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學十四講講記

(第十一講)

 

淨空法師講述

邱淑貞記錄

 

第十一講  四諦十二因緣

 

 

 

 

這是講出世間的修學要領。「四諦」、「十二因緣」,這兩種都是小乘人修行的方法。

 

甲、四諦

 

「諦」:就是我們俗話講真理,諦實之理,它是實實在在的,決不是虛妄的。有四種,說的是世間因果與出世間的因果。「四諦」是苦、集、滅、道。

 

「苦」:「身心酬業,患累逼惱」,這八個字就把六道的眾生說得清清楚楚。人生的意義、人生的價值是什麼?酬業。過去造業,現在來酬償,造善業得善報,惡業得惡報,討債、還債、報恩、報怨。覺悟的人,在一生當中把這個東西擺脫掉,逆來順受,要求超越,人生就有意義。如果在一生當中不能把結業解除,不能超越生死輪迴,你想想看,這個人生有什麼意義,有什麼價值?諸位千萬不要被世間名利誘惑。如果照世間人看法,人生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青史留名;將來這個世界有成往壞空,太空中天天都有星球爆炸,試問那個歷史留到什麼地方?假的,不是真的。唯有明心見性才是真的,其他都是假的,不要被假的迷惑了,這比什麼都重要。無始劫以來我們就迷失了自己,生生世世都搞假的,搞到現在還是目前這個狀況,還要不警覺,不得了!我們現在一天到晚想的是什麼?做的是什麼?拿五戒十善對照一下,我們能及格嗎?如果不及格就到三惡道,得不到人身,一世比一世苦。一定要警覺,要辦自家的真事,要辦自家的大事,什麼妄想都不要打,老老實實的念佛。志同道合的同修在一起,如果有機緣,建立道場弘法利生。身心的確是酬業,而我們自己又不會轉業,這就苦了。「患累逼惱」:這是說人生這一生的感受,苦;這是講「世間果」,先說果好懂,因為是現前的感受,我們很親切的能夠體會得到。

 

「集」:有果必有因,集就是因。果報從哪兒來的?「起惑造業,招集來苦」,這裡面有三個字:「惑、業、苦」,這就是六道輪迴的原因,六道輪迴的道理。為什麼會有六道輪迴?起惑、造業、受苦,受苦又迷惑,迷惑再造業、再受苦,永遠這麼輪迴。這是「世間的因」。

 

佛教導我們要覺悟。「應知」:世間的苦果應該要知道。「應斷」:招集苦報的業因應該要斷掉。能夠斷,當然就不受這個苦,就超越輪迴。苦集這兩條是世間因果,這是真諦。

 

下面兩條是出世間的。出世間也先說果,果是什麼?滅。「滅」:滅煩惱、滅生死。「結業已盡」,滅盡了。「無生死累」:涅槃、寂靜、圓寂,都是滅的意思,把惑業苦滅掉,超越三界六道生死輪迴。這是「出世間果」。

 

果報當然有業因,因就是「道」。道的範圍非常廣大。「正助雙修,能至涅槃」:涅槃就是前面講的滅,涅槃是梵語,意思就是功德圓滿、清淨寂滅。如果我們用前面佛教大意三句話來說,「自淨其意」是正修,就是修定、修慧,定慧是正修;戒是助修,「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就是助修。這完全是從綱領上來說,在實際修行當中是相當的複雜。我們看《華嚴經》,善財童子正修是念佛法門,念阿彌陀佛,最後的結果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他以念阿彌陀佛這一個法門為主修、正修,用這個法門成就念佛三昧、成就正等正覺;以無量的法門來作助修,當中五十三參,參訪許多的善知識,成就自己的定慧,是助修。這一種助修,諸位一定要記住,決不是說遇到一個禪德就跟他學參禪,遇到一個密宗上師就跟他學持咒,那就糟糕,一樣都不能成就。所謂參訪是親近這些善知識,聽聽他講的,看看他修行的方法增長自己的智慧,絕不受他影響。如果受他影響,把自己的正修破壞,助修也沒有了,正助兩邊都失掉。自己必須如如不動,才有資格參學。看得清清楚楚,樣樣都曉得,增長智慧;雖然樣樣都曉得,如如不動,還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絕不改變,這就真幫上忙。不動心就幫上定,看得清清楚楚幫上慧,定慧都修了。

 

參學並不只限於佛門不同宗派、不同法門的這些大德,那為數不多;其實世間各行各業,從早到晚看的這些人,遇到的那些事,都是五十三參。見到這些人事,心裡清清楚楚,增長智慧;雖然見到,如如不動,在什麼境界都不動心,增長定功。修行,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就是道場,在這個道場才成就無上道。正修就是自己選定主修的法門,從初發心到無上道,決定不更換、不動搖。助修就是博學多聞,博學多聞裡絕不受影響,要記住這一點,絕不跟人家走;博學多聞是成就自己的定慧。怎麼曉得有定、不動心?樣樣都看、樣樣都聽,在這裡頭才曉得自己不動心,沒有受影響。怎麼曉得自己有智慧?樣樣都看、樣樣都曉得,人家不問的時候,心乾乾淨淨什麼都沒有,而一問樣樣都曉得,這是智慧;絕不妨礙自己的清淨心。也就是說,在六根接觸六塵之處,訓練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訓練離言說相、離文字相、離心緣相。歷事鍊心,要在人情事故裡鍛鍊,才能成就。所以社會是菩薩的大道場,紅塵是道場;菩薩是紅塵裡開的蓮花,一塵不染。正助雙修要認識,要真正懂得這個意思。「道」就是道理、方法,超越世間、了生死的這些理論與方法;無量法門、八萬四千法門,這一個字都包括了。

 

在此地苦集滅道是講小乘—聲聞乘;其實苦集滅道是佛法的根本教義,通大小乘。過去天台智者大師有一個小冊子,講三十七道品第一個科目—四念處。四念處是講智慧,是我們學佛人入門修學的處所。我們一般講觀照,四念處就是基本的觀照法。第一、「觀受是苦」:以智慧來觀察,我們現前的享受是苦不是樂。以為現前享受是樂,那是顛倒、是迷惑;不過是苦暫時離開而已。你感覺到現在還不錯,因為現在苦剛剛離開。仔細想一想,我們從生下來豈不是就往墳墓裡面走嗎?一天一天接近,這種景象非常淒涼,非常可悲;你沒有覺察到,還覺得很快樂!做生日還慶祝一番,其實慶祝什麼?往墳墓裡一天天接近,有什麼好慶祝?實在顛倒,沒有智慧。佛真是高明,把這個事實真相看得清清楚楚。一天一天接近墳墓,眾生迷惑顛倒不覺悟。這個身,一身都是病,還要裝扮,還覺得很可愛。最大的病是飢寒之病,天冷不多穿衣服就會凍壞,三餐沒得吃就餓壞;三餐是吃藥,治餓病。我們所受的,確確實實是苦。第二、「觀身不淨」:我們這個身體不清淨,佛經上說三十六種不淨之物造成這個肉身。第三、「觀心無常」:這個心是妄心,一會兒想東、一會兒想西,一天到晚胡思亂想。如果心老想一樣那就是得定,定在一門上那就是常;我們是一天到晚打妄想。第四、「觀法無我」:我,是主宰的意思、自在的意思。一切法裡面沒有主宰,不自在、不自由、不平等。不自在,無我;如果真有我,自己能做得了主宰、能自在的話,諸位想想,哪一個人不喜歡長生不老?哪一個人不喜歡年年十八?做不到,自己不能主宰自己。這是智慧觀察,能這樣觀察就覺悟了。智者大師把四念處解釋得很詳細,告訴我們藏通別圓四教都有四念處,四種念處境界不相同。四教也有四諦,這個地方是講藏教四諦,就是小乘法;通教有四諦、別教有四諦、圓教有四諦,細說說不盡。

 

「三轉法輪」:這是佛的教學善巧。「示、勸、證」,這是「三轉」。「示」:是指示,根性利的人一聽就明瞭、就覺悟。譬如佛說:「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招集感受的苦報;「此是滅,可證性」;「此是道,可修性」;都從性體上說,「上」根人一聽就明瞭。「勸」:中等根性的人,跟他這麼說,他雖然聽見,好像與自己毫不相關,耳邊風一樣,所以必須要勸他;告訴他:我說的話不是說給別人聽的,是說給你聽的,你要特別注意。底下加勸勉的話,譬如,此是苦,你要知道。表解裡,應知、應斷、應證、應修,都是從勸修上說。這是對「中」等根性人說,意思就很親切了。「證」:根性劣一點,「下」等根性的人,雖然勸我,我行嗎?我能辦得到嗎?對自己沒有信心,是不是我們都能做到?佛末後現身說法,給我們作見證,作證轉。佛以自己為例:此是苦,我「已」經知道;此是集,我「已」經斷;這意思是我知你也能知,我可以斷你也可以斷,我能夠證得,你也能夠證得,我可以修你也可以修。這麼三勸,一而再,再而三,三勸如果都還不動,佛就沒法子。如果三勸能夠回頭,佛菩薩必定來;三勸不能回頭,佛菩薩不來,來了也沒用處,白跑一趟,白費口舌。我們通常叫做三轉四諦法輪。

 

乙、十二因緣

 

十二因緣前面介紹過,此地特別注重十二因緣的修法。十二條是連環的,裡面有一個斷掉,就統統斷掉;所以緣覺所用的方法比聲聞要巧妙。十二因緣裡面有因有果,果上不能了斷,一定要從因緣裡面斷。十二因緣講三世因果,過去、未來的因果我們沒法子斷,我們不能回到過去,能斷的範圍只有現在的因果。現在果不能斷,現在的因緣只有三條:「愛、取、有」,這三條斷一條就證辟支佛,就成功了。如果是修學大乘法門,淨土念佛是大乘法,能斷一條,馬上就證得一心不亂,成就念佛三昧。我們能不能在一切法裡把愛心斷掉?這個愛是貪愛,這一個字就是見思煩惱—貪、瞋、痴、慢、疑、惡見,一個愛字代表這些,把愛斷掉得事一心不亂。事一心就是斷見思煩惱,理一心是分破無明。

 

十二因緣有「流轉」、「還滅」二門。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互為因果;無明是因,行就是果;行是因,識是果;識是因,名色是果。到末後,老死是因,無明是果,它又轉回來,永遠是循環的。按照順序去「流轉」,這就是六道輪迴;如果顛倒過來,稱為「還滅」門。為什麼有老死?因為有生;沒有生,就沒有老死。沒有「有」,就沒有生;沒有取,就沒有「有」,沒有愛,就沒有「取」。這裡面斷一條就全斷,三界繫縛就得到解脫。「流轉生死門」,相當於四諦的「苦集二諦」;「還滅涅槃門」,相當於「滅道二諦」。

 

丙、三界迷諦

 

這一段是附註。「三界迷諦」:三界指欲界、色界、無色界,諦就是四諦—苦集滅道;世出世間的因果,我們統統都迷了。迷了之後才「起見惑」,有八十八使;「起思惑」,就是錯誤的思想,有八十一品。見思煩惱變現出六道生死輪迴,因為有惑,惑是迷惑,迷惑以後就妄動,妄動就是造作,造作就結業,業力變現出六道的果報。「身心酬業」,這個話說得非常的真實。真正明瞭了,我們在這一生際遇當中要像大修行人,他們對人生的態度無不是逆來順受、隨遇而安,縱然受苦也甘心樂於接受,不會打妄想去換個境界,想去找一個地方擺脫掉,不做如是想。為什麼?擺脫不掉。有這個業,怎麼能擺脫掉?譬如欠人家錢,想躲一躲不還債,那不行;現在不還,將來還是要還,沒法子!那乾脆還清好了,還清就自在,所以不逃避,願意受。受裡面,改造他的業,斷惡修善,在業因上下手,這樣確實能夠改變果報,這是有智慧的人所做的。

 

「斷盡證果」:不斷盡不能證果,一定要斷盡才能證果;八十八使、八十一品,一品都不能留。而斷的順序一定是先斷見惑八十八使,八十八使見惑斷盡,小乘就證初果。能把八十八使見惑斷盡就得保障,雖然不出三界,在六道輪迴裡,決定不墮三惡道。所以小乘證得須陀洹之後,在六道裡面只有人天兩道,不會墮三惡道,而且從此以後天上人間七次往來,一定證阿羅漢果。有許多學佛同修常常來問:菩薩五十一個位次,我們現在能不能算初信?五十一個等級,我們算一年級行不行?給諸位說,不夠資格。見惑八十八使斷盡算一年級,標準從這邊算起,這是圓教初信位的菩薩。圓教七信位的菩薩相當於阿羅漢,因為思惑也斷盡。天台四教儀、賢首五教儀都說得很詳細。

 

「聲聞斷事,緣覺斷習」:習是習氣。習氣很難講,古人常常用酒瓶來作比喻。把酒瓶裡的酒倒掉,倒得很乾淨,裡面也洗得很乾淨、擦得很乾淨,確實沒有酒了,聞聞還有味道,那就叫習氣。阿羅漢見思煩惱確實斷盡,但還有習氣在。緣覺的功夫比阿羅漢高,連習氣都沒有,都斷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