫時的緩解而已。

 

◎捨棄感官欲望是通往涅槃的路。欲貪必須由極大的努力和內觀才能淨化的。若只是想:「欲貪是不好的,我應該捨棄它。」這樣是不會有進步的。

 

◎只要我們認為貪念和瞋恨的衝動是從外在而來的話,就不會見到解脫道。我們必須了解反應是自己造作的;惟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地處理自己的問題。這樣的內觀會幫助我們體諒自己和別人的苦處。

 

◎我們有無數的機會來了解自心的世界 。解脫的種種就在我們心中!

 

◎顧及自我的形象對內觀有相當大的危害,因為它是建築在「恆常」的幻象之中。所有的事物都不斷地改變,包括我們自己,然而自我形象是假設有個「不變的我」。

 

◎甚深的理解可讓我們從苦中釋放出來。

 

◎內在的覺察,了解到這個身體和心靈是聚合物,只是現象而已,沒有真正的主體。

 

◎「慢隨眠」指對自己有些概念:例如是男人或女人、年輕或老年、漂亮或醜陋。我們知覺到自己的欲望、感受、思維、認知、所有物和行為。這些概念化產生「擁有」的感覺,我們就會對所有物、知識、技能和感覺產生驕傲的心,覺得自己與眾不同。這種驕傲可能深藏在內心,成為整個人的特質,所以需要內心的深掘。只要「我」落於某種屬性之中(男人、女人、小孩、傻瓜、智者),「我」就遠離了涅槃。只要對自我概念化,就會阻礙自我的進步。

 

◎除了涅槃(極樂)之外,沒有任何地方是安全的。

 

◎有些想法都是以「我」作為思考的出發點,而說:「我感到不舒服。」或者說「我痛死了!」或者說:「我好喜歡!」等等,這些皆名為「見隨眠」,也就是錯認一切事物都和「我」有關。我們應該說:「這只是心靈上的現象。」「這只是不愉快的感覺而已。」

 

◎真實的體驗去除了我們的疑慮(疑隨眠)。

 

家庭是道場

 

◎大人的一言一行,都是小孩的榜樣。

 

◎以美好的環境,孕育孩子美好的氣質。

 

◎父母恩重如山,請快行孝報答。

 

◎孩子喜歡做家事,是家長的福氣。

 

◎父母恩愛,孩子愉快。

 

◎身教最有效,媽媽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師。

 

◎萬貫家財不如父愛,金山銀海不如母懷。

 

◎父母的愛是不滅的燈,風吹雨打伴我行。

 

◎若問古今愛何在?盡在父母雙眸中。

 

◎母親的微笑,是孩子生命的原動力。

 

◎教好孩子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社會盡責。

 

◎孩子是一面鏡子,照出父母的樣子。

 

◎自己敬愛老人,子孫才會敬愛您。

 

◎您看著我長大,我陪著您到老;您疼愛我,我敬愛您。

 

◎關心、愛心、耐心,可以讓老人開心。

 

◎現代孝行是多陪老人,多照顧老人。

 

◎不要在他人面前數落自己配偶或孩子的不是。

 

◎夫妻恩愛是無價之寶,子孫賢孝是無上幸福。

 

◎最慈最愛父母心,至真至誠表孝心。

 

◎夫妻常牽手,恩愛到白首。

 

◎所有的成功,都彌補不了家庭的失敗。

 

◎在外面與朋友嬉遊的時候,不要忘記家中孤獨的老人。

 

◎孝順父母,終有福報。

 

◎朋友:夜已深沈,妻兒在家裡苦等,請您快回家吧!

 

◎勿貽親憂,為孝之首。

 

◎兄友弟恭敬如賓,父慈子孝舉家親。

 

◎把孩子教養好,就是最大的功德。

 

◎手牽手、心連心,夫妻互信互助,共築美滿家庭。

 

◎成功的家庭教育,是給子女最大的福氣。

 

◎千經萬典孝為先,勸君及時盡孝養。

 

◎家庭充滿情愛,孩子不會變壞。

 

◎父母健在最寶貴,忤逆父母最不該。

 

◎事畢趕快回家,展笑顏、面雙親,承歡表孝心。

 

◎「家和萬事興」,家庭的和諧,親人的平安,是事業成功的基礎。

 

◎世上任何事業的成功,彌補不了家庭的失敗。

 

◎家庭和睦,人生最快樂。

 

◎ 老人是智慧的寶典,小孩是快樂的泉源。

 

◎夫妻以和為貴,爭吵無益,贏了理常輸了情。

 

◎兒女是家中的瑰寶,要疼惜。父母是家中的城堡,要孝順。

 

◎家,永遠是提供你最後安全靠泊的心靈港口,應珍惜它!

 

◎美滿婚姻的秘訣是互敬互信、互忍互讓。

 

◎愛護自己家庭,莫破壞他人家庭。

 

◎會做夫妻是緣分,不可隨意說離婚,珍惜緣分享天倫。

 

◎今世夫妻前世緣,莫為小事而翻臉,一旦離婚,無辜兒女最可憐!

 

◎兄弟本是同根生,勿為財物傷感情。

 

◎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不求富來不求貴,但求相惜到白頭。

 

◎多少財富,比不上夫妻的恩愛和家人的親情。

 

◎夫妻是緣,子女是緣的結晶,夫妻的悲歡牽動子女的心。

 

◎夫妻若會和,賺錢免驚無。

 

◎容忍缺點、欣賞優點,乃是夫妻相處之道。

 

◎在愛中長大的孩子,就會懂得去愛人。

 

◎夫妻恩愛是給予子女的最好身教。

 

◎兒女在家倚門盼,父母下班莫遲歸。

 

慎言

 

◎語言是心的鏡子,不誠懇就不傳神。

 

◎仁者施惠言,義者重諾言,勇者敢諍言,智者絕謠言。

 

◎莫說他人長與短,說來說去自招殃,若能閉口深藏舌,便是修行第一方。

 

勤儉

 

◎住,不過容身;不過三餐;錢財莫強求。

 

◎怠惰是貧困的製造所。

 

◎青菜豆腐營養好,大魚大肉不宜多。

 

◎懶惰是生命之果最大的害蟲,勤勞則是最佳的肥料。

 

◎一勤天下無難事,百忍堂中有太和。

 

◎黃金無種子,惟生於勤儉之家。

 

◎懶惰是貧窮的難兄難弟。

 

Part 5 智慧語錄

 

貪心是最猛烈的火,憎恨是最壞的執著,迷惑和錯誤的見解是最難脫逃的網,愛欲是最難渡過的河流。

 

智慧語錄

 

◎印祖云:「每天愚夫愚婦,顓蒙修持,所得利益,較聰明人為多者。一則以竭誠盡敬,專心一致;一則以悠忽疏散,虛妄計度之所致也。」雪公亦云:「齋公、齋婆,老實念佛、拜佛,至誠恭敬,便得往生。而高談法理者,往往不重實行,反落在愚夫愚婦之後。」

 

◎雪公云:「吾等參加紅白事,要穿整齊,此乃恭敬人之禮。禮節是教人何者該辦?何者不該辦?俗云:『寧要大家奴,不要小家女』,以小家女所見世面小,疏於禮節;在大家庭任職之奴婢,所見世面多,懂得禮節,有錯稍加指正,就改過來了。」

 

◎寫書法就是一心不亂!

 

◎能不食肉,殺念乃除;能除殺念,慈心斯成;能成慈心,祥和可致;能致祥和,災厲自無。於是人生仁壽,皆可期於賢聖,世界清淨,永能保其安樂。(太虛大師)

 

◎有情肉身皆淫欲生,全身血肉皆淫欲種,人若食之增長淫欲,因淫欲故愈貪食肉,因食肉故愈貪淫欲,遂令人身變成畜身!愈淫愈殺,愈殺愈淫,妄殺妄死,亂淫亂生,生死死生,不獲解脫。人所食肉,皆從殺來,殺習沿傳,殺機時動,遂令殺念不去人心,由微而著,從物及人。砲火瀰天,刀光蔽地,人之與人,殺以繼殺,屍積千里,血流百川!由人殺人,供禽獸食,殺生食肉,因果如是。因有食肉之人,遂有漁獵、屠劊之者,使人類中有此一專以殺生害命圖利謀財者,皆食肉之人致之也。(太虛大師)修行

 

◎一般人都說,心好就好,何必學佛?雪公云:「一切眾生貪、瞋、癡充滿,何能誇心好?日日口說妄語、綺語等,身作殺、盜(不與取)、邪淫等,何可自贊是好人?信佛正是求覺悟,不學佛焉有清醒之日?」

 

◎堂上有佛二尊,懊恨世人不識,不是金彩製成,非是栴檀雕刻。即今現在父母,就是釋迦彌陀,若能時時供養,何須別求功德。

 

◎自處處人,就像在畫圓,以自覺、自度為圓心,以慈悲、利他為半徑,所畫出來的是一個人生時空的圓。

 

◎何謂修行?修養自己的身行、口說、意念,修得一份心境美,一切處境都是美。

 

◎佛陀是人類的救星,佛法是濟世的良藥,三寶是苦海的慈航,皈依佛教方得解救。

 

◎佛告弟子,欲得報恩。為於父母,書寫此經。為於父母,讀頌此經。為於父母,懺悔罪愆。為於父母,供養三寶。為於父母,受持齋戒。為於父母,佈施修福。若能如是,則得名為孝順之子。不作此行,是地獄人。(佛說父母恩重難報經)

 

◎如果我們能夠打從自己的心理,製造光明的見解,芬芳的思想、潔淨的觀念,生產陽光、花朵、淨水般的語言,與他人共享,就能擁有一個豐美的人生。

 

◎養成大拙方為巧,學到愚時才是賢。真正的笨拙,就是靈巧的根基,真正的靈巧是從笨拙中增長的。

 

◎古德言:「今生一照面,多少香火緣。」

 

◎精進勤勞,是善德、是財富;懈怠放逸,是罪惡,是貪窮。

 

◎讀書的人,要口到、眼到、手到、心到;有「四到」的人才會讀書。修行的人,身要禮拜,口要稱唸,心要觀想;能夠「三業」接觸佛心的人,才能蒙佛庇祐。

 

◎「止水易生蟲,滾石不生苔」,「動」才能創造無限的活力,才是安身立命之道。「忙,才是保重。」因為將來我們都有一個永遠休息的時間。

 

◎氣功師練功,一日不練,十日無功;十日不練,百日無功;時斷時續,斷送氣功。如果是鋼琴家,一天不練,自己知道,兩天不練,同行知道,三天不練,外行知道。如果是作家,一日不寫,筆重十斤;兩日不寫,筆重百斤;三日不寫,筆重千金;久不動筆,筆重萬金。

 

◎從勤奮中打發時間。用工作來充實,從工作中去修道、去體會出生命的力量與發揮生命的意義。

 

習氣

 

◎寧拜人為師,勿好為人師。

 

◎只要有心,小事也可以做成大事;只要有愛,毀謗也可以轉為讚美。

 

◎不管任何人,只要滿足於現狀,就不能不斷超越自我,一旦腳步停滯下來,就無法登上生命的頂峰,眺望峰巒之下的瑰麗美景。

 

◎讓我們不祈禱在險惡中得到庇護,但祈禱能無畏的面對它們;讓我們不乞求我們的痛苦會靜止,但求我們的心能夠征服它。

 

◎造成生命不斷沉淪的主要原因,是我們太自私自利,忙著為自身的利益奔波,缺乏對他人的關懷和同情。

 

◎聚精會神地聆聽博學多聞的人談話,不僅能增進自己的人際關係,獲得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可以從中萃取豐富人生所需的養分。

 

◎知感恩、懂珍惜,是富有之人;有肚量、能包容,是豁達之人。

 

◎做事要有頭有尾,全始全終;做人要有情有義,全心全意。

 

◎有福莫享盡,享盡見貧窮;有勢莫使盡,使盡冤相逢;福宜常自惜,勢宜常自恭;人間勢與福,有始多無終。

 

◎一直停滯在昨天、過去,就會產生雜念和執著顧戀之心。人一旦時時刻刻回憶往事,便會痛苦、怨恨、不甘心。

 

◎解決困難的最好辦法是努力克服困難;獲得快樂的最好辦法是真心給人快樂。

 

◎明知自己的壞習氣,偏偏就戒不了,這就是凡夫俗子的病態!豪傑之人、出塵之士說戒就戒,不容許有壞習氣傷身害命!

 

◎能真誠地徹底做到為別人歡喜,也就做到了佛法上的隨喜法門。

 

◎真正慈悲的態度,不會因為對方的傷害或敵對而有所改變。

 

◎當面對會讓自己心跳及發怒的情境,卻能夠不心跳、不發怒,就表示這個人有定力,其心不受干擾,這就是心的清淨。

 

◎世間事不是一味執著就能進步,留一點空間,給自己轉身;餘一些時間,給自己思考,不急不緩,不緊不鬆,那就是入道之門了。

 

心法

 

◎正道的生活是不讓煩惱得到滋養、或不造作會起煩惱的生活,因此,除了以空心生活外,就沒有其他了。

 

◎世間充滿著生、住、異、滅的事物,執著就苦,不執著就不苦。

 

◎我們的一切信仰行為,應在於使自己的心柔軟、慈悲、無苦。

 

◎為了世界的和平、安樂,請忘掉自我吧!

 

◎心是緣起的,所以有生滅;貪癡也是緣起的,也有生滅;我們不需要為著貪癡的生滅,起落而輕舉妄動。

 

◎人的智慧並非來自研究偉大的學說,而是來自對平凡事物的觀察。

 

◎順境如果讓我們驕慢剛強;逆境如果使我們加倍的寬恕與愛人,那麼,我寧可選擇逆境的成長,拒絕順境的迷失。

 

◎單純地安住於當下,心終會契入生命原先的和諧狀態。

 

◎平時我們的心不能靜下來,是因為心無時無刻都淪為思想、情緒、感受的奴隸。

 

◎不計較小事,才能卸下心靈的負擔。

 

◎見人有難,不可旁觀;見人沉淪,要能提攜。

 

◎覺人之偽,不形之於色;吃人之虧,不動之於口。

 

◎不因窮困或富有而改變態度,不因禮遇或違逆而改變尊敬,不因成功或挫敗而改變信念。

 

◎真誠勤勉,用以任事;慈悲發心,用以行善;平和無私,用以做人;超越名利,用以處世。

 

◎對於意志永不屈服的人,沒有所謂的失敗。

 

◎偉大的成就,往往源自於微不足道的小事,每念及此,我總認為世上沒有所謂的小事。

 

◎天堂和地獄,都是由心和行為所造作的。我們不要怕地獄,要怕的是心的偏向。

 

◎為兒孫作未來計,十望九空;為社會作眾人謀,點滴有功。

 

◎天底下沒有完美的辦法,但一定有更好的辦法。

 

◎能夠「以退為進」則是不爭,懂得「以無為有」則是富足。

 

◎處事不可太任己見,應明白事之常理。

 

◎每日所存的心意,要有祝福他人的好心;每日所走的道路,要能走出社會的光明。

 

◎佛法無他事,淨化世間以進趣出世之寂滅而已。

 

◎「道」是要把你的身心放在一舉一動上,而「不執著」欲望。

 

◎如果父母能接受孩子目前的表現,先從喜歡他的起點開始做起,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及鼓勵,自然會想要讓自己變得更好。

 

◎在大天地裡貢獻最大的,乃是在小天地裡做事盡心盡力的人。

 

◎每個孩子都有其優點及缺點,如果父母一直強調孩子的缺點,漠視孩子的優點,可能會讓孩子認為自己真的一無是處,導致他越來越自暴自棄。

 

◎每一天都是做人的開始,每一個時刻都是自己的警惕。

 

◎對子女、家人最大的愛心,應是幫助他們尋找到生命的真正意義,讓人生不再迷茫,並遠離對生老病死的恐懼。

 

◎正法的久住,要有解脫的實證者、廣大的信仰者,這都要依和樂清淨的僧團而實現。僧團的融洽健全,又以和合為基礎。

 

◎世間一成不變之好人少,一成不變之壞人亦少,大多皆是可上可下、可好可壞之人,所以教化最為緊要。

 

我執

 

◎說話,要讓人聽後歡喜;做事,要讓人知後認同。

 

◎對世間要有感恩的美德,對生活要有勤儉的習慣,對物質要有知足的修養,對他人要有喜捨的布施。

 

◎沒有修養的人很容易就動怒、動氣;有智慧、有修養的人,則能觀察到無我、無人;既無辱者,也沒有受辱者,兩無掛礙,自然沒有苦惱。

 

◎忘記自我利益,是聖人;擺脫私人利益,是偉人;看重自己利益,是凡人;忽略他人利益,是小人。

 

◎身不做暴行,常以手腳服務大眾;心不起怨恨,常以柔軟溝通彼此。

 

◎如果,今天我很努力地學習、過得很充實,晚上我將睡得很安穩;如果,我一生都很努力、充實地過活,我將能安穩地長眠。

 

◎君子不苦人所不好,君子不計人所不便。

 

◎修行人大忌說人長短是非,乃至一切世事非干己者,口不可說,心不可思。但口說心思,便是昧了自己。

 

◎為人服務者,總散發光熱;利益別人者,總散播快樂。

 

◎每一種工作都蘊藏著無窮的樂趣,只是有些人不懂得怎樣去發掘它們罷了。

 

◎慚愧反省,是悔過的勇氣;慚愧反省,是自知的鏡子。

 

◎在任何狀況下,誠實還是最好的策略。人若能摒棄虛偽,則會獲得極大的心靈平靜。

 

◎拿掉「不可能」,讓自己的夢想永不幻滅。

 

◎良好的幽默態度是處理一切難題的良方。

 

◎善良與品德兼具,有如寶石於黃金,兩者互為襯托、益增光輝。

 

◎生命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讓自己活在當下。

 

◎樂觀可以減輕病苦、樂觀的人善於解決問題、樂觀能成就一切。

 

◎人生應該發菩提心走「菩薩道」,利益眾生而莊嚴心靈。生活應該要肯承擔、要「隨緣消業」,隨順因果而勇敢無怨。

 

◎想過快樂幸福的人生,應該從認識自己、關心別人開始努力。

 

◎為別人的事比為自己的事容易有智慧。

 

◎如果不能用柔和的語言讓對方信服的話,當然也無法用嚴肅的話去征服。

 

◎敵人對我們很有益處,我們需要修練容忍、寬恕與耐性等控制忿怒的方法,來培養我們的慈悲心。一個製造問題的人,給了我們學習容忍、寬恕與耐性的機會。

 

捨得

 

◎自己喜歡的,不一定是好的;不喜歡的,也不一定就是不好。人生在世,有時要犧牲自己的喜好,把興趣轉為責任,去做利益大眾的事情。

 

◎只有當我們不貪戀、不執著時,痛苦才能免除。

 

◎身體上的病痛,可以請求醫師來醫治,但心理上貪瞋癡的大病,再高明的醫師見了也會束手無策。

 

◎人生所以患了貪病,就是一切都為著自己,不肯利益別人。

 

◎真正的捨,要像蠟燭一樣,雖然自己是犧牲了,但只要他人得到光明,也就夠代價了。

 

◎修行人不怕貪瞋癡種種習氣,怕的是對佛法的正知正見沒有建立。

 

◎真正善心的心量是從四正勤而來,在大眾中生活修行、相處之間,必能逐漸把自己的習氣轉惡為善,顯現出清淨的佛性來。

 

◎一個人只要用心,生活中處處都是佛法,工作中事事都可覺悟。

 

◎我們除了忙於生活上短暫的榮華富貴,還要忙於未來。想一想,假如天黑了,晚上要到哪裡去?假如大限到了,要到哪裡去?

 

◎對世間要永遠付出慈悲心、關懷心,不要有怨恨心,也不要對任何人失望,這才能功德無量。

 

◎有真心、有熱心,一定可以贏得人心;有正念、有道德,一定可以擊敗邪念。

 

◎求知要進一步想,處事要退一步想。

 

◎唯有覺得「一切都是我的」,才能產生源源不絕的動力;唯有覺得「一切皆非我的」,才能享有隨緣自在的歡喜。

 

◎「耐煩」是一種藝術,「有恆」是一種希望。

 

◎慚愧反省,是進德的階梯;慚愧反省,是自修的功課。

 

◎能幹者,則要多受一點折磨;不能幹,則要多受一點委屈。

 

◎別人的善言懿行,自己要能感動;自己的所言所行,也要感動他人。

 

◎處事不可太分明,一切賢愚好醜要包容。

 

◎你說、我說、他說、大家說  ,很少有人願意安靜下來,超越言語的屏障,聽聽對方的心聲。

 

◎一張笑臉可以引起無數張笑臉;但一張哭臉卻永遠孤獨。

 

◎「戰勝增怨敵,戰敗臥不安;勝敗兩俱捨,臥覺寂靜樂」,這是佛陀對侵略者著名的教誨。

 

◎佛陀的一切教法可用兩句話來表明。第一句:「你必須助人」,這包括了所有的大乘法。第二句是:「若不助人,亦應不害人」,這是全部的小乘法,表達了一切道德的基礎,那就是不害人。

 

◎吃虧即是佔便宜,是因為我執會愈來愈淡泊,怕吃虧即是我執愈來愈強。

 

◎了解一個人需要的不是時間,而是彼此撤去心防。

 

◎小時候,我希望摘下星星;學佛後,我把整片星空掛在心裡。

 

◎一個最不幸的人,如果精神不錯亂,也沒有死,這種人智慧最高,看得事情更深入。

 

◎施人之恩,莫大於助人為善;害人之甚,莫大於引人為惡。

 

◎寬恕能恢弘氣度;包容能促進和諧;慈悲能助長道德;喜捨能增加人緣。

 

◎一位文學家請問一位名雕塑家:「你以高齡八十,想必知道成功的秘訣,請問成功的秘訣是什麼?」答:「成功的秘訣就是找一件事做,把這件工作當成一生的職志,讓你投入一切,投入生命中的每一分鐘,最重要的一點是,這件工作必須是你辦不到的事!」

 

◎我根本沒有在勞動的感覺。因為不管做什麼,我都覺得相當有趣。(愛迪生)

 

◎人之所以可貴,應該是在人所擁有的「覺性」,可以覺察到自身的不完美及個性上的缺陷,進而懺除前過,悔不再犯。

 

◎人生如夢,這場夢不論是美夢、惡夢,我們都是這場夢的主人,可以選擇在美夢裡不迷失,陷入惡夢裡保有醒覺的能力。

 

◎生命的意義不在於它的長久,而在於它為後人所帶來的典範。

 

Part 6 平等心

 

正見的根本意義是:沒有分別,視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

 

平等心

 

◎永遠別浪費時間去想任何你不喜歡的人。

 

◎健全的心靈,勝過強壯的外表。

 

◎貪欲、憎恨和無知是疾病的三大要素。

 

◎正見的根本意義是:沒有分別,視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

 

◎陽光與雨露,對世間的一切生命都一視同仁。

 

◎平等必須先放下我見。

 

◎打破對一切順逆境的分別,就是在修苦行。

 

◎眼見不生分別,耳聽不生分別,是為「自淨其意」。

 

◎我們自身的光明要像太陽光一樣,對萬物一視同仁,無物不照。

 

◎好也笑笑,壞也笑笑,好壞是分別出來的。

 

◎遠離愛憎,住平等捨。

 

◎執相心著魔,離相心自在,一切平等觀,無取亦無捨。

 

◎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菩薩。

 

◎不畏貧從富,不捨賤從貴,大慈平等,都無選擇。

 

◎治瞋心重者,教修慈悲觀;治散亂心重者,教修止觀;治業障重者,教修念佛觀;一切如來三藏十二部經典,皆不可思議,不得於此中有所偏輕偏重。

 

◎心能平等,我們就能處於一個和諧的世界。

 

◎真正的苦行是修平等心。

 

◎聖人的偉大,在於他的平等心。

 

◎智慧是平等心,聰明卻是分別心。

 

◎「自大」是心靈的毒藥,「平等」是心靈的樂聲。

 

◎不分別諸境,是真調伏心。

 

◎好和壞,苦和樂,皆因自己的分別心而來。

 

◎觀自在者:於法無取無捨,於根塵境識無障無礙,得大自在。

 

◎無量功德,即是一心。

 

◎道心者,無一切心。

 

正覺之道

 

◎佛教是一種理性的、深奧的探討人生之道,它不著重外在事務(物),而強調個人對內心發展的責任。

 

◎我們的處境充滿希望:解脫的種子就在我們心中。

 

◎佛陀說:「你是自己的主人,一切全依你而定。我是老師,就像醫生一樣,我能給你良藥,但你必須自服,必須照顧自己。」

 

◎佛教的基本法教:對他人仁慈,減少自私,分擔他人的痛苦。

 

◎佛陀始終強調「悲智雙運」;好頭腦與好心腸應攜手合作。

 

◎我們企求制心,能制心的修行就是「法」。

 

◎佛教的主旨是:基於悲心與愛心的利他。

 

◎培養悲心以及希求證悟最大的障礙──瞋恨他人。

 

◎「我願皈依佛、法、僧,直至成就開悟之境經由布施及種種善,願我終成佛,以造福一切有情。」

 

◎菩薩所持之戒主要是「戒自私」。

 

◎修道三要:(1)解脫輪迴的決心──出離心。(反復思惟、業因、業報、輪迴之苦)(2)對空性的正見──般若空慧。(力求悟緣起之法)(3)為利他而願成正覺──菩提心。(因果七要義)

 

◎「貧有二種:一者財貧,二者功德法貧。功德法貧,最大可恥。」

 

◎有什麼能比奉獻和清淨的一生更為高尚呢?

 

◎宗教導師的力量就在於──忍辱。

 

◎當知歸依有四正行。一者親近善士,二者聽聞正法,三者如理思惟,四者法隨法行。若有成就此四正行,乃名歸依。(瑜伽師地論)

 

◎對菩薩來說:度化就是快樂、快樂就是度化。

 

◎善知識十相:戒、定、慧、教量、證量、德增上、善巧說、具悲心、具勤勇、不怕厭煩。中等五相:戒、定、慧、證量、具悲心。下等三相:德增上、以佛法為重、重後世。

 

◎弟子之根本要件:(1)正直往(2)具智慧(3)強大希求(4)恭敬。

 

永恆的生命

 

◎自在、無礙才是學佛的目的。

 

◎如來──如如不動來度眾生。

 

◎學佛就是要你認識自己,找到永恆的生命。

 

◎人活著,唯一的任務就是淨化自己,發覺生命的唯一真實。

 

◎修行要有耐性,甘於淡泊,樂於寂寞。

 

◎佛法就是喚起生命覺醒的一種方法。

 

◎修行人應當「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

 

◎一個人寧可死上千百次,也不可以在無知的狀態,卑賤的活著。

 

◎真正的開悟就是認知、肯定自己,找回迷失的自己,完成了生命的覺醒。

 

◎真實的悟,只是生命的覺醒,只是認知了原本自心,即原本的自己。

 

◎眾生皆有佛性,所以我們要信佛、學佛、念佛、成佛。

 

◎學佛,就是要指引你認識原有的智慧與真實的心。

 

◎甘於淡泊,樂於寂寞,功到自然成就。

 

◎修行須是鐵漢,著手心頭便判,直趨無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

 

◎十方如來,同一道故,出離生死,皆以直心。

 

◎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雙忘乃是真法。

 

◎直心直行,直取無上菩提,可謂真大丈夫之所為。

 

◎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東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惡。

 

◎不見一物是名見道。

 

◎時勢創造世間的英雄;覺悟誕生出世的大雄。

 

◎佛法就是完成生命覺醒的方法。

 

◎信而不解,增長無明,解而不信,增長邪見,故知信解相兼得入道矣。

 

◎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

 

以愛來奮鬥

 

◎我們出生來到世上,是要為人類的幸福與快樂而努力的。

 

◎要發揮強烈的人類愛,與眾生界共苦,與所有生命界同悟。

 

◎唯有愛心才能對治瞋恚。唯有慧劍才能斬斷無明。唯有慈愛才能克服仇恨。唯有教化的心靈,才能擁有快樂、健康的舉止、言語和想法。

 

◎修行的要領是觀察動機、審視心靈。從心開始、從心出發、過心生活。

 

◎世界和平唯有靠人格的完成。以完成人格為目標的宗教則是佛教。人格的完成,唯賴智慧、慈悲與勇氣三者之調和方可達到。

 

◎唯有透過心靈和平的開發,才能達成我們個人及世界的真正和平。

 

◎血跡不能以血洗淨,怨恨不能以怨恨止息,唯有忘掉怨恨才能止息怨恨。「不可久看,不可短急,怨恨唯獨以無怨恨才能消除。」(長壽王對長生王子所說)

 

◎不必太在意死後的事,只需重視眼前所發生的事,然後一一克服,如此也等於在解決未來的事。

 

◎將覺醒放入心中,如果心是覺醒的話,它將安住於平靜之中。

 

◎真認自己錯,莫論他人非,他非即我非,同體名大悲。

 

◎愛惜自我,是一切苦難之源;愛惜他人,是所有功德之本。要多修習自他相換法門。

 

◎繫住這一顆心,就繫住所有老虎、獅子、象、蛇、仇敵、地獄的守衛、巫魔。(寂天菩薩)

 

◎一旦降服了內心,心中不再有瞋恨,就不會有外在的仇敵。

 

◎人生真正的快樂,始於愛惜其他眾生。一旦你開始為其他眾生過活,在你把關心的對象,從自己轉換為其他眾生的時候,內心頓時放下自我愛惜,便解脫自私心的束縛,內心便獲得真正的解放、自由及滿足和安寧。

 

出離紅塵

 

◎《大寶積經》云:「滿設恆河沙界,珍寶供養佛,不如一日中,出家修寂靜。」有為有漏,無解脫分。無為法是無漏。出家以修寂靜為主,其它是副。出家修寂靜,遠離愛瞋二苦。

 

◎世間人終身忙碌奔波,祇是不願意放棄欲望所產生的樂受,而甘願作牛作馬,因為不知道出世間的快樂、三昧樂、涅槃樂。

 

◎修行人在我空智慧未生起之前,訶責很重要。訶責慚愧為修行之主,崇重賢善,輕拒暴惡,對惡法永遠生起輕視的心。訶責自己為什麼生起如此之心,怎可不護己靈。煩惱的現前,主要是靠慚愧心對治。

 

◎當做徒弟的自己準備好了,老師──該出現的老師──就會立刻出現。

 

◎如果對自己的惡法,沒有生起慚愧心,沒有訶責,就是不深信因果。尊重善法,輕賤惡法,修行才能上路,否則沒救。

 

◎一個有使命感的人,它就有一股正念的力量,來對治自己的煩惱。放逸的人,就不容易對治自己的煩惱,所以菩提心的發起很重要。

 

◎以一念歸依彌陀的心憶念彌陀,一心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佛的願力光明會攝持你。憶念彌陀,即是眾生心投大覺海。我們煩惱不能自主的心,與彌陀清淨大悲心就接觸了,可得佛力加被。

 

◎成功的人,很少抱怨,抱怨者很少成功。

 

◎沒有人與你做對,只是角度不同。

 

◎真正的快樂是沒有欲望的束縛,真正的幸福是內心有智慧的真理。

 

◎感恩、反省、轉念。

 

◎縱然不能入空觀,若能深知五欲是罪,心常覺照,則能不隨妄轉。

 

◎緊張什麼?沒有什麼過不去的,以平常心看待人生中的無常。

 

◎有些事情你明明知道不對,你也不可以說,很少人會承認自己的過失,除非你有能力度人。

 

生命之歌

 

◎生命之美,在於開啟心靈;人生之最,在於心靈教育。

 

◎迷信和無知,是覺知事物本然(真理)的巨大障礙。

 

◎「精神的解脫」是所有人類的職責所在。

 

◎人世間最美的事是「信心」。

 

◎人對生死大義有所了解,就能活出莊嚴的人生;對信仰有所體認,就能活出希望。

 

◎宗教的主要目的,不在於讓人進入天堂,而在於讓天堂進入人的心中。

 

◎高級的宗教,在引發一個人實踐愛和智慧,在隨緣之中不斷省覺,並領悟自性世界的偉大。

 

◎徹底調伏「我慢」是無上的喜樂。

 

◎保持覺醒與觀照,脫離「我」、「我所有」的念頭,就能解脫苦。

 

◎信仰帶給人生力量,也帶給生命希望。

 

◎自在、解脫才是真正的佛法。

 

◎佛法的真正精神,並不是外在的宗教儀式,而是來自於內在的自我覺悟,內觀自省。

 

◎金錢化妝你的外表,佛法啟悟你的內在。

 

◎如果有人認為學佛是一件辛苦的事,這樣是不對的,因為六道輪迴比學佛更辛苦。一個人無論壽命多長,都應該學而不倦,以學佛為樂才對。

 

◎學佛是讓我們認識人生的真理,從我們的心裡徹底去覺悟,進而透視境界,於一切時空當下皆放得下。

 

◎信仰是理智的延續,不是感情作用。

 

◎學佛不是對死亡的一種寄託,而是當下就活得自在和超越。

 

◎佛陀的偉大,在使人從生命的根源上,得到徹底的救度、解脫。

 

◎佛是感性與理性昇華到最高點。

 

◎信仰──如實的接受生命的本身。

 

◎有信仰的人最富貴,具道德的人最安樂,肯修行的人最安心,有智慧的人最可敬。

 

◎渴思甘露,飢思美食,病思良醫,眾蜂依蜜,我等亦如是,願聞甘露法。

 

◎醫生能治一切病,不能治命盡之人;佛能度一切人,不能度不信之人。

 

◎暮鼓晨鐘,驚醒紅塵機裡客,經聲佛號,喚回苦海夢中人。

 

◎信為道源功德母,佛法大海唯信能入。

 

◎憂道不憂貧,為法不為名。

 

◎生命的真諦是在於心靈的開啟與昇華。

 

◎身安不如心安,屋寬不如心寬。

 

◎種樹培其根,種德培其心。

 

◎至大無外,至小無內的就是心靈的空間。

 

生命共同體

 

◎如果自己的心靈沒有足夠的和平,那也沒有辦法把和平帶到他人的心靈。

 

◎我們需要在自己身上灌溉和平、喜悅、快樂的種子。

 

◎情,維繫著人與人之間的活動與存在,宛如是潤滑劑,使人活的更有意義。但是情愛的執著之所以會造成煩惱,主要是因為其中只有感性,缺失了理性,表現出自私、以自我為中心的要求。

 

◎從佛法的角度來看逆境,逆境是增上的助緣,是成長的助力;所以在遭遇到逆境時,應以歡喜心來積極面對處理,對給我們阻礙、打擊的人,應心存感激與感恩。

 

◎年輕人跟我說,父母親給他們的禮物,最珍貴的便是父母親自己的快樂。如果做父母的自己感到快樂,孩子的意識就會收到快樂種子,當他們長大後,他們也會知道如何讓別人快樂。反之,便是戰爭的根源。如果孩子不快樂,他們就會尋找和戰爭一模一樣的東西,像是酒精、毒品、賭博,某些電視、電影節目,以及其它暴力的「文化產物」。

 

◎體悟「生命共同體」的真實感受,發揮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人道精神!

 

◎對於心外的空間不必去爭執、佔取,重要的是,必須去體會內心的空間。

 

◎發心,才能把事情做好;立願,做事才有目標。

 

◎真正的幸福其實不在於財物的多寡,亦不在於地位名譽的高下,而在於我們是否能珍惜每一個當下,疼愛每一個與我們今世有緣相聚的眾生。

 

◎布施,是自己發財之道;持戒,是自己平安之道;忍辱,是自己做人之道;精進,是自己成功之道;禪定,是自己安心之道;般若,是自己明理之道。

 

◎眾生身心上的苦,即是菩薩心中的悲。

 

生命課本

 

◎人生最大幸福事,半夜挑燈讀藏經。

 

◎要學習「事忙人不忙,人忙心不忙」,要藉事鍊心,但不管多麼忙,書總是要讀。

 

◎《金剛經》云:「若有善男子善女子,以七寶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其福不及此經,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 。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轉述四句偈的功德勝過財寶的布施。財富是有限、有為的。佛法的慈悲、般若、忍辱、結緣是無限的。

 

◎人生最妨礙讀書時間的就是俗事太多;最妨礙養生之道的就是欲望太多;最妨礙處世之道的就是話語太多;最妨礙立德之道的就是奇智多謀;最妨礙治家之道的就是開銷太多。

 

◎要按時用功,日日溫習,如同吃飯,每日三餐!

 

◎能不念舊惡宿怨,才能化阻力為助力來成就大事業,這也是身為領導者最根本的風範、氣度。

 

◎有錯誤,別人敢指責你,敢說你的缺失,你才會進步。沒有人敢指摘你的不如法,那將永遠在錯誤中輪迴。要虛心接受人家的批評,才會成長。

 

◎世上應沒有「運氣」這回事,至多只有順境或逆境,順境是我們努力的成果,逆境是未能預見的情況,故我們要以平常心來接受「順逆皆一半」的未來。

 

◎持身不可太皎潔,一切汙辱垢穢要茹納得。處事不可太分明,一切賢愚好醜要包容得。

 

◎集體的力量可以幫助我們成就願望,期望每一個人都能懂得融入大眾,以壯大自己的力量。

 

◎一個好人,不管他做得再怎麼好,一半的人讚美他,另一半的人還是要誹謗;一個壞人,不管他做的再怎麼壞,一半的人不屑理睬,另一半的人仍要為他說好!

 

◎人有一分器量,便有一分氣質;人多一分器量,便多一分人緣。

 

◎佛觀一粒米,大如須彌山。若人不了道,披毛戴角還。

 

◎佛經上說:「菩薩求法,當於五明處求。」五明,就是五種技藝:聲明、工巧明、醫方明、因明和內明。菩薩勤學五明,是為了利益眾生。

 

◎人生應有福,可惜不知足:思量事累苦,閒靜便是福;思量揮霍苦,節儉便是福;思量孤獨苦,親友便是福;思量老病苦,健康便是福;思量多疑苦,有慧便是福;思量挫折苦,結緣便是福;思量計較苦,放下便是福;思量嫉妒苦,包容便是福;思量煩惱苦,歡喜便是福。

 

◎「心中無事一床寬」,經常保持一顆無事的心,必能享受沒有夢魘的寧靜。

 

◎作百佛事,不如活一人;活十方天下人,不如守意一日。人得好意,其福無量。

 

◎人不能自伏意,反欲伏他人意。能自伏意,他人意悉可伏。

 

◎養量的方法──意自滿者,其局量必不大,所以要戒驕滿。見人一善,要忘其百非。若是只看見別人缺點看不見別人優點者,無法有器量。不為不如意事所累,不如意事來臨時,能泰然處之,不為所累,器量自可養大。

 

◎「心」──縱此心者,喪人善事,制之一處,無事不辦。

 

◎面對社會人情冷暖,我們要用智慧慈悲、忍耐、柔和去克服;只要我們心中能包容一切眾生,就不會斤斤計較榮辱得失;只要我們心中蘊藏富貴法財,就不會汲汲營營於蠅頭小利。心中有力量,不計較、不比較,自然超然於稱譏毀譽之外,昂首於富貴淫威之上,快樂地過著奉獻服務的人生。

 

◎心常隨人,人莫隨心,心者誤人,心殺身。心取羅漢、心取天、心取人、心取畜生蟲蟻鳥獸、心取地獄、心取餓鬼作形貌者,皆心所為。

 

◎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國土淨。

 

掌握生命

 

◎在現實人間,雖然有苦有樂,有悲有喜,有成功有失敗,有圓滿有缺憾,有舒服與不舒服的時候,但是在我所行走的每一步,都有我的思想、我的意志、我的選擇。

 

◎一個人若能不被世俗羈絆,就能得到真正的自由,一個人若能從憂慮和困擾中靜心,就能得到究竟的解脫。一個人若能處在空的狀態,就能得到完全的無礙。

 

◎人生最大的敵人是自己,對自己缺乏信心是失敗的主要因素。

 

◎你的想法,決定你的生活和人生。

 

◎ 「好情境」和「急性子」是矛盾和相反的。最高級的餐廳,上菜總是緩慢的,這樣舒緩的氣氛,才能品出食物的美味。最好的藝術館和博物館,總會讓人忍不住放慢步伐,去享受空間和品味藝術。最美麗的花園,會使人不自覺的輕輕散步,怕驚動花木,和花上的彩蝶。最好的生活,應該也是舒緩的吧!有深度的品味,有寬廣的空間,有細膩的覺察,有安靜的思維,因此,要學習每天有一段路,要慢慢的、輕輕的、靜靜的散步。

 

◎龍樹菩薩在他所造的四百論中:佛法是心法,主要不是在於展示語業或身業,而是在於心,因此如果能夠調伏心,就是修法,如不能調伏心,就不是修法。

 

◎無我不是說我們不存在,而是存在於不斷的在改變,因為是無常,不要有自我中心,常想到別人。

 

◎「無所住」是沒有自我中心,不為我要怎麼,不要怎麼對自己。「生其心」是隨類希求,隨緣救濟做過即放下,不放在心上。「實相」即是「無相」、「空」。空是無常,無常變化叫做「空」,而無常變化的本身就是實相,因為經常在變化,所以叫「無相」──沒有不變的一個現象。無常的本身叫空,空的本身就是無相,無相的本身就是實相。

 

◎一個大修行人,臨終時是歡喜自在的,因為身心是苦惱的境界, 正好離開五濁升淨域,何有一絲掛恚?

 

用行動去愛

 

◎人可以憑著他的意志、決心及今生的行為,去改變自己的命運。

 

◎人才是自己命運的創造者,他要單獨的對自己的生命負責,是他使自己的命運變好或變壞。

 

◎與其改變別人不如改變自己,因為改變自己比改變別人容易。事後要能把消極的仇恨抱怨,轉化為積極的檢討自省,學習寬恕與包容,化逆境的絆腳石為快樂成功人生的踏腳石!

 

◎人必須依憑他自己的努力,去克服所有的問題和困難,而不是透過諸天鬼神、星宿和算命的媒介。

 

◎以意志戰勝疾病!

 

◎人是自己監獄的獄卒,他為自己蓋了一個監獄。

 

◎我們大多數的人在財富、奢侈、高級職位和上流社會中找尋幸福。我們把影子當成實質。人必須從內心的幻夢中覺醒,所有世俗的幸福皆是一種幻覺。

 

◎要了解生命真正的目的,人必須轉向宗教。佛教是奮鬥者的表現,是人們最偉大的力量,它逐漸領導人去完成自我。它使卑賤者變得崇高;使自私者變得無私;使自大者變得謙遜;使傲慢者變得節制;使貪婪者變得慈悲布施;使殘忍者變得善良;使主觀者變得客觀。

 

◎「整個世界是以心為先導。」心是世界的製造者;工作室就在你的內心。

 

◎一切幸福都源自善心;所有痛苦都源自惡心。讓心回到自己美麗的家。

 

◎唯有教化的心靈,才能擁有快樂健康的舉止、言語和想法。

 

◎為他人的福祉犧牲自我。史懷哲醫生說:「只有知道如何奉獻的人,才能夠得到真正的快樂。」德蕾莎修女說:「不管人們怎樣,總是要愛他們。」

 

◎弘一大師說:「庵門常掩,勿忘世上苦人多。」「將自己奉獻給眾生,願眾生早成佛道。」寂天菩薩說:「祇要哪裡有苦難,我就在那裡降生。」

 

心好命就好

 

◎做事要有恆心,做人要有愛心。

 

◎記人好處,能忘恨;記人壞處,會生怨。愛心生,百恨消;邪念動,萬惡來。

 

◎不想壞事,心樂;不說壞事,意樂;不做壞事,身樂。

 

◎怕苦,苦一輩子,不怕苦,快樂一輩子。困苦是激素,能吃苦才能有成就。

 

◎以德為富,以道為貴;以安為福,以仁為壽。

 

◎只要懷有慈悲心,人人皆是觀世音。

 

◎說話的方式有五種:實際的或不實際的;真實的或不真實的;柔軟的或不柔軟的;有意義的或無意義的;慈悲的或憤怒的。

 

◎人活著要能為家人服務,為鄰居、朋友及社會上的人做些事。否則,我們為誰而活?當然,在服務他人的同時,也別忘了要為自己而活。

 

◎保持微笑是最好的良藥。微笑的人做事舒服,大家都喜歡他。每天要計劃今天我要微笑,不笑的話,精神會分裂。佛教徒是最快樂的人!

 

◎一個不快樂的修行人,對眾生是沒有利益的。

 

◎嘗試把自己的想法全部倒掉,用別人的想法。

 

◎我們要當「心」的主人,帶領心,降伏心,而不為心所降伏,不要做心的奴隸。

 

◎人和人相處,常常借用對方的眼睛看彼此的世界,可以去掉我執。

 

◎所謂高品質的快樂,就是「自在」。

 

◎微笑是一種真理的火花。多微笑較容易接近真理。從今天開始,讓我們把從過去到現在的苦都交給無常,讓苦在無常中轉化掉。

 

◎人總是不講道理、思想謬誤、自我中心;不管怎樣,總是要愛他們。

 

◎如果你做善事,人們說你自私自利,別有用心,不管怎樣,總是要做善事。

 

◎如果你成功以後,身邊盡是假的朋友和真的敵人,不管怎樣,總是要做成功。

 

◎你所做的善事,明天就會被遺忘,不管怎樣,總是要繼續做善事。

 

◎誠實與坦率使你易受攻擊,但不管怎樣,總是要誠實與坦率。

 

◎以堅定的意志處世,用柔軟的心情待人。

 

◎你耗費數年所建設的,可能毀於一旦,但不管怎樣,總是要建設。

 

◎人們確實需要幫助,但是如果你幫助了他們,卻可能遭到攻擊,但不管怎樣,總是要幫助。

 

◎這個世界有太多的苦難與不平,需要我們付出善心的愛與溫暖的手。

 

◎愛是一種關係,而愛如果沒有他者來愛是不完全的。

 

◎將你所擁有最好的東西獻給世界,你可能會被踢掉牙齒,但不管怎樣,總是要將你所擁有最好的東西獻給世界。──錄自印度加爾各答的兒童之家牆上(德蕾莎修女)

 

◎愛你的鄰人如愛你自己一般。

 

◎你要別人對你做什麼,你也要對他們做什麼。

 

◎「我找到了我自己!」人要做自己命運的主人。

 

◎任何惡事是本於以「我執」為中心的貪、瞋、癡。

 

◎戰勝自己的人是最偉大的征服者。

 

◎智者每天檢討他自己的言行。

 

◎懺悔包括改過!

 

◎痛苦的根源是私慾、佔有、控制。

 

◎寧靜來自內心,勿向外尋求。

 

◎往往跟你最親密的人,卻常常讓你痛苦、掛懷;反倒是一些忤逆你的人事,卻成了砥礪的利器。問題全在於你用那種心態面對。

 

◎沒有貪愛和憎恨的人,就沒有束縛。

 

◎不執著的人,才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他能真正擁有一切,整個宇宙都是他的財富。(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忍是天地間最寬大的包容能量。

 

◎智者失去財富,尚能繼續生存;富者缺乏智慧,生不如死。

 

心的修行

 

◎苦有兩種:導致更痛苦的苦和導致苦止息的苦。

 

◎別去做會造成苦的事。接受它→去除它→不造作它。

 

◎快樂是痛苦的偽裝。

 

◎如果你在不穩定(無常)中看見穩定(常),你就必定受苦。

 

◎你是你自己的老師,審視你自己去尋真理──真理在裡面而不在外面。認識你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很多的思考而沒有智慧是極痛苦的。

 

◎戒就是慚愧心。所謂清淨,就是超越一切的疑惑。

 

◎解脫是智慧與慈悲的根源,也是佛陀教法的真實動機。

 

◎正精進和持戒,是不間斷地持續你內在的覺醒與收攝。

 

◎有毒的香蕉,你會去吃它嗎?當佛陀告訴我們,感官的快樂是有「毒」的時候,我們為何還去「吃」它呢?

 

◎在佛法裡,我們不為任何收穫而做事。我們練習不去得任何東西,只是讓心平靜下來,這就夠了。

 

◎一顆「空心」的意思,並不是說裡面空無一物,而是指空掉惡的,但卻充滿智慧。

 

◎提醒醫生,「小心,因為死也將要找上你。」佛陀才是唯一的生命醫師。

 

◎「我是為什麼而生的?」為生而哭?如果沒有生,就不會有死。

 

◎我們是為了不要再生而生。死,是緊緊地挨著呼吸的。

 

◎「覺知者」清楚地知道,一切因緣和合的事物都不是牢固的,他不會去追逐遷變的因緣。住於當下,與當下的真理同在。

 

◎身體會說:「你不是我的主人,知道嗎?」。諸行(和合事物,有為法)都不屬於我們,它們會隨順自己的自然法則。我們所能提昇和美化的,就是這顆心。

 

◎事實上,並沒有一個「恆常自我」的東西存在。

 

◎時間就是我們當下的呼吸。禪坐就是你的呼吸。

 

◎什麼是法?無一不是。「法」必須藉由內觀自己的心而得。必須閱讀自己的經驗。

 

◎只有一部書值得一讀,那就是──心。

 

◎心是愉悅的,在任何地方都會是快樂的。當智慧在你的內心中覺醒時,不論你看哪裡,都會見到真理。

 

◎佛教是心的宗教,如此而已。為了淨化心而修行的人,就是修習佛法的人。

 

◎強化心不是健身般,只要動一動就好,相反地,是將心帶到一個「止」的狀態,使心得到休息。

 

◎用你的「心」來聽聞佛法,而不是用你的耳朵。

 

◎「向內挑戰」,「戰勝自己」。只管衡量自己,別去評論他人。

 

◎諸行(和合事物)是透過無常變遷而存在的,怎樣也阻止不了它。想一想:你能只呼出而不吸入嗎?我們希望事物都恆常不變,那是沒辦法的!

 

◎聖者的語言,「一切事物都是不穩定(無常)的,不要去執著任何事物!」

 

◎如果你真實而清楚地看見不穩定(無常),你將會見到穩定(常)。所謂的穩定(常)是:一切事物絕對是不穩定(無常)的,而且不會有其他意(例)外。

 

◎看佛教古跡聖地時,看到龜裂了;即看到佛陀教的法了。

 

◎業──以為別人看不到,自己卻看到了,業在看著我們。善有善報。

 

◎如果他不修行(禪坐修習),縱使他就睡在佛陀身旁,也看不到佛陀。

 

◎所謂穩定的修行,是在每一刻中,不論行、住、坐、臥,都保持正念──蓮花心。

 

◎所有的禪坐,就在當下你的內心;當下的你,內心裡就有生、老、病和死的存在,我四處追尋,停下來時,才發覺我一直在尋求的,就在自己的心中。

 

◎我們不是為了見天堂而禪坐,而是為了要結束苦。

 

◎我們必須先學習才行(禪坐)。唯有當我們嚐過檸檬後,才會知道它是酸的。

 

◎我教導弟子們去審視自己的心境,去和他們自己面談。

 

◎理論和實踐──草藥的名稱;親自去尋找它,使用它。

 

◎禪坐有很多法門,最後都回歸到一點──讓一切隨其本然。邁向清涼之地而遠離鬥爭。試一試吧!一切事物到最後,不過只是生、滅罷了。

 

◎修行基礎的第一點是:誠實、正直;第二:要留意惡行;第三:內心要謙虛,要出離並少欲知足。如果我們善於寡言、滿足一切,我們就會看見自己,也不會受到干擾。心將會具備戒、定和慧的基礎。

 

◎戒、定和慧一起促成了「道」,是佛陀真理的外表,它是導引我們到達這個真理的道路。當我們增長了這三個因素時,其結果是最完美的平靜──涅槃。

 

◎切記!我們不是為了「得到」而禪坐,而是為了「捨棄」。我們不是以欲望來禪定,而是以放下。放下愛恨,然後順其自然。

 

◎我們必須學習放下所有我們的欲望──即使是覺悟的欲望。惟有如此,我們才會解脫。

 

◎平靜就是煩惱止息。平靜,是在我們內心裡的煩惱和病苦中找到的。

 

◎我們真正的歸宿,就是內心的平靜。不是房子、車子、感情,那是世俗的家,會隨順世間的法則──無常變化。

 

◎往自己以外看,是比較和分別,這樣是找不到快樂的。如果你花時間去尋找一個完美的人,或完美的老師,也一樣找不到平靜。佛陀告訴我們去看「法」──真理,而不是去看別人。

 

◎聲音──鳥鳴聲與車子吵雜聲。放下聲音吧!去注意「主題」——你的修行。

 

海濤法師的弘法悲願

 

海濤法師,現任各地佛陀教育中心負責人、中華護生協會理事長、生命電視台台長、中華印經協會理事長及慈悲佛曲傳播協會理事長,多年來,法師的弘法行腳遍及校園、監獄、軍隊、全省寺院以及一般社會團體,並遠至海外弘法及朝聖旅遊。 以下一一介紹法師的弘法悲願以及所屬的弘法機構道場:

 

一、佛陀教育中心

 

1. 在台灣及海外各地成立佛陀教育中心,免費贈送經書、錄音(影)帶、VCD 與大眾結緣,內設有佛教圖書館供人借閱經典,設有講堂,定期  舉辦佛學講座及推廣八關齋戒。

 

2. 成立法音傳播公司、出版部、錄音室,製作弘揚正法的多媒體節目、錄音帶、VCD,透過現代化科技媒體,宣揚佛教的慈悲與智慧。

 

3.定期至各機關團體、學校、監獄、軍隊舉辦勵志人生講座,並分送佛教書籍、錄音帶、VCD 與大眾結緣,為社會注入清流,淨化人類心靈,促進世界祥和。

 

4.定期舉辦海外佛教聖地旅遊,藉由旅遊萬里行之便,讓信眾對佛法的了解更加深入,並贈送各類佛書、錄音(影)帶到世界有華人的地方。

 

二、中華護生協會

 

基於佛陀教育「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眾生平等、慈悲相待」之理念,並培養、喚起世人「萬物一體、慈悲大愛」之廓然心胸,在各地成立放生團及放生保育地,藉由不同方式、地點,定期(或不定期)舉辦各類護生、救生活動,以教育化導世人學習尊重生命、愛護生命──不只尊重愛惜自己生命,也尊重愛惜別人生命,更要擴大心量尊重愛護一切大小生靈物命。讓人與人間,人與一切萬物間,皆能互愛互助、共存共榮;彼此尊重包容,和平快樂共處;進而締造出一個純真純善至美至慧的生命共同體,讓人間變得更幸福,世界更安祥,地球更美好。

 

三、生命電視台

 

生命電視台以「保護一切眾生、傳播生命大愛」為辦台宗旨。最終目的是為了將佛法教育結合現代、面向世界、貼近社會,宣導佛陀慈悲本懷,教育社會大眾尊重生命以及珍惜一切生命。期盼透過聲光影音無遠弗屆的傳播效應,來教育世間人學會尊重生命,傳遞「慈悲、戒殺、念佛、放生、吃素、濟貧、佛學、教育、讀經、助念、佛曲、梵唄」等全方位的理念,創造出一個完全清淨慈悲的公益電視台。歡迎大家一起踴躍發心護持生命電視台,共同護持佛教節目的製作,讓生命電視台成為我們的電視台!

 

四、中華印經協會

 

1. 結合有志之士,大量印贈各類佛教經典、佛教漫畫書、錄音帶及 VCD,並致力翻譯各類經典,廣為流傳海內外,期使大眾閱讀經典,認識生命的本質及意義,培養書香社會、關懷人文的胸懷。

 

2. 成立佛教讀書會、共修會,倡導讀誦經典、念佛等活動,藉由大眾共  修之力,積極推廣讀經與念佛之風氣。

 

3. 將一系列的佛陀教育叢書,贈與國內外各佛學機構、佛學院、機關團  體、學校、監獄、軍隊等。

 

五、慈悲佛曲傳播協會

 

為了讓佛法充滿人間,為了讓梵音傳播人間,慈悲佛曲傳播協會因此成立。我們要在每個月推出一張乃至二張佛曲,免費傳播與大家結緣,請大家來護持慈悲佛曲傳播協會,讓每個人都可以利用音樂修習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