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璨大師信心銘講記

(第四卷)

 

淨空法師講述

 

《纔有是非。紛然失心。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萬法無咎。無咎無法。不生不心。能隨境滅。境逐能沈。》

 

我們看這個幾句,銘文雖然不長,只有五百八十個字,可是這個裡面的意思,實在是將整個佛法的大意完全都包容了,所以每一句的意思都是無有窮盡的,如果不把這個意思說一個大概,囫圇吞棗的辦法是很難得受用的,無論是一部經、一部論,大是部也好、小部也好,最重要的是我們在其中能夠得到受用,這個受用不見得是全文,全文得受用不容易,那麼在這個裡面得幾句,往往就是一生都受用不盡。每一個人所得的地方又不一樣,有人從這幾句裡頭有了悟處,有些人從另外幾句有了悟處,那麼此地這個銘文也是如此,它的句法很整齊,一句是四個字,實際上這四個字算是半句,因為它每八個字才是一個完整的句子,敘述一樁事情,換句話說,以完整的句子來講呢,本文一共有七十三句,就是每句是八個字,我們今天來研究。

 

『纔有是非,紛然失心。』這個二句話不難懂,是非心是分別心著重的是才有,剛剛有是非心,『失心』末後這個心是講的真心,就是你的真心你的本性就迷失了,因為真如本性裡面沒有是非,真如本性是清淨的、是無染的,而且是不起念的,在一切境界裡都不起念。昨天我們講華嚴經裡面的十力法門,那麼這十種智力都是講的根本智,後得智,所謂根本智就是無分別智,我們要問,我們有沒有?實在講那一個人都有,不但有而且根本智都現前,雖然都現前,問題在那裡?你守不住,麻煩在此地。根本智簡單的說眼見色耳聞聲,我們六根對六塵境界的時候沒有起心動念,沒有起一念是非,這個念頭沒有起,這個分別心沒有起,問問你,你眼睛見不見?見!耳朵聽不聽?聽!沒起心動念,那麼你能見能聽,那就是你的無分別智,就是你的真心,怎麼說守不住呢?你在裡頭起心動念,這就守不住,你果然要能守的住,你的根本智就常常現前。從根本智起後得智,我們在大經裡頭常常給各位說,根本智是自受用,後得智是他受用。而我們現在怎麼樣,根本智得不到受用,自己雖然也常常或影或現,不得受用,問題就是守不住,而把後得智當做自己的受用,那就是才有是非。『紛然失心』,失去了真心的照用,於是乎無量無邊的塵勞煩惱就隨之而起了,那麼我們受用的是什麼呢?受用的是煩惱,不是清淨自在。從這個二句我們要覺悟,常住真心之中沒有是也沒有非,這個『是非』就是講的對待法,就是相對的,常住真心沒有相對,你起心動念都是相對,你看有起心就有個不起心,有動念就有個不動念,總是有二端,所以這個不起心動念,你如果心裡還有一個不起心不動念,你也是動了念了,你動了一個不起心不動念,豈不是又動了一個念,起了是非錯誤了。好!我心裡沒有是非,問問有沒有是非?那還是有是非,所以說才有是非,心裡沒有是非了,也是有是非,你就把真心迷失了。

 

『二由一有,一亦莫守。』這個『二』就是講二端,前面所謂的是非,二有是有非,二啊!二從那裡來的呢?是從迷失了一真,所以才有妄見,因此這一也不能有,有一就有二,與一相對的就是二了,這個是講微細的分別。佛法裡也稱之為俱生煩惱,根本無明,都是說的這個念頭,這個念頭好像並不是有心起的,自自然然它就起這個念頭了,本來沒有,怎麼會自然起來的呢?這就是我們俗話常講習慣成自然,不是說這一生的習慣,無量劫以前我們就迷了,就是這個樣子,生生世世我們的常住真心就被這種習慣在熏習,所以今天是自自然然它就起心動念,麻煩就在此地,從來也沒有一個人把這個事情給我們說破。諸位想想除了大乘佛法之外,你在什麼時候聽到有說破這樁事情的,縱然諸佛菩薩為我們說破了,我們信不信呢?我們有沒有把這個習氣改過來呢?那就是『一亦莫守』,不要說二,所以說佛在金剛經裡面叫我們除四見,「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見是見解,比那個相還要微細,相是表面粗相,這是內心裡起念,見是見解,見解不能有,有見解就迷失了。

 

所以般若經典跟我們講,般若無知,明明是大智慧,為什麼說無知呢?怕你落在知的見解,你有智慧我有般若那就糟了,我沒有智慧,那個人有智慧,那也糟了,你有人見就有我見,佛有智慧佛是人,你有人見,從人見當中必定有我見,所以佛逼著沒法子,沒辦法了,直說無佛無眾生,叫你連佛的見都不可以有,這真是無可奈何,慈悲到了極處了。我們說有佛有眾生,從相上講,相是虛妄的,為什麼這麼說呢?為了方便接引初學而說的,入了門之後要講真話,不講方便,講真實無佛無眾生,實際上佛也有眾生也有,無佛是無佛這個見解無眾生的知見,意思在此地,這樣才能夠將自己的常住真心恢復。

 

所以說是二見是虛妄的,一見也要不得,你譬如這個一,在佛法裡面講得很多,華嚴經裡講的一真法界,淨土講一心不亂,如果我們存著一個一心不亂的見解,試問你能不能得一心,你不能得一心。一心裡面沒有一,連一都沒有了那叫真正的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只是一個假名而已,也套一句金剛經的例子,佛說一心不亂即非一心不亂,是名一心不亂,諸位要懂這個意思,是名一心不亂而已。所以你要起一個一心不亂的見解,你就決定得不到一心,那麼這個是佛法無論在理論上在行門上都是總綱領,諸位一定要記住這個原則,你要不曉得這個原則,你在修行在證果都是有障礙,這樁事情我們必須要認真的去審查、去思維、去揣摩,這是正法這是正知正見,不管學那一個法門,要記住才有分別,是非就是分別,你的真性就失掉了,如果你懂得這個道理,懂得這個原則,你在菩提道上就不會迷失方向,真正不迷,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認得清,等於是八萬四千道路,每一個道路都通達無上菩提,不會迷失,如果執著這個法門是,那個法門非,你的是非心生了,這個法門高,那個法門比不上這個法門,你的是非心也生了,你看諸佛菩薩對於法門,門門都讚歎,如果不讚歎何必要說這個法門呢?真的這個法門比那個法門要高,那佛說最高的就好了,何必還說那個低級的呢?不如這個法門的。所以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佛說無量法門,是因為眾生有無量的根性,這就是大開方便之門,任憑取捨,合乎自己根性的修起來方便,方便法就很容易做到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修起來沒有障礙很順利,很快就能修成,無非是這樣的用意而已。

 

那麼在教學過程當中,諸位必須要曉得,佛法是因人施教的,換句話說,就好比那個醫生治病,給病人治病開的處方一樣,是因人而異的,絕不是說開一個處方給就一切眾生治病的,沒有這個道理的。因人施教這才有選擇,所以選擇是為了眾生根性而選擇,不是法門裡頭有選擇。所以這個藥你到那個藥店看那個藥,有幾千種幾萬種,你有病了,要在這個裡面選擇幾種,來對治你的毛病,那麼你這個選擇是因為我這個病而選擇藥的,不是因為藥而選擇病的,諸位要懂這個道理。藥的功效是治病,病治好了藥都是第一,它有治病的功能,不能說那一種藥好那一種藥不好,那個最好的藥不對自己的症,那一治把這個治死了,那好在那裡呢?藥物裡面比較貴重一點的,它比較稀有,採來不容易,價錢就高一點,得來的很容易,價錢就賤一點,這個貴賤是這麼來的,你說治病它的功效是同等的一樣的,對症病就治好了,佛法亦復如是。

 

所以你們在楞嚴經裡面看到二十五圓通,對二十五位菩薩來說那不都是個個成無上道嗎?佛問圓通,他們自己每一個人敘說都說第一,為什麼呢?把自己病治好了那當然是第一,個個都第一,文殊菩薩揀選,是為我們娑婆世界眾生,因業來挑選,不是它們那個東西不好,而是娑婆世界眾生根性有所偏,偏於二根,所以特別揀選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觀世音菩薩跟我們世界特別有緣分,就是因為他也是耳根圓通,我們也是耳根最利,真是志同道合,因緣在此地,並不是有什麼偏愛,是因為志同道合,我們走的是一個路子,同一種根性,因此我們一定要明瞭是法法平等,法法一如。既然法法平等法法一如了,一亦不能守,心才能到真正的清淨。

 

『一心不生。萬法無咎。』一心就好比說一念,一念不生,這個心就指的念頭。唯識經論裡頭有說,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好,我們現在心生種種法生,我們這個心滅了是不是種種法都滅了呢?如果諸位這樣會意那就錯了。底下這一句說得好,『萬法無咎』,一切萬法沒有毛病,那我們就要問了,那麼就是這個現實的世界,我們眾生認為這個現實的,佛法裡面所說阿賴耶的相分,阿賴耶的相分沒有過失,六根六塵它有什麼過失,這個相分跟諸位說它是真如本性的作用,本性是體,有體就有作用,體就會起作用,體是真常,作用也是真常,所以我們在大經裡面,特別是華嚴經,所看到的毘盧遮那佛的依正莊嚴,那是自性的作用,那麼我們今天在這個自性作用裡頭,又起心動念,這一起心動念就有個什麼相呢?就是心生種種法生,這個種種法是什麼法呢?是你妄心裡面生的法,不是真心的。

 

譬如說我們看到這把扇子,這個扇子阿賴耶的相分,我見了之後你心裡就生了扇子,這個裡面講是心生種種法生,你心生了,你心裡面生了這個扇子的相、生這個扇子的念,與它有什麼關係?與它沒有關係。那麼這就是你阿賴耶識裡面有這個印象。在佛法裡面講種子,這就是種種法生。第六識在一切境界起攀緣,第七識起執著,阿賴耶就收藏了印象,殊不知這個分別、攀緣、執著、印象全是假的,不是真的,這個萬法無咎這個辦法,是指的就是指的阿賴耶的相分,本性它的體用無咎,無咎是沒有過失,有體有用,體用都是真實的,所謂是諸法實相,你這個一念不生就是諸法實相,才生一個是非心,才起心動念,你所見的相叫妄相,那是金剛經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如果你一念不生,凡所有相皆是實相,道理在此地。從這二句話我們也明白了,所有的麻煩所有的過失,都是自己起心動念,所以是個第六意識,修行人稱之為罪魁禍首,什麼毛病都是從它這裡來的,你要認為外面境界上有毛病,你就錯了,大錯特錯。

 

外境無咎,不但物質環境無咎,外面人事環境也無咎,他罵我我生氣了,他罵你罵的音聲是聲塵,色相是色塵,與你什麼相干呢?你生氣了是你自己起心動念,你要生氣你怎麼能怪他呢?凡夫他就不了解,他要怪別人,他不怪自己怪別人,這就是迷惑顛倒。覺悟的人曉得這個要怪自己,不能怪他,外面萬法無咎,他心平氣和,好,你怎麼罵,我不生氣,心地格外清淨,不但格外清淨,還利用這個境界來考驗,我的功夫到什麼境界,所以他正好幫了你的忙?忍辱仙人要沒有歌利王割截身體幫了他個大忙,他的忍辱波羅密怎麼能圓滿呢?連法華經提婆達多品裡面,釋迦牟尼佛自己都說,如果沒有提婆達多幫這個大忙,釋迦牟尼佛成佛沒有這麼快,你們想想看這個道理。所以一個覺悟的人,在境界裡面就是鍛鍊不動心、不起念,才能看到萬法無咎。這個『萬法無咎』也就是看到萬法一如,法法平等無有高下一個意思,幫助你入這個境界。

 

所以我們講到修行一再的提醒同修們,我們從早到晚一年到頭,念念當中,我們修什麼?覺正淨,千萬不要忘記。你早晚打三歸,你為的是什麼?你把這個宗旨要失掉了,你不就迷惑顛倒了。才起心才動念就迷了,起心動念就是邪知邪見,你的心就被染污了不清淨了。不但在世法如此,就是弘法利生也不能有一念我弘法利生,不能有一念我利益眾生,錯了!存這一念就是大過失。所以佛說叫你無住行施,施是什麼,是布施,包括了所有的活動,在佛弟子裡面行施,當然最重要的就是法布施,弘揚佛法利益眾生法布施,可是不能有這一念,如果有這個念頭,我們弘法、我們利益眾生,我們在這修無量功德,全變成世間有漏的福報。有漏福報裡面那有沒有障礙的呢?諸佛如來天天度眾生,滅度無量無邊眾生,後面有一句實無眾生得滅度者,這句話什麼意思呢?他根本就沒有起念,根本就沒有這個念頭,這叫真正覺悟。起了個心動了個念就是迷惑,所以千經萬論,一言以蔽之,就是一心不生,整個佛法就是講這四個字。我們時時檢點,我怎麼又起心動念了,這就叫什麼?迴光反照,照見是照見自己起心動念,起心動念就是過失,底下二句說得更好。

 

『無咎無法。不生不心。』你看看連這個二句連這個萬法連無咎,連這個心都把它打掉,這就是金剛經所講的離見,連這種見解都不能有,萬法既然無咎了,你心裡地還要有法這個概念,這就是法執。所以有萬法無咎有這麼一個觀念,這都是法執,有個一心不生那就是我執,微細的我執法執,我見法見,要曉得清淨心中這種見解沒有。佛祖跟我們說這些話那是什麼呢?為別人說的,這叫後得智,後得智是差別智,差別智是他受用的不是自受用,如果自受用那是什麼?那就是增長我見增長法見,增長我執增長法執,為他受用幫助他理解,其目的呢?是幫助別人打掉他的我執法執我見法見。如果你是增長別人的我法我見我執法執,那就大錯特錯了,那你就不是佛你是魔了,魔說法增長眾生的知見,佛說法是消除眾生的知見,它本身沒有知見,還能叫別人生知見嗎?這個是佛說法和魔說法大大不相同的處所。

 

所以說對自己來講,千言萬語都叫做廢話一堆,一切經典統統是廢紙,對自己來說;對別人來說那叫方便,要防止不能叫別人執著。所以這個傳法不簡單,古人用心跟今人不一樣,你看看佛,佛說這個一切經,為什麼說的一法後頭馬上把它給否定,怕你執著,好像一面說一面把它推翻,這些地方我們要細細體會,祖師著經註解,最忌諱的就是落識,為什麼呢?因為落識最容易叫人看了之後起執著,你看江味農居士在金剛經講義裡面批評心印疏,心印疏在我們台灣也相當流通,道源法師講金剛經就是依心印疏講的,的確是不錯,他對心印疏的科判他很讚歎,認為很有見地,對裡面註解他說了還是落識,使人家看了之後會執著,過去李老師講過,連心印疏你看都還犯這個毛病,不容易。所以你這個東西拿出來之後,叫人家要開悟,又不在這個裡面起分別執著,要做到這樣你才算是沒有過失,所以好難好難!

 

那麼今天講到說現在有一些把佛經譯成白話本,還有人要發心把整個大藏經翻成白話文,那麼諸位有沒有想到如果裡面有,不要說是全部,百分之一千分之一要落識了,叫人家看了之後起了分別起了執著,認為就是如此了,你豈不是增長了別人的邪見嗎?你豈不是一下把別人的法身慧命給他斷送掉了嗎?不簡單,說要講清楚不能叫人落識,所以常講,聽而無聽,無聽而聽,要離言說相,離文字相,離心緣相,佛法言語文字都是幫助你開悟的,所謂開悟就是不起心不動念而已,起心動念就是把你的悟門堵塞了。這個二句既然無咎了,你心裡面的萬法自然就消失了,心清淨了,心裡一切分別執著都沒有了,無咎無法不生不心,這個心裡消除了,那麼不生這就是講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了,你的心就寂淨了,法的念頭見解消除了,心真正清淨至極了,諸法實相,不得自然就得到了,自然就顯現無餘了。底下這個二句就說得更好了,這個境界一層比一層高,一層比一層明顯。

 

『能隨境滅。境隨能沈。』『能』是講的智,『境』是說的境界,它是對立的,境界若非智解,不能了別,而這個智解或者我們今天所講的知識。智慧沒有境界它不生,沒有一切境界,那個聰明智慧從那生,聰明智慧他對一切經典他瞭解的比別人清楚,他看的比別人深入,某人很聰明智慧很高,從這生的,相對而成,所以聰明智慧生於了別境界。我們應當要明瞭,要是追究到根本,追究到極處,智慧是一心,所有的知解都是從一心,正知正見是從悟一心而生的,邪知邪見是從迷一心而生的,換一句話說,正知見邪知見都是從此一心生的,都是從一心生的,就只是迷悟而已,悟生正知見佛知佛見,迷生邪知見,但是諸位要曉得,一心它不生知見,一心裡頭沒有知見,體上沒有知見,它起作用的時候有知見,這個起作用諸位一定要曉得,起作用都是他受用,自受用絕對沒有知見,正知見邪知見都沒有,你不要以為自受用是正知見,錯了!自受用沒有知見,佛說一切法正知正見,他受用,佛有沒有知見?佛沒有知見,佛有沒有法說?佛沒有法說,為什麼?它沒有知見怎麼有法說呢?因為眾生有個邪知見,所以佛用正知見除眾生的邪知見,眾生邪知見除了,正知見也沒有了,邪知見是病,正知見是藥,藥把病治好了,藥也不要了,諸位要曉得這個道理。

 

那麼我們自己要不要有知見呢?萬萬不能要。你一天到晚是本來沒有知見他去求知見,那糟了,所以古德常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就是這個道理。為學是什麼?世間人求學他的這個知識要一天比一天豐富,一天比一天增長,那是世間人的,修道的人怎麼樣呢?要把他的知見一天一天的把他去掉,不是一天一天增加,你要增加了,不但世間的知見是邪知見,佛知見還是邪知見,你要是落識了以為這個佛知見是個正知正見,糟了!真正的正知見是無知又無見,你要存一個無知無見的見解還是個邪知見,境界是諸法。

 

『能』就是智慧的別名,『境』就是諸法的別號,『境滅』滅境是不攀緣諸法,實際上這個境滅意思很深,境緣是因緣所生法,因你真正懂得因緣所生法,境就滅了,為什麼呢?當體即空,當體即空就是滅了,不必等分析而空,當下就空,因為它是因緣所生,因緣所生就沒有定法,因為這個因緣聚散無常。金剛經裡講一合相,這個道理太精微了,一合相是什麼呢?一切的相,這個一合相就是一個整體,你譬如講這個一合相,一合相是它的全體,全體是什麼?許多東西是因緣湊合的,合起來成這一個相,這一個相是合的相,合就是因緣聚合,這個因緣聚合,因緣是無常,聚散無常,相即非相,當體即空,這就叫境滅。境滅不是說沒有這個相,不是這個相,曉得這個相無常,無常它就滅了,你心裡頭不會再執著它了,不會再認定它就是這個相,它可以聚可以散,聚散無常,所以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小從一微塵大到一個大千世界,都是這個現象,世界都是無常都不可以執著,何況其餘呢?

 

所以真正透過了這一關,身心世界才真正放得下,曉得什麼呢?你不放下是錯誤的,無始劫以來都在這裡生死輪迴,在這裡當愚癡的凡失,就是因為放不下,為什麼放不下?不曉得事實真相,不曉得萬法皆空,不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曉得凡是一合相皆是夢幻泡影,所以你不肯放下。你在這個裡面起心動念,今天的境滅是說的這個意思,不是說境界統統沒有了,那你就又錯會了意思了,你把這個生滅當做實有,又落實了。所以眾生麻煩的事他樣樣都當真,說有他當真有,說滅他當真滅,那裡曉得說有非有,說滅非滅,只有名沒有實。假如這個事情真有,那就真的有生滅,因為它是假有,假有你在任何一法裡頭找生滅的相找不到,所以才跟你講說不生不滅,一切法都是不生不滅,你譬如說我們講拿人來說吧!死了叫滅,真的滅了嗎?他精神不滅,物質也不滅,物質是我們組成這個肉體的,現在這個科學家一分析,都是原子、電子、粒子,它有沒有消滅?沒有消滅,只有有聚散,我們身體在的時候它聚集在這裡,分滅的時候它散開了,分散了,並沒有滅,它分散的時候又組成別的,這部份組成這個,那部份組成那個,並沒有消滅,聚散無常它那有滅呢?像精神神識它又投胎了,精神不滅,我們組成這個身體的物質,這個元素的時候它又跟別的物質去分合組成別的東西,它也不滅,那有生滅呢?一切萬法無有一法不如是,所以要了解這個事實的真相。

 

那麼這個講『能』就是知見,隨著境滅,曉得這個一切境界是因緣所生,當體皆空,如夢幻泡影,這個境是真滅,這叫真滅,如果說這個境界沒有了,那是假滅,那不是真滅,真滅是什麼?你見到真相了,真相裡面是不生不滅叫真滅呀!那麼你這個你所有的知見也就息掉了,你見到真相之後就一念不生,不會再起心動念了。

 

『能隨境滅,境隨能沈。』這句話反過來能與所,它是相輔相成的,因為你真正見到事實的真相,所以你才看到境界真正沒有,不但我們這個世界,十方無量無邊恆沙世界無不如是,不但我們凡夫境界如是,極樂世界、華藏世界、諸佛報土也無不如是,所以一真平等,無二無別,這是在境界裡面講,講到了極處,明瞭是覺,不明瞭怎麼能不迷呢?覺了心境一如,迷了妄念紛飛。

 

《境由能境。能由境能。欲知兩段。元是一空。一空同兩。齊含萬象。不見精麤。寧有偏黨。》

 

那麼這些話都非常重要,境不自境這個講境界,因能顧境,就是唯識經裡所說的「境本不生因心有,心生法,法生心。」可是諸位要曉得心生法,法生心,我們簡單的說,心最初的這個心是真心就是真如本性,心生法呢?這一切萬法是真心的作用,有體有用,法生心這個心是妄心,它不得已沒法子講,說一個真如不守自性,這就是方便說,無可奈何沒法子講,把真心變成了妄心,為什麼呢?就是迷失了自心,就是自心的體與用,迷失了自己心之體,也迷失了自心的作用,體用都迷了,迷了作用就生了妄境,迷了自心之體就生了妄心。所以大乘佛法常講,阿賴耶是一半真一半假,阿賴耶又叫做如來藏,說如來藏偏向真的方面說,說阿賴耶就偏向假的方面講,實際上它是真妄合和之體,你們想想看那有什麼合和不合和呢?沒有合和,悟了就叫它起個名字叫如來藏,迷了就叫阿賴耶,實際上一個東西,沒有兩個東西,是一不是二,這個心境沒有改變,又是迷悟上給它換個名號而已,名號是個假名,心生法這一句話也是假名而已,佛說心生法,則非心生法,是名心生法,諸位從這個裡頭體會這個意思,是叫我們明瞭事實的真相,就是有體就有用,體用是一不是二,過失在那裡呢?過失在法生心,悟了,明白心生法,心法一如,心法不二,迷了的人認為什麼?心是能生,法是所生。

 

我們舉個比例說,譬如我們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們把器比做法,把金比作心,那麼你想想金跟器它是自然的還是有造作的,你們仔細去想,如果你今天這是人工把它做成首飾,這是器,這不是自然的,人工造成是個相,人工不造作,它有沒有相?還是有相,捻成一團圓相,打成扁扁的扁相,它總有個相在,你人工雕琢不雕琢,它都有個相在,甚至於在礦裡頭沒有鍊出來,它還有一粒一粒砂粒的相,你怎麼能說它沒有相呢?離了相那有體呢?沒有體,有體它當然就有相,所以體相是一不是二,它不能分的,你說我今天只要金,我不要金的這個相,你到那去找去?你去找不到。

 

十法界依正莊嚴,就是真心之相它是自然的,沒有經過任何冶鍊是自然的,你這個心要是在這個境界裡起妄念,等於說你就在那裡冶鍊,冶鍊變成不自然了,失掉它的純真了,要依造你的意思去怎麼做、怎麼做,你的一起心一動念怎麼所帶來的效果如何?天下大亂,你們想想這個世界上自古至今,中國外國這些大政治家,那一個不是有偉大的懷抱,我要想種種方法來救世救人,結果怎麼樣呢?愈救世愈救人愈搞得天下大亂,搞得大家都不安分。如果大家都沒有這個念頭,我們都不要救世救人,反而天下太平,沒有事了,真是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佛法最怕這個,怕的是什麼呢?擾亂了自己的方寸,要曉得天下本無事,你起心動念,我要修心我要修行,我要求智慧,那是愈來愈麻煩,為什麼呢?本來你的心就清淨的,你修個什麼?本來你智慧就是圓滿,你還要求什麼智慧?正如六祖所說「何其自性本來具足,何其自性能生萬生。」你不是自己找自己麻煩嗎?這兩句是說,境由能才有境,能有境才顯出能,這是講能境互顯的意思,說明了一個真理就是心外無法,法外無心,能就是心,境就是法,所以曉得心跟法是一不是二,心是體,法是相,好比說心是金,法就是器,叫我們瞭解這個關係,這個兩者是一不是二,是一,一裡面就不會起心動念,二裡頭才起分別起執著,一裡面分別執著心起不起來,就不會生起來。底下二句說得更妙了。

 

『欲知兩段。元是一空。』『兩段』就是能與境這個兩段,也就是心與法這個兩段,心法是一不是二,那麼所說的一空這個『空』不是頑虛空,也不是小乘的斷滅空,空義最難懂,最不容易體會,大智度論裡說十八種空,涅槃經裡面講二十種空,如果說空空什麼都沒有了,這個三歲小孩都懂,什麼空沒有了就叫空,那還用得著佛說嗎?還用得這些菩薩在這裡在這個地方研究?用不著了。此地所講是大乘第一義空,第一空是什麼?空有是一不是二,心經裡面講「色即是空」,色是什麼:包括了一切法,是出世間一切法,用一個字包括了那就叫『空』,空什麼呢?空就是色,一切法就是空,空就是一切法,這是大乘第一義空。兩段能跟境就把一切法都包括了,用境包括了一切色法,用能包括了一切心法,是出世間法不外乎兩大類,我們今天這個世間裡面它把它分做精神物質,佛法裡面心法就包括了一切精神,色法包括一切物質,不外乎這兩大類,一切的精神現象物質現象,就是真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不異是沒有兩樣,這空沒有兩樣,空不異色,空與色也沒有兩樣,是一不是二,這叫萬法一如,這叫法法平等。所以學佛在理體上,是要從差別裡面看它平等,這樣才能入理。修觀,主要是觀照這個事實真相,那麼講到修行功夫上來說呢?要從平等裡面見差別,這個大乘佛法講,見道以後才修道,見道是什麼?差別裡面見到平等,見道位了,見道了,見道而後修道,修道是什麼?是在平等裡面修這個差別相,那就是歷事鍊心,所以從圓教初住位證平等地了,你看我們念佛法門證得理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是見道位了,圓初住見道而後修道,修什麼呢?就是修差別,就是差別與平等是一不是二就修這個,這個叫真正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