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選讀

 

佛陀教育基金會選錄

 

復菴和尚華嚴綸貫

淨行品第十一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觀自在菩薩章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

 

復菴和尚華嚴綸貫

 

佛滅度後六百年。有龍樹菩薩。世間文字一時讀盡。發心入龍宮看藏。見華嚴有三本。上本中本下本。上本有十三千大千世界微塵數偈。一四天下微塵數品。中本有四十九萬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下本有十萬偈。四十八品。遂記得下本回歸西土。自西土傳到此方者。乃八十卷經。三十九品。品分為七處九會。

 

七處九會者。初菩提場。說經六品。十一卷。二普光明殿。說經六品。四卷。三忉利天。說經六品。三卷。四夜摩天。說經四品。三卷。五兜率天。說經三品。十二卷。六他化天。說經一品。六卷。七重會普光明殿。說經十一品。十三卷。八三會普光明殿。說經一品。七卷。九逝多林。說經一品。二十一卷。

 

此乃下本前分四萬五千偈。尚有五萬五千偈。九品在西土。經雖未足。而序正流通意已備。何以知之。清涼國師判五卷經為序分。五十五半卷經為正宗分。十九卷半經為流通分。行願品為別行。

 

大方廣佛華嚴經者。大以當體得名。常遍為義。常則豎窮三際。遍則橫遍十方。方以就法得名。軌持為義。軌則軌生物解。持則任持自性。廣以從用得名。包博為義。包則廣容。博則普遍。佛以就人得名。覺照為義。覺則悟大夜之重昏。照則朗萬法之幽邃。華以從喻得名。感果嚴身為義。感果則萬行圓成。如桃李華。先華後果。嚴身則眾德備體。如金玉華。但有嚴身義。而無結果義。嚴以功用得名。資莊為義。資則資廣大之體用。莊則莊真應之佛身。經以能詮得名。攝持為義。攝則攝眾生之無邊。持則持性相之無盡。故名大方廣佛華嚴經。

 

又復大是遮那之體。方是遮那之相。廣是遮那之用。佛是毘盧遮那佛。華是普賢屬大行。嚴是文殊屬大智。大意明欲得成佛。先以文殊之大智。運普賢之大行。莊嚴毘盧遮那佛果上體大相大用大。故名大方廣佛華嚴經。

 

又復大字配法身。方字配智身。廣字配化身及意生身。佛字配菩提身及威勢身。華字配福德身及願身。嚴字配相好莊嚴身。經字配力持身。故名大方廣佛華嚴經。

 

世主妙嚴品者。世即三世間。有情世間。器世間。正覺世間。如經中說無量阿修羅王。無量諸大龍王。日天子等。此即有情世間主也。如說山神。林神。樹神。風神。河神等。此即器世間主也。如說普賢菩薩。寶燄妙光菩薩。大福光智生菩薩。大明德美音菩薩等。此即正覺世間主也。有情世間莊嚴器世間、正覺世間。器世間莊嚴有情世間、正覺世間。正覺世間莊嚴器世間、有情世間。三世間互相莊嚴謂之妙。故曰世主妙嚴品。

 

又第一會說如來依正法門(正報即自身。依報即所住屋宅)。第二會說十信。第三會說十住。第四會說十行。第五會說十回向。第六會說十地。第七會說等覺妙覺。前七會普是次第說。謂之行布法門。第八會普慧雲興二百問。普賢瓶瀉二千酬。凡說一法。一切法皆在堻\。謂之圓融法門。行布如桃華李華。先華後果。圓融如蓮華。華果同時。就圓融又有二義。一因該果海。二果徹因源。因該果海者。舉十信。前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都在堻\。果徹因源者。舉等覺。妙覺。後十地。十回向。十行。十住。十信。亦都在堻\。所以道。行布則教相差別。圓融則性相無礙。相是即性之相。故行布不礙圓融。性是即相之性。故圓融不礙行布。圓融不礙行布。故則一為無量。行布不礙圓融。故則無量為一。無量為一。則融通隱隱。一為無量。則涉入重重。第九會說果法界。

 

又此經行動格式。先大後小。經首便云。爾時世尊在摩竭提國。阿蘭若法菩提場中。於一切法成最正覺智入三世悉皆平等。其身充滿一切世間。其音普順十方國土。譬如虛空具含眾像。於諸境界無所分別。此是大開一口吞盡十方世界了也。若於此承當未得。遂漸漸放小接人。以十一卷經為眾生開發信門。四十一卷經為眾生開發解門。七卷經為眾生開發行門。二十一卷經為眾生開發證門。一部經不出信解行證四門。此乃能詮之教。

 

其次所詮之義者。不出四分。五周。六相。十玄。四種法界。二十重華藏及無量香水海。四分者。一舉果勸樂生信分。二修因契果生解分。三託法進修成行分。四依人證入成德分。五周者。十一卷經屬所信因果周。四十一卷經前屬差別因果周。後屬平等因果周。七卷經屬成行因果周。二十一卷經屬證入因果周。六相者。總相。別相。同相。異相。成相。壞相。若喻說者。總是一個人。謂之總相。手腳頭目各別。謂之別相。眼耳鼻舌手腳同共一身。謂之同相。眼要見。耳要聞。舌要味。鼻要香。手要捉。足要奔。功用各異。謂之異相。八萬四千毛孔一時成了。謂之成相。頭要向上。腳要向下。眉在眼上。耳在兩邊。不得紊亂。各住本位。謂之壞相。其次法說者。八十卷經屬總相。卷卷經文各別。謂之別相。同是一部經。謂之同相。十一卷經要開信。四十一卷經要開解。七卷經要開行。二十一卷經要開證。功用各異。謂之異相。八十卷經卷卷皆成就。謂之成相。第一卷經不得在第二卷經後。第二卷經不得在第三卷經後。前不得在後。後不得在前。各各壞歸本位。所謂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謂之壞相。

 

其次十玄者。一同時具足相應門(如海一滴。味具百川)。二廣狹自在無礙門(一尺之鏡。現千重影)。三一多相容不同門(一室千燈。光光涉入)。四諸法相即自在門(如金與石。二不相離)。五祕密隱顯俱成門(片月澄空。晦明相並)。六微細相容安立門(如琉璃瓶。盛多芥子)。七因陀羅網境界門(兩鏡互照。傳輝相瀉)。八託事顯法生解門(立像豎臂。觸目皆道)。九十世隔法異成門(一夕之夢。翱翔百年)。十主伴圓明具德門(北辰所居。眾星皆拱)。華嚴經大義要於一塵上明六相十玄。

 

其次四種法界者。圭峰禪師云。未明理事。不說有空。直指本覺靈源。故曰一真法界。從一真法界分出理法界。事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法以軌則為義。界以性分為義。此真空軌則之法。在理為理法界。在事為事法界。在理事為理事無礙法界。在事事為事事無礙法界。蓋理無分限。事有千差。古詩云。春色無高下。華枝有短長。只如經中說有一智人(諸佛菩薩)破一微塵(凡夫一身之上有我法二執)出大經卷(理法界)。書寫三千大千世界事(事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

 

其次二十重華藏世界者。十重表自利。十重表利他。毘盧遮那佛居第十三重者。表利他心切。

 

又復須知有十處放光。初菩提場有二。初面門放光。表教道遐舒故。次眉間放光。通表一乘中道故。二普光明殿足輪放光。表信初行本故。三忉利天足指放光。表安住故。四夜摩天足上放光。表依行故。五兜率天膝輪放光。表屈伸回向故。六他化天眉間放光。表證十如中道故。七重會普光明殿又有二。初眉間放光。表不住生死涅槃二邊故。次口門放光。表佛口生普賢長子故。九逝多林眉間放光。表證窮法界中道故。所有第三會普光明殿不放光者。表行依解發。只發解光故。(又有八入三昧。第一會普賢入毘盧遮那如來藏身三昧。第三會法慧菩薩入菩薩無量方便三昧。第四會功德林菩薩入菩薩善思惟三昧。第五會金剛幢菩薩入智光三昧。第六會金剛藏菩薩入菩薩智慧光明三昧。第七會如來自住剎那際三昧。第八會普賢菩薩入佛華嚴三昧。第九會如來自入師子頻申三昧。第二會文殊不入者。信未入位故。)

 

又九會各有主。第一會普賢。第二會文殊(此經普賢為長子。文殊為幼男)。第三會法慧。第四會功德林。第五會金剛幢。第六會金剛藏。第七會普賢與如來。普賢品談平等因。如來出現品談平等果。第八會又普賢。第九會如來與善友也。

 

又三十九品。只有阿僧祇品與如來隨好光明品是佛說(此二品乃佛親證法門)。其餘品皆諸菩薩與雲臺寶網演說。佛但放光而已。許多所詮之義。盡從無邊香水海中流出。無邊香水海又從一心上流出。

 

其出善財童子於福城東際大塔廟前。參見文殊。文殊作象王回顧。師子頻申。是時六千比丘言下成道。五眾益友頓起初心。善財悟了。文殊告云。汝今見我得根本智。未得差別智。可以南遊(南即虛明之地。乃自己也)。經歷一百一十城。參見五十三善知識。差別門庭。一一透過。成等正覺。佛國禪師頌云。出林還又入林中。便見娑羅佛廟東。師子頻申芳草綠。象王回顧落花紅。六千乞士十心滿。五眾高人一信通。珍重吾師向南去。百城煙水渺無窮。

 

於是善財禮辭文殊。登妙高峰。求見德雲比丘。繞峰七日不見。後於別峰相見。妙峰即向上一著。盡十方世界只是一箇妙峰。善財所以不見。若要有見有聞有說有聽。除是別峰。別峰即第二位頭也。又頌曰。德雲常在妙高峰。行繞峰頭不定蹤。七日既云尋不見。一朝何故卻相逢。發心住處師緣合(當發心住)。普見門中佛境容(善財得普見法門)。回首夕陽坡下望。白雲青嶂萬千重。

 

善財禮辭南遊。凡見一善知識。皆云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未知菩薩修何等行。云何發心。先呈已發。後問行門。乃是先悟後修也。其間如見勝熱婆羅門。四面火聚。中有刀山。高峻無極。善財登山投火。得無盡輪法門。證王子位。此乃逆境也。忠禪師頌曰。童子尋求勝熱公。門庭別露一家風。刀山火聚方登跳。頓悟圓明色是空。

 

又如見無厭足王坐金剛座。十千大臣前後圍繞。十萬猛卒其形醜惡。皆攘臂瞋目。其所犯者或斷手足。或截耳鼻。王治事已。執善財手入宮。命之同坐。見其宮殿廣博。皆以妙寶之所合成。告善財言。我得如幻法門。身語意業。未曾煩一眾生。此亦逆境也。忠禪師頌曰。王者威嚴獄吏嗔。剜心劈腹太愁人。逡巡引入無生殿。一曲後園桃李春。

 

又如見婆須密女所住之宅。廣博嚴麗。寶樹寶暀峊H寶獺C一一皆有十大園林以為莊嚴。其身出大光明。普照一切宮殿。或執或抱。或吻或唼。皆獲清涼。告善財言。我得離貪慾際法門。佛國禪師頌曰。相逢相問有何緣。高行如來一寶錢。執手抱身心月靜。吻唇唼舌戒珠圓。人非人女皆隨現。天與天形應不偏。三德已明貪慾際。酒樓花洞醉神仙。

 

其次併見德生童子。有德童女兩人。男表智。女表悲。童者無染習。忠禪師頌曰。童女童男骨月新。手中牽個玉麒麟。殷勤來報善財道。彌勒樓前路最親。又佛國頌云。德生有德兩和融。同幻同生意莫窮。同住同修成解脫。同悲同智顯靈功。同緣同想心冥契。同見同知道轉通。若要一生成佛果。毘盧樓閣在南中。

 

善財於是禮辭。詣彌勒閣前禮拜云。惟願大聖開樓閣門。令我得入。彌勒領無量諸大菩薩從他方來(表法無所住)。彈指一聲(表不離當處)。閣門遂開。善財即入。入已復閉(表攝用歸體。又表理絕門戶)。善財見一樓閣。廣博無盡。猶如虛空。又見一樓閣中有無量諸妙樓閣。一一樓閣中皆有彌勒。一一彌勒前皆有善財。一一善財皆悉合掌回顧。一善財之身遍入一切善財身內。一切善財身皆攝歸一善財身內。一樓閣為主。一切樓閣為伴。互遍互容。互攝互入。重重重重。無盡無盡。此乃證入法界也。佛國頌云。樓閣門前立片時。龍華師主遠方歸。不唯彈指觀深妙。又聽慈音語細微。理智行為身日月。菩提心是道樞機。許多境界何來去。萬里天邊一雁飛。

 

善財證得一切境界莊嚴藏解脫門。自念我今所證。不因福城東際大塔廟前見文殊指教。爭得到此境界。作是念時。文殊遂舒金臂。過一百一十城。不見文殊身。只見文殊手(初悟似有能所證。悟了能所俱亡)。摩善財頂云。善哉善哉。汝所證法。解雖已圓。而行未圓。可更去見普賢。彼當令汝得深妙行。於是善財辭退。詣佛會中。於紅蓮座上。參見普賢。智悲圓滿行願功成。得一切佛剎微塵數三昧法門。佛國頌云。百十由旬摩頂歸。片心思見普賢師。堂堂現在紅蓮座。落落分明白象兒。沙劫智悲方滿日。微塵行願正圓時。佛功德海重宣說。愁見波濤轉渺瀰。

 

善財見文殊乃是解圓。又見普賢乃是行圓。行解既圓。末後一偈只云。剎塵心念可數知。大海中水可飲盡。虛空可量風可繫。無能盡說佛功德。便休。更不曾說善財甚處成佛。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到此方知。上無佛道可成。下無眾生可度。一切眾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圓覺經云。成道亦無得。本性圓滿故。古德云。學道先須細識心。細中之細最難明。個中尋到無尋處。始信凡心是佛心。忠禪師頌曰。打鼓弄琵琶。還他一會家。木童能撫掌。石女解烹茶。雲散天邊月。春來樹上花。善財參遍處。黑豆未生芽。所以趙州行腳遍參了。卻云佛之一字吾不喜聞。張無盡居士頌曰。趙州八十猶行腳。只為心頭未悄y。及至遍參無一事。始知虛費草鞋錢。皆與此經同意。余嘗隨侍真歇禪師。於雜華大意。耳剽目竊。得其一。二。不敢自秘。輒此錄出。以廣流通矣。  音釋(骨月。月同肉。)

 

復菴和尚華嚴綸貫終

 

晉義熙十四年。北天竺三藏佛度跋陀羅。此云覺賢。於揚州謝司空寺。翻梵本三萬六千頌。成晉經六十卷。沙門法業筆受。慧嚴慧觀潤色。謝司空寺者。即今潤州興嚴寺是。由興華嚴故。

 

證聖元年。于闐三藏實叉難陀。此云喜學。於東都佛授記寺。再譯舊文。兼補諸闕。計益九千頌。通舊總四萬五千頌。合成唐本八十卷。大德義淨三藏弘景禪師。圓測法師。神英法師。法寶法師。賢首法師等同譯。復禮法師綴文。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四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 

 

淨行品第十一

 

爾時智首菩薩。問文殊師利菩薩言。佛子。菩薩云何得無過失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害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可毀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可壞身語意業。云何得不退轉身語意業。云何得不可動身語意業。云何得殊勝身語意業。云何得清淨身語意業。云何得無染身語意業。云何得智為先導身語意業。云何得生處具足。種族具足。家具足。色具足。相具足。念具足。慧具足。行具足。無畏具足。覺悟具足。云何得勝慧。第一慧。最上慧。最勝慧。無量慧。無數慧。不思議慧。無與等慧。不可量慧。不可說慧。云何得因力。欲力。方便力。緣力。所緣力。根力。觀察力。奢摩他力。毘缽舍那力。思惟力。云何得蘊善巧。界善巧。處善巧。緣起善巧。欲界善巧。色界善巧。無色界善巧。過去善巧。未來善巧。現在善巧。云何善修習念覺分。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猗覺分。定覺分。捨覺分。空。無相。無願。云何得圓滿檀波羅蜜。尸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黎耶波羅蜜。禪那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及以圓滿慈悲喜捨。云何得處非處智力。過未現在業報智力。根勝劣智力。種種界智力。種種解智力。一切至處道智力。禪解脫三昧染淨智力。宿住念智力。無障礙天眼智力。斷諸習智力。云何常得天王。龍王。夜叉王。乾闥婆王。阿修羅王。迦樓羅王。緊那羅王。摩侯羅伽王。人王。梵王之所守護。恭敬供養。云何得與一切眾生。為依。為救。為歸。為趣。為炬。為明。為照。為導。為勝導。為普導。云何於一切眾生中。為第一。為大。為勝。為最勝。為妙。為極妙。為上。為無上。為無等。為無等等。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告智首菩薩言。善哉。佛子。汝今為欲多所饒益。多所安隱。哀愍世間。利樂天人。問如是義。佛子。若諸菩薩。善用其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於諸佛法。心無所礙。住去來今。諸佛之道。隨眾生住。琱ㄠ侁驉C如諸法相。悉能通達。斷一切惡。具足眾善。當如普賢色像第一。一切行願。皆得具足。於一切法。無不自在。而為眾生第二導師。佛子。云何用心能獲一切勝妙功德。佛子。

 

菩薩在家    當願眾生    知家性空    免其逼迫

孝事父母    當願眾生    善事於佛    護養一切

妻子集會    當願眾生    冤親平等    永離貪著

若得五欲    當願眾生    拔除欲箭    究竟安隱

妓樂聚會    當願眾生    以法自娛    了妓非實

若在宮室    當願眾生    入於聖地    永除穢欲

著瓔珞時    當願眾生    捨諸偽飾    到真實處

上昇樓閣    當願眾生    昇正法樓    徹見一切

若有所施    當願眾生    一切能捨    心無愛著

眾會聚集    當願眾生    捨眾聚法    成一切智

若在厄難    當願眾生    隨意自在    所行無礙

捨居家時    當願眾生    出家無礙    心得解脫

入僧伽藍    當願眾生    演說種種    無乖諍法

詣大小師    當願眾生    巧事師長    習行善法

求請出家    當願眾生    得不退法    心無障礙

脫去俗服    當願眾生    勤修善根    捨諸罪軛

剃除鬚髮    當願眾生    永離煩惱    究竟寂滅

著袈裟衣    當願眾生    心無所染    具大仙道

正出家時    當願眾生    同佛出家    救護一切

自歸於佛    當願眾生    紹隆佛種    發無上意

自歸於法    當願眾生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自歸於僧    當願眾生    統理大眾    一切無礙

受學戒時    當願眾生    善學於戒    不作眾惡

受闍梨教    當願眾生    具足威儀    所行真實

受和尚教    當願眾生    入無生智    到無依處

受具足戒    當願眾生    具諸方便    得最勝法

若入堂宇    當願眾生    昇無上堂    安住不動

若敷床座    當願眾生    開敷善法    見真實相

正身端坐    當願眾生    坐菩提座    心無所著

結跏趺坐    當願眾生    善根堅固    得不動地

修行於定    當願眾生    以定伏心    究竟無餘

若修於觀    當願眾生    見如實理    永無乖諍

捨跏趺坐    當願眾生    觀諸行法    悉歸散滅

下足住時    當願眾生    心得解脫    安住不動

若舉於足    當願眾生    出生死海    具眾善法

著下裙時    當願眾生    服諸善根    具足慚愧

整衣束帶    當願眾生    檢束善根    不令散失

若著上衣    當願眾生    獲勝善根    至法彼岸

著僧伽黎    當願眾生    入第一位    得不動法

手執楊枝    當願眾生    皆得妙法    究竟清淨

嚼楊枝時    當願眾生    其心調淨    噬諸煩惱

大小便時    當願眾生    棄貪瞋癡    蠲除罪法

事訖就水    當願眾生    出世法中    速疾而往

洗滌形穢    當願眾生    清淨調柔    畢竟無垢

以水盥掌    當願眾生    得清淨手    受持佛法

以水洗面    當願眾生    得淨法門    永無垢染

手執錫杖    當願眾生    設大施會    示如實道

執持應器    當願眾生    成就法器    受天人供

發趾向道    當願眾生    趣佛所行    入無依處

若在於道    當願眾生    能行佛道    向無餘法

涉路而去    當願眾生    履淨法界    心無障礙

見昇高路    當願眾生    永出三界    心無怯弱

見趣下路    當願眾生    其心謙下    長佛善根

見斜曲路    當願眾生    捨不正道    永除惡見

若見直路    當願眾生    其心正直    無諂無誑

見路多塵    當願眾生    遠離塵坌    獲清淨法

見路無塵    當願眾生    常行大悲    其心潤澤

若見險道    當願眾生    住正法界    離諸罪難

若見眾會    當願眾生    說甚深法    一切和合

若見大柱    當願眾生    離我諍心    無有忿恨

若見叢林    當願眾生    諸天及人    所應敬禮

若見高山    當願眾生    善根超出    無能至頂

見棘刺樹    當願眾生    疾得翦除    三毒之刺

見樹葉茂    當願眾生    以定解脫    而為蔭映

若見華開    當願眾生    神通等法    如華開敷

若見樹華    當願眾生    眾相如華    具三十二

若見果實    當願眾生    獲最勝法    證菩提道

若見大河    當願眾生    得預法流    入佛智海

若見陂澤    當願眾生    疾悟諸佛    一味之法

若見池沼    當願眾生    語業滿足    巧能演說

若見汲井    當願眾生    具足辯才    演一切法

若見涌泉    當願眾生    方便增長    善根無盡

若見橋道    當願眾生    廣度一切    猶如橋梁

若見流水    當願眾生    得善意欲    洗除惑垢

見修園圃    當願眾生    五欲圃中    耘除愛草

見無憂林    當願眾生    永離貪愛    不生憂怖

若見園苑    當願眾生    勤修諸行    趣佛菩提

見嚴飾人    當願眾生    三十二相    以為嚴好

見無嚴飾    當願眾生    捨諸飾好    具頭陀行

見樂著人    當願眾生    以法自娛    歡愛不捨

見無樂著    當願眾生    有為事中    心無所樂

見歡樂人    當願眾生    常得安樂    樂供養佛

見苦惱人    當願眾生    獲根本智    滅除眾苦

見無病人    當願眾生    入真實慧    永無病惱

見疾病人    當願眾生    知身空寂    離乖諍法

見端正人    當願眾生    於佛菩薩    常生淨信

見醜陋人    當願眾生    於不善事    不生樂著

見報恩人    當願眾生    於佛菩薩    能知恩德

見背恩人    當願眾生    於有惡人    不加其報

若見沙門    當願眾生    調柔寂靜    畢竟第一

見婆羅門    當願眾生    永持梵行    離一切惡

見苦行人    當願眾生    依於苦行    至究竟處

見操行人    當願眾生    堅持志行    不捨佛道

見著甲冑    當願眾生    常服善鎧    趣無師法

見無鎧仗    當願眾生    永離一切    不善之業

見論議人    當願眾生    於諸異論    悉能摧伏

見正命人    當願眾生    得清淨命    不矯威儀

若見於王    當願眾生    得為法王    睌鄍羲k

若見王子    當願眾生    從法化生    而為佛子

若見長者    當願眾生    善能明斷    不行惡法

若見大臣    當願眾生    琣u正念    習行眾善

若見城郭    當願眾生    得堅固身    心無所屈

若見王都    當願眾生    功德共聚    心痝葝

見處林藪    當願眾生    應為天人    之所歎仰

入里乞食    當願眾生    入深法界    心無障礙

到人門戶    當願眾生    入於一切    佛法之門

入其家已    當願眾生    得入佛乘    三世平等

見不捨人    當願眾生    常不捨離    勝功德法

見能捨人    當願眾生    永得捨離    三惡道苦

若見空缽    當願眾生    其心清淨    空無煩惱

若見滿缽    當願眾生    具足成滿    一切善法

若得恭敬    當願眾生    恭敬修行    一切佛法

不得恭敬    當願眾生    不行一切    不善之法

見慚恥人    當願眾生    具慚恥行    藏護諸根

見無慚恥    當願眾生    捨離無慚    住大慈道

若得美食    當願眾生    滿足其願    心無羨欲

得不美食    當願眾生    莫不獲得    諸三昧味

得柔軟食    當願眾生    大悲所熏    心意柔軟

得麤澀食    當願眾生    心無染著    絕世貪愛

若飯食時    當願眾生    禪悅為食    法喜充滿

若受味時    當願眾生    得佛上味    甘露滿足

飯食已訖    當願眾生    所作皆辦    具諸佛法

若說法時    當願眾生    得無盡辯    廣宣法要

從舍出時    當願眾生    深入佛智    永出三界

若入水時    當願眾生    入一切智    知三世等

洗浴身體    當願眾生    身心無垢    內外光潔

盛暑炎毒    當願眾生    捨離眾惱    一切皆盡

暑退涼初    當願眾生    證無上法    究竟清涼

諷誦經時    當願眾生    順佛所說    總持不忘

若得見佛    當願眾生    得無礙眼    見一切佛

諦觀佛時    當願眾生    皆如普賢    端正嚴好

見佛塔時    當願眾生    尊重如塔    受天人供

敬心觀塔    當願眾生    諸天及人    所共瞻仰

頂禮於塔    當願眾生    一切天人    無能見頂

右繞於塔    當願眾生    所行無逆    成一切智

繞塔三匝    當願眾生    勤求佛道    心無懈歇

讚佛功德    當願眾生    眾德悉具    稱歎無盡

讚佛相好    當願眾生    成就佛身    證無相法

若洗足時    當願眾生    具神足力    所行無礙

以時寢息    當願眾生    身得安隱    心無動亂

睡眠始寤    當願眾生    一切智覺    周顧十方

 

佛子。若諸菩薩。如是用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一切世間諸天。魔。梵。沙門。婆羅門。乾闥婆。阿修羅等。及以一切聲聞。緣覺。所不能動。

 

大方廣佛華嚴經淨行品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觀自在菩薩章

 

唐罽賓國三藏沙門般若奉 詔譯經 

唐敕太原府大崇福寺沙門澄觀述疏 

清金陵刻經處靖修居士楊文會合纂 

 

◎第七大悲觀自在菩薩寄等隨順一切眾生迴向。謂以善根等心順益諸眾生故。言觀自在者。三業歸依十通隨應。鑒無遺照益無不周。由此故能等心隨順。在補怛落迦山者。此云小白華樹。山多此樹香氣遠聞。聞見必欣是隨順義。然觀自在或云觀世音。梵云婆盧枳底。此云觀世。護公誤作毗盧譯為光也。溼伐羅。此云自在。若云攝伐多。此云音也。梵本有二。故令譯者二名不同。而法華觀音品云。觀其音聲皆得解脫。即觀世音也。然彼經中初語業稱名滅除七災。二身業禮拜能滿二願。三意業存念淨除三毒。即自在義。而今多念觀世音者。語業用多感易成故。今取義圓云觀自在。然觀即能觀。通一切觀。故云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常願常瞻仰。世是所觀。通一切世。謂若山若海若佛若生無不觀故。若云音者。亦是所觀。即是所救一切機也。若但云自在。乃屬能化之用。具足應云觀世自在。通能所也。能必有所。故略無之。能所兩亡。不礙觀察。互相融攝。為真自在。第一依教趣求。

 

爾時善財童子。蒙居士教。隨順思惟。一心正念。入彼菩薩深信解藏。得彼菩薩能隨念力。憶彼諸佛出現次第。見彼諸佛成等正覺。持彼諸佛所有名號。觀彼諸佛所證法門。知彼諸佛具足莊嚴。信彼諸佛所轉法輪。思彼諸佛智光照耀。念彼諸佛平等三昧。解彼諸佛自性清淨。修彼諸佛無分別法。契彼諸佛甚深法印。作彼諸佛不思議業。漸次前行。至於彼山。處處求覓此大菩薩。

 

中。先念前有十五句。初總思修。後入彼菩薩下別明所修。一深信解藏。即彼三昧謂不生心。言如是如來已般涅槃等。藏即包攝。餘並可知。後漸次下趣後。

 

◎第二見其西面下見敬諮問。於中二。先睹見。後敬問。前中三。初見勝依正。二彰見成益。三友垂讚攝。

 

見其西面巖谷之中。泉流縈映。樹林蓊鬱。香草柔軟。右旋布地。種種名華。周遍嚴飾。觀自在菩薩。於清淨金剛寶葉石上。結跏趺坐。無量菩薩皆坐寶石。恭敬圍繞。而為宣說智慧光明大慈悲法。令其攝受一切眾生。

 

今初。見在西面者。本所事佛令物歸故。智日將沒令觀察故。入生死夜悲救苦故。餘文可知。

 

善財見已。歡喜踊躍。於善知識。愛樂尊重。合掌恭敬。目視不瞬。作如是念。善知識者即是如來。善知識者一切法雲。善知識者諸功德藏。善知識者難可值遇。善知識者十力寶因。善知識者無盡智炬。善知識者福德根芽。善知識者一切智門。善知識者智海導師。善知識者集一切智助道之具。作是念已。即便往詣大菩薩所。

 

二善財見已下彰見之益。以友大悲熏修身心。故今見身便得勝念。善知識者。即是如來者。略有四意。一引至究竟同於佛故。二體如而來無來相故。三此是等覺即是佛故。四從久遠來成正覺故。

 

爾時觀自在菩薩。遙見善財。告言善哉。善來童子。汝發大乘意。普攝眾生。起正直心。專求佛法。大悲深重。救護一切。住不思議最勝之行。普能拯拔生死輪迴。超過世間無有等比。普賢妙行。相續現前。大願深心。圓滿清淨。勤求佛法。悉能領受。積集善根。痤L厭足。順善知識。不違其教。從文殊師利功德智慧大海所生。其心成熟。得佛威力。已獲廣大三昧光明。專意希求甚深妙法。常見諸佛。生大歡喜。智慧清淨猶如虛空。既自明了。復為他說。安住如來智慧光明。受持修行一切佛法。福智寶藏自然而至。一切智道速得現前。普觀眾生。心無懈倦。大悲堅固猶若金剛。

 

三爾時觀自在菩薩遙見下。友垂讚攝。大悲深厚。隨順攝故。

 

◎二爾時善財下敬問可知。

 

爾時善財童子。詣菩薩所。禮菩薩足。繞無數匝。合掌而住。白言。聖者。我已先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而未知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云何修菩薩道。我聞聖者。善能教誨。願為我說。

 

◎第三爾時觀自在菩薩摩訶薩放閻浮下稱讚授法。於中二。先長行。後偈頌。前中亦二。先讚。後授。

 

爾時觀自在菩薩摩訶薩。放閻浮檀金妙色光明。起無量色寶焰網雲。及龍自在妙莊嚴雲。以照善財。即舒右手。摩善財頂。告善財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今初。先摩頂攝受尊位顯著故攝相異。前經又不說放光之處。準梵本意金色寶燄等皆手之光。同初會中十方諸佛摩普賢頂。

 

◎第二善男子我已成就下。授己法界。於中二。一標舉名相。二廣釋業用。今初亦二。先標其名。後顯體相。

 

善男子。我已成就菩薩大悲速疾行解脫門。

 

今初。謂悲非愛見。同如來悲故稱為大。一念遍應稱為速疾。即以悲應而為行門。

 

善男子。我以此菩薩大悲行門。平等教化一切眾生。攝受調伏。相續不斷。

 

後。善男子我以此下。略顯體相。亦是釋名。平等教化即是大悲。同體無緣故云平等。攝受調伏即是行門。相續不斷是速疾義。疾則頓應。續則常然。又門即普門。普門示現故。曲濟無遺稱之曰普。從悟通神謂之門矣。

 

◎二善男子我恆住此下。廣顯業用。於中二。先約普門以顯業用。後約大悲以顯業用。前中亦二。先略。後廣。

 

善男子。我琣磽馱j悲行門。常在一切諸如來所。普現一切諸眾生前。隨所應化而為利益。

 

今初。以上同如來妙覺真心故。常在一切諸如來所。下與眾生同大悲體故。普現一切眾生之前。普現即是普門示現。準千眼經。大悲菩薩久成正覺號正法明如來。示為菩薩。義言等佛。然悲門攝廣。此土緣深。未有傾心不蒙慈濟。願常稱念思其法門。

 

或以布施攝取眾生。或以愛語攝取眾生。或以利行攝取眾生。或以同事攝取眾生。或現種種微妙色身攝取眾生。或現種種不思議色淨光明網攝取眾生。或以音聲善巧言辭。或以威儀勝妙方便。或為說法。或現神變。令其開悟而得成熟。或為化現種種色相。種種族姓。種種生處。同類之形。與其共居。而成熟之。

 

後。或以布施下。別明。即普現之義。有十一句。初四即四攝攝。次六即三業攝。後一即萬類攝。然此十一方法華經三十五應。乍觀似少義取乃多。謂三十五應乃是此中或現色身及說法耳。又三十五者略舉大綱。萬類殊形豈當局定。

 

◎二善男子我修習下約大悲行以顯業用。救諸怖畏故。然普門大悲。二義互通。從多顯耳。於中三。初令離怖。二顯離因。三令究竟。

 

善男子。我修習此大悲行門。願常救護一切眾生。令離諸怖。所謂願一切眾生離險道怖。離熱惱怖。離迷惑怖。離繫縛怖。離殺害怖。離王官怖。離貧窮怖。離不活怖。離惡名怖。離於死怖。離諸病怖。離懈怠怖。離黑暗怖。離遷移怖。離愛別怖。離怨會怖。離逼迫身怖。離逼迫心怖。離憂悲愁歎怖。離所求不得怖。離大眾威德怖。離流轉惡趣怖。

 

今初。具五怖畏。舊經十八。今二十二加於王官及病懈怠求不得故。舊經梵本不活等五連在一處。今大眾惡道二怖居末。準地經及論但唯五怖。餘打縛等皆五攝故。言五怖畏者。一不活畏。二惡名畏。三者死畏。四惡道畏。五大眾威德畏。此五相者。懼無資財不存朝夕。名不活畏。若得惡名無人敬養。上二通三業。死懼因盡正捨報時大怖之極無過死故。惡道畏者。憎於惡道懼生彼故。是故死畏畏失此身。惡道畏者。懼得彼身故。二皆身業。大眾威德。亦通三業。五怖總以二法為因。一邪智妄取想見愛著故。即前三因。二者善根微少故。即後二因。邪智即是分別身見。由此妄取我我所故。愛著於我故有死畏。見有我身懼捨命故愛著我所有初二畏。但著財利有不活畏。著利兼名有惡名畏。後二因者。功德微少畏墮惡道。智慧微少畏於大眾。云何能離。離我我所則離前三。增長福智即無後二。故下經云正念現前。云何此五攝餘畏耶。然五怖畏多約果說。今此二十有通因果。險道有二。若世險阻即不活畏及死畏攝。若惡道因即是邪智。熱惱有三。失財熱惱不活畏攝。處眾熱惱即是惡名。三毒熱惱即是畏因。迷惑有二。迷惑方隅等即不活攝。若心迷惑大眾畏因。繫縛亦是不活畏攝。殺害。死攝。王官貧病。皆不活攝。黑闇遷移乃有二意。現闇遷移。亦不活攝。惡趣黑闇三塗遷流皆惡道攝。懈怠何畏。若畏懈怠。乃是智人故。梵本舊經皆無此怖。愛別離怖。正唯死畏兼於不活。怨憎會怖。正唯惡道亦兼不活。逼迫身怖。死及不活。逼迫心怖。即眾威德及惡名攝。憂悲愁歎。即死不活二怖之相。亦通餘三。求不得怖。亦不活攝。餘之委細類可思準。

 

復作是願。願諸眾生。若念於我。若稱我名。若見我身。皆得免離一切恐怖。滅除障難。正念現前。

 

二復作是願下顯離之因。三業歸依。我之三業能令解脫令住正念。即無我我所及邪智也。

 

善男子。我以如是種種方便。令諸眾生離諸怖畏。住於正念。復教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至不退轉。

 

三善男子我以如是種種下。令其究竟。若發大心得證不退。諸怖永除。

 

◎第二爾時觀自在下偈頌。此偈及下善財領解說偈。舊經皆無。此文分二。先說意。後偈詞。雖是祇夜。亦有伽他。三十九偈半。文分為五。第一三偈讚彼自述。第二一偈半讚其敬問。第三三十二偈頌稱讚授法。第四一偈明謙己推勝。第五二偈示後勸修。

 

爾時觀自在菩薩摩訶薩。欲重明此解脫門義。為善財童子而說偈言。

 

善來調伏身心者    稽首讚我而右旋

我常居此寶山中    住大慈悲琣萓b

我此所住金剛窟    莊嚴妙色眾摩尼

常以勇猛自在心    坐此寶石蓮華座

天龍及以脩羅眾    緊那羅王羅剎等

如是眷屬痝臕    我為演說大悲門

 

今初。似頌前文見友依正。乃是結集取此經意連綴經文。

 

◎第二一偈半讚其敬問。

 

汝能發起無等心    為見我故而來此

愛樂至求功德海    禮我雙足功德身

欲於我法學修行    願得普賢真妙行

 

亦是伽他。不應菩薩頌善財語。若頌稱讚。與前影略。可為祇夜。

 

◎第三我是勇猛下三十二偈頌稱讚授法。於中二。初二偈結集述前摩頂攝受故。

 

我是勇猛觀自在    起深清淨大慈悲

普放雲網妙光明    廣博如空極清淨

我垂無垢傭圓臂    百福妙相具莊嚴

摩汝深信善財頂    為汝演說菩提法

 

梵本云。清淨薩埵大慈悲。捫摩善財童子頂。亦猶法華。具足妙相尊。偈答無盡意。下慈氏中讚善財處亦有結集連為偈詞。若改我是為是時。字理則真矣。

 

◎餘三十偈正頌前文授己法界。於中二。初二頌前標舉名相。

 

佛子應知我所得    一相一味解脫門

名為諸佛大悲雲    祕密智慧莊嚴藏

我為精勤常救護    起諸宏誓攝眾生

憐愍一切如己身    常以普門隨順轉

 

◎餘頌廣辨業用。合頌前來普門大悲。以門隨類為拔苦故。文中三。初一總明。次二十四偈別顯。後三偈結益。總明及結。皆頌離因。

 

我於無數眾苦厄    常能救護諸群生

心念禮敬若稱名    一切應時皆解脫

 

今初。三業歸向即離怖因而得解脫即離怖果。

 

或遭牢獄所禁繫    杻械囚執遇怨家

若能至心稱我名    一切諸苦皆銷滅

或犯刑名將就戮    利劍毒箭害其身

稱名應念得加持    弓矢鋒刃無傷害

或有兩競詣王官    諍訟一切諸財寶

彼能至誠稱念我    獲於勝理具名聞

或於內外諸親屬    及諸朋友共為怨

若能至誠稱我名    一切怨家不能害

或在深林險難處    怨賊猛獸欲傷殘

若能至心稱我名    惡心自息無能害

或有怨家懷忿毒    推落險峻大高山

若能至心稱我名    安處虛空無損壞

或有怨家懷忿毒    推落深流及火坑

若能至心稱我名    一切水火無能害

若有眾生遭厄難    種種苦具逼其身

若能至心稱我名    一切解脫無憂怖

或為他人所欺謗    常思過失以相讎

若能至心稱我名    如是怨嫌自休息

或遭鬼魅諸毒害    身心狂亂無所知

若能至心稱我名    彼皆消滅無諸患

或被毒龍諸鬼眾    一切恐怖奪其心

若能至誠稱我名    乃至夢中皆不見

若有諸根所殘缺    願得端嚴相好身

若能至誠稱我名    一切所願皆圓滿

若有願於父母所    承順顏色志無違

歡榮富樂保安寧    珍寶伏藏痤L盡

內外宗族常和合    一切怨隙不來侵

若能至誠稱我名    一切所願皆圓滿

若人願此命終後    不受三塗八難身

痝B人天善趣中    常行清淨菩提道

有願捨身生淨土    普現一切諸佛前

普於十方佛剎中    常為清淨勝薩埵

普見十方一切佛    及聞諸佛說法音

若能至誠稱我名    一切所願皆圓滿

或在危厄多憂怖    日夜六時稱我名

我時現住彼人前    為作最勝歸依處

彼當生我淨佛剎    與我同修菩薩行

由我大悲觀自在    令其一切皆成就

或清淨心興供養    或獻寶蓋或燒香

或以妙華散我身    當生我剎為應供

或生濁劫無慈愍    貪瞋惡業之所纏

種種眾苦極堅牢    百千繫縛痤L斷

彼為一切所逼迫    讚歎稱揚念我名

由我大悲觀自在    令諸惑業皆銷滅

或有眾生臨命終    死相現前諸惡色

見彼種種色相已    令心惶怖無所依

若能至誠稱我名    彼諸惡相皆銷滅

由我大悲觀自在    令生天人善道中

 

二別顯中。頌二十怖。即為二十。但不次耳。前十五怖。各唯一偈。初一頌離繫縛怖。二頌離殺害怖。三離王官怖。四離愛別離怖。五離黑闇怖。謂深林邃谷蔽陽曜故。六離險道懸崖。險峻即險道故。七離怨憎會。八離逼迫身。九離惡名。十離迷惑。十一離逼迫心。十二離病怖故。梵本意云。或有聾盲及瘖啞。諸根殘缺病相纏。願得人天相好身。念我名者皆如意。十三離不活。十四離貧窮怖貧賤骨肉疏故。十五離惡道怖。上皆一偈。梵本此後有一行結云。如是之人念我名。一切所願皆圓滿。十六有二偈。頌離大眾威德怖。為大菩薩常聞法故。十七有二偈。頌離遷移怖。貶謫異鄉斯為危厄。故常晝夜思無徙居。令淨土生豈有遷改。十八一偈。頌離求不得怖。常為應供。何求不得。十九二偈。頌離熱惱怖。五濁交煎。業惑熾盛。斯為熱惱。二十有二偈。頌離死怖。其憂悲通為怖相。故不別頌。若欲攝者。死怖中攝。懈怠非怖。故不頌之。以科對偈。文義昭彰。似難已釋。想無惑矣。

 

此皆我昔所修行    願度無量群生眾

勇猛精勤無退轉    令其所作皆成就

若有如應觀我身    令其應念咸皆見

或有樂聞我說法    令聞妙法量無邊

一切世界諸群生    心行差別無央數

我以種種方便力    令其聞見皆調伏

 

三有三偈總結成益。頌前離因。於中初偈乘行願而成就。後二偈辨三業之益物。長行明能感三業。今頌明能應三輪。水清月現。感至應來。兩義相成。二文影略。又能感三業敬請偈中至心稱名即口意故。

 

◎第四我得大悲下一偈。即謙己推勝。

 

我得大悲解脫門    諸佛證我已修學

其餘無量功德海    非我智慧所能知

 

前半謙己。後半推勝。

 

◎第五二偈示後勸修。

 

善財汝於十方界    普事一切善知識

專意修行無懈心    聽受佛法無厭足

若能聞法無厭足    則能普見一切佛

云何見佛志無厭    由聽妙法無厭足

 

雖未的指。已令遍求。故後二段非頌前也。

 

◎第四爾時觀自在下謙己推勝。久成正覺尚不失謙。於中二。先正謙推。

 

爾時觀自在菩薩。說此偈已。告善財言。善男子。我唯得此菩薩大悲速疾行解脫門。如諸菩薩摩訶薩。已淨普賢一切願。已住普賢一切行。常行一切諸善法。常入一切諸三昧。常住一切無邊劫。常詣一切無邊剎。常觀一切諸如來。常聞一切三世法。常息一切眾生惡。常長一切眾生善。常絕眾生生死流。常入如來正法流。而我云何能知能說彼功德行。

 

◎後善財領解。此段亦合授法前開。為順六段故於此辨。於中先敘說儀。

 

爾時善財童子。聞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說此大悲清淨偈已。歡喜踊躍。充遍其身。生愛敬心。增信樂心。發清淨心。從坐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禮菩薩足。長跪合掌。於菩薩前。瞻仰一心。以偈讚曰。

 

◎後正說偈。有三十偈。大分為三。初一標讚。二有二十六偈別讚。三有三偈結讚。

 

天人大眾阿脩羅    及與一切諸菩薩

以妙言音共稱讚    大聖智慧深如海

 

今初。以菩薩德深故眾讚不盡。

 

◎二別讚中分四。

 

能於一切眾生中    平等大悲同一味

一智同緣普救護    種種苦難皆銷滅

 

初一讚所得法門。謂以亡機智導無緣慈。

 

菩薩最勝神通力    反覆大地不為難

又能乾竭於大海    令大山王咸震動

 

二有一偈讚神通。以普門示現。皆妙用無擁故。

 

聖者菩薩大名聞    號曰大悲觀自在

云何我以微劣智    於仁勝德能稱讚

我聞聖者諸功德    無斷無盡大悲門

因是發起清淨心    生我智慧辯才力

我今處於大眾會    以大勇猛而觀察

稱揚讚歎妙莊嚴    恭敬至誠無懈倦

 

三有三偈。自申讚意。謂聖德廣深。劣智難測。因聞生辯。敬讚德音。如因日光。還見於日。

 

如大梵王居梵眾    映蔽一切諸梵天

菩薩吉祥妙色身    處於眾會無倫匹

菩薩顧視同牛王    妙色融朗如金聚

具足廣大菩提願    普利一切諸天人

種種華鬘以嚴飾    頂上真金妙寶冠

光明淨妙過諸天    威德尊嚴超世主

圓光狀彼流虹繞    外相明如淨月輪

頂相豐起若須彌    端嚴正坐如初日

腰繫金絛色微妙    現殊勝相放光明

伊尼鹿皮作下裙    能令見者生歡喜

妙身種種莊嚴相    眾寶所集如山王

腰垂上妙清淨衣    如雲普現無邊色

真珠三道為交絡    猶如世主妙嚴身

琠騍b光普照明    亦如朗日遊空界

身色淨妙若金山    又如瞻博迦華聚

以白瓔珞為嚴飾    如白龍王環繞身

世主手執妙蓮華    色如上妙真金聚

毘琉璃寶以為莖    大慈威力令開發

出過天人之所有    普放光明猶日輪

顯現如在妙高山    香氣普熏於一切

於諸惡鬼部多等    黑蛇醉象及師子

癡火毒害蔽慈心    及餘種種諸危難

重苦繫縛所傷迫    一切恐怖無依怙

世主一味大悲心    平等救彼眾生類

妙寶葉石為勝座    無等蓮華之所持

百千妙福之所成    眾妙蓮華所圍繞

極妙身光清淨色    從真勝義而成就

諸天種種上妙供    咸共讚歎仁功德

於尊能發清淨意    速離一切憂怖心

眷屬快樂共歡娛    一切妙果皆圓滿

大海龍王住自宮    及餘居處諸龍眾

常懼妙翅大鳥王    搏撮傷殘受諸苦

或有眾生入大海    遇風鼓浪如雪山

若遭摩竭欲來吞    恐怖驚惶無所救

或遇醉象而奔逐    種種厄難之所纏

至心憶念大悲尊    如是一切無憂怖

大石山王有洞窟    其窟幽深極可畏

有犯王法鎖其身    種種繫縛投於彼

彼諸苦惱眾生等    至心憶念大悲尊

枷鎖解脫苦銷除    一切無憂安隱樂

仁以大悲清淨手    攝取憶念諸眾生

令於一切厄難中    獲得無憂安隱樂

 

四有二十一偈。廣讚勝德。於中二。先十偈讚身相莊嚴。雖一兩句明其心願。意成身耳。後十一偈讚業用深廣。於中三。初二偈總讚悲濟周遍平等。二有三偈讚依正妙嚴滿眾生願。三有六偈悲隨萬類拔苦慰安。

 

◎第三三偈結讚。

 

我今讚歎人天主    最勝威德大仙王

三毒翳障盡銷除    福智無涯如大海

調伏眾生無懈倦    利樂平等無怨親

願於菩薩妙金山    一切勝福皆成就

普於十方諸世界    息滅眾生邪見心

速獲如來無上身    普願眾生咸證得

 

初偈三德已滿。次偈二利俱圓。後偈自他覺滿。三句自覺覺他。後句願生同證。

 

◎第五爾時有一菩薩下指示後友。於中二。先後友入會。後大聖指示。

 

爾時有一菩薩。名正性無異行。從於東方上虛空中。來至此世界輪圍山頂。以足按地。時此世界六種震動。變成無數雜寶莊嚴。復於其身。放大光明。映蔽一切。釋梵護世天龍八部。日月星電。所有光明。皆如聚墨。其光普照地獄餓鬼畜生。閻羅王界。及餘一切苦惱眾生。罪垢消除身心清淨。又於一切諸佛剎土。普興一切諸供養雲。普雨一切華香瓔珞衣服幢蓋。如是所有諸莊嚴具。供養於佛。復以神力。隨諸眾生心之所樂。普於一切諸宮殿中。而現其身。令其見者皆悉歡喜。然後來詣觀自在菩薩摩訶薩所。

 

今初。友名正性無異行。行字二義。一約遊剎。平聲呼之。二約供佛利生。則去聲呼之。謂能遍行而無行性。故云正性。舊名正趣。趣即行義。遍行諸剎教化眾生無來去相。即同真如遍一切處而無形相為如相迴向。從東方來者。東為群方之首。如為萬法之初。虛空來者。真如相故。至輪圍山頂者。周圓無上故。足動地者。真如如地。非定慧足不顯發故。同前會者。隨順眾生得如相故。

 

時觀自在菩薩。告善財言。善男子。汝見正性無異行菩薩。來此大會道場中不。善財答言。唯然已見。告言。善男子。汝可往問。菩薩云何學菩薩行。修菩薩道。

 

後時觀自在下大聖指示。

 

◎第六爾時善財下。戀德禮辭。

 

爾時善財童子。於觀自在菩薩所得甚深智。入大悲門。以甚深心。隨順觀察。心無疲厭。一心頂禮觀自在菩薩足。繞無數匝。敬承其教。辭退而行。

 

準梵本中。此初兩行。合在辭退而行之後。今迴於前。使往正趣。無有思前。亦無初首。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菩薩行願品

唐罽賓國三藏般若奉詔譯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稱歎如來勝功德已,告諸菩薩及善財言:「善男子!如來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何等為十?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迴向。善財白言:「大聖!云何禮敬乃至迴向?」普賢菩薩告善財言:「善男子!言禮敬諸佛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世尊,我以普賢行願力故,深心信解,如對目前,悉以清淨身語意業,常修禮敬。一一佛所,皆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身。一一身,遍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佛。虛空界盡,我禮乃盡,以虛空界不可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如是乃至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禮乃盡。而眾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復次,善男子!言稱讚如來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剎土,所有極微一一塵中,皆有一切世間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薩海會圍繞。我當悉以甚深勝解,現前知見,各以出過辯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無盡音聲海,一一音聲,出一切言辭海,稱揚讚歎一切如來諸功德海。窮未來際,相續不斷,盡於法界,無不周遍。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讚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讚歎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復次,善男子!言廣修供養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種種菩薩海會圍繞。我以普賢行願力故,起深信解,現前知見,悉以上妙諸供養具而為供養。所謂華雲、鬘雲、天音樂雲、天傘蓋雲、天衣服雲。天種種香:塗香、燒香、末香,如是等雲;一一量如須彌山王。然種種燈:酥燈、油燈,諸香油燈;一一燈炷如須彌山;一一燈油如大海水。以如是等諸供養具,常為供養。善男子!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所謂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勤修善根供養,不捨菩薩業供養,不離菩提心供養。善男子!如前供養無量功德,比法供養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羅分、算分、數分、喻分、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以諸如來尊重法故。以如說行,出生諸佛故。若諸菩薩行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如是修行,是真供養故。此廣大最勝供養,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供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煩惱不可盡故,我此供養亦無有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復次,善男子!言懺悔業障者,菩薩自念:我於過去無始劫中,由貪瞋癡,發身口意,作諸惡業,無量無邊。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我今悉以清淨三業。遍於法界極微塵剎,一切諸佛菩薩眾前,誠心懺悔,後不復造,恆住淨戒一切功德。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懺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眾生煩惱不可盡故,我此懺悔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復次,善男子!言隨喜功德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從初發心,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一一劫中,捨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頭目手足。如是一切難行苦行,圓滿種種波羅蜜門,證入種種菩薩智地,成就諸佛無上菩提及般涅槃,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隨喜。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種類,所有功德,乃至一塵,我皆隨喜。十方三世一切聲聞及辟支佛,有學無學,所有功德,我皆隨喜。一切菩薩所修無量難行苦行,志求無上正等菩提,廣大功德,我皆隨喜。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喜,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復次,善男子!言請轉法輪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廣大佛剎。一一剎中,念念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諸佛成等正覺,一切菩薩海會圍繞。而我悉以身口意業,種種方便,殷勤勸請,轉妙法輪。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常勸請一切諸佛,轉正法輪,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復次,善男子!言請佛住世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如來,將欲示現般涅槃者,及諸菩薩、聲聞、緣覺,有學無學,乃至一切諸善知識,我悉勸請莫入涅槃。經於一切佛剎極微塵數劫,為欲利樂一切眾生。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勸請,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復次,善男子!言常隨佛學者,如此娑婆世界毗盧遮那如來,從初發心,精進不退,以不可說不可說身命而為布施。剝皮為紙,析骨為筆,刺血為墨,書寫經典,積如須彌。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況王位、城邑、聚落、宮殿、園林,一切所有,及餘種種難行苦行,乃至樹下成大菩提,示種種神通,起種種變化,現種種佛身,處種種眾會,或處一切諸大菩薩眾會道場,或處聲聞及辟支佛眾會道場,或處轉輪聖王小王眷屬眾會道場,或處剎利及婆羅門、長者、居士眾會道場,乃至或處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眾會道場。處於如是種種眾會,以圓滿音,如大雷震,隨其樂欲,成熟眾生,乃至示現入於涅槃,如是一切,我皆隨學。如今世尊毗盧遮那,如是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所有塵中一切如來,皆亦如是,於念念中,我皆隨學。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學,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復次,善男子!言恆順眾生者,謂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剎海所有眾生,種種差別。所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或有依於地、水、火、風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諸卉木而生住者,種種生類,種種色身,種種形狀,種種相貌,種種壽量,種種族類,種種名號,種種心性,種種知見,種種欲樂,種種意行,種種威儀,種種衣服,種種飲食,處於種種村營、聚落、城邑、宮殿。乃至一切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無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如是等類,我皆於彼,隨順而轉。種種承事,種種供養。如敬父母,如奉師長及阿羅漢,乃至如來,等無有異。於諸病苦,為作良醫。於失道者,示其正路。於闇夜中,為作光明。於貧窮者,令得伏藏。菩薩如是平等饒益一切眾生。何以故?菩薩若能隨順眾生,則為隨順供養諸佛。若於眾生尊重承事,則為尊重承事如來。若令眾生生歡喜者,則令一切如來歡喜。何以故?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譬如曠野沙磧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復如是。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善男子!汝於此義,應如是解。以於眾生心平等故,則能成就圓滿大悲。以大悲心隨眾生故,則能成就供養如來。菩薩如是隨順眾生,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隨順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復次,善男子!言普皆迴向者,從初禮拜乃至隨順所有功德,皆悉迴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願令眾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槃正路。若諸眾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眾生,悉得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菩薩如是所修迴向,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迴向,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善男子!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大願,具足圓滿。若諸菩薩,於此大願,隨順趣入,則能成熟一切眾生,則能隨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則能成滿普賢菩薩諸行願海。是故善男子!汝於此義,應如是知。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滿十方無量無邊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一切世界,上妙七寶,及諸人天最勝安樂,布施爾所一切世界所有眾生,供養爾所一切世界諸佛菩薩,經爾所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不斷,所得功德;若復有人,聞此願王,一經於耳,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或復有人,以深信心,於此大願,受持讀誦,乃至書寫一四句偈,速能除滅五無間業。所有世間身心等病,種種苦惱,乃至佛剎極微塵數一切惡業,皆得消除。一切魔軍、夜叉、羅剎、若鳩槃荼、若毗舍闍、若部多等,飲血啗肉諸惡鬼神,皆悉遠離。或時發心,親近守護。是故若人誦此願者,行於世間,無有障礙。如空中月,出於雲翳。諸佛菩薩之所稱讚,一切人天皆應禮敬,一切眾生悉應供養。此善男子,善得人身,圓滿普賢所有功德。不久當如普賢菩薩,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若生人天,所在之處,常居勝族,悉能破壞一切惡趣,悉能遠離一切惡友,悉能制伏一切外道,悉能解脫一切煩惱。如師子王摧伏群獸,堪受一切眾生供養。又復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捨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相隨。唯此願王,不相捨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到已即見阿彌陀佛、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觀自在菩薩、彌勒菩薩等。此諸菩薩,色相端嚴,功德具足,所共圍繞。其人自見生蓮華中,蒙佛授記。得授記已,經於無數百千萬億那由他劫,普於十方不可說不可說世界,以智慧力,隨眾生心而為利益。不久當坐菩提道場,降伏魔軍,成等正覺,轉妙法輪。能令佛剎極微塵數世界眾生,發菩提心,隨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盡於未來劫海,廣能利益一切眾生。善男子!彼諸眾生,若聞、若信此大願王,受持讀誦,廣為人說,所有功德,除佛世尊,餘無知者。是故汝等,聞此願王,莫生疑念,應當諦受。受已能讀,讀已能誦,誦已能持,乃至書寫,廣為人說。是諸人等,於一念中,所有行願,皆得成就;所獲福聚,無量無邊!能於煩惱大苦海中,拔濟眾生,令其出離,皆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欲重宣此義,普觀十方,而說偈言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

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遍禮盡無餘。

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

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遍禮剎塵佛。

於一塵中塵數佛,各處菩薩眾會中,

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

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

盡於未來一切劫,讚佛甚深功德海。

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塗香及傘蓋,

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

最勝衣服最勝香,末香燒香與燈燭,

一一皆如妙高聚,我悉供養諸如來。

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

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十方一切諸眾生,二乘有學及無學,

一切如來與菩薩,所有功德皆隨喜。

十方所有世間燈,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勸請,轉於無上妙法輪。

諸佛若欲示涅槃,我悉至誠而勸請,

唯願久住剎塵劫,利樂一切諸眾生。

所有禮讚供養福,請佛住世轉法輪,

隨喜懺悔諸善根,迴向眾生及佛道。

我隨一切如來學,修習普賢圓滿行,

供養過去諸如來,及與現在十方佛。

未來一切天人師,一切意樂皆圓滿,

我願普隨三世學,速得成就大菩提。

所有十方一切剎,廣大清淨妙莊嚴,

眾會圍繞諸如來,悉在菩提樹王下。

十方所有諸眾生,願離憂患常安樂,

獲得甚深正法利,滅除煩惱盡無餘。

我為菩提修行時,一切趣中成宿命,

常得出家修淨戒,無垢無破無穿漏。

天龍夜叉鳩槃荼,乃至人與非人等,

所有一切眾生語,悉以諸音而說法。

勤修清淨波羅蜜,恆不忘失菩提心,

滅除障垢無有餘,一切妙行皆成就。

於諸惑業及魔境,世間道中得解脫,

猶如蓮華不著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悉除一切惡道苦,等與一切群生樂,

如是經於剎塵劫,十方利益恆無盡。

我常隨順諸眾生,盡於未來一切劫,

恆修普賢廣大行,圓滿無上大菩提。

所有與我同行者,於一切處同集會,

身口意業皆同等,一切行願同修學。

所有益我善知識,為我顯示普賢行,

常願與我同集會,於我常生歡喜心。

願常面見諸如來,及諸佛子眾圍繞,

於彼皆興廣大供,盡未來劫無疲厭。

願持諸佛微妙法,光顯一切菩提行,

究竟清淨普賢道,盡未來劫常修習。

我於一切諸有中,所修福智恆無盡,

定慧方便及解脫,獲諸無盡功德藏。

一塵中有塵數剎,一一剎有難思佛,

一一佛處眾會中,我見恆演菩提行。

普盡十方諸剎海,一一毛端三世海,

佛海及與國土海,我遍修行經劫海。

一切如來語清淨,一言具眾音聲海,

隨諸眾生意樂音,一一流佛辯才海。

三世一切諸如來,於彼無盡語言海,

恆轉理趣妙法輪,我深智力普能入。

我能深入於未來,盡一切劫為一念,

三世所有一切劫,為一念際我皆入。

我於一念見三世,所有一切人師子,

亦常入佛境界中,如幻解脫及威力。

於一毛端極微中,出現三世莊嚴剎,

十方塵剎諸毛端,我皆深入而嚴淨。

所有未來照世燈,成道轉法悟群有,

究竟佛事示涅槃,我皆往詣而親近。

速疾周遍神通力,普門遍入大乘力,

智行普修功德力,威神普覆大慈力,

遍淨莊嚴勝福力,無著無依智慧力,

定慧方便威神力,普能積集菩提力,

清淨一切善業力,摧滅一切煩惱力,

降伏一切諸魔力,圓滿普賢諸行力。

普能嚴淨諸剎海,解脫一切眾生海。

善能分別諸法海,能甚深入智慧海。

普能清淨諸行海,圓滿一切諸願海,

親近供養諸佛海,修行無倦經劫海。

三世一切諸如來,最勝菩提諸行願,

我皆供養圓滿修,以普賢行悟菩提。

一切如來有長子,彼名號曰普賢尊,

我今迴向諸善根,願諸智行悉同彼。

願身口意恆清淨,諸行剎土亦復然,

如是智慧號普賢,願我與彼皆同等。

我為遍淨普賢行,文殊師利諸大願,

滿彼事業盡無餘,未來際劫恆無倦。

我所修行無有量,獲得無量諸功德,

安住無量諸行中,了達一切神通力。

文殊師利勇猛智,普賢慧行亦復然,

我今迴向諸善根,隨彼一切常修學。

三世諸佛所稱歎,如是最勝諸大願,

我今迴向諸善根,為得普賢殊勝行。

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

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

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

一切圓滿盡無餘,利樂一切眾生界。

彼佛眾會咸清淨,我時於勝蓮華生,

親睹如來無量光,現前授我菩提記。

蒙彼如來授記已,化身無數百俱胝,

智力廣大遍十方,普利一切眾生界。

乃至虛空世界盡,眾生及業煩惱盡,

如是一切無盡時,我願究竟恆無盡。

十方所有無邊剎,莊嚴眾寶供如來,

最勝安樂施天人,經一切剎微塵劫。

若人於此勝願王,一經於耳能生信,

求勝菩提心渴仰,獲勝功德過於彼。

即常遠離惡知識,永離一切諸惡道,

速見如來無量光,具此普賢最勝願。

此人善得勝壽命,此人善來人中生,

此人不久當成就,如彼普賢菩薩行。

往昔由無智慧力,所造極惡五無間,

誦此普賢大願王,一念速疾皆消滅。

族姓種類及容色,相好智慧咸圓滿,

諸魔外道不能摧,堪為三界所應供。

速詣菩提大樹王,坐已降伏諸魔眾,

成等正覺轉法輪,普利一切諸含識。

若人於此普賢願,讀誦受持及演說,

果報唯佛能證知,決定獲勝菩提道。

若人誦此普賢願,我說少分之善根,

一念一切悉皆圓,成就眾生清淨願。

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

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於如來前,說此普賢廣大願王清淨偈已。善財童子,踊躍無量,一切菩薩,皆大歡喜。如來讚言:「善哉!善哉!」

 

爾時,世尊與諸聖者菩薩摩訶薩,演說如是不可思議解脫境界勝法門時,文殊師利菩薩而為上首。諸大菩薩,及所成熟六千比丘,彌勒菩薩而為上首。賢劫一切諸大菩薩,無垢普賢菩薩而為上首。一生補處住灌頂位諸大菩薩,及餘十方種種世界,普來集會。一切剎海極微塵數諸菩薩摩訶薩眾、大智舍利弗、摩訶目犍連等而為上首。諸大聲聞,并諸人天一切世主、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一切大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