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佛與醫學

 

道證法師編述

 

差異對照表

 

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不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雙腳以「前八後二」站立。

雙腳太開了。

(載重角度不恰當,易疲勞關節痛)

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不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以「足跟」支力,腿能正直。頂天立地。

以「腳尖」支力,腿及骨盆向前傾斜,腰椎向前塌。

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不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足跟支力,腳趾鬆,全身正而鬆。

矯枉過正,腳趾反翹起緊張。

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不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頭如懸鐘,有上拔之勢。

 

 

頸椎—胸椎,對直,管道通暢。

(耳朵直對肩中)(收下巴)。

頭太仰(未收下巴),頸後出現橫紋。(壓折痕跡)(耳朵傾斜)

頭太垂,(耳朵超出肩前),頸—胸椎未對直。

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不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立如松,正而鬆。合掌端正輕鬆。

以足跟支力,頸椎胸椎對直,收下巴。

仰頭(抬下巴),手離胸太遠,腰椎太塌向前,小腹凸。

未收下巴,合掌手壓胸,重心偏向前(不以足跟支力)。

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不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向心躬身—(眼觀重心—足跟中點),重心保持在後跟,臍退至對齊足跟。

向前彎腰—(眼往前看),重心偏前,足趾載力,肌肉緊張。

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不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以足跟支力,垂首,躬身。胸、腹、腿,一起後退,脊椎後拱。可拉開脊椎各節空隙。此動作可運用於日常生活之彎腰、低頭工作。

頭未垂,只有臀部後退,而腰腹、胸沒退—腰背肌縮緊,腰椎擠迫,神經血管受壓甚,日常生活、彎腰不宜如此。

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不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躬身如拉弓(拉力往後,射力向前)弓(拉力→),(「脊」如「弓之將發射箭」)(亦如香蕉,圓弧均勻),手臂鬆垂柔。

背太駝,腰太直(腹未退),脊弧度不均勻,手臂太向前撐,又太僵硬。

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不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躬身約30°—40°即可。身、腿後退。

向前彎腰,腰太彎,(身未退)(重心偏前。)

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不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俯首—躬身、鬆肩、垂手(重心在足跟、肌肉放鬆)。

仰頭、塌腰、肩緊張,頸肌、腰背肌都吃力,脊椎塌向腹部,壓迫椎間孔之神經、血管,及腹部內臟。

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不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躬身、鬆肩要點—頭比臍高,俯首躬身,垂手對「重心」(足跟中),曲膝時,重心可保不動。

躬身時,頭太低(低於臀),則往下之曲膝動作,重心必偏前。且頭倒栽,腦忽充血,易頭暈。

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不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手垂直,對準「足跟中點」。

肩放鬆,如掉落,合掌之手,於中線上,向下伸一些,更把肩關節充分拉開,消除平日緊張累積之酸痛。

肩緊張,沒放鬆。心散—手指沒合好。

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不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小腿直,向重心(足跟中)垂手,蹲下。

向前蹲,重心不穩,腳趾支力腿酸。

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不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眼注視二足跟中點。

曲膝時,小腿越垂直,越得力。(正看、側看皆垂直)

膝太開,小腿太斜,如桌椅腳斜、不穩。

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不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垂首觀照,小腿盡量垂直地面,臍沿中線,直下趨“足跟中”,手按地(跪下)之前,一直是以「足跟」載力如此才能保持重心不動,(身動,心不動)可開發足跟—丹田之力。

小腿太斜(膝超出腳趾之前),則重心偏前(不在足跟),腿必須耗力平衡支持,腿會很酸不能持久。

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不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保持垂首,上身自然鬆垂。眼觀足跟中點。

中途仰頭,壓迫頸椎神經。

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不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至手觸地,仍是小腿直,腳跟載力,重心不動,全身鬆柔。

手未觸地,腳跟就離地,重心偏移,肌肉緊張。

 

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不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手觸地時,小腿仍垂直,力在腳跟。

按地手太開,膝也太開,如斜柱子不穩。

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不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跪下時,膝微開(約5公分)(勿超4指寬),指尖對齊膝。

膝分得太開了。

(會使趴下時,脊塌下)

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不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腳掌沒翻好

跪時未翻腳掌

腳掌V字形

跪下,腳掌翻向上,二大趾輕相接觸,坐在二足跟內側之間,(以體重壓開踝關節,刺激淋巴反射點)

 

 

腳掌雖翻,而散亂。

腳掌相壓迫,則左右側不等高。

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不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小腹向下貼,重心在「後」,腰背脊圓。

「腰肌」錯用力(向前),重心「前」移,「腰」背直硬。

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不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手臂神經」,源自「頸椎」神經。

俯首—頸椎之「椎間孔」空間大,其中之神經血管舒暢,可改善肩臂之循環,治療肩手之疾。

仰頭:後頸肌收縮,頸椎後部被拉近,相擠,則頸椎「椎間孔」之周圍壓力大,擠迫,出入孔中的「血管神經」都受壓。不利於肩、手之循環。

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不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手先伸直,再撐開。

保持俯首,脊椎後拱。肘由「直柔」狀態,以指尖為支點,向外方撐開。

 

頭仰起,肘彎彎按下,沒先伸直再撐開(不能充分拉開肩腋)。

充分拉開肩關節,增肺活量。

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不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肩背平。

肘分開,腋下盡量撐開,增加肺活量,肺可舒暢膨脹。

肩聳起。

肩、手擠迫,心、肺不舒。

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不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太向前趴,臀翹起,脊塌下,手僵硬。

五體投地時,頂門—臍—足跟中點,約在一線上,肩、腋張開,肩背平,脊椎拱起,印堂(二眉中間)貼地。掌心向上,掌盡量平(勿傾斜),手指放鬆,如蓮瓣在頭前約一拳之距,二手中指距4寸。

 

臀翹起,頭額頂著地,手伸得太遠。

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不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膝微分開(勿超出4指),腿能支持,令脊圓拱,神經血管舒暢。

膝分太開,脊易塌陷,壓迫神經血管。

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不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由跪姿準備起身,以膝為支點,手於膝旁稍扶,「力」由頂上拉起,則臀自然離坐,足踝靈活—翻腳掌。注意,「頸後緣」和「背」,對直,(頸椎—胸椎對直)

若「力」載於手,上身就下栽,僵硬吃力。足踝也不靈活、不易翻腳。

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不合於生理、物理原則

 

 

 

起立之前,先跪著,力由頂上拉起,翻腳掌翻成八字,起立才能恢復「前八後二」,站在原位。

沒有翻好,站起不能站在原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