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宗朝暮課誦經文講記

(第七卷)

 

淨空法師講述

一九九四年於加州迪安薩學院

 

第七卷

 

昨天講到依教修行,『隨經約令』。這樣我們才能得到佛法真實的受用,也就是佛門常講的「離苦得樂」。

 

真能到『自然無為,虛空無立,淡安無欲』,這是精神生活上最高的享受。世法裡常說的清心寡欲。這樣的境界,與真心與本性就能相應。功夫再要向上提升,就是諸佛與大菩薩所證的境界。

 

『作得善願,盡心求索,含哀慈愍,禮義都合』。確實佛法弘揚超越所有一切界限,真正是如佛所說「應機施教」。又像《法華經》裡面普門示現,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樣的身。應以佛身得度,即現佛身而度脫之。我們看到這麼高的一個原理、原則,這才知道在十法界裡面,一切眾生接觸到佛法,沒有不生歡喜心的。為什麼?完全契合他自身的需求,這才是真正契機。

 

『苞羅表裡,過度解脫』。這兩句話說得非常圓滿。「表裡」是盡虛空、遍法界的表裡。「裡」就是法性,「表」就是法相。十法界依正莊嚴是法相,都是真性變現出來的。『過度解脫』,「過」是超過,度越。此地的解脫不僅僅是指六道輪迴,而是真正超越了十法界。六道輪迴是小的解脫,大的解脫是十法界。

 

下面這兩段是敘說解脫者生活自在的狀況。

 

自然保守。真真潔白。志願無上。淨定安樂。

 

『自然保守,真真潔白』。「自然」就無需要作意,就不需要有意的。「保守」。「保」是保任,「守」是守持,就是自性。一切作為都不離自性。『真真潔白』,永遠是一塵不染。不但在四聖法界,即使在六凡法界、三途法界,地獄法界,也是潔白不染。我們凡夫看的是有污染,佛與大菩薩境界裡確實是不染的。

 

正如同《壇經》上所說的,我們世間凡夫總是心裡面憂慮、牽掛太多了,而六祖的看法是本來無一物。諸位要知道「本來無一物」,並不是指他自己,一切眾生心性裡都是本來無一物的。他見到事實的真相,是自性本淨。他開悟的時候,第一句話說「何期自性,本字清淨」。諸佛的自性本來清淨,他自己的心性本來清淨,一切眾生的心性也是本來清淨。人家見性不著相,我們凡夫著相不見性,差別就在此地。

 

譬如兩個人看電視,一個人執著電視裡的畫面,把電視銀幕都忘掉了;一個人注意電視的銀幕,沒有看到裡面的畫面。銀幕就好比本性,確實裡面沒有東西、沒有染污,畫面再多也沒有絲毫染污,這是本來無一物。執著相的人被這些妄想污染。相既然是虛妄的,虛妄怎麼能污染?所以佛法講相都叫虛妄。《金剛經》上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相就不能染污真性,所以真性永遠是潔白的。『真真潔白』。

 

『志願無上,淨定安樂』。求證佛果、廣度眾生,這是菩薩們無上的志願。為什麼一定要成佛果,才能度眾生?如果不成佛果,度眾生就不能圓滿、不能究竟。譬如說你證到等覺菩薩,其他等覺菩薩跟你地位相同,你度他就比較困難;你必須比他高,他才能接受,他才能聽你的。你的智慧、德能、地位跟他平等,你就不能度他。再說如來果地上,智慧、德能達到究竟圓滿,教化眾生決定沒有過失。菩薩還有幾品根本無明沒有斷盡,容或有些偏差。偏差縱然不大,還是有點小偏差,這就是他的智慧、德能不圓滿。這就是菩薩為什麼一定要求成佛道。求成佛道是為了普度眾生、圓度眾生。他的志願、他的行門,確實都能安住淨定不動。

 

《彌陀經》講六方佛。東方第一尊佛阿※鞞佛,就是代表不動地的意思。心要清「淨」,心要「定」。心定在一個方向、一個目標、一個法門,就容易成就。這樣的修學才能得到「安樂」。佛法常講「法喜充滿」,這是真實的享受。

 

底下這一段更不可思議,是世尊為我們敘說開悟的境界。佛家常講「開悟」。底下這幾句就是開悟的樣子。佛     雖然說得很明白,可是我們還是不好懂,原因是我們沒有入這個境界。這是開悟人的境界。

 

一旦開達明徹。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自然光色參迴。轉變最勝。

 

『一旦開達明徹』。「一但」就是禪家常講的「豁然」。豁然開悟了。因緣具足,這個人開悟了。一般來說,「因」是禪定,是相當深度的禪定。人能住在定中。前面講到「淨定安樂」,這是開悟的象徵。如果做不到淨定安樂,開悟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淨定安樂」是開悟的一個預兆,達到很深的定功,不一定在什麼因緣之下,豁然大悟。

 

『開達明徹』。「開」是心開,「達」是通達。心得開明,一切通達。佛法通達,世間法也通達,無有一法不通達,這是開悟的樣子。『明徹』。「明」是光明,也可以解釋為明瞭。「徹」是徹底、透徹。於世出世間一切法透徹的明瞭。這就是佛法裡面講的正覺。正確而沒有錯誤的覺悟,不但現前諸法通達明瞭了,過去的、未來的,真正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

 

淨土宗不參禪,如何能達到這個境界?諸位要曉得,淨宗跟禪宗用的方法不一樣。禪宗用的是參究,淨宗用的是念佛。方法雖然不相同,功效相同。其實,念佛的功效往往超過參禪。念佛要會念,這很重要。大勢至菩薩從初發心就用念佛的方法,一直到成佛。他念佛的方法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效果是「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心開」就是此地講的「開達明徹」,就是禪宗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

 

淨宗用一句佛號同樣達到這個境界,實在說比參禪來得穩當。參禪,如果緣不具足,常常會惹魔來干擾。念佛人沒有這種麻煩,平平安安地契入「理一心不亂」的境界。理一心就是跟禪宗的明心見性完全相同。從事一心到理一心。

 

底下這幾句是說明悟了的境界,也就是見性時的境界。換句話說,他們的人生觀與宇宙觀跟我們炯然不同。

 

『自然中自然相』。此地連著說了八個「自然」,禪意很濃,而且很深。此地所講的自然,跟《楞嚴經》上講的自然不相同。《楞嚴經》上的自然是外道所說的「無因」,找不到因緣,他說是自然。此地的自然是「法爾自然」,它的因就是自性,緣也是自性。「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中」就是真如本性之中。真如本性是萬法之本體,它自然現相。

 

世尊在《華嚴》說「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自然相」就是「唯心所現」,它自然現相。這個時候,覺悟的人恍然明白了。明白「理事一如,性相不二」。真如本性在那裡?原來這一切相就是。這個境界初學很難體會。

 

唐朝賢首國師在皇宮裡,對帝王大臣說這個境界的時候,他用金與金器來做比喻。華嚴宗裡面有一篇文章叫《金師子章》,就用比喻來說明這樁事實。「以金做器,器器皆金」。金是能變,器是所變。譬如今天我們講台所有的陳設、花朵全部是黃金做的。著相的人見不到黃金,只看到花。見性的人看到,樣樣都是金,所以頭頭是道,無有一法不是。這就是所謂「當相即道,集事而真」。心跟相沒有兩樣,確實如此。

 

我們今天最大的困難,也就是說迷得最深的就是「我執」。其實我們的樣子也是自性當中變現的一個相,跟所有一切萬相沒有差別。但是我們對於自己的相特別執著,認為這是「我」,這最重要,其他的都是次要的、或是更次要的。在這裡面生了分別、執著。本來是清淨平等的,現在變成污染不平等。錯就錯在這裡,迷就迷在這裡。

 

悟了以後才曉得我們的身跟萬相是一樣的,沒有絲毫差別。一切現象是幻化而生的,我們的身也是幻化而生的。於是對身不執著了,「我執」破了。對於一切境界不執著了,知道這些境界「當相即道,當事即理」。相就是性,性就是相。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一切法也不執著了,「法執」也破了。那就入底下的境界了。

 

『自然之有根本,自然光色參迴』。這兩句話就是大乘經上常講的「清淨法身,真實解脫」。「自然之有根本」,這一個「自然」是說的十法界依正莊嚴,是講的相。這些相的根本是法性,都是從真心本性裡面變現出來的。所以全妄即真,全真即妄。從相上講,是虛妄的,全真都變成妄相。從性上講,全妄就是真性,於是真妄也不二。

 

我們凡夫把「真、妄」認為是兩樁事情,「性、相」也認為是兩樁事情。把所有一切法都認為是兩樁事情。這是錯了!它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這個境界實在難以體會。佛在經典上,祖師大德們在開示之中常常用「夢幻」來做比喻。如果細細地從夢幻裡去體會,能得到一點消息。

 

我們都有夢境的經驗,都做過夢。夢醒之後,回想剛才夢境,還清清楚楚,可是我們知道夢境不存在。正在做夢的時候,其實夢境也不存在,而是自己不覺,以為它存在,其實是不存在的。夢中,當然有自己,也會夢到很多人,夢到山河大地。夢裡面自己是自性變現的,夢裡面所有的人物,善人也好,惡人也好,冤家對頭也好,還是自性變現的,夢中的山河大地也是自性變現的。在做夢的時候,能做夢的是「心」,所夢的是「境界」。境界是心變的,境界是妄。整個的妄境豈不是就是你的真心?那個時候你要問,你的心像什麼樣子?心化成夢境了,心的樣子就是夢境的樣子。沒有做夢的時候,心是什麼樣子?不曉得。做夢的時候,你要一覺悟,心是什麼樣子?變現的那個境界就是心的樣子。

 

《華嚴經》有比喻說:「心如工畫師」。心就像是一個畫家一樣,隨心所欲在那裡做畫。本來是一張白紙,什麼都沒有,他把它畫成一幅畫。我們夢境就像做畫。做出的一幅畫,那就是夢境。夢境是妄。「全妄」就是能做夢的真心。能做夢的真心就變成整個虛妄的境界。全妄即真,全真即妄。要從這個意思裡去體會。再回過頭來看今天的宇宙。

 

我們六根所接觸的境界,是幻境,這不是真的,也是夢境。我們夜晚做夢是第六意識變現的。我們現在眼前這些境界是第八識變現的(唯識的經論把這個事實現象講得很清楚),是阿賴耶識的相分。阿賴耶識不是真的,也是虛妄的。唯識入門的課本《百法明門》裡面,就把八識五十一心所都列在有為法。有為法是假的,是有生有滅的,就不是真的。所以佛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要執著它,就錯了。虛妄你可以用它,你可以享受它,你不要去執著它。執著它,就錯了。譬如你在做夢,夢中境界你可以盡量享受。你知道那是假的,不是真的,不能佔有。你要想佔有,那你就自找苦吃。為什麼?決定得不到。我們世間所有一切法亦復如是,包括身體都不可以佔有。

 

『自然之有根本』。「根本」是心性。這一句為我們說的就是「全妄即真,全真即妄,性相一如,理事不二」。

 

『自然光色參迴』。這一句是講無邊的大用。它的作用是太壯觀了,顯現十法界依正莊嚴。像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的西方極樂世界,《華嚴經》上講的毘盧遮那佛華藏世界,菩薩法界、聲聞、緣覺法界、諸天法界,極其莊嚴。

 

『自然光色參迴』。「參」是有和合的意思。「參迴」是無量的色彩,無量的品類交織在一起,成為非常壯麗的景觀。這些都是自然的,不是人為的。四聖法界是自然的,六凡法界也是自然的。餓鬼道裡見不到光明,地獄道裡無量的刑罰,從那來的?誰建造的?沒有!完全是「自然光色參迴」。就如同我們夢中那些境界、畫面,誰設計的?誰去構想的?沒有!這都是自然的,是性德自然的變現。這裡面的因緣非常地複雜。佛在《華嚴經》上講「無量因緣」,這說法是正確的。

 

『轉變最勝』。今天我們最著重的就是這句。因為有這一句,佛教我們離苦得樂,才有理論上的依據,那就是「轉變」。如果我們明白這個道理,知道這個事實的真相,確實轉變的把柄,操縱在我們自己手上。那問題就解決了。我們希求幸福美滿的人生,不至於落空。我們真正能做得到,因為一切法是心現的,是識變的,心現識變。

 

佛在大乘經上常說,《觀無量壽經》中也說得很明白,「一切法從心想生」。「心想」,想是識,真心本性裡沒有想,八識五十一心所裡有想。想就會起變化。這個道理在《楞嚴經》上有幾句話說得很好:「原是菩提妙淨明體」。十法界依正莊嚴,原本就是菩提妙淨明體。十法界依正都是從自性自然流現出來。這跟《華嚴》講的「唯心所現」完全相同。十法界裡面的變化,都是從心想生的,所以『轉變最勝』。

 

佛教我們最殊勝的轉變,是轉凡為聖,轉六道為一真法界。這真是無比的殊勝。佛教我們怎麼轉法,在這幾章經裡都要討論的。

 

鬱單成七寶。橫攬成萬物。光精明俱出。善好殊無比。著於無上下。洞達無邊際。宜各勸精進。努力自求之。必得超絕去。往生無量清淨阿彌陀佛國。

 

『鬱單成七寶,橫攬成萬物』。這兩句是說一切萬物都是成於自然,性德法爾流出的。也就是我們所講的自然生態環境。這個是最健康的。今天自然生態環境被我們人為加以破壞了。造了因,不能不承受果報,所以要遭受這些災難。這是不知道自然的法則,把自然法則加以破壞,造成這些災難。

 

『鬱單』就是鬱單越,是梵語。這句是梵語音譯的,中文翻成「北俱盧」,就是四大洲之一。佛在經上告訴我們,須彌山四方有四洲。以北洲福報最大、最富裕。他們生活非常容易,不必辛苦經營都能過很好的日子,而且人人都健康長壽,壽命一千歲,沒有夭折的,福報之大,由此可知。極樂世界珍寶非常之多,用鬱單越做比喻,取他的自然。這些珍寶是自然變現的。『橫攬成萬物』。

 

『光精明俱出』。光明、精美、明淨,這是說萬物的體性。這是世尊為我們介紹極樂世界壽樂無極的狀況。

 

『善好殊無比』。它的善,它的好,它的殊勝,是其他世界不能相比的。這是對極樂世界讚歎到極處。

 

『著於無上下,洞達無邊際』。「上」是過去,「下」是未來。『著於無上下』是講時間,咸無古今,就是講見到如如之理。『洞達無邊際』。「邊際」是講的空間,咸無內外,這是證如如之智。理就是自性的本體。自性本體確實沒有過去、現在、未來,也沒有四方、四維、上下。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整體;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這才叫真正證得清淨法身,成就究竟圓滿的佛果。

 

這兩句是讚歎西方世界這些菩薩們,個個都能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以上講的全是西方極樂世界的境界。

 

下面是世尊勸勉我們。

 

『宜各勸精進,努力自求之』。「宜」是應該。應該每個人都要勤奮,要精進,要努力,求生西方淨土。西方世界這麼好的地方,這樣好的物質環境、人事環境,在這裡面自然很容易成就無上菩提。

 

『必得超絕去,往生無量清淨阿彌陀佛國』。這是我們的目標,是我們的方向,是我們這一生當中唯一的需求。『必得超絕去』。這一句話是非常肯定,絲毫的懷疑都沒有。我們要認真努力,一定成功。也就是說這一生當中決定得生,生到阿彌陀佛西方淨土。

 

橫截於五趣。

 

『五趣』就是六道。『橫截』是橫超。「豎出」太難了。我們不必經過二十八層天,在人道就能超越,就生到西方極樂世界。

 

惡道自閉塞。

 

假如我們不生淨土,我們過去生中所累積的惡業、惡習氣,這一生當中所造的惡業,必定感得來生要墮落三途、墮落惡道。可是一往生,就跟惡道永遠脫離關係了,所以「惡道自然閉塞」。這叫帶業往生。

 

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我們這些無始劫以來的惡業種子能不能消滅得掉?業習種子決定不滅。悟了以後,它會轉煩惱成菩提,會把惡的都轉變成最好的。古人有個比喻。譬如一個人從前做小偷,偷盜的本領很高明,天天造惡業。他忽然覺悟,不做小偷了,他就當警察專門去抓小偷。他把那些技巧聰明對付小偷,他是高手。他轉煩惱為菩提,轉生死為大涅槃。這是「轉變」。這個我們要曉得。

 

無極之勝道。易往而無人。

 

這幾句話是世尊感歎。『無極之勝道』是讚歎西方極樂世界。以修道人來講,西方極樂世界是至高無上,沒有其他能超過這個地方,所以是「無極之勝道」。「勝」是殊勝。『易住』。這個法門是易行道,很容易去,只要具足信、願、持名,這麼簡單的條件就能去。可惜人不相信。所謂是難信之法。他不信,就不肯修了。所以往生的人並不多,「易往而無人」。

 

其國不逆違。自然所牽隨。

 

『其國不逆違』。就是照應前面講的『易住』。西方極樂世界沒有逆境,沒有障道的因緣,所以凡是往生的人都是圓證三不退。

 

『自然所牽隨』是說西方世界隨念都滿願,個個人都證不退轉,作阿鞞跋致的菩薩。我們在四十八願裡面跟經文裡面讀到,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都是阿鞞跋致菩薩。「阿鞞跋致」菩薩就是圓證三不退。

 

捐志若虛空。勤行求道德。可得極長生。壽樂無有極。

 

這是勸導我們往生。『捐志』。「志」是對於世間所希求的。「捐」是捐棄,放下。我們要放下對於世間一切的欲求,放下在大乘佛法裡面一切之所修,讓心地清淨像虛空一樣,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樣『勤行求道德』,求成佛之道。專用這一部經典裡面教導我們修學的方法,「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是「道」,佛道。「德」是指廣度眾生的方法。都在西方極樂世界完成。

 

『可得極長生』。這話是真的。我們在經文裡面讀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壽命無量,壽樂都無有盡,所以稱為極樂世界。

 

這是佛勉勵我們,教我們捨棄世出世間一切法,專心求生淨土,專心向阿彌陀佛。

 

何為著世事。譊譊憂無常。

 

這兩句是教我們警惕,應當要覺悟。世間萬法皆是無常的,我們還把這些世事放在心裡,這是錯誤的。

 

勸諭策進第三十三。

 

這一品裡面佛要為我們說明世間一切的污染、一切的惡事,迷、邪、染、著,因此眾生苦報無盡。眾生因為不明瞭事實真相,迷在境界裡面,所以沒有出離之心。真正明白了,真正覺悟了,他自然就想超越了。

 

這一品裡面警惕教誨的句子非常之多。我們不但要把它念熟,更重要的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以這些教訓來警惕自己,真正做到放下世緣,一心向佛。這就對了。

 

世人共爭不急之務。於此劇惡極苦之中。勤身營務。以自給濟。

 

這一品經文總共可以分為七個大段。這一段為我們說明貪毒。第二段說明瞋恚之毒。第三段說明愚癡之毒。貪、瞋、癡三毒。這是第一個小段。

 

世間人都爭「不急之務」。什麼是「急」的?我們不能不知道。《華嚴經》上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童子每參訪一位善知識,禮拜致敬之後,他一開口就說:「我已經發菩提心了,不知道怎樣修菩薩道?不知道怎樣學菩薩行?」由此可知,善財童子是以菩薩道、菩薩行為最急。

 

六祖大師在《壇經》開宗明義為大家說法,他不是說禪定,他教大家總念摩訶般若般羅蜜多。所以中國禪宗不是講禪定,是講般若智慧。

 

在整個佛法裡面,佛弟子們所求的是什麼?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這是最急的。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有了智慧,才能解決一切問題;沒有智慧,不行。佛法所求的是究竟圓滿的智慧。得到智慧了,對自己來說就證得清淨法身,圓成佛道;對別人來說,就能普門示現,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

 

「智慧」是第一急。最急的,世人把它忘掉了。如果能找到次急的,也不錯。次急的就是「福德」。能求福德,他這一生必定能得到吉祥幸福。這種人也算不錯了,算是世間聰明人。

 

不急的是什麼?是名聞利養、五欲六塵。這些不急,世人偏偏要爭。爭不到還好,假如真的爭到了,要沒有智慧、沒有福德,名利會帶來很大的災難。諸位要很冷靜去觀察,古今中外都能看到。所以名利、五欲不是好事情。有智慧、有福德,他能享受,他能處理得很好;沒有智慧、沒有福德,名利、五欲會帶來災禍。嚴重的,家破人亡。但是世間人拼命去爭。

 

『於此劇惡』。「劇惡」就是五逆十惡的環境中,極苦之中,爭得非常地辛苦。無論得到、得不到,都辛苦。

 

『勤身營務』。「勤」是日夜不休息去經營,去想方法要得到名、得到利。名聞利養、五欲六塵,極力地去追求。

 

『以自給濟』。希望自己能得到,希望自己能擁有。

 

尊卑。貧富。少長。男女。累念積慮。為心走使。

 

這是指世間一般人。「尊」是在社會上有地位的。國王、大臣也爭。「卑」是社會上沒有地位的。「貧」是少於財富的,「富」是多於財寶的。無論是尊、卑,無論貧、富,無論是年輕、年長的,無論是男人、女人,沒有一個不去爭。都爭這些不急之務,不知道求智慧,不曉得修福德,天天爭名聞利養、五欲六塵。

 

『累念積慮,為心走使』。「心」就是貪心。心貪念五欲,身體為了貪心到處去奔波、去經營。底下舉幾個例子。

 

無田憂田。無宅憂宅。眷屬財物。有無同憂。

 

沒有的時候憂慮,因為希望得到。有了的時候,又憂慮,怕失掉。每一天在患得患失之中過日子,非常地辛苦。所以「有無」都憂,不是說有的人就不憂了,有的人一樣憂。

 

有一少一。思欲齊等。

 

這也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今天社會的潮流,有了這一樣,想著還少那一樣,要跟別人比,日子就過得更苦了。

 

我有一次在台北坐計程車。計程車司機向我訴苦。我說現在台灣很富足,日子很好過,你怎麼會過得那麼辛苦?他說了許多樁事,就是此地所講的「有一少一,思欲齊等」。我說你自己不聰明。譬如你家裡的電冰箱要能愛惜,保養好至少可以用十年,不需要再買第二個;一件衣服要好好珍惜的穿,也能穿一、二十年,不必去製新衣服。你在生活費上就節省很多。每一天吃飯花不了多少錢。他聽了也對。

 

所以真正覺悟,就不會受欺騙了。實際上生活需求真的不多,每個人都可以過非常快樂的日子。不要被外境所轉。所以心地要清淨,要安穩,要過得快樂。跟別人比賽,鄰居有什麼新東西,自己馬上想換花樣,那就苦死了。

 

我們在美國也看到一個現象,覺得他們很可憐。美國人換了一個工作,待遇比從前提高了,他馬上就換一個比他現在住的要高級一些的房子。為什麼?表示他有身分。其實他是貸款買來的,生活過得非常苦。假如他不換房子,收入多了,可以過得更自在,更舒服。他不懂這個道理,寧願過苦日子。這是真的愚癡。

 

適小具有。又憂非常。

 

『適小』。就是剛剛有個小康了,日子能過的去了。『具有』,樣樣都具足了,日子可以過得很好了。又生煩惱了,怕保不長久。這確實也是真的。世事無常,真的很難保長久。

 

諸位想想,不急之務,你要真的去爭、去求,結果是這樣苦。真正急的事情,你要去求、去爭,果報完全不相同,得來的是淨定安樂。所以人當求智慧,當求福報。福報怎麼求?後面佛會告訴我們。

 

水火盜賊。怨家債主。焚漂劫奪。消散磨滅。

 

這就是他已經有了,又怕水災會淹掉,火災會燒掉,盜賊以他為對象。這麻煩就大了。還有一些冤家債主都要找上門來,損耗他的財物。他天天憂慮這些。

 

心慳意固。無能縱捨。命終棄捐。莫無誰隨者。貧富同然。憂苦萬端。

 

到這個地方是一大段。這都是講的「貪毒」。

 

「慳」是吝嗇。這一類的人都很固執,都很吝嗇,貪求無厭,『無能縱捨』。我執、人相都重。可是壽命到了的時候,沒有一樣能帶得去,『命終棄捐,莫誰隨者』。真是「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

 

『貧富同然,憂苦萬端』。這就是前面講的尊卑、貧富、少長、男女,世間人都是這樣,為了慳貪,被貪心所驅使,憂苦萬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