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講記

(卷下)

 

淨空法師講述

 

初業菩薩應當觀察利養•憒鬧•世話•睡眠•眾務之過失

不修諸行•不斷煩惱•不習禪誦•不求多聞•非出家者

略說戲論過失有二十大類

發十種心能生極樂世界

流通分

 

(八)初業菩薩應當觀察利養•憒鬧•世話•睡眠•眾務之過失

 

我們繼續看下面經文,底下這一段,佛特別教誨我們,初學的菩薩要明瞭名聞、利養的過失。因為在這個時代,無論是出家、在家發心行菩薩道,做弘法利生的工作,名聞、利養可以說很快的就現前。你要不知道這個利害,往往就被它拖下去了,那真正可惜啊!所以佛在此地特別提出警告。請看經文: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初業菩薩既出家已。未得慧力而欲得者。當捨何法。當修何法。未生慧力能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長。

 

他問的正是我們心裡面所希求的。『初業菩薩』就是初學的菩薩,既然出家了;這個出家的意思是廣義的,並不是剃了頭,穿上寬袍大袖這就是出家人了,這未必是出家。此地這個出家,是心裡面確確實實把煩惱、貪愛捨掉了,這叫出家——出煩惱家、出生死家。

 

六道輪迴是家,超越六道輪迴那就出家了。

 

沒有能夠超越六道輪迴,你還是在家啊!

 

六道輪迴怎麼造成的呢?

 

煩惱造成的。

 

所以心裡面有是非人我,有貪、瞋、癡、慢,你就沒有出家。如果心裡面捨掉了是非人我,不再有貪、瞋、癡、慢,你就出家了。這初出家的人,智慧沒開,希望開智慧。那就是『當捨何法,當修何法』,我們應當捨那些?應當修那些?使我們能夠得到『未生慧力能令出生』。沒有生的智慧能夠生起來,已經生的智慧會增長,不會退掉。彌勒菩薩問的這個,正是我們所希求的。

 

那麼底下佛的開示,我們就要注意了。

 

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初業菩薩既出家已。欲令慧力而得增長。當於利養知其過失。應須捨離。

 

這是菩薩問的當捨何法,佛在此地明白告訴我們,要捨名聞、利養。捨名聞、利養,先要曉得名聞、利養的過失。你知道它的過失,你自自然然就會捨離了。

 

若好憒鬧。世俗言話。耽著睡眠。廣營眾務。樂諸戲論。如是過失。皆應遠離。

 

後頭特別加一句

 

是故應捨利養。

 

你看,佛在這一句話裡頭,把利養重複兩次,這就知道這個過失的根本在利養。如果不貪利養,其他的過失很容易捨掉。貪著利養,其他的這些過失也不容易捨掉。此地所講的這些過失,這一卷(卷下)專門說這問題。『憒鬧』就是熱鬧,毫無利益的熱鬧場所。『世俗言話』,言語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言論,這一些言論都不能幫人了生死、出三界,所以世俗言論的範圍非常之廣,可以說除了佛法之外,都是世俗言論。因為你沒有離開三界,沒有離開六道啊!『耽著睡眠』,貪睡啊!『廣營眾務』,『營』是經營,『務』是事務,『廣』是多啊!一天到晚去經營。『眾』也是多啊!經營許許多多都是與道業不相干的這些事業。『樂諸戲論』,喜歡戲論。這些都是過失,重大的過失!佛在此地教我們,『皆應遠離』,不能夠貪著啊!要遠遠的避開。這裡面最重要的就是利養,『是故應捨利養』,這是講你當捨何法,這些東西要捨離。

 

下面是當修的;該修什麼呢?所修的給諸位說,跟這個相反的,就是你所要修的。

 

修於少欲。

 

真正修行人,真正想在這一生當中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第一個條件:少欲。

 

『欲』是欲望;欲望要減少啊!『少』到什麼程度呢?

 

我們一天三餐飯吃得飽,有一件衣服穿得暖,有個小房子可以遮避風雨。夠了!你的心就安了。心安了才能辦道啊!也就是說你才能夠得清淨心。不要去看別人,人家住大房子,出門開什麼高級轎車,不要去看這些,不要跟人家比賽這個。那些是什麼呢?你不要看那個車很漂亮啊!往那裡開啊?往地獄、餓鬼、畜生道在開啊!你這看清楚的時候,不對勁啊!別看我們沒有車,走路啊!我們往西方極樂世界走,不一樣啊!方向目標不相同,一定要看清楚。他們天天在搞貪、瞋、癡,煩惱增長;我們是智慧增長,心一天比一天清淨。要懂得少欲、要知道知足,少欲知足是我們修行的根本。

 

捨諸憒鬧。

 

這是熱鬧的場所要離開。

 

樂於寂靜。

 

他心是定的,他能夠在很安靜的環境裡面住得很自在。現在人的話就是「甘於寂寞」,這是工夫啊!有多少人受不了寂寞,他要熱鬧,他不熱鬧的日子過不下去,他要煩惱啊!

 

捨諸世話。觀於實義。

 

『實義』是什麼?

 

宇宙人生的真相。你要用智慧去觀察,宇宙人生的真相啊!

 

真相是什麼?

 

《金剛經》上說的,三心不可得。諸法緣生,當體皆空,那是實義啊!那是諸法的真相啊!

 

初夜後夜。遠離睡眠。

 

這是佛勸我們,最好每天睡眠四小時,就是晚上十點鐘到兩點鐘,這是中夜。不要把大好的光陰浪費掉了,應當把這些寶貴的時間用來念佛啊!

 

觀察思惟。隨行修習。

 

『觀察』、『思惟』都是正智慧,八正道裡面的正思惟、正智慧。『隨行修習』,『行』是在日常生活處世、待人、接物當中去修、去學習。

 

捨於眾務。及諸戲論。

 

事愈少愈好;「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無事」,這個不是消極,人人無事,天下太平啊!每個人都安居樂業。

 

世界為什麼這麼亂哪?

 

好人太多了。

 

什麼是好人呢?

 

好人好(四聲)事啊!好(四聲)事的好人太多了。無事的人得自在,那得真的享受。

 

修出世道。慈念眾生。

 

一心一意求生淨土,而且能夠慈悲一切眾生;就是盡心盡力勸導一切眾生修持念佛法門,這就是慈念眾生了。唯獨這個法門,能幫助一個人在一生當中了生死、出三界。

 

1、十一種嚴重的障道法

 

彌勒。初業菩薩既出家已。未得慧力而欲得者。是法應捨。是法應修。何以故。彌勒。彼諸菩薩既出家已。未得慧力而欲得者。不捨利養。不修少欲。未生慧力當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長。無有是處。

 

這一段佛給我們說出十一種是嚴重的障道法。前面說過在末法時代,無論修學那一個法門,如果有這十一種法裡面的一、二種,你的修學就不能成就,何況是具足這十一種,那當然就更不可能了。因此我們要特別留意,一定要把這些毛病習氣統統改正過來,我們所求才能夠滿願。此地舉的例子是求開智慧。『初業菩薩既出家已,未得慧力而欲得者』,這一句就是求開智慧。我們智慧沒有開,希望自己能開智慧;因為唯有智慧才能解決一切問題,這一點一定要清楚、要明白。定功可以伏煩惱,還是不能解決問題。智慧開了之後,就能夠轉煩惱為菩提。所以把煩惱化做菩提,這是智慧的力量。想開智慧,彌勒菩薩替我們啟請,那些法應捨、那些法應修;『捨』就是放下。看看佛教我們放下的這些法,我們有沒有放下。佛教我們修學的那些法,我們有沒有修學。

 

這十一法裡面第一個就是利養,『不捨利養』。第二個是『不修少欲』。名聞、利養,佛在此地屢次的宣示,由此可知這是病根,決定不能夠沾染的。可是在現代的社會,特別是在臺灣與東南亞一帶,利養之豐富可以說是世界之冠。我們常常聽說,其他國家地區都到臺灣來了。

 

到臺灣來目的何在?

 

臺灣的利養豐富;而不知道利養的害處。

 

為什麼呢?

 

增長貪心,增長慳吝。煩惱裡面,佛給我們說,根本煩惱有六個——貪、瞋、癡、慢、疑、惡見,這是六個根本煩惱。六個根本煩惱再歸納就是貪、瞋、癡三毒;三毒再要歸納就是一個貪,所以「貪」是所有一切煩惱最原始的根本。利養就是增長貪心的,所以佛把它看得這麼重。只要這一條不斷,無論修學那個法門,都不會成就。不但不成就,學的是佛法,到最後都變成妖魔鬼怪了。怎麼會變成的?因為貪、慳貪而變成的。學佛到最後變成魔了。所以佛在這個經上第一句話,就教我們要捨利養。捨利養一定要修苦行,要修少欲啊!

 

黃念老在大陸上,他說,我是沒聽到,他的學生告訴我,他沒到臺灣來過,他說:「臺灣沒有出家人,臺灣沒有佛法,臺灣的佛法是假的。」

 

他為什麼這樣說?

 

實在講我們讀了這一部經,對他的說法多少可以明白一點——臺灣出家人誰把利養捨掉呢?誰肯修苦行呢?所以他說今天的佛法在中國大陸。大陸上這些修行人,我也沒有去訪問過,但是聽說了。我在新加坡,李木源居士率領一個很大的團體,有七、八十人到大陸去參訪,專門訪問佛教,大概用了好幾個月的時間。在內地看到真正修行人,他們對於佛法的恭敬,令人歎為觀止,所以深受感動。經書都是頂在頭頂上的,這樣恭敬!他們的經書很不容易得到,不像我們這邊太多了,得到太容易。他們生活之清苦,穿的衣服補了再補,吃的東西自己種的,非常辛苦。他們的團去的時候,想送他們錢,人家不收;想送他們衣服,也不收,他們說他們的生活過得很好,而外面人看來是苦不堪言。

 

問他們要什麼呢?

 

要經書、要錄音帶。錄影帶他們不要,因為他們沒有電視,不能看。這些東西送給他們,他們當寶貝看待啊!所以新加坡他們這個團體回去之後,非常慚愧,本來認為自己修得很不錯了,跟他們一比,天壤之別!這恭敬心才真正生起來。他們所做到的,就是能夠捨利養,能夠修苦行,對於物質生活絕沒有貪求的意念,他們的道場也不希望別人去參觀,對外也不開放,真正清修。

 

如果『不捨利養,不修少欲』,佛在此地說『未生慧力當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長,無有是處』。無有是處,沒這個道理啊!你想開智慧,沒有這個道理啊!有一點智慧,想能夠不退轉,也沒這個道理。

 

不捨憒鬧。不住寂靜。未生慧力當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長。亦無是處。

 

也沒有這個道理。所以你居住修學的環境要安靜,我們是凡夫,凡夫一定會受外面境界影響,因此道場的所在、居住的所在不能不選擇。可是在現前這個社會,我們想選擇太難了,人口太多了,到處都是鬧區,到那裡去找一個安靜的地方!找不到了。臺灣這個島這麼小,人口這麼多,所以選擇一個安靜的地方,實在是相當不容易。可是這一點很重要,總要懂得鬧中取靜,離開憒鬧的場所。對自己清淨心有妨礙的那些熱鬧場所,要知道離開。第五、

 

不捨世話。不觀實義。

 

你要想開智慧,也沒有這個道理。『世話』,世間的言論;我們不能沒有,因為一天到晚要與大眾相處,要與大眾接觸,總不能不說話啊!這一些言論,要知道愈少愈好,非必要說的,統統都不要說。為什麼呢?妨害清淨心,這個要捨,盡可能的去捨。世話前面說過,含義很廣。除捨這個,還要修什麼呢?要『觀實義』。『實義』就是我們常講的諸法實相——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不會觀,你就念《金剛經》,《金剛經》念不懂,你就聽講解,我們有很詳細的《金剛經》講解的錄音帶,你仔細去聽,聽懂了,你就會觀了。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自自然然你就能放下,對於你修學會有很大的幫助。

 

初夜後夜。耽著睡眠。曾不覺悟。

 

這一個煩惱習氣,我們總得要把它改過來。要克服自己的困難,那就是少睡眠。佛在此地的標準,教我們睡眠是四小時——中夜睡眠。初夜不能睡眠,初夜是晚上六點到十點鐘,大概不會睡了。後夜呢?後夜是清晨二點到六點,正好睡的時候,佛說這個不可以。所以睡眠在中夜。如何能夠做到?中夜睡眠就是晚上十點鐘睡覺,二點鐘就要起床了。實在不行;不行就是煩惱太重啊!睡眠不夠就沒有精神啊!盡可能把睡眠的時間縮短,這個一般世間人也提倡早睡早起身體好啊!所以晚上十點鐘睡,如果二點鐘不能起來,四點鐘起來,也算不錯了。這已經是打了折扣了,所以要認真去學習,克服我們的煩惱習氣。睡眠是昏沈、是不覺悟。第八、

 

繫念思惟。不捨眾務。

 

『繫念思惟』,心裡面牽掛、憂慮的事情太多了。

 

你牽掛什麼事情呢?

 

憂慮什麼事情呢?

 

眾務啊!這個世間事情太多太多了,這一些事情都不能幫助你了生死、出三界。換句話說,不能幫助你斷煩惱,不能幫助你開智慧的這一些事情,都叫『眾務』。『眾』是眾多的事業,要捨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無事,不要去找事啊!佛教給我們隨緣而不攀緣,生事、找事就是攀緣,這個對於我們修學決定有妨礙。第九、

 

好諸戲論。

 

『戲論』的範圍也非常之廣。第十、

 

於出世道。不能修行。

 

『出世』就是超越六道輪迴,你不能夠修習。末後一句:

 

於諸眾生。不生慈念。

 

你對待眾生沒有慈悲心。也許你聽了很不解:我們對眾生很有慈悲心,我又吃長素、又放生,遇到人家有苦難,我都去救濟,怎麼不慈悲呢?

 

佛的眼光,你不慈悲,你沒有慈悲心。

 

什麼叫慈悲呢?

 

幫助那個眾生脫離三界、脫離六道輪迴,那才叫慈悲。搞來搞去,他還在搞六道輪迴,你慈悲在那裡啊?這個意思一定要懂得,不能了脫生死、不能出離輪迴就不慈悲。佛法修學目標在此地。那麼你犯了有這麼多的過失,是:

 

未生慧力當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長。亦無是處。

 

這十一條,犯一條,你的煩惱不會斷,你的智慧不會開,你想出離三界不可能啊!何況這十一條統統都有,這怎麼得了!我們自己要認真

反省,要努力克服自己的業障、習氣,一定要把它改過來。

 

彌勒。是故菩薩。未得慧力而欲得者。

 

沒開智慧,想開智慧。

 

應捨諸法。當須捨離。

 

佛在前面講,你應該捨的那些,你應當必須要捨離。

 

應修諸法。當須修習。

 

佛教你那些要修的——少欲要修、寂靜要修、觀實義要修...,教我們要修的,認真去學習啊!

 

何以故。菩薩智慧從因緣生。若無因緣終不能生。因緣和合爾乃得生。

 

智慧雖然是本性與本來具足的,可是現在煩惱、業障蓋覆著,如果不修學,沒有這個緣,自性的智慧、德能不會現前的,這就是經論裡頭常講的「佛法因緣生」,離不開因緣。「因」,沒有問題,我們都有,現在重要的就是「緣」,「緣」就是斷惡修善。佛教給我們那些要斷的,我們認真去斷;那些要修的,認真要修,這是緣。這一段把這個重要的綱領總提出來了,下面經文給我們一樁一樁分析它的過失,這才曉得佛為什麼教我們要捨、要離。請看經文:

 

2、初業菩薩當觀利養過失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為利養中過。

 

彌勒菩薩代我們啟請。

 

佛教我們要捨利養;利養過失到底有那些?嚴重到什麼程度?我們不知道啊!

 

不知道,佛教我們捨,有時候我們不甘心,一定要求佛把這個利害得失為我們說清楚、說明白,我們明瞭之後了,想一想這是應該要捨了,才捨得心甘情願。

 

若觀察時。能令菩薩。樂於少欲。不生熱惱。

 

『觀察』就是明白了,對於利養的過失真的明瞭了,那菩薩就能捨,才喜歡『少欲』,喜歡過一個清苦的生活。

 

世間人以為清苦,在他並不以為清苦,他的日子的確過得很自在;為什麼呢?

 

他裡頭沒有煩惱。

 

什麼是煩惱呢?

 

貪、瞋、癡是煩惱,他生活裡頭不生貪、瞋、癡。

 

不生貪、瞋、癡,那生什麼呢?

 

生智慧啊!

 

什麼時候你在生活當中不生煩惱了,決定生智慧,這智慧就開了。所以他這個不生熱惱的反面就是生智慧,這是彌勒菩薩代我們啟請的。

 

佛言彌勒。初業菩薩。當觀利養。生貪欲故。

 

第一條,利養生貪欲,利養增長貪心。只要貪煩惱增長,那個癡、慢、疑什麼煩惱都起來了。這是根啊!

 

像一棵樹,這個利養是什麼呢?

 

是灌溉。在樹根上天天灌溉,那棵樹就會長得很茂盛啊!

 

這是什麼樹?

 

煩惱樹、生死樹。如此麻煩可大了。你怎麼可以用這個東西去灌溉它!第二、

 

當觀利養。壞失正念。生瞋恚故。

 

貪著利養的人,得失心很重,看到別人得的比他多,他就嫉妒、瞋恨,這個大煩惱就生起來了,當然正念沒有了。

 

什麼是正念?

 

我們也舉例說明,我們大家都是修淨土的,修淨土的人正念就是佛號,憶佛、念佛這是我們的正念。貪心重的人,早把佛號丟得乾乾淨淨了——生瞋恚故。第三、

 

當觀利養。念其得失。生愚癡故。

 

就剛才說的得失心很重,一天到晚在這個地方計較,愚癡啊!你看這前面三句,貪、瞋、癡啊!你要不捨利養,你的貪、瞋、癡三毒煩惱會天天增長。第四、

 

當觀利養。能生高下。嫉妒心故。

 

這貪、瞋、癡底下就是慢,傲慢啊!第五、

 

當觀利養。於親友家。慳吝耽著。生誑惑故。

 

為了貪圖利養,於親友、齋主家,你所熟悉的,你那個心常常牽掛著他們。

 

為什麼呢?

 

貪圖他的恭敬、供養。你把清淨心忘掉了,你心裡充滿了貪、瞋、癡,你把這個正念忘掉了,佛也不念了;

 

念誰呢?

 

念那些有錢、有勢力的信徒,常常想著他、念著他,希望把他身上的錢念到我這兒來。他念這個了。

 

怎麼個念法呢?

 

到最後就不擇手段,用種種方法欺騙他、迷惑他,這就造了重的罪業了。果報就是三途。第六、

 

當觀利養。成就愛味。生諂曲故。

 

這個『愛』是貪愛、貪戀,沒有辦法放下了,就好比是中了毒,有毒癮啊!麻煩大了。心是『諂曲』的,歪歪曲曲,這心不正直。第七、

 

當觀利養。捨四聖種。無慚愧故。

 

什麼叫四聖種?

 

佛當年在世教導出家弟子,要知足常樂、要修少欲,這是說在物質生活,我們盡量的簡單。物質生活裡面,那最重要的飲食、臥具、衣服,這個不能缺少的。

 

佛教弟子們這三樣東西,用什麼樣心態來求呢?

 

隨所得。也就是隨緣而不攀緣;所以托缽,只能托七家,七家都托不到,今天就不要吃了。你托到第八家、第九家,貪心啊!「衣服」是所謂的糞掃衣,「臥具」是我們今天講的鋪蓋,非常簡單。這三衣一缽,要隨所得。

 

目的在那裡?

 

治貪,對治貪念。這是三個。第四條,喜歡修、喜歡斷,就是此地講的,那些應該修的、那些應該斷的,他們對佛的教誨非常歡喜,依教奉行。這是對治放逸、對治懈怠,這個四法叫四聖種。貪著利養的人,這四樣都忘得乾乾淨淨的,沒有慚愧心。第八、

 

當觀利養。一切諸佛。所不許可。數習憍逸。生高慢故。

 

這利養之害。利養是一切諸佛都不許可的,一切諸佛都不會贊成的。換句話說,貪著利養就是違背一切諸佛的教誨。不僅是釋迦牟尼佛一個人啊!這裡面的毛病是,『數習憍逸,生高慢故』。第九、

 

當觀利養。於勝福田。起於輕慢。為魔黨故。

 

這是利養的大害。『勝』是殊勝;最殊勝的福田,他輕慢了、輕視了。

 

什麼是最殊勝的福田呢?

 

念佛求生淨土,這是無比殊勝的福田。一生了生死、出三界,成佛作祖啊!一生當中可以做到啊!任何一個法門都不能跟它相比,貪著利養的人不求往生,他沒有這個念頭。貪圖世間五欲、六塵的享受,貪圖世間的富貴,這就是成了魔,跟魔一黨了。第十、

 

當觀利養。眾惡根本。諸善壞故。

 

那當然了,三善根沒有了嘛。三善根是無貪、無瞋、無癡。他是貪、瞋、癡天天增長,所以善根斷掉了。善根斷了之後,所生出來的是眾惡,無量無邊的惡行,造作惡業。第十一、

 

當觀利養。多所貪著。猶霜雹故。

 

『霜雹』是比喻。不捨利養,一定是多所貪著。第十二、

 

當觀利養。於親友家。瞻候顏色。生憂惱故。

 

這是貪圖利養的人,也就是我們平常講察顏觀色,看人家臉色,怎麼樣巴結人、討好人。第十三、

 

當觀利養。愛物損壞。憂心亂故。

 

貪著利養的人,他喜歡的那些東西損壞了,他心裡面就憂慮,就生煩惱了,得失心太重了。第十四、

 

當觀利養。於四念處。多所忘失。白法羸故。

 

『四念處』是佛教人修學智慧,所依的基本法。『四念處』是講正確的、智慧的觀念——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所以四念處是修慧。貪著利養的人,把佛這些教訓忘得乾乾掙淨。『白法』就是善法,善法一天一天的退失了。『羸』就是退失。第十五、

 

當觀利養。於四正勤。多有退失。

 

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是大小乘佛法共同修學的科目,他都退轉了。

 

能令一切。他論勝故。

 

『他論』是外道啊!與外道相處,你抵不過別人。第十六、

 

當觀利養。自言已得。神通智慧。違背生故。

 

這在現前我們也常常遇到,為了貪圖利養,詐現異相,炫耀自己有神通、炫耀自己開悟了。這個『智慧』就是一般講開悟了。他開悟了、他有神通了。這一些言行,完全是違背佛陀的教誨,『違背生故』。用這種方法來騙取眾生的恭敬、供養,這個造作罪業就重了,這是犯大妄語。沒有得而說得到。第十七、

 

當觀利養。先後得失。怨憎生故。

 

這是爭名奪利。為了爭名奪利,當然就產生許多的怨憎。這些怨憎要不捨,禍害是冤冤相報,沒完沒了啊!第十八、

 

當觀利養。互相瞋嫌。說其過惡。多覺觀故。

 

這是彼此的鬥爭,鬥爭最初從言語上互相說過失。『多覺觀』,『覺觀』就是雜念、妄想;粗念叫『覺』,細念叫『觀』。此地的意思,覺就是雜念,觀就是妄想。第十九、

 

當觀利養。為於活命。營諸世業。計度思惟。安樂減故。

 

『安樂』是學佛人正常的享受啊!輕安、自在,身心沒有憂惱啊!這是正常的享受。這種享受他沒有了,他為了生活,『營諸世業』,『營』是經營;跟世間人沒有兩樣啊!所造的都是世間營利的事業。諸位要細細的去觀察,你就會明白了。『計度思惟』,『計』是天天在計畫、衡量——怎樣才能得多的利益,天天想這些,所以他的心不清淨。輕安、自在、安樂他沒有了,這種享受他得不到啊!第二十、

 

當觀利養。乃至禪定。解脫。三昧。三摩缽底。心如婬女。能退失故。

 

這是講修學的工夫不能成就。第一個他不能得禪定、他不能得解脫。『禪定、解脫』在此地是廣義的,並不專門指參禪的。我們念佛人,經上講的一心不亂就是禪定。所以這個意思是廣義,通一切大小乘佛法。也就是說你不能得定。『解脫』是對煩惱說的,你不能斷煩惱、不能了生死。『三昧』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正受,正常的享受。正常享受裡面沒有煩惱。貪著利養的人充滿了貪、瞋、癡、慢,所以這個享受跟凡夫沒有兩樣。『三摩缽底』也是梵語,意思也是定,叫做等持,實際上我們《無量壽經》上講的清淨、平等,就是三摩缽底的意思。你清淨心、平等心不能現前。下面佛說了個比喻——婬女,就是比喻不定,你所修學的功德很容易退失,保不住啊!第二十一、

 

當觀利養。捨離智斷。墮於地獄。餓鬼。畜生。閻摩羅界。諸惡道故。

 

這一條是從果報上說的。果報太可怕了,因為你造作這一些業障,將來必定墮三惡道。換一句話說,因為不捨利養,你眼前所貪得的非常有限,縱然你貪得,得到了,你能享受幾年呢?就算你可以活二百歲,可以享一百年的福,那地獄罪報的時間多長,我們在前面看過啊!前面看過造作這個惡業,佛說墮地獄,以人間的年數來算要一千八百萬年啊!真正是得不償失。所以明白這個道理,曉得這個事實真相,怎麼肯幹這一些惡事?至此,你才曉得利養之害,如果不是佛這樣給我們分析,我們怎麼會曉得。貪圖不得啊!太可怕了!第二十二、

 

當觀利養。與提婆達多。烏陀洛迦。同於法住。墮惡道故。

 

『與提婆達多』,提婆達多是一個人。世尊當年在世上,這個人是專門跟釋迦牟尼佛作對,他嫉妒釋迦牟尼佛,他就是不捨利養,最後是墮阿鼻地獄。『烏陀洛迦』是惡鬼名,他所作惡所受的果報,跟提婆達多是同類的。如果我們不捨利養,世尊的意思是你跟提婆達多、烏陀洛迦是同於法住,你們同一類的,將來也是墮阿鼻地獄的。

 

3、遠離利養之利益

 

下面佛從反面為我們說明,如果把利養捨掉,你得多少種利益呢?我們也要明瞭。

 

彌勒。初業菩薩。如是觀察利養過失。樂於少欲。不生熱惱。

 

這一句是總說。『如是觀察』,像佛前面所講的,一樁一樁的過失,你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自自然然就能夠捨利養。自然就能夠喜歡少欲,不生煩惱啊!

 

何以故。彌勒。少欲菩薩。於一切過。皆悉不生。

 

這以下是別說。佛給我們說了十四句,十四種利益,這是第一種。『少欲菩薩』,我們現在一般人說,生活簡單清苦的這一些修行人。生活是愈簡單愈好啊!現在看生活很清苦,他一切過失悉皆不生,他沒有過失啊!這就不是凡夫。凡夫起心動念無不是罪,他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沒有過失。才知道所有一切過失從那裡生的?從貪欲生的。他把貪、瞋、癡斷掉了。第二個利益是:

 

堪為諸佛。清淨法器。

 

這個意思是說,他是一切諸佛教誨的對象,他能夠接受佛法,諸佛菩薩都喜歡教他。為什麼呢?他能接受。他心清淨,清淨心能夠接受大法。第三、

 

而不繫屬。在家出家。

 

於在家、出家他的心都清淨,都不染著啊!

 

所以今天有許多同修來問:學佛要不要出家?

 

不必要出家。在家修行一樣成佛作祖啊!

 

那為什麼你要出家呢?

 

我在世間這許許多多行業當中,我喜歡這個行業嘛!這是正確的理由。

 

所以出家是一個行業;是什麼行業呢?

 

犧牲、奉獻的行業。世間五欲、六塵的享受,我們統統捨棄了,弘法利生是沒有條件的,是不能跟人家講代價的。我講一座經,你們對我要恭敬供養多少,那就變成生意買賣了,那就有條件的了。無條件的犧牲、奉獻,這個很快樂啊!我自己的生活很簡單,就一個人,吃飽、穿暖了就夠了,什麼都不要了。

 

我現在跟諸位同修說,我修到什麼程度呢?

 

錢對我沒有用了。

 

我這一次在外國住了一年多,一塊錢都沒有花過,沒有用錢的地方。銀行給我四、五張金卡,沒用過,從來沒有開過張,所以錢對我已經沒用了。這個很自在、很快樂啊!你們是為沒有錢煩惱,我現在人家送給我錢,我生煩惱。送來幹什麼呢?是做什麼用呢?所以這是確確實實不繫於心。不牽掛在家、出家,你才真正得自在。第四、

 

住於真實。最勝意樂。

 

你的心地真誠、清淨、平等、慈悲,法喜充滿,這真自在、快樂。第五、

 

不為卑下。亦不驚怖。

 

你的心神永遠是安穩的,沒有恐怖;任何巨大的災變,你遇到也不驚不怖。為什麼呢?能夠不為外境所轉。這是《金剛經》上講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那就能做到這一條了。第六、

 

離諸惡道。墮落畏故。

 

一般人怕墮惡道,少欲知足的人決定不墮惡道。即使不學佛,不求往生,在六道輪迴,他也不墮三惡道。凡是墮三惡道的人,欲望太多了,貪、瞋、癡、慢太重了。沒有貪、瞋、癡的人怎麼會墮三惡道啊!第七、

 

無能映蔽。捨耽味故。

 

他的智慧、德能,沒有人能夠障礙他;『映蔽』是障礙他的意思。

 

為什麼不能障礙呢?

 

因為他沒有任何嗜好,沒有任何的貪著。世間人能夠操縱一個人,能夠控制一個人,必定有把柄在人手上。

 

把柄是那些呢?

 

總不外乎名聞、利養啊!

 

你有貪著,他抓到了,他就可以用這個控制你;你怕死,他用死來威脅你;你都不怕死,他對你無可奈何了。你貪財,他用財來控制你;我不要財了,那他也不能控制你。只要你有所貪愛,有所耽著,你就會被妖魔鬼怪控制,他就能障礙你。你能夠捨棄一切利養,妖魔鬼怪對你也無可奈何了,也不能障礙你。

 

眾魔境界。得解脫故。

 

在魔境裡頭他不能障礙你,你在魔境裡面自在了。『解脫』就是自在的意思。

 

一切諸佛之所稱讚。

 

你的心行與諸佛菩薩相應,所以得佛護念。這個『稱讚』就是護念的意思。

 

諸天及人。亦當愛羨。

 

諸天善人對你愛護羨慕。

 

於諸禪定。而不染著。住邊際故。

 

雖然得禪定,但不染著禪定、不貪愛禪味,這才能生智慧。

 

如果對禪定生染著,縱然得禪定不能開智慧。

 

為什麼呢?

 

他住在禪定裡面,有所住了。而佛在《般若經》上告訴我們「應無所住」。「無所住」是空、有兩邊都不住。凡夫住有,貪著利養,就住在利養裡頭;貪著禪定,就住在禪定裡。所以空有兩邊都不能住,這叫住邊際。『邊際』就是兩邊不住啊!

 

其心質直。無有諂曲。於五欲中。亦不放逸。見其過故。

 

這一條很重要。他的心真誠;『質直』就是真誠,沒有諂曲。與大眾相處,在五欲、六塵當中,他也能夠恭敬、謹慎而不放逸。『放逸』就是很隨便。

 

他並不隨便,他很恭敬、很謹慎。

 

為什麼呢?

 

知道五欲、六塵的過失,所以他不貪著啊!

 

如說修行。能住聖種。

 

他能夠依著佛的教誨去做,能住聖種。前面講的四聖種——衣、食、臥具,能夠隨緣而不攀緣;佛教他斷的,他很喜歡去斷,佛教他修的,他也很樂意去修,這就是住聖種。

 

同梵行者。亦當愛樂。

 

這是跟他同伴的,與他在一起修梵行的人,也非常喜歡他、非常讚歎他。佛在這裡總共說了十四種遠離利養的利益。

 

彌勒。若有菩薩。智慧聰敏。於此功德。能如是知。以勝意樂當捨利養。以勝意樂住於少欲。為斷貪愛而發起故。

 

佛把利養的過失,為我們說了二十二種。遠離利養過失的利益,佛又給我們說了十四種。這才告訴彌勒菩薩說;實在講告訴彌勒,就是告訴我們大家。『若有菩薩,智慧聰敏,於此功德,能如是知。』對於利養的過失和捨離利養的利益,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一定是以最殊勝的意樂、意願——喜歡啊!

 

喜歡幹什麼呢?

 

捨利養。

 

捨利養,就是我們講的放下,你真的放得下。

 

為什麼能放下?

 

看破啊!

 

怎麼看破呢?

 

知道利養的害處,知道捨利養的好處。你知道,是看破;你真的肯把它放下、捨掉,是你放下了。放下之後,你才『以勝意樂住於少欲』,你才會喜歡簡單的這種生活方式。簡單的生活方式,沒有累贅啊!真正得自在啊!不但個人修行要明瞭,我們大眾在一塊兒修學,也要懂得啊!

 

我們講經說法三十多年了,在這麼長的時間當中,很多同修知道,我講經說法二十年,才有這個圖書館,二十五年才有杭州南路的基金會;都是自然成就的,我們沒有說我要去建一個道場。外國的道場也是如此,都是自然成就的。成就之後,同修們一天比一天多了。

 

有許多人來給我講:我們要找個地,建個廟,蓋大一點啦!

 

我統統不贊成。為什麼呢?

 

貪著利養。這個廟蓋大了,財產多了,出家人也多了。

 

他為什麼出家?

 

看到這個財產可以繼承,那個味道不一樣啊!

 

我今天這個道場這麼一點點大,什麼都沒有,他來出家,大概是個好心,沒有惡意啊!

 

所以這個道場大,他要來出家,我就會想到:你為什麼到這兒來出家?是不是想到這兒來爭奪財產?

 

為什麼呢?

 

利欲會增長人的貪心、會貪增長人的煩惱。那麼那個道場建起來,叫許多人來鬥爭,豈不是造阿鼻地獄的罪業嗎?因此,任何人到我面前來說要建道場,我一概拒絕,我絕對不幹這個事情,這個事情不是一個好事情。

 

今天如果講:法師,你要慈悲弘法利生。弘法利生在現代這個時代,不需要道場。

 

現在需要什麼呢?

 

國際網路啊!我們這個東西在此地講了,一上網路,全世界每一家電腦一打開,他都看到、都聽到。這多自在啊!所以要道場幹什麼?我們現在圖書館已經嫌太大了。這個國際網路做得非常之好,我們的錄音帶、錄影帶、經書已經流通到全世界了。科技進步,要利用科技的傳播,將佛法帶到每一個人的家庭。我相信十年之後,每一個人隨身都有電腦啊!無論在那個地方,一按鈕,我們的畫面就出來了,你還要建道場幹什麼!即使做這些科技的工作,我也不操心,誰願意做,誰拿去做,我這東西沒有版權,誰喜歡做都可以。

 

還有人做的時候要來問問我同不同意?

 

我同意個什麼?盡來找麻煩的。你們喜歡做就做,不要再來問我。給你講了,沒有版權,你還來找我幹什麼?還要徵求我同意幹什麼?這不叫故意找麻煩嘛!若不是故意找麻煩,就是文字看不懂啊!

 

對於貪著利養,遠離利養的過失和利益,你明白了,你必定喜歡少欲,喜歡簡單的生活;因為愈簡單愈自在,愈簡單愈少煩惱啊!『為斷貪愛而發起故』,這個『發起』是菩薩殊勝志樂,他一定發起這個。

 

4、初業菩薩當觀憒鬧過失有二十大類

 

1)長行

 

底下這一段是彌勒菩薩為我們啟請,觀察憒鬧的過失,有二十類。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為憒鬧中過。若觀察時。菩薩獨處閑靜不生熱惱。

 

此地的『觀察』就是徹底的明瞭,知道憒鬧當中的過失。『憒』是昏憒;我們一般人講糊里糊塗啊!熱鬧的環境裡面糊里糊塗,這叫憒鬧。對於修行產生很大的障礙,他讓你迷惑顛倒,不能幫助你覺悟。前面的利養是增長貪、瞋、癡的煩惱,這個憒鬧是增長無明,都是麻煩事情。菩薩明白之後,他就能夠獨處閑靜。許多同修到外國去住了幾天就發現了;

 

發現什麼呢?

 

太寂寞了、太無聊了;就住不住了,趕緊要回臺灣來。臺灣熱鬧啊!臺灣的親戚朋友多,今天在一起張家長,明天在一起李家短,天天講廢話,他以這個為樂啊!以此為人生樂趣。到外國去了,沒人跟他講話了,鄰居外國人言語不通,又不會開車,自己兒女工作也很忙,一天到晚叫你一個人坐在家裡,你就覺得很無聊了,這就是這一條所說的,你不能夠安於閑靜。如果你明白這一條,喜歡過一個很安靜的修學生活,實在講國外的環境比我們國內好。

 

佛言彌勒。初業菩薩。應當觀察。憒鬧過失。有二十種。若觀察時。能令菩薩。獨處閑靜。不生熱惱。

 

不生熱惱就是不生煩惱啊!諸位要知道這個話的意思,不生煩惱就生智慧,這一定的道理。

 

彌勒。云何名為樂於憒鬧二十種過。一者。不護身業。二者。不護語業。三者。不護意業。

 

你看這一開端,身、語、意三業犯過失了。而《無量壽經》上,佛教我們念佛人,修行最重要的三個總綱領也是三業,「善護口業,不譏他過」,不護語業,那就是天天講人家的是非長短;「善護身業,不失律儀」,不護身棄,律儀全廢了;「善護意業,清淨無染」,不能護意業,換句話說,你的煩惱污染天天增長啊!這是憒鬧對我們的傷害,對道業上的障礙啊!這三條擺在前面。

 

四者。多饒貪欲。

 

他能夠助長貪欲。

 

五者。增長愚癡。六者。耽著世話。

 

與大眾接觸,一切言談都是六道輪迴的業障啊!世俗的言論,範圍很廣,凡是不能夠幫助你超越六道輪迴的思想、言論都是屬於『世話』。所以世話裡頭有正論、有邪論。邪論是墮三惡道,正論是三善道啊!儒家的教學是正論,但是他不能幫助你了生死、出三界,所以它是世話,它不是佛話。

 

七者。離出世語。

 

『出世語』是佛教我們了生死、出三界的。今天我們所修學的,是佛教導我們念佛求生淨土的,他把這些話,這些佛的教訓捨離了。『離』的意思也很深,我們大家天天都念佛、誦經、想求生淨土,其實我們是『耽著世話,離出世語』。因為我們沒有真幹,雖然念佛,你自己想一想,你一天念幾點鐘的佛,說幾點鐘的廢話,這兩個一比較,一天念兩個鐘點佛,說二十個鐘點的廢話,你想一想你的果報在那裡,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嘛!所以這個離的意思就很深長啊!

 

八者。於非法中。尊重修習。

 

你天天在修、也在學,你學的是些什麼東西呢?

 

學的是非法。

 

這非法指的是什麼呢?

 

增長三毒,增長世務,你天天幹的是這個啊!增長貪、瞋、癡啊!貪、瞋、癡的念頭沒有減少,身增長殺、盜、婬,口增長的是妄語、惡口、兩舌、綺語。你對這些法很尊重啊!很認真的在學習啊!你有這個意思,外面環境也如此。你看看那個地方沒有這些誘惑呢?電影、電視不必說了,連報章、雜誌上,所有一切廣告上都是這些誘惑——貪、瞋、癡,十惡業的誘惑。裡面有煩惱,外頭有誘惑,你還得了啊!你就尊重修習了。

 

修這個是什麼?

 

這叫修三惡道啊!這不是修西方淨土。

 

九者。捨離正法。

 

正法是三寶。三學、六度這是正法,把這些東西忘掉,不認真的學習;對於三毒、十惡,他很認真的在學,這就錯了。這都是憒鬧中過。

 

十者。天魔波旬。而得其便。

 

因為你有這些把柄在魔王手裡,魔就控制你。你只要被魔控制了,你的善心很不容易生起來,你想做善事也很不容易成就,魔來障礙啊!

 

十一者。於不放逸。未曾修習。

 

『不放逸』就是恭敬、謹慎,無論是對人、對事、對物,你的恭敬心、慎重的意願很難生起來。

 

十二者。於放逸行。常懷染著。

 

輕慢、隨便、馬虎啊!這是不應該的,不應該的常常有、常常犯。

 

十三者。多諸覺觀。

 

『覺觀』在此叫雜念、妄想,都是妨害清淨心。佛門裡面常常用『覺觀』多少,來判斷定功的淺深。定功深的人,覺觀就少,定功淺的人,覺觀就多。覺觀就是他裡面有雜念,雜念過多那定功當然就淺,雜念愈少,那定功就愈深。所以講四禪八定,是用覺觀分淺深的。

 

十四者。損減多聞。

 

『多聞』是要勤學啊!喜歡憒鬧的人必定耽誤學業。

 

十五者。不得禪定。

 

喜歡熱鬧,於定於清淨心決定有妨礙。

 

十六者。無有智慧。十七者。速疾而得。非諸梵行。

 

這個是什麼?

 

他貪;現在人所講的求新、求變、求快,這是現代人所謂科學的精神。在佛法裡面『速疾而得』這不是梵行、不是清淨行。縱然你得到時,你心不能清淨。

 

十八者。不愛於佛。十九者。不愛於法。二十者。不愛於僧。

 

這就是違背了三寶。你看我們一入佛門,先受三歸——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他把佛、法、僧都丟得乾乾淨淨,去搞熱鬧去了。

 

彌勒。是為菩薩觀於憒鬧二十種過。

 

這是世尊把染著憒鬧二十種過失,為我們說出來了。

 

下面是重頌,佛再將這個意思重複,以偈頌再說一遍。這個偈頌裡面不但說憒鬧,而且也說到前面所講的利養。重頌的目的是希望大家能夠牢牢的記住,在日常生活當中時時刻刻,提起自己的正念,這個非常非常重要。

 

2)重頌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向下總共有二十四首偈頌,多半都是屬於重頌,也就是前面在長行裡面佛說過的,再用偈頌的方式重說一遍。重頌的目的有兩種,一個是佛門裡面講經說法,跟學校學生上課不一樣,學校學生上課人數是固定的,講經的場合則有先來後到,佛非常慈悲,對於後來的人,前面沒有聽到的,用偈頌再簡略的重複說一遍,這是第一個意思。第二個意思,便利於記憶。佛講的都是非常重要的教訓,如果不能常記在心上,就沒有辦法受持了,受持就是依教修行,所以一定要把佛的教誨記住。偈頌便於記憶,所以會學的人,一定要把偈頌念熟,熟記在心上,在日常生活當中,常常提起觀照工夫,這個修持就得力了。

 

捨離諸貪瞋。不住於憒鬧。

 

偈頌因為受到文字的限制,沒有長行說法那麼樣的痛快淋漓,因此這裡面的含義,我們要能體會。『捨離諸貪瞋』,這個煩惱只說了兩種,下面還有癡、慢、疑,那是因為這個句子只有五個字,所以後面就省略了,大家不要認為省略就沒有了,不是這個意思,意思還是圓滿的,我們要能夠體會。

 

若有專住彼。是過不應作。

 

這就是你心裡頭不能貪著憒鬧。如果常常想著這一些熱鬧的場合、境界,對它產生喜歡,那你心就有住了,佛說這是過失,是不應該的。為什麼呢?下面這一首就把它的原因說出來了。

 

憍慢及覺觀。

 

你看他為什麼不用貪、瞋、癡呢?

 

前面說了貪、瞋,這裡是憍慢及覺觀,可見得這個貪、瞋裡面是有慢在裡頭的,貪、瞋、癡、慢都包括在裡面了。『覺觀』就是心裡面妄想不止,妄念很多啊!這一些都是由憒鬧生的。憒鬧是增上緣。

 

壞行無戒人。稱嘆於憒鬧。

 

那些人喜歡這些呢?

 

不持戒的人、不認真修行的人。『壞行』就是破壞正當修行,以及不持戒的這些人,他才喜歡熱鬧、才讚歎熱鬧啊!這兩首說一樁事情。

 

愚人樂世論。退失第一義。

 

『第一義』就是前面長行文裡面講的『觀實義』,觀察諸法的實相。一個人喜歡世間的這些論議,必定把出世間的這一些道理、教誨忘失掉了,這『退失』啊!

 

放逸多覺觀。是過不應作。

 

這也是修行人的過失。不應該去作的,不應該去染著世論。

 

比丘捨多聞。言論不如理。損減諸禪定。常思惟世間。

 

佛在此地舉一個例子——出家比丘捨多聞。這一句話是個雙關語。如果是說世尊的講經說法你也不聽了、你也捨棄掉了,那就錯了。這個地方正面的意思是說,出家人要求多聞,多聞佛法啦!可是雖說多聞佛法,也有先後次第,四弘誓願裡面跟我們講的「法門無量誓願學」,這就是廣學多聞。但是你一定要先斷煩惱,如果煩惱無盡你沒有斷,你就不能多聞,那就要一門深入。一門深入幫助你得定、幫助你捨覺觀,智慧開了以後,這才廣學多聞,所以它有次第的,它不是指初學的。因此,這個地方的意思,我們要通達、要明瞭。如果『捨多聞』,就是不常聞佛法,言論當然就有過失。『不如理』,不如佛所說的真理。佛給我們講的一切法,都是說的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現在人講真理啊!你要不能廣學多聞,那麼你的言論一定不是事實真相。『損減諸禪定』,這裡我們特別注意的『諸』,這個意思就是無量三昧,三昧就是禪定。禪定怎麼會有那麼多呢?是修禪定的方式太多了。無論你用什麼工夫、用什麼方法修禪定,要是喜歡世論都是枉然,包括我們念佛也妨礙。所以古今的大德,常常教我們初學的人,捨棄世論,連報紙、雜誌,甚至於電視、廣播都要放下,你的心才會清淨,才能定啊!

 

我們在講席當中,有時候也提到這個問題,可是幾個人照做呢?

 

你不能照做,換句話說,必定受環境的影響。早年,說這個話總是二、三十年前了,政府剛剛提倡文化復興運動,我有一天在方東美先生家裡,那一天正好教育部有兩位官員也來看方老師,就這個問題提出來向方老師請教說:「文化復興運動,我們要從那裡做起?」方先生沈默了好幾分鐘,然後說:「臺灣的報紙、雜誌一律停刊;電視、廣播統統關閉。」

 

那教育部官員聽了搖頭:「老師,這個做不到啊!」

 

「這個做不到,談什麼復興中國文化?中華文化都被這些東西破壞乾淨了。」

 

他說的話很有道理啊!連復興固有文化都受這個世論的障礙,何況修道。

 

修道,道是什麼?

 

道是清淨心、道是正知正見、道是真正的覺悟啊!所以這個東西不離開,當然退失第一義,第一義就是道。『損減諸禪定』這一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你修行工夫不得力,沒有成就。『常思惟世間』,你每一天的念頭還都是念著這個世間法。

 

耽著思惟者。何得於寂靜。

 

『耽著思惟』就是喜歡胡思亂想的人;他的心怎麼定得下來呢?怎麼能靜得下來呢?

 

其心常散逸。

 

他的心是散亂的、是放逸的。

 

永離於正觀。

 

諸佛如來的正觀,『正觀』就是正知正見。覺而不迷,正而不邪,他永遠得不到啊!我們修行天天希望能夠證得,為什麼不能證得呢?現在知道了,不能證得的毛病在什麼地方?差錯出在那裡?佛在這部經上明白的告訴我們。

 

速得非梵行。

 

『速』是快速。現代人沒有耐心,沒有耐心就不能修定。無論什麼事情,他都要求新、求快、求變,這種心理對於修道是很大的妨礙,這不是『梵行』;『梵』是清淨的意思。所以學道首先要修耐心,菩薩六度裡面「忍辱波羅密」,「忍辱」就是修耐心。

 

諠雜無儀檢。

 

『儀』是威儀,『檢』是謹慎、檢點。這些德行都失掉了。

 

亦不曾愛佛。及愛於聖眾。棄捨離欲法。耽著非法言。

 

到這裡是一段。『不愛佛』,『佛』是覺悟的意思,不愛正覺啊!不愛正覺就是天天迷惑顛倒。『不愛聖眾』,聖眾就是指的清淨。三寶裡面僧寶是六根清淨,一塵不染;他不愛清淨。聖眾也代表六和啊!他也不愛六和。『棄捨離欲法』,『法』是正。所以這三句——覺、淨、正——是三寶。我們學佛,一入佛門就歸依三寶,今天所作所為違背了三寶。

 

為什麼會違背了三寶呢?

 

貪著世間的言論,喜歡世話。可見得這個過失實在是很嚴重。

 

我常捨千身。支分及頭目。為求無上道。聞法無厭足。

 

這四句是說一樁事情。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作個榜樣,捨身求法,人家對法這樣重視。《涅槃經》上說,佛在因地作菩薩的時候,為求半偈而捨全身。我想這個小故事,有不少同修都能夠道得。因為他求法的心切,天神看到了,帝釋天看到了,就故意變成一個羅剎來告訴他兩句偈——諸行無常,是生滅法——,後頭他就不說了。這個求法的人聽到這兩句話,歡喜得不得了,就問他:「下面呢?」

 

他說:「下面我沒力氣,我說不出來了。」

 

「為什麼呢?」

 

「我肚子餓了,沒東西吃。」

 

他說:「你要吃什麼?」

 

「我要吃人啊!」

 

菩薩就發心:「那我捨身,我這個身給你吃,請你把底下兩句說出來可不可以呢?」為法捨身。

 

這個羅剎看到他這麼樣的誠心,後面兩句說出來之後,他真的捨命來供養他。後面兩句——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於是他示現帝釋天身,對他恭敬、禮拜、供養。

 

這個事情佛在因地裡面為求佛法,不惜身命;為求無上道,聞法無厭足。

 

那想一想我們聞法,有沒有他這樣的熱誠呢?稍稍有一點障礙都不想了,這聞法的意願就打掉了。想想佛給我們作的是什麼榜樣?

 

是諸非法人。少聞便厭捨。

 

得少為足。聽一點點佛法,他就滿足了,不求多聞。

 

我們聽了經上這樣說,有很多年歲大的人,記憶力也不好,聽到就很難過啊!沒有能力多聞啊!

 

要不要多聞呢?

 

不須要了。

 

這事情是年輕人的事情。年輕人要多聞,發願弘法利生的人,當然要多聞,你不多聞,你怎麼能教化種種不同根性的眾生。年歲大的人,一句阿彌陀佛求生淨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再廣學多聞,那就行了,這非常正確。所以現在不必浪費時間,一門深入,一句彌陀念到底。

 

我昔作國王。為求四句偈。妻子及財寶。悉皆能施與。

 

這一首偈也是世尊敘說因地一段公案。

 

在《賢愚經》裡面,有這麼一段經文:佛在因地作國王的時候,也是為聞一首偈——一切行無常,生者皆有苦,無因空無相,無有我我所。為聞這一首偈,捨妻子財寶。這一些都是說明佛法之可貴啊!佛法一句半偈,你真聽懂了,真的體會到了,契入境界了,不是世間任何財寶可以能夠比較的。這個事情我們在許多大乘經典裡面,看到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較量功德,財布施跟法布施——大千世界七寶布施,比不上四

句偈。這四句就是一首偈。一首偈能令你開悟、能令你了脫生死、能令你契入如來的境界,這是世間再多的財寶都沒有辦法達到的。所以真正覺悟的人,知道佛法寶貴啊!他能夠為法捨身。

 

何有於智者。而不勤聽法。

 

那有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不肯勤於聽法啊!不能勤於聽法,喜歡到處去遊玩的人,愚癡啊!沒有智慧啊!真正有智慧,對於聞法修持,那真是分秒必爭,不敢讓寶貴的光陰空過了。

 

我嘗捨一切。非法之戲論。為於百千劫。難得解脫故。

 

佛這四句是勸我們,他是我們最好的榜樣。他曾經,『嘗』是曾經,『捨一切』,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統統捨啊!

 

『非法之戲論』也捨了。

 

目的在那裡呢?

 

他真的明白了、真清楚了。『為於百千劫,難得解脫故。』我們無始劫以來一直到今天,不只百千劫了,都在六道裡頭輪迴,前途一片黑暗,非常渺茫。什麼時候能脫離呢!我們從來未曾覺悟。佛在行菩薩道修行的時候,他之所以能成佛,道理也在此地——他覺悟了。覺悟了,他就能捨,他肯捨這才能成就啊!

 

汝等應欣樂。志求微妙法。

 

我們要學佛啊!應該歡喜、愛好,志求微妙無上的佛法。這個微妙法在本經裡面末後指歸淨土啊!所以這個微妙法,不但是指大乘,實際上是指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因為只有這個法門,確確實實能夠保證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脫離三界輪迴。

 

若樂於解脫。

 

『樂』這個字念破音字,念耀音,就是愛好的意思。你要是愛好解脫。

 

最勝功德者。

 

『勝』是殊勝;最殊勝的功德。這兩句通指大乘佛法,別指淨土法門。淨土法門是無比殊勝,你要是真的喜歡、真的明瞭。

 

世間諸事業。皆所不應問。

 

你要能放下,你才是真的想求得解脫了。這個『解』就是解除,解除一切的煩惱繫縛。『脫』,脫離六道生死輪迴。真正覺悟的人,應當世間這些事業要放下了。所謂『世間事業』,是搞六道輪迴的事業。

 

衣食無勝利。亦不證涅槃。

 

這是舉個例子。

 

世間人忙什麼?

 

忙衣食。衣食並不是殊勝的利益(勝利),所以衣食這個事情,足就夠了。

 

特別是在臺灣,真正覺悟,那在臺灣是真有大福報。

 

為什麼呢?

 

衣食容易,不難求啊!不要跟人家競爭啊!每一天吃得飽、穿得暖,這個條件在臺灣太容易了。

 

我有一年也是去講經,坐一部計程車,那司機給我訴苦:「賺錢太不容易了、太辛苦了。」

 

我就問他:「你何必要賺那麼多錢呢?難道你沒飯吃嗎?難道你沒衣服穿嗎?一件衣服穿個十年、八年都穿不壞啊!」

 

他聽聽:「也有道理。」

 

如果安於自己的生活,每個月工作五天就夠吃一個月了,那你就可以念二十五天的佛啊!你說這個多自在呢!

 

為什麼天天辛苦呢?

 

跟人家比賽啊!人家今天穿著時髦衣服,明天不買一件覺得趕不上時代了,這個心理作祟害苦了自己。

 

所以你真正明白道理,在臺灣可以工作一年休息一年,這是實實在在的話。在外國很多其他地區不行,那個真是辛苦啊!一個月不做工,一個月就沒飯吃了,在臺灣不會的,做一個月的工,要省吃儉用的話,也許可以吃一年啊!以上說衣食不是殊勝的利益。『亦不證涅槃』。這兩句話就是《金剛經》上,佛告訴我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這個『證涅槃』是法,證涅槃這個念頭我們也捨棄、也不求,何況這些衣食呢!那『衣食無勝利』,就是何況非法。

 

當稱嘆最勝。

 

應當稱歎最為殊勝的。

 

最殊勝的是什麼?

 

是大乘佛法。

 

金剛般若告訴我們「萬法皆空,因果不空。」你看佛說「三心不可得」,能執著的是空;萬法緣生,當體皆空,了不可得,你所執著的也是空;能、所俱空啊!這就是說明萬法皆空啊!菩薩不說斷滅相,不說斷滅相就是因果不空。這是我們把全經簡簡單單做了一個總結論,這就是最勝。如果回歸到念佛法門,那就是念佛是因,成佛是果,這個最勝,是諸佛如來之所稱讚的。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念佛成佛,所以不要去念世間法,世間要捨掉啊!要捨得乾乾淨淨。

 

善來諸比丘。應敷座令坐。互說諸法要。

 

『善來諸比丘』,引申的意思是四眾同學。我們常常有緣聚會在一起,在一起不要講世話,應當互說諸法要,交換修學的心得。討論佛在經論裡面重要的開示,對我們修學有關係的——幫助我們看破、放下,幫助我們斷惡、修善,討論這些就對了。『法要』是法裡頭最精要的,像《金剛經》上兩句一偈,這是最重要的兩句——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這個重要啊!在淨宗法門裡面,六字洪名——南無阿彌陀佛,重要啊!沒有比這個更重要的。這一句名號果然老實念,就能出三界,就能夠成功。星期天,我們這兒念佛會,大家在一起念佛,就是互說諸法要啊!你們每個人沒有雜心,沒有雜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這是互說諸法要,這真幹啊!

 

人身甚難得。隨分行白法。讀誦及禪定。汝應如是問。

 

尋師、訪友、問道,問一些什麼呢?

 

一定要曉得人身難得,佛法難聞。

 

『白法』就是善法,「如佛所說者」就是白法。這一句意思是教導我們「如說修行」,常常讀誦大乘經典。『禪定』就是受持,真修啊!讀了以後要真幹啊!『禪定』是表真幹。『汝應如是問』,這個問是正確的,是佛所讚歎的。

 

如來入涅槃。遺法當滅壞。比丘多放逸。樂眾棄閑靜。為飲食利養。晝夜談世話。

 

這六句是說末法時期,學佛的現象。現在離佛滅度已經三千年了,我們現前這個狀況,佛說的一點沒錯啊!第一句是講佛滅度之後,佛法逐漸逐漸的變質了,佛法也會滅壞。在末法這個時代,『比丘多放逸』,這些出家的佛弟子,放逸不遵守教誡了,喜歡大眾在一起聚會。『樂眾』就是喜歡大眾在一塊聚會,不喜歡閑靜。悠閑清淨他不喜歡,為了飲食利養,『晝夜談世話』。這一首偈,的的確確把我門現在學佛的狀況都說出來了。

 

愚人於夢中。驚怖而漂溺。自知多毀犯。當墮三惡道。

 

『愚』是愚癡,沒有智慧,迷惑顛倒。『夢中』就是形容現在的生活,這人生如夢。『夢』的意思,你在生活裡面沒有覺悟,不清醒,迷惑顛倒;時時刻刻有恐怖,不能離開恐怖,漂溺在三途六道。偶而短暫的覺悟了,就發現自己多毀犯,世尊的教誨、教誡,我們沒有遵從,不但犯戒而且毀戒,這還得了嗎!下面這一句是說果報,當墮三惡道。佛所說的都是事實真相,沒有一句是妄言啊!愈是反省,愈覺得恐怖,那麼怎麼辦?後面佛教給我們:

 

應生歡喜心。獨處於閑寂。若在阿蘭若。志求無上道。

 

這是佛教我們回頭是岸,對於過去迷惑造作種種惡業,不要常常去想。

 

許多同修常常來告訴我,心神不能安定——想到從前造的惡業,驚心動魄,連佛號都念不下去,問我怎麼辦?

 

怎麼辦呢?

 

佛在此地講,不要想了,過去的就過去了;從今天起歡歡喜喜的想佛、念佛,你這個境界就轉過來了,你的業障才能消除啊!

 

諸位必須要知道,你每想一次就又造一遍,你還怕惡業造的不夠多啊!

 

造業是心、口、意,你雖然身、口沒有造,你那個念頭想一遍等於又造一次,太可怕了!

 

所以,怎麼樣消業障呢?

 

不想了,我到此地終止了,止住了,從今而後想佛,想佛在經上種種的教誨,把這個念頭轉過來,這樣才能夠消業障。這樣你念佛的工夫才能得力,自然遠離一切憂怖、妄想,這是佛在經論上常常教導我們的。我們聞到大乘佛法,真是稀有啊!所以要生歡喜心。

 

『獨處於閑寂』,要把心靜下來、定下來。『若在阿蘭若』,『阿蘭若』是居住環境非常幽靜。環境清淨對於自己修行有幫助。『志求無上道』,我們念佛求生淨土就是無上道。這是首先自己知道怎樣消業障,怎樣把自己的妄念消除,確定自己修學的方向目標,下手之處還是佛教導我們的。

 

不應見人過。

 

佛在前面教給我們,第一個方法,是最重耍的方法——不求他過。不應見人過啊!

 

自謂最尊勝。

 

看到別人都有過失,自己自尊自大,認為自己沒有過失;殊不知見人過失就是自己過失,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你自己沒有過失,你決定見不到別人過失。這一句是自尊自大。

 

憍恣放逸本。

 

憍慢、恣意這是放逸之本,我們要戒除的。

 

莫輕下劣人。彼於遺法中。漸次而解脫。

 

對於下劣的人不要輕慢他,乃至於畜生,都不可以輕慢牠。你看牠這一生是畜生,說不定牠畜生的業報報滿了,來生得人身,念佛往生,他很快就作佛了,我們還在六道打滾。這個事情常有,所以不可以瞧不起人,也許那個人一轉生,他的成就超過我們。『彼於遺法中』,『遺法』就是佛的遺教;很可能他漸次而解脫,他修行證果了。

 

比丘雖破戒。深信於三寶。是則解脫因。不應見其過。

 

這是又給我們說明,為什麼不應見人過?

 

這有道理的。

 

《戒經》裡常說,破戒佛有辦法救他,破見佛就沒法子救了。

 

這個人雖破戒,但他沒破見。

 

為什麼呢?

 

深信於三寶,他就有救啊!

 

最明顯的例子,《淨土聖賢錄》裡面記載的,宋朝的瑩珂法師,那就是很好的一個例子。

 

瑩珂在世破戒,造作許多的惡業,他之所以得救,他相信三寶,他還相信因果,自己想想將來必定墮阿鼻地徹,想到這個事情,他害怕了,求教於同參道友,有沒有方法救他?

 

這同參道友也很難得,給他一本往生傳,叫他自己去看。

 

他看到人家念佛往生,這個心動了,真的他就發願念佛求生淨土。他那個心真誠、懇切,念了三天三夜就把阿彌陀佛念來了。

 

阿彌陀佛告訴他:「你的陽壽還有十年,你好好的修,十年之後,你命終的時候,我來接你。」

 

瑩珂也不容易,他跟阿彌陀佛說:「我的業障太重,禁不起誘惑,人家一引誘,我又犯罪了、又犯過了,那十年我還不曉得造多少的罪業,我十年壽命不要了,現在就跟你走了。」

 

佛也很慈悲就答應了:「三天以後來接引你。」

 

他三天就往生了。

 

《彌陀經》上講,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們念佛念了這麼久為什麼沒往生呢?

 

我們口裡頭想快一點往生,心裡面對這個世界貪戀,捨不得走啊!

 

佛很清楚、很明白,看到你所講的話都是假話,不是真話,他也不來;你是真的,佛就來了。

 

你講的不是真話,口是心非,所以念了一輩子,佛也沒念來,人家念三天佛就念來了,什麼原因?

 

真幹!

 

我們這個地方如果標榜打佛七,七天念佛就往生,不會有一個人來啊!

 

這還得了,七天就要死了,這誰敢來啊!

 

這是說出他的戒破了,他見沒有破,正知正見,他不是邪知邪見。這個正見就是解脫因,他能夠得救、他能夠往生,不但能夠往生,往往往生的品位甚高。我們在經上看到阿闍世王,就是《觀無量壽經》那個殺父親、害母親的,這是跟提婆達多合起來破壞僧團的,造五逆十惡之罪,提婆達多墮地獄,他在臨終的時候他才懺悔,念佛求生淨土,佛說他是上品中生,這真是出乎我們意料之外。因此,我們才曉得往生淨土有兩種人,一種是平常念佛積功累德,一種是臨終懺悔,品位高下,看他懺悔的力量。阿闍世王那是真心懺悔,所以品位提得那麼高。這就是我們不可以輕慢這一些造作惡業的人,『不應見其過』。

 

摧伏貪瞋難。勿驚於放逸。餘習法應爾。是故不須說。

 

佛在這一首偈上,非常通達於人情。從人情上說,我們也不應該輕慢;為什麼呢?

 

這個貪、瞋、癡的煩惱,要想斷太難太難了。懈怠、懶惰、放逸也是無始劫來的習氣煩惱。『餘習法應爾』,看到這個現象,知道當然應該是這個現象嘛!

 

所以看到這些過失。

 

唉!不必要說了,無始的煩惱啊!他又不是聖人,又不是佛菩薩再來的,怎麼可能沒有煩惱呢?

 

所以見到有這過失,也不須要說;回過頭來看自己——我自己有沒有。

 

看自己很難啊!看別人很容易啊!正如同眼睛看外面,不能看自己啊!

 

可是一個覺悟的人,那就了不起,他看別人就是看自己,自他不二啊!看到別人的過失,他就知道自己有這個過失,希望別人怎樣改過,他就自己認真去改過,這個人有智慧,這個人善修啊!會修行啊!

 

若清淨比丘。伺他人過失。是最非真實。不名修正法。

 

假如是一個真正清淨的比丘,還會去找別人的麻煩,去求別人的過失,佛說了,他不是真的清淨比丘,他也不是真的在修行;那都是假的,裝模作樣的。

 

如理修行者。當須自觀察。

 

真正是一個修行的人,常常觀察自己,不要去看別人。

 

求道諸比丘。捨離惡言論。常以歡喜心。獨處於閑靜。

 

這是修行人的一個樣子。真是一個修行人,一定是言語少,而且言語柔和清淨,喜歡安靜。這常說的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無事啊!這是真正修道人啊!這個地方總共有二十四首偈,重頌前面長行所說的大意。再看底下這一段經文,這是這一段落的總結。

 

爾時。彌勒菩薩復白佛言。希有世尊。耽著憒鬧。乃有如是。無量過惡。

 

彌勒菩薩聽佛宣說,很感慨的說:貪愛喜歡憒鬧有這麼多的過失。

 

退失功德。無有利益。增長煩惱。墮諸惡趣。遠離白法。

 

『白法』就是善法。他所造的都是惡法,不是善法。

 

何有菩薩。求善法者。聞是過失。而不樂於。獨處閑靜。

 

這話是勉勵我們的。他說那有菩薩求善法的,聽佛講喜愛憒鬧有這麼多過失,他還不捨棄啊!他還不去找一個安安靜靜的地方來修學呢?

 

5、初業菩薩當觀世話過失有二十大類

 

1)長行

 

下面是世話,過失也有二十種。請看經文,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為。世話中過。若觀察時。菩薩應住。決定之義。由觀是義。不生熱惱。

 

彌勒菩薩請法的言詞裡面不難懂。『決定之義』恐怕同修們有疑惑。『菩薩應住決定之義』,這個『決定之義』就是真實的事理;《般若經》上講諸法實相,我們現在說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他要住,他應當住宇宙人生真相之中。能夠這樣修學,他就不會生煩惱了。

 

佛言彌勒。初業菩薩。應當觀察。世話過失。有二十種。若觀察時。能令菩薩。住決定義。由觀是義。不生熱惱。

 

這是佛總答彌勒菩薩之問。這確確實實可以做得到的,問題是你要會作觀,也就是你對於世話的過失,離世話的功德利益,你能夠觀察透徹、明瞭,你就能『住決定義』,這個心安住在諸法實相,就不會生煩惱。

 

彌勒。云何名為。樂於世話。二十種過。

 

『樂』是喜歡、愛好。愛好於世話二十種過,佛在此地為我們說出來了。

 

一者。心生憍恣。不敬多聞。

 

『多聞』是指多聞佛法的人;對於廣學多聞的人,他不會尊敬。

 

為什麼呢?

 

簡單的說,就是世間法他知道得太多了,因此他就生驕慢之心——驕傲、貢高、我慢,這個出家的比丘菩薩雖然讀的經書很多,他也瞧不起,也沒有看在眼裡——不敬多聞。

 

二者。於諸諍論。多起執著。

 

這是自古以來在所不免,這個爭執太多了。

 

為什麼有爭執呢?

 

成見很深。

 

三者。失於正念。如理作意。

 

他起心動念不如理,也不如法;『理』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與這個不相應,叫『失於正念』。不知道如理作意,他的起心動念都是生煩惱。

 

四者。為所不應。身多躁動。

 

『為』是說他的作為、他的造作;他所造作是不應該造作的。

 

那些是不應該造作呢?

 

三途業不應該造作啊!

 

簡單的說就是佛家裡頭常講的十惡業是不應該作的;「身多躁動」,他偏偏去造。

 

五者。速疾高下。壞於法忍。

 

這個高下是講他的心生分別;分別心太大了,就產生高下了。法忍他沒有了,他不能忍耐啊!

 

六者。心常剛強。

 

這個剛強的心障礙禪定、障礙智慧,所以

 

禪定智慧。曾不薰修。

 

七者。非時而語。言論所纏。

 

『非時』,言語有時節因緣,在某一個時候,不應該說的話,他偏偏說,往往說出這些話來,會遭受到許許多多的障難,我們今天講遭受別人的批評、攻擊啊!不應該說這個話。說話是大學問,一定要懂得時節因緣——什麼場所、什麼時節,那些話不能說的...。他是愚癡,沒有智慧,不應該說的,他常說啊!所以被言論所纏。這就會受其他的人言語攻擊他、批評他。

 

八者。不能堅固。證於聖智。

 

這一句是講證果,當然這是更不可能的事情;不但深的果位他證不到,淺的果位,如須陀洹他也不能得到;不但聖果得不到,我們再仔細的觀察,他念佛這工夫成片也得不到。念佛人果然得工夫成片,就有把握往生,所以經上常講這叫易行道啊!『易』,容易。比較其他的法門,這個法門容易;其實也不容易啊!說容易是比較上說的。

 

其他的法門,一定要斷八十八品見惑,證得須陀洹果才算成就。我們念佛人,往生比這個是容易太多了。

 

念佛求往生,這個帶業往生,八十八品惑一品都可以不要斷啊!

 

不斷怎麼辦呢?

 

你要有能力控制住,這個控制住了就叫工夫成片。控制住容易,斷難啊!古人有個比喻,這個「控制」像石頭壓草,「斷」那是連根拔除,那個難。我們用這一句佛號能把煩惱習氣壓住,這個念頭才一起來,阿彌陀佛壓住了,一天到晚二十四小時都不讓他有雜念起來,你能夠做到這個工夫就有把握往生了。

 

我們能不能壓得住?

 

佛號在口裡念,妄念照樣起來,這個不管用,這壓不住啊!這個搞法往生就靠不住了,沒有把握啊!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

 

九者。不為天龍。之所恭敬。

 

『天龍』是指護法神,護法神不保佑你啊!

 

十者。為辯才者。常懷輕賤。

 

實在講也不是真的人家輕賤你,但是人家遠離你,對你敬而遠之,那是真的,不是假的。『辯才』就是修行工夫得力的人。

 

十一者。為身證者。之所呵責。

 

『身證』就是真正證果的人。他有時候會責備你。

 

十二者。不住正信。常懷悔恨。

 

他這個『正信』生不起來,信心猶豫,有時候信,有時候不信,所以他常生後悔、悔恨。

 

十三者。心多疑惑。搖動不安。

 

這些原因都是貪著世緣。

 

十四者。猶如倡妓。隨逐音聲。

 

『倡妓』是比喻他心隨境轉。這個倡妓,現在的話就是舞臺上的演員。演員隨著劇本在說話,不是自己的意思,自己沒有主見;唱歌、跳

舞隨著拍節在動作啊!聽人家指揮,自己作不了主宰,就是這個意思。

 

十五者。染著諸欲。隨境流轉。

 

貪著五欲、六塵,必定是心為境轉了。

 

十六者。不觀真實。誹謗正法。

 

習慣於邪法裡面,遇到正法他還不習慣、不能接受了。把正法當作邪法,把邪法當作正法,這個事情在現代社會裡面,我們也常常見到。

 

十七者。有所希求。常不稱遂。

 

佛門當中常講:「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他求不到啊!他心有求不能夠如願。

 

十八者。其心不調。為人棄捨。

 

因為他的心煩惱多、知見多——就是意見多,跟大眾很難相處。不能相處,當然你就會被這個團體擯棄出去了。

 

十九者。不知法界。隨順惡友。

 

對於十法界理論、事實都不知道,這叫迷惑顛倒啊!所以他沒有出離的心,他也不知道出離的方法。『隨順惡友』,跟他往來的都是愚癡人、懈怠人,都是作惡之友。

 

二十者。不了諸根。繫屬煩惱。

 

『諸根』通指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每一條根都是繫屬於煩惱的,沒有辦法擺脫煩惱,這個日子就過得非常辛苦,果報當然就不堪設想了。

 

彌勒。是為菩薩。樂於世話。二十種過。

 

實在講,喜歡這些世間法的過失無量無邊啊!世尊把無量無邊的過失,歸納為二十大類,為我們略說。

 

2)重頌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這下面總共有二十一首偈,也是屬於重頌。

 

憍傲於多聞。執著諸諍論。失念不正知。是名世話過。

 

第一句是重頌心生驕慢,不敬多聞。第二句是重頌於諍論多起執著。第三句是前面二十種過失的第三種——失念不正知。『失念』是隨煩惱裡面的一種。大乘《百法明門》裡面跟我們說煩惱有二十六種,其中有六種是根本煩惱,有二十隨煩惱。隨煩惱裡面分大隨、中隨、小隨,這個失念是大隨煩惱之一。

 

什麼叫失念呢?

 

對於正法常常忘失,也就是我們講的記性不好,常常忘記。佛在經裡面講的道理,修行的方法,契入的境界,他常常忘失了,失去了正知正見,這些都是與貪著、喜歡世話有關係。無明、煩惱、習氣,這是所有一切過失之因。佛在這部經上所說的種種過,可以說都是緣,有因再加上「緣」,果報就現前了。如同經上所說的。第二首,

 

遠離正思惟。

 

『正思惟』是八正道之一,也就是大乘經上常講的正知正見。

 

正知正見的標準是什麼?

 

一定是與事實真相相應。《般若經》上常講的諸法實相,也就是我們常講的宇宙人生的真相;與諸法實相相應的,這個才算是正知正見。由此可知,佛法裡面講的正知見是非常合理的,決定不是盲從。

 

身心不寂靜。

 

『心』,妄念很多。『身』,躁動。身心都靜不下來。

 

退失於法忍。

 

簡單的說,他沒有耐心。不但學佛沒有耐心,在日常生活工作裡面,他也沒有耐心,這也是世話的過失。

 

其心不調順。遠離奢摩他。及毗缽舍那。是名世話過。

 

這第三首是講用功。『世話』對於我們用功,也有很大的妨礙。『心不調順』,也就是心裡妄想、煩惱、知見很多,修行工夫就不得力了。奢摩他跟毗缽舍那,這是梵語。『奢摩他』翻作止,『毗缽舍那』翻作觀。教下常常講的止觀就是禪定。禪也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叫做靜慮。「靜」就是止的意思,「慮」就是觀的意思。可見得翻譯的文字不一樣,裡面的意思、境界完全相同。所以這兩句就包括了佛門所有一切的法門;就是修行的方法,把它歸納起來不外乎這兩大類。這個止我們講放下;你能夠把身心世界,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從這個地方入門,就叫做『奢摩他』。或者你從看破,『毗缽舍那』是看破;看破是這一些事實的真相完全明瞭、通達了,這個心清淨了,從這個入門就叫做毗缽舍那。所以入不二法門,歸納起來不外乎這兩種方法,一個是看破,一個是放下。喜歡世話的人,對於用工夫就有妨礙了。『遠離奢摩他』,這個止、觀你都不能成就。我們念佛,諸位同修必須要知道,會念的人,這一句佛號就是止、觀,裡面有止也有觀。念佛的時候放下萬緣,什麼都不想了,這就是止啊!一切妄念都止住、都放下了,這一句六字洪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就是觀。世尊在《大集經》裡面告訴我們,念佛是無上深妙禪,就是這個道理。所以你老實念佛,不必再去參禪了,念佛是無上深妙禪,這一句佛號裡面具足奢摩他、毗缽舍那。

 

第四,這以下是講在生活當中,也產生許多過失。

 

不尊敬師長。愛樂於世論。智慧不堅固。是名世話過。

 

此地所說的師長,是教導我們學佛的老師,不是世間的這些師長。世法裡面的師長,沒有教你了生死、出三界,這個地方是指教給你了脫生死、超越輪迴的老師。因為你愛好世話、世論,當然把你修道的事業忘失了。或者是至少你也疏忽了,你沒有認真去做,這是不敬師長。所以師長並不是要我們常常奉養他、恭敬他,不是這個意思。

 

怎麼樣對師長尊敬呢?

 

依教奉行,這才是真正的尊敬。『智慧不堅固』,這是一定的道理。真實的智慧是從清淨心生起來的,你心不清淨,那有真智慧呢!第五首,

 

諸天不恭敬。龍神亦復然。退失於辯才。是名世話過。

 

這是你得不到護法善神的保佑。縱然有辯才,你的辯才也會有退轉。第六首,

 

聖者常呵責。如是耽著人。唐捐於壽命。是名世話過。

 

『聖者』是修行證果的人;他看到你,感到你非常惋惜。必須要曉得,無量劫中得人身、聞佛法,非常不容易。

 

在佛法當中,尤其是聞到淨土法門,那真是無比的稀有。

 

為什麼呢?

 

這個法門如果你深信不疑,依教奉行,一生保證你解脫啊!

 

你修學其他法門,則未必啊!

 

為什麼?

 

其他法門要斷見思煩惱。斷見思煩惱是很不容易的事情。這個法門不須要斷煩惱,叫帶業往生。只要你能信、能願、肯念佛,你就成功了;所以這個法門叫易行道。在一切大乘法裡面,最容易修學、最容易成就。所以它是稀有難逢的法門,遇到這個法門還懈怠,還不能把世間法捨掉,這個叫真可惜啊!『聖者』呵責的就是這些事情。『唐捐於壽命』,『唐捐』是浪費。你這一生寶貴的光陰空過了,沒有用在道業上,非常可惜!

 

諸行皆缺減。遠離大菩提。命終生憂苦。是名世話過。

 

『諸行』是講你的修行。修行這兩個字的含義,我們必須要清楚。要把自己修學的工夫,落實在生活上、工作上,平常的應酬上,那才叫真得力了,真正得到佛法殊勝的利益。這也是過去方東美先生常講的:人生最高的享受啊!你真享受到了。『諸行皆缺減』是說你縱然用功,你沒有能夠落實在生活上,你每天生活工作,處世、待人、接物還是煩惱、妄想、分別、執著,換一句話說,你所用的工夫跟生活脫節了,這一句話意思在此地。『遠離大菩提』,生活都不能夠得利了,那要是證菩提涅槃,當然更渺茫了、更沒有指望了。『命終生憂苦』,『憂苦』是指三惡道。這也是世話把我們的功行耽誤掉了。

 

疑惑心動搖。猶如風吹草。智慧不堅固。是名世話過。

 

『世話』多的人,耽著世論的人,對於佛經典裡面所說的,理論也好、境界也好,常生疑惑,所以他的心不定,或信或不信,他的信心是動搖的,信心不清淨。『風吹草』是比喻,就是不定的意思;智慧當然不堅固。下面是比喻,

 

譬如倡妓人。讚說他勇健。彼人亦復然。是名世話過。

 

『倡妓人』是表演的,不是真的,也是我們常講作戲的。作戲不是真的。他在戲臺上讚歎這個人『勇猛』,那是臺詞上這麼說的;那個表演的人真的那麼勇猛嗎?不見得,他是演這個角色而已。這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這個修行人也就跟演戲一樣,不是在真幹啊!他是搞假的,不是搞真的,這個裡頭的意思很深、很長。

 

我們細細想一想,我們學佛是真學佛,還是在演戲呢?

 

演給自己看,還是演給別人看呢?

 

到最後都落空了,這個很可惜。

 

隨逐世語言。染著諸欲境。常行於邪道。是名世話過。

 

這也是『世話過』,這一首的意思好懂,「行於邪道』就是非佛所說,與佛相背就是邪道。

 

希求心不遂。

 

這就是有求而求不得,這是八苦裡頭求不得苦啊!

 

諂曲多諍論。

 

心不正直,喜歡諍論。

 

遠離於聖行。是名世話過。

 

『聖行』是菩薩行,菩薩行是六波羅密、十大願王;他與六度十願完全相背了,遠離了,這也是世話的過失。

 

愚人得少利。其心常搖動。如猿猴躁擾。是名世話過。

 

『愚』是愚癡,沒有智慧。得少為足,眼前一點小的利益,他以此為足了。對於聖教,乃至於淨宗講的西方極樂世界,他有時候相信,有時候懷疑——西方真有極樂世界嗎?

 

我念佛,阿彌陀佛真的會來接引我嗎?

 

生這種疑惑。這個疑惑很麻煩,諸位讀《無量壽經》就知道啊!「疑」為菩薩最大的障礙,所以根本煩惱裡頭貪、瞋、癡、慢、疑,那個疑不是對普通的懷疑,是對聖教的懷疑,這是大煩惱啊!使你道業不能成就,所以他心是浮動的。『猿猴躁擾』是比喻,所謂是心猿意馬。

 

智慧多退失。無有覺悟心。愚者所攝持。是名世話過。

 

自己沒有智慧,不覺悟,常常被這些愚者所玩弄、掌握、控制。

 

迷惑於眼耳。乃至意亦然。常與煩惱俱。是名世話過。

 

這是講六根迷惑。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起用都與煩惱相應,這也是世話之過。

 

愚人樂世話。盡壽常空過。不如思一義。獲利無有邊。

 

這是第十五首,世尊教導我們,也是勸告我們。

 

那些人喜歡這些世話?

 

『世話』諸位要記住,前面說過了,它的範圍非常之廣,凡是不能幫助你超越六道輪迴的一切言論都叫世話。由此可知,喜歡世話的人多啦!在歷史上著名的這些文學家,都是喜歡世話的代表人物。我們想一想過去慧遠大師在廬山建蓮社,邀集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念佛、共修。當時的大文學家謝靈連想參加蓮社,被慧遠大師拒絕了。

 

慧遠大師為什麼拒絕呢?

 

他喜歡作文章、作詩,這是世話啦。你有這一些嗜好,你影響別人的清淨心,別人天天念經、念佛,你在這邊吟詩、作文,那怎麼行呢?這是愚癡,不是聰明啊!

 

愚癡是什麼呢?

 

不知道六道輪迴的恐怖啊!

 

有智慧的人,想盡方法超越六道輪迴。

 

『盡壽常空過』,這一生都空過了。『不如思一義』,『思一義』最簡單的,這些人不如一個不認識字的老太婆念一句阿彌陀佛,她一句阿彌陀佛,她什麼都不知道,什麼她也不放在心上,就是這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念個三年五載,她成功了,她能夠預知時至站著往生,這叫有智慧,這個叫聰明,這個人不是愚人啊!『獲利無有邊』,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作佛,就作菩薩,那個利益佛都說不清楚、都說不盡。

 

譬如甘蔗味。雖不離皮節。亦不從皮節。而得於勝味。

 

佛在這裡再舉一個比喻,譬如吃甘蔗。甘蔗,在三千年前印度那個地方就有,現在我們也有,這是一般人常常喜歡吃的。甘蔗的味很甜,那個甜味不能離開甘蔗的皮跟甘蔗的節,但是那個味也不是從皮、節而生的,這個你仔細去觀察。你要懂得,得它的味。下面或者法上說了,

 

皮節如世話。義理猶勝味。是故捨虛言。思惟於實義。

 

這個道理就很深了,所以佛是先用比喻來說——世話就像甘蔗的皮跟節一樣。

 

世話我們要不要呢?

 

要,不能離開。

 

人與人的溝通,須要言語。上一代跟下一代溝通,我們現在跟底下一代的人溝通,這就講歷史了,那要靠文字啊!我們今天讀佛經,佛經是文字,三千年前佛說的話,我們今天讀到也能懂佛的意思,這都是屬於世話。所以世話有用,不能執著,不能夠貪愛;貪愛、執著就錯了。我們要明瞭它的義理,義理就好比甘蔗的味一樣。世話,這個言語文字就好比甘蔗的皮跟節一樣,我們吃了之後會把它吐掉,捨掉它,得到它的味啊!『是故捨虛言』,『捨虛言』,你懂得有,不是不要它,用它而不執著它就對了。所以你要懂得『思惟於實義』,從經典的言語、文字裡面去體會到宇宙人生的真相,這是佛教給我們的。

 

智慧諸菩薩。能知世話過。

 

有智慧的這一些菩薩們,他們知道貪著世話之過。自古以來佛門裡面祖師大德,他們留傳給我們的這一些著述裡面,不但有一切經的講解、疏論,這是佛法。除此之外,他們也有很好的文章、詩詞留下來。

 

那我們要問他有沒有貪著呢?

 

他沒有。

 

沒有,他為什麼要作這些東西呢?

 

他有這個能力,並不是刻意去學的。刻意去學就錯了。我們要刻意去學道啊!怎麼能學這些東西呢?他有這個天賦,我們說他有天才啊!他一接觸就會了,不但會了,他還好高明啊!他就可以以此做佛事,來接引眾生,與大眾結緣。像近代的弘一大師,這一些世話、世語是沒有學佛之前學的。他的確是個天才,書法好,繪畫也好,他能畫、能寫;詩詞、金石、雕刻也好,這都是世間藝術,他樣樣都精通,他拿這個來做佛事,來做接引眾生的一種手段。我們沒有這個天才,不要去刻意學它,學它你就犯了過失了。你有這個能力,行。沒有這個能力,不必去學。那印光大師就很老實;印光大師寫的東西很多,你仔細看,他並不是書法家,他的字寫得那是真的是有工夫,但是在藝術上講,他談不上。你仔細觀,他有精神在裡頭。所以他老人家教人,字只要一筆一筆規規矩矩的寫就行了,不必求好啊!你不是作書法家,你要求好幹什麼?寫得端端正正、規規矩矩的就好,印光大師表現這個樣子,我們就能看出來了。這是修道人的好榜樣。

 

常愛樂思惟。第一義功德。

 

『第一義』就是諸法實相、真如本性、宇宙人生的真相。如果諸位再不明瞭,我就老老實實告訴你,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第一義。你只要老實念,把整個精神集中在名號上,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念這個佛號沒有一個雜念夾雜在其中,你就是思惟第一義。所以讀了這個經文,不要再去找什麼叫第一義,那就麻煩了。

 

法味及義味。解脫第一味。誰有智慧者。心不生欣樂。

 

佛、菩薩為我們講經說法,你聽了能有悟處,這是法味啊!

 

同樣一部經,你每天去讀誦,天天有悟處。

 

怎樣才會悟呢?為什麼我們天天念都沒悟處呢?

 

我們用心不對;要用真誠心、恭敬心、清淨心就有味道了,你就有悟處了。你沒有悟處,是你的心不真誠、不恭敬、不清淨——讀佛經跟看報紙沒有兩樣,那怎麼行呢?那怎麼會有悟處呢!

 

真誠、恭敬、清淨心,你每念一遍都有悟處。悟的淺深、廣狹與你用心有很大的關係;你的心愈清淨,你悟入的愈深,意思也愈廣,這法味啊!『義味』,義是悟入境界、義理。『解脫第一味』,『解脫』是契入境界。這三個意思,後面比前面深,所謂後後勝於前前,義味比法味深,第一味比義味又更深了。在我們一般講,一個認真學佛的人,法味是常常可以得到的。心地清淨,真誠到極處,這個義味就得到了。開經偈上所說的「願解如來真實義」,那個是義味,是你明白佛所講的道理、義趣。『第一味』是你證入境界,叫證果了。第一個聽說,第二個明瞭,第三個是入境界了,這是第一味,你親自嘗到了。『誰有智慧者,心不生欣樂。』有智慧的人,對於這些事情他那有不歡喜的!這個絕不是世話之味能夠跟它相比的。世間世話之味也很濃,也有好的世話百讀不厭,它有這樣的攝受力量。好的文學作品,叫人讀了愛不釋手,那是世話,它也有法味,但是它義味跟第一味沒有。法味它也有,當然沒有佛法這麼濃。

 

是故應棄捨。無利諸言話。

 

對於我們沒有真實利益。斷煩惱、開智慧、了生死、出三界,這是真實利益。凡是沒有這些利益的,我們應當要遠離。

 

常樂勤思惟。殊勝第一義。

 

第一義在大乘佛法裡面常講,就是菩提涅槃,也叫一真法界。這是真實的第一義,殊勝的第一義。

 

如是第一法。諸佛所讚歎。是故明智人。常樂勤修習。

 

一切諸佛如來所讚歎的,是大菩提、大涅槃。諸佛如來已經證得啊!希望一切菩薩努力精進,快速也能夠證得,這是佛教導眾生的願望。

 

爾時。彌勒菩薩。復白佛言。希有世尊。乃能善說。世話過失。思惟勝義。利益功德。

 

這一句是彌勒菩薩對世尊的讚歎。

 

世尊。何有菩薩。求於如來。真實智慧。而復樂於。虛誑世話。

 

『何有菩薩』是那有菩薩,菩薩如果真正求自性的真實智慧,他怎麼會再愛好這些世間的言論、世間的學術呢?他當然會捨棄掉。因為愛著世間的言論、學術都不能超越三界。世尊這些教誨,都是真實教誨啊!不是世間聖賢所能說得出的。我們要細心去體會。

 

6、初業菩薩當觀睡眠過失有二十大類

 

1)長行

 

再看底下這一段經文,睡眠的二十種過失。

 

爾時。彌勒菩薩。而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為睡眠中過。

 

睡眠有什麼過失?

 

若觀察時。菩薩應當。發起精進。不生熱惱。

 

由此可知,此地所講的這些過失,都是教眾生生煩惱、起愚癡的,所以佛菩薩在這裡一問一答,其目的就是讓我們在旁邊聽了之後,能夠覺悟、覺醒過來,遠離這一些過失。下面經文,

 

佛言彌勒。初業菩薩。應當觀察。睡眠過失。有二十種。若觀察時。能令菩薩。發起精進。意樂無倦。

 

我們看佛末後這兩句——精進、意樂無倦;這實在是我們學佛人所嚮往的、所希望得到的。

 

怎樣才能得到呢?

 

離開睡眠就可以得到了。

 

我們看底下睡眠那二十種過。

 

彌勒。云何名為。樂於睡眠。二十種過。

 

喜歡睡覺的人,二十種過失。

 

一者。懈怠嬾惰。

 

這是當然的。這個貪睡就是懈怠、懶惰。

 

二者。身體沈重。

 

這也是事實,但是往往我們疏忽了。多睡眠的人,身體顯得很笨重,換一句話說,他的動作不敏捷、不靈活。

 

我們曾經遇到過;過去有一個同修,現在她改了不少。

 

她曾經告訴我:過去沒有學佛之前喜歡睡覺,每一天差不多要睡十幾二十個小時。那大概這二十種過,她條條都具足了,一條都不缺了。確確實實許多疾病都從這裡生的。

 

三者。顏色憔悴。

 

帶的是病容啊!

 

四者。增諸疾病。

 

有疾病的時候,這個病必定會加重,會睡出許許多多的毛病出來。

 

五者。火界羸弱。

 

『火界』是說我們的體溫。體溫不正常,比一般人的體溫要差,顯示他的身體很弱。

 

六者。食不消化。

 

在睡眠的時候,因為你身體沒有動作,腸胃蠕動得很緩慢,你吃的東西消化就不良了。如果吃的東西多,再要貪吃,那麻煩可就大了。

 

七者。體生瘡皰。

 

這現代話就是容易得皮膚病。如果是不常常洗澡,你這個鋪蓋不常常換洗,你睡眠多的時候,的確很容易生皮膚病。

 

八者。不勤修習。

 

佛教給你修學種種法門,你若是貪睡,把時間都睡掉了,那有時間去修學呢!

 

九者。增長愚癡。

 

睡眠是昏沈,昏沈的人就是愚癡,沒有智慧。

 

十者。智慧羸劣。

 

他的智慧很差,智慧很弱。

 

十一者。皮膚闇濁。

 

這是我們常說的,他的膚色不好,一看就曉得他不健康、不正常。

 

十二者。非人不敬。

 

『非人』是指鬼神、護法神;對於多睡的人不生恭敬心,祂不會護持你。

 

十三者。為行愚鈍。

 

『行』可以解釋為行動。他的一舉一動很遲鈍,縱然在清醒的時候,也像在昏沈時候一樣,我們現在講叫他精神委靡不振。

 

十四者。煩惱纏縛。

 

多煩惱。

 

十五者。隨眠覆心。

 

『隨眠』是佛學裡面的術語,意思就是說煩惱的種子。阿賴耶識裡面煩惱的種子、習氣它能夠障礙你的清淨心、能夠障礙你生智慧,所以叫它做隨眠,隨眠就是習氣種子。

 

十六者。不樂善法。

 

對於一切善法不生歡喜心,也就是說他沒有精神,不想去做。

 

十七者。白法減損。

 

『白法』就是善法。他的善一天比一天少,惡作是一天比一天多。

 

十八者。行下劣行。

 

『下劣行』是他所做的惡天天在累積,善天天在減少。

 

十九者。憎嫌精進。

 

這個人還有嫉妒心。看到別人少睡眠、很用功、很精進,他看了還嫉妒、嫌棄、瞋恚。

 

二十者。為人輕賤。

 

別說是修行人,就算一般世間人,人們看到他這種行為,對他也輕視啊!也不會重視他。

 

彌勒。是為菩薩。樂於睡眠。二十種過。

 

這二十種過,佛這麼一說,我們細細想一想,大致上都能夠理解,但是一定要曉得,睡眠是昏沈,昏沈是增長無明,所以它是很重的煩惱啊!

 

世間這個工夫好的,都不需要睡眠。『睡』是五種欲望之一——財、色、名、食、睡。三界中欲界才有睡眠,如果到色界天,這五樣東西都沒有了。色界天人不需要財,我們貪財啊!如果你能夠把財放下,你有資格到色界天去了。財斷掉了、色斷掉了,這個色是講男女的情欲,斷掉了,沒有了。名,他也不要了。食,他也不要吃東西了,他也不要睡眠了。

 

色界天人沒有飲食,也沒有睡眠。你想想看,他沒有飲食,他要錢幹什麼嘛!所以他不貪財。

 

那他的生命用什麼來維持呢?

 

禪悅為食。這是我們凡夫無法想像的,他自自然然精神飽滿,壽命長久,青春永駐,他不老啊!這色界天人,他得的是禪定,禪定就是清淨心。由此可知,這五樣東西你沒有離開,你決定在欲界,你不是在色界。也由此可知,這五樣東西統統可以捨的。不要說佛、菩薩、阿羅漢,世間的高等的凡夫(色界天跟無色界天人),他們都捨棄掉了。所以佛教給我們修道的人,這個五欲愈少愈好,知道它是煩惱,它不是好東西啊!睡眠要少、飲食要少。飲食少你的身體才會健康啊!千萬不要迷惑,認為一定要吃好東西、吃什麼補品,你的身體才會好,騙人的啊!沒有這個道理。你翻開歷史看,中國古代的這些帝王、大臣、豪門、貴族,天天都是進這世間最好的補品,壽命都不長,這不是很明顯的例子嗎?你仔細去觀察,就不會受騙了。

 

佛教給我們是真的,不是假的,最好的營養——清淨心。最好的補品——少欲望,愈少愈好。

 

飲食,你能夠一天吃一餐最好了,你說你多省事啊!

 

一餐夠不夠呢?

 

絕對夠了。

 

你今天為什麼不夠呢?

 

你的念頭覺得不夠,那就沒有辦法了。佛法裡面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你心裡想:我一天一定要吃三餐。你一餐不吃就會餓了。如果你一個念頭:我一天只吃一餐,不需要吃三餐。唉!你吃一餐,這一天就不餓了。就是這個觀念的問題,念頭一轉,這個事就斷掉了。

 

我常常在外國講經,人家一看到:「法師,你到底用什麼補品啊?看你身體不錯,容光煥發。」

 

我說:「我的確有好的補品——臺灣自來水公司的自來水。」

 

我是有人沏茶我就喝茶,沒有人沏茶,我自己不泡茶。

 

為什麼呢?

 

麻煩啦!

 

一杯開水就可以解渴了,少麻煩省事。有很多人以為我很會喝茶,其實我不會喝茶,好茶、壞茶我分不出來,所以你們供養那個好東西,冤枉啊!真是,我不懂啊!外行啊!不過,我知道大家送給我的茶葉都是好茶葉,我就當禮物轉送給別人。所以你只要心清淨,不要分別、不要染著,就健康長壽。

 

飲食愈簡單愈好。李老師以前常常囑咐我:不要到館子裡吃東西,館子不衛生,你沒有到廚房去看,你曉得他做些什麼,所以有人請我到館子吃東西,回來我們要吃個解毒藥。最好不要到外面去吃,愈簡單愈健康,愈簡單愈長壽。

 

2)重頌

 

下面我們看也有二十首偈頌。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身重無儀檢。懈怠少堪任。顏色無光澤。是樂睡眠過。

 

喜歡睡眠的,身體沈重。『儀』是威儀,那當然沒有威儀了,這真的談不上了。『檢』,是自己檢點,這個他也沒有了。所以『懈怠少堪任』,『堪任』是擔任工作的能力,他失掉了,沒有做事情的能力,這裡面當然包括修道,修道的能力也沒有了。『顏色無光澤』,這是講他的體質。

 

彼人常病惱。

 

多病多煩惱。

 

風黃多積集。

 

這是說身體不健康。

 

四大互違反。

 

『四大』是我們常講的地、水、火、風,四大不調就是常常生病。這都是由於多睡眠而引發的。

 

飲食不消化。身體無光潤。聲嘶不清徹。是樂睡眠過。

 

『聲嘶』就是音聲沙啞,說話不清楚,這是多睡眠的過失。

 

其身生瘡皰。晝夜常昏睡。諸蟲生機關。是樂睡眠過。

 

『蟲』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微生物跟寄生蟲。多睡眠的人,確實他身體內臟裡面多少都是有寄生蟲的,有些寄生蟲對我們的身體並沒有害處,也有有害處的,這些常識一般人都有。『機關』用現在的話,就是機會,給這些寄生蟲生長的機會。

 

退失於精進。乏少諸財寶。多夢無覺悟。是樂睡眠過。

 

『睡眠』多的人,當然談不上精進了。喜歡睡眠,工作的能力比別人差,這個賺錢的機會也不多了,這是『乏少諸財寶』的原因。昏沈多的人就『多夢』,多夢就不覺悟啊!所以睡眠好的人,心地清淨的人,夢就很少。這個夢境凡人都會作夢,如果你要是留意,這夢境能夠考驗自己的工夫。我學佛這麼多年有沒有進步,大概在沒有學佛之前常常作惡夢,這個夢的境界非常混亂。學佛之後這個妄念少了,心逐漸清淨了,雖然作夢,惡夢少了,甚至於惡夢沒有了,這是你的工夫提升了一級。如果夢少了,到沒有夢了,那你的工夫就更往上提升一級了。到沒有夢境的時候,那就是如佛所說四個小時的睡眠,你的精神一定能恢復到很飽滿。常常作夢,你睡都睡不穩,身體雖然在休息,你的精神沒休息,所以你起來的時候,依舊感到身體很乏、很疲倦,道理在此地。我們一般人睡得不沈、睡得不好,這就是夢太多了。

 

癡網常增長。

 

『網』是比喻多,比喻複雜的意思。愚癡增長。

 

樂著於諸見。

 

『見』就是我們今天講的,你的想法、看法很多。就是胡思亂想。

 

熾盛難療治。

 

你的妄想、執著太多了,很不容易對治。

 

為什麼不容易對治呢?

 

你睡眠太多了。

 

損減於智慧。增長於愚癡。

 

智慧減少了,愚癡增長了。

 

志意常下劣。是樂睡眠過。

 

這個人沒有高尚的志向。

 

彼住阿蘭若。常懷懈怠心。非人得其便。是樂睡眠過。

 

這個貪睡、懈怠、懶惰的人,要是住阿蘭若,那正好,沒有人去打擾,睡覺的時間可以長。

 

有沒有呢?

 

有這種人。

 

我曾經見過兩位閉關的,閉什麼關呢?

 

睡覺關的。閉關出來之後,信徒們大家尊重、供養——了不起,閉過關的;但是閉什麼關他不曉得!

 

閉睡覺關,在關房裡頭睡大覺。

 

這個法師年齡跟我差不多,過世很多年了。他去閉關的時候,向我借經書,我收藏有很多好版本的經書,他也借到關房裡用功,我也很歡喜。在我這裡借了一套《中觀論疏》,木刻線裝本十二冊。到了第二年,他在關房裡過了一年了,我去看他,他告訴我佛教界裡頭,這寺廟裡法師種種情形,講了好多好多,我都不知道。他在關房裡頭什麼事情都曉得,我天天在外頭不知道。

 

我再問他:你《中觀論疏》看完了沒有啊?

 

他告訴我:十二本才看了半本,第一冊還沒看完。

 

這不是在關房睡大覺嗎!不但睡大覺,大概平日常常去看他的人,他還包打聽,所以外面什麼事情他都知道。這就失去閉關的意義了。

 

「閉關」是尋找一個清淨的場所,真正用功啊!勇猛精進,離開一切閒雜事務。

 

我見過這麼兩個人。這是說『住阿蘭若,常懷懈怠心,非人得其便』。『非人得便』就是容易著魔;妖魔鬼怪看到他的心思、念頭、行為,容易掌握他、控制他,這是我們常講,這人著魔了。著魔之後,被魔利用了,這是睡眠的過失。

 

蒙憒失正念。

 

『蒙憒』是現代人所說的糊塗;愚癡、糊塗失去正念。

 

諷誦不通利。

 

這是指讀經不明瞭經的義理,常常忘失經文(經文忘掉了)。

 

說法多廢忘。是樂睡眠過。

 

講經說法的時候,也常常把佛的意思錯解、曲解,忘失了真實義。

 

由癡起迷惑。住於煩惱中。其心不安樂。是樂睡眠過。

 

這是必然的現象。因為愚癡,由愚癡起迷惑,於世法、佛法都不能夠通達明瞭。不能通達明瞭,必定是疑惑重重,當然就生煩惱,不能得到輕安啊!這個『心得安樂』,是我們學佛第一步所得到的利益。

 

學佛有什麼好處?

 

第一個得到的好處,就是身心安樂。如果這一條得不到,那你要認真去檢點、反省,你學佛一定有偏差、有錯誤,否則的話,這個利益是決定可以得到的,這是很淺的工夫,不是很深的。最淺的工夫,最少的利益,是必定可以得到的。所以不學佛煩惱少,愈學煩惱愈多,愈學壓力愈重,那錯了,你走上魔道了。

 

魔是什麼?

 

折磨你啊!給你壓力、給你痛苦,那你是學魔不是學佛,佛是一定得安樂的二。這個人得不到安樂,是因為他犯了過失——貪睡啊!

 

功德皆損減。常生憂悔心。增長諸煩惱。是樂睡眠過。

 

這也是喜歡睡眠的過失。『功德』跟福德不一樣,這是諸位必須要記得清清楚楚的。『功』是工夫,一分工夫你就有一分收獲,那個叫德。譬如持戒有功,禪定就是德。修定有功,開智慧就是德。假如你持戒,你不得定,那個戒是福德,就不是功德了,因為底下沒有德了。持戒是要得定的。

 

許許多多持戒持得很好啊,戒律很精嚴,但得不到定。

 

為什麼會得不到定呢?

 

他心散亂。自己持戒比別人好,看到別人就感覺自己值得驕傲啊!這一驕傲定就沒有了。這錯了。所以佛在這部經裡頭,第一句就是教給我們,『不求他過,不舉人罪』,很有道理啊!六祖所講的:「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你持戒持得很好,不見別人的過失,你就得定了,你的清淨心就現前了。自己戒律很精嚴,看到這個人不持戒,那個人破戒,那個人犯罪,你就完了,你怎麼會得到定呢!縱然持戒持得好,也是六道裡頭一點癡福而已,那個不叫功德,功德都沒有了。貪睡的人不能成就功德啊!『常生憂悔心,增長諸煩惱』。

 

遠離諸善友。亦不求正法。常行非法中。是樂睡眠過。

 

『善友』多半是勇猛精進的人,你貪睡眠,怎麼能跟他合得來?不同類嘛!善友自然就離開你了。你自己遠離善友,你也難求正法了,那麼你所行的,必然是與佛教誨相違背的,這叫『非法』。

 

不欣求法樂。損減諸功德。遠離於白法。是樂睡眠過。

 

不能夠歡喜學佛,不能夠歡欣的求法,法樂、法喜他得不到。因此,所修學的一切都沒有功德,沒有功德用現在的話說,沒有效果、沒有成績。『功德』就是現在人講的效果、成績。雖修學,拿不出成續出來啊!你所學的達不到你預期的目標。

 

譬如我們念佛的功德是什麼呢?

 

不是說我每天念十萬聲佛號,我每天念十部《無量壽經》,這就是功德了。不是的,這是你工夫是下了,後頭你有沒有得?如果有得,那你這個修的叫功德,功後頭有得嘛!

 

得什麼呢?

 

最低限度的得,工夫成片啊!

 

什麼叫工夫成片?

 

你的這個工夫能夠把妄想、雜念、煩惱伏住,叫它不起作用,這就叫工夫成片。

 

我念佛為的是什麼?

 

佛把那個貪心壓下去,它不起作用了。遇到不順的事情,煩惱心起來了,阿彌陀佛把那個煩惱壓住了;真壓得住、真不起作用,念這個佛號叫功,壓住了那就是德。不能說一面念佛一面起煩惱,那個一點用處都沒有啊!那個念佛不叫功德啊!充其量就是比說廢話、罵人好一點,那個沒有功德。工夫更深的,事一心不亂;工夫更高的,理一心不亂,那叫做功德。這是我們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的。他求法沒有真正的歡喜心(真實的意樂),他當然沒有成績、當然沒有效果。『遠離於白法』,就是一切善法都不生了。

 

彼人心怯弱。恆少於歡喜。支分多羸瘦。是樂睡眠過。

 

這是說多睡眠的人,身心不健康。『心怯弱』就是心理不健康,憂慮多,歡喜少。『支分』是說身體四肢手足都很瘦弱。這是身不健康。

 

自知身懈怠。嫉妒精進者。樂說其過惡。是樂睡眠過。

 

他自己不精進、懈怠、貪睡,他也知道,但是對於精進用功的人,他還嫉妒、還說別人的毛病、還說別人的過失。這造業啊!這個真的叫罪上加罪。

 

智者了其過。常離於睡眠。

 

這兩句是佛提醒我們,一個有智慧的人,知道睡眠的過失,所以『常離於睡眠』。『離於睡眠』,就是佛所教給我們的中夜睡眠。初夜是晚上六點到十點,後夜是晚上,現在講是第二天的清晨二點到六點。佛教給我們睡眠的時間四個小時,晚上十點鐘睡覺,清晨二點鐘就起床。我們現在實在是做不到,我們業障很重,四個小時,這個身體的確體力不能恢復,所以睡六個小時。六個小時,如果你晚上十點鐘睡,四點鐘起來,這是我們一般道場,現在大概都是這樣的;四點鐘起來作早課,這已經是打折扣了。

 

愚人增見網。

 

『增』是增長,『見』是邪知邪見。

 

無利損功德。智者常精進。勤修清淨道。

 

一個是愚癡人,一個是覺悟智慧的人,他們的行為不一樣。

 

離苦得安樂。諸佛所稱嘆。

 

睡眠是苦,不是樂事,何況貪睡!就像前面講有這麼許多的過失。

 

世間諸伎藝。及出世工巧。皆由精進力。智者應修習。

 

世間種種的技術、技能,乃至出世間的工巧,都是從精進所生的,絕對不是一個懈怠人能夠做得到的啊!現在在這個世界上,由於交通便捷、資訊發達,外國人對我們中國人已經是另眼相看了。過去瞧不起中國人,沒有跟中國人接觸到,只是聽說而已——中國人很愚癡、很笨拙,所以他們瞧不起。早年中國人到外國去(像美國),都是做苦工,都不是一種高尚職業。現在交通便捷、資訊發達,我們往來多了,外國人曉得了,他們也憑良心說話,他說:全世界如果一個人一個人比,中國人第一。中國人的智慧、才藝沒有人能夠相比,他們很佩服。兩個人兩個人比,猶太人第一。三個人三個人比,日本人第一。這就說明中國人雖然非常優秀、聰明,不團結啊!個人搞個人的,不能台作啊!我第一次到紐約弘法是一九八三年了,就遇到外國人跟我講這個話;說完之後,他並不很重視、很看得起中國人,還是瞧不起。給我說這個話,最後他跟我講:

 

你們中國人為什麼不團結?

 

這個話問得很好啊!

 

我一看這外國人都是基督教徒,我就跟他講:「這是上帝的安排。」

 

他吃了一驚,他說:「為什麼是上帝的安排?」

 

我說:「中國人再團結起來,你還有飯吃啊!」

 

大家一笑就了事了。

 

中國人團結,世界上人沒飯吃啊!這個世界是中國人的。幸虧中國人不團結,他們還有飯吃啊!外國人對中國人的看法,現在也不敢輕視中國人了。所以今天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民族,就怕中國團結,這是他們最恐懼的。我們今天講統一、講團結,他們嚇死了,這是實實在在的話。

 

若人趣菩提。了知睡眠過。安住精進力。覺悟生慚愧。是故諸智者。常生精進心。捨離於睡眠。守護菩提種。

 

末後這兩偈是世尊囑咐我們。如果我們志向在了生死、出三界,尤其是念佛往生不退成佛,那就是趣大菩提,一定要知道睡眠的過失,要減少睡眠、要努力精進,我們才能夠有成就。

 

爾時。彌勒菩薩。而白佛言。希有世尊。樂著睡眠。乃有如是。無量過失。若有聞者。不生憂悔。厭離之心。發起精進。當知是人。甚大愚癡。

 

末後一段,是彌勒菩薩非常慈悲聽了世尊教誨之後,給我們大家做一個總結。這裡面字字句句都是勉勵、警惕我們的話,我們要能夠體會。正如世尊前面所說,貪著睡眠過失非常之多,佛說了二十種,不過是略說而已,實際上是說之不盡。我們聽了佛的教誨之後,應當要悔過,就是要懺悔。

 

怎麼個懺法呢?

 

一定要把精神提起來,克服睡魔,發起精進,這才叫真正懺悔。如若不能,那就是彌勒菩薩所說的,這個人是——甚大愚癡。他聽了佛說之後,還不改過、回頭。

 

若有菩薩。為欲志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聞說如是。真實句義。功德利益。於諸善法。而生懈怠。不起精進。住菩提分。無有是處。

 

彌勒菩薩的總結是兩段,前一段是講一般人聽了佛的話應當要覺悟、懺悔、改過。如果是菩薩,則跟普通人不一樣了,菩薩之志就是要作佛啊!

 

所以學佛為什麼?

 

學佛一定是作佛而來的。現在學佛的同修很多,有這樣志氣的人不多。我學佛四十多年了,從來沒有見到一位,或聽到一位同修說他想作佛。你才曉得這都不夠資格作菩薩。既然作菩薩,他的目的就是要作佛。早年我讀《六祖壇經》,讀到六祖去見五祖的時候,他們的對話,我看了佩服得五體投地。

 

五祖問說:「惠能,你到我這裡來究竟為的是什麼?」

 

六祖回答得很好:「我來作佛的。」

 

這真是了不起!可見得這個志趣就不同凡響。「作佛」就是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一句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就是求作佛。那麼真正發心要想作佛的人,聽到佛這個開示,字字句句就是『真實句義』啊!真實的教誨。『功德利益』。『於諸善法』,還會生懈怠、還會不精進,心不能安住在道上嗎?(菩提就是道,也就是清淨心、覺心。)由此可知,我們聽了之後不很在意——講堂聽了,好像是有這麼回事,下樓之後就忘得一乾二淨,這就不是菩薩;菩薩不會的,菩薩聽了之後會起作用。在此檢點看看我們會不會起作用!

 

7、初業菩薩當觀眾務過失有二十大類

 

1)長行

 

下面這一段經文也是我們現代人常常犯的過失。雖犯過失,還不知道自己是過失,以為自己的功德很大。實在講凡夫在日常生活修持之中,所犯種種過失,都以為是功德,都以為自己很了不起。譬如貪睡吧!古大德曾經說過「飢來吃飯,睏來眠」。這睡覺不就是正常的!那叫大修行人。

 

你修用什麼工夫啊?

 

他說:我飢來吃飯,睏來眠。

 

這就是他用功的。你要學這種用功法,這上面所講的無量過失,你統統都有了。

 

但是祖師講的這個大修行人用功的方法,有沒有錯誤、過失呢?

 

沒有。他們肚子餓了吃飯,睏了就睡覺。行啊!我們不行!

 

為什麼呢?

 

人家生死已辦。換句話說,他的煩惱已經斷了、生死已經了了,就是說他已經沒事了。我們煩惱沒斷,妄念太多,這個生死大事沒有辦,你怎麼敢安心去睡覺。所以佛菩薩祖師所說的話,我們決定不能錯會了;他是給什麼人說的,在什麼境界裡說的,我們要明瞭。有一些話,我們可以學習,有些不能啊!學他們就壞了,這不是我們的境界。

 

前面曾經說過,初業菩薩跟慧行菩薩,修行的樣子不一樣。慧行菩薩是法身大士,見思煩惱、塵沙煩惱斷了,無明至少也破了幾品,所以他們修行的樣子跟我們初學的不同,我們初學的要循規蹈距;因為他們的境界不可思議,不是凡夫、小乘、權教菩薩的境界,那個學不得的。

 

這一段裡面也是這樣,我們要細心去體會。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云何名為。眾務中過。若觀察時。令諸菩薩。不營眾務。勤修佛道。

 

這是彌勒菩薩的問詞。

 

什麼叫做『眾務中過』?『眾』是很多,『務』是事務。許許多多事務。『營』是經營、造作。你經營造作許許多多的事務,對你修行有很大的障礙,這裡面過失也有二十種。『若觀察時』,這個觀察就是你明白、覺悟了,知道這些事務是障道,是修行人不應該做的。『令諸菩薩不營眾務』,不再經營造作這些事情。這些事情與了生死、出三界毫不相干啊!所以教我們要『勤修佛道』。佛道是正覺、大覺之道,對於宇宙人生究竟徹底的覺悟,這叫做佛道。彌勒不但為我們啟請,而且將啟請的目的都說得這麼清楚——『令諸菩薩不營眾務勤修佛道』。下面是世尊的開示,

 

佛言彌勒。初業菩薩。應當觀察。樂營眾務。二十種過。

 

你看看世尊的答覆,第一句就明說『初業菩薩』。『初業菩薩』就是我們這些人——煩惱沒斷、生死沒了,去受個菩薩戒,就當了菩薩,這個菩薩就是此地講的初業菩薩,凡夫菩薩。這一句話很重要,所以諸位同修如果細心去讀誦佛門裡面的典籍、古來祖師大德的著述,你就能夠明瞭。從前寺院裡面的住持、當家,乃至於做寺院裡一切事務、雜務的這些人,不是凡夫啊!都是諸佛菩薩應化來的。佛菩薩大慈大悲看到你真正發心,想用功修學了,他化身來做這些事務護持你們。

 

我們在《高僧傳》裡看到,唐朝初年,天台山的智者大師,往生的時候,學生們問他往生的品位?

 

他老人家說,他因為作住持,要管事、管人,什麼都要管,對於自己修行當然就耽誤、妨礙了,所以他是五品位往生。

 

五品位是帶業往生,生凡聖同居土,這個地位很低、不高。如果不領眾、不管人、不管事,那品位就高了。

 

這就是說明犧牲品位幫助初學,但是這個犧牲是有底限的;他那個底限是什麼呢?

 

決定往生。我下下品往生都可以,總要往生,所以它有個底限在。

 

如果為大眾服務,自己不能往生,來生還要搞六道輪迴,甚至於還搞三惡道,那就大錯特錯了,這絕不是佛菩薩的意思。

 

地藏菩薩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我們能入地獄嗎?

 

我們入地獄就不得了啊!你要當上地藏菩薩,可以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要知道地藏是等覺菩薩,不是普通的菩薩。這就是此地講的,初業菩薩跟慧行菩薩。地藏菩薩是慧行菩薩,我們初學的人不能學他,初學的菩薩老實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到西方極樂世界見了阿彌陀佛,你的智慧、神通、道力統統恢復了,跟佛差不多,你就可以學慧行菩薩了。你來經營眾務,不怕、不礙事了。這說的是說佛菩薩。

 

我們曉得智者大師是釋迦牟尼佛化身來的。永明延壽大師是阿彌陀佛化身來的,這次化身來是以作住持領眾的身分。還有作打雜的,他們也幹,可見他們這個心平等,並沒有在裡頭揀別、分別。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賢,這兩個人在廚房打雜的,在廚房燒火、挑水。還有個豐干和尚也在廚房打雜、舂米,侍候大眾。豐干是阿彌陀佛。彌陀、文殊、

普賢,在廚房裡打雜,來供養大眾啊!這就是什麼呢?營眾務。你想想古時候,這個道場真正有修道人,佛菩薩來侍候、照顧啊!因此佛門裡面任何一個人,我們都要以最恭敬的心看待,不曉得他是什麼身分啊!你不能說在這裡面掃地、端茶碗、招待客人的,你就瞧不起他;也許他是阿彌陀佛化身來的。你肉眼凡夫,看不出來啊!這是教我們對一切人要用平等心、真誠心來看待。

 

所以,修真誠、清淨、平等,從那裡修呢?

 

佛門是最好的修學場所。因為我們知道上上下下,有諸佛、菩薩、羅漢混雜在裡面,你也不認識、也不曉得他是什麼身分,所以只好一律平等恭敬,那就沒有錯誤,真的修福了。如果你有分別心,你在裡面不但是功德修不到,福德也修不到。所以說明初業菩薩『應當觀察』,這個『樂』是愛好、喜歡——喜歡做一些拉拉雜雜的事務,這裡面有二十種過失。這一句『樂營眾務』四個字,包含的範圍非常之廣。

 

若觀察時。能令菩薩。不營眾務。勤修佛道。

 

這是正答彌勒菩薩所問。彌勒菩薩問的目的在此,如果他能夠觀察、明瞭這個作務的過失,他自自然然就捨棄,就專心辦道去了。

 

彌勒。云何名為。二十種過。

 

這些經文我們都要細細去思惟、細心去體會,你才能明瞭佛的用意之所在。更應當自己要冷靜的反省——我有沒有這些毛病?有沒有這些習氣?這個非常重要啊!

 

一者。耽著世間。下劣之業。

 

『業』是事業,世間的事業。世間的事業太多、太廣了。不但在家的菩薩耽著世間的事業,出家的菩薩往往也被煩惱習氣所覆蓋了,也貪染世間的事業。

 

先要明瞭什麼叫『世間』?

 

『世間』就是六道;你經營、造作這種事業,不能出離六道輪迴,這個事業都是世間的事業。你修善、積德、修福,來生當了大梵天王,我們這個世界上什麼帝王、總統比不上啊!差遠了。你當大梵天王,你還是世間事業。你才曉得這個世間事業的範圍有多大。『下劣事業』那就不好了。

 

『下劣』是什麼?

 

是六道裡面的三惡道。

 

你所經營造作的是什麼事呢?

 

是餓鬼道、畜生道、地獄道的事業,這叫『下劣之業』。那些呢?

 

這經上講的很多很多,大家要細心體會。這裡面有一個總綱領——凡是幫助你增長貪、瞋、癡、慢、嫉妒的,就是下劣之業;凡是能夠幫助你減少貪、瞋、癡、慢的事業,就是佛事。諸位要記住,佛事一定是幫助人斷煩惱、開智慧、得清涼自在。如果與這個相反的,那就不是佛的事業了,真的是下劣之業啊!所以這一點我們要冷靜的去反省。

 

二者。為諸讀誦。修行比丘。之所輕賤。

 

『輕賤』,人家既然是真正修道、真正用功,他不會找你、說你的過失。

 

那怎麼輕賤呢?

 

對你敬而遠之啊!這就是輕賤了。佛在《戒經》裡面教給弟子的——默擯。默擯就是中國古人所謂的敬而遠之。我對你很尊敬,但我跟你保持遠距離,輕賤是這個意思。

 

三者。亦為勤修。禪定比丘。之所呵責。

 

『呵責』也是敬而遠之、默擯的意思;絕不是他看到你,把你教訓一頓、罵一頓,沒這個道理,不會的。勤修禪定的比丘就是修行的工夫比前面的深,前面是初學,真正有依教修行的人。這一條就是已經有相當工夫了,也就是得禪定,前面那個沒得禪定。要是依我們念佛人來講,第二條『讀誦修行』的是工夫成片;第三條『勤修禪定』的,是得一心不亂,這工夫深了。他們對你都是敬而遠之。

 

四者。心常發起。無始生死。流轉之業。

 

這個是決定不免的。他心裡面常常念著他所經營的那些事業,這些事業都是六道輪迴的事業,所以說他『心常發起』就是生起。『無始生死』,是習氣啊!內有習氣,外有環境,這不是好環境,是惡境,障道的境界啊!所以依舊不斷造作生死流轉、六道輪迴的事業。

 

五者。虛食居士。及婆羅門。淨心信施。

 

這說明出家難啊!出家捨棄世間一切營生的事業;世間人為了要養活一家、養活自己,要作謀利的事業,叫營生的事業。出家了,這個事業捨掉了,你不要去謀生,你接受信徒的供養。

 

他們恭敬供養你的目的何在呢?

 

因為出家人是福田,他到這兒來種福的。

 

我們要問一問,我們是不是福田?

 

如果不是福田,這些人到這兒來種,將來又長不出果實來,那怎麼辦呢?問題就嚴重了。所以佛門常講:「施主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

 

這一些施主,怎樣才能得福?

 

必須你自己修行證果了,他就得福。如果你修行不能證果,來生還搞六道輪迴,那就對不起,將來要還債。現在這些供養你的人,全是債主,將來生生世世有得還哪!你收的供養愈多,那你還的時間愈長,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祖師大德不是嚇唬我們,句句都是實話。所以我們自己要明白、謹慎,施主的供養,古時候講的是四事——飲食、衣服、臥具、生病時候的醫藥,這是把物質生活降到最低的程度,我們可以接受,一心辦道。決定不能多餘,有多餘就是罪過;有多餘的容易增長貪心,道業不能成就。我們今天講的是,我們修易行道,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要真去得了,去不了還是要「披毛戴角還」。我們明白這個事實真相了,有這個警覺心——同修們對我的供養,我衣食足了即可;多餘的我們印經、做錄影帶、錄音帶、CD,贈送給全世界各道場學佛的同修們,這給他們結緣;我要「不了道」的時候,這些人將來都代我還啊!這個事先要搞清楚。所以你們個個都得到,供養都給你們分去了,將來要還帳的時候,你們統統都要代我還。自己固然要用功,但是要想著:萬一不能往生怎麼辦?這個後路先要想好啊!必須做真正利益眾生的事業——幫助眾生覺悟、破迷開悟,這是真實的利益。所以這一條意思很深,這虛食居士及婆羅門淨心的『信施』就是供養啊!

 

六者。於諸財物。心懷取著。

 

我們現在還有沒有這個習氣——對於財物還動不動心?還有沒有貪心?

 

要斷掉啊!

 

這東西都是假的,都不是真實的,決定有害。真的是有百害而無一利啊!你要這些東西幹什麼?

 

諸佛菩薩教我們,隨緣而不攀緣,有這個念頭就是攀緣心。怎麼會不障道呢!

 

道是什麼?

 

清淨心、平等心、真誠心。決定妨礙嘛!諸位一定要曉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條件是心清淨,不是說你念佛念多少就能往生,沒這個事情啊!

 

古大德常說:你一天念佛十萬聲,喊破喉嚨也枉然。為什麼呢?

 

不能往生嘛!

 

念佛是手段、方法,目的在那裡呢?

 

清淨心。這個妄念一起來,一句阿彌陀佛把妄念打掉,是用這種方法,使我們的心得到清淨——心淨則土淨。所以你有一絲毫取著的念頭、慳貪的念頭,你的心都不清淨了,這個不能不知道。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不多啊!問題都出在此地。

 

七者。常樂廣營。世間事務。

 

喜歡搞事務的事情,天天動腦筋,還要把事業擴大;世間人有這個念頭已經是大錯特錯了,出家人再有這個念頭,那就更錯了。譬如建道場。古人建道場,是按照實際的需要,有多少人需要用多少場地,這樣建法。不是預先建一個大道場,再去找人,沒有這個事情。你看從前叢林寺院的興起,看看山誌,看看它歷史,最初都是開山祖師在這裡建小茅篷修道,他有道行,很多仰慕他的人,都來跟他一起修,人慢慢就多了,多了在旁邊再蓋一間;再多了,再蓋一間。所以一個叢林往往是幾十年、一二百年才形成的,他是為了需要才建的,那個是對的。不是蓋了很大,再到處去找人,找的不合適,天天打架、吵嘴,那就錯了。所以現在就是佛門裡面,這一些眾務跟從前都不一樣了;你仔細冷靜觀察,從前如法,現在出現了一些不如法的,這是我們要反省的。特別是現代高科技發達,不要再建大的道場,大道場的時代,會隨著歲月淘汰掉,不起作用了。

 

今天的道場是什麼呢?

 

國際網路。這是現代化的道場啊!我們需要多大的地方,這個房間已經太大了,我們在這兒講經,在這裡錄影,錄完之後,就送到國際網路,全世界只要有電腦,他一按鈕,這畫面就出現了。十年之後,我相信手提的電腦像一本書這麼大,每個人身上都帶一個,無論在那個地方,你只要按到訊號,這個地方講經活動就在你面前了,那裡要跑到這兒來聽經,擠得一身臭汗啊!找個風景優美的地方,打開電腦,逍遙自在的享受啊!

 

所以佛法要走在科技的前端,不需要再費這麼多力氣了,花這麼多冤枉錢。

 

這個錢是什麼?

 

埋在地下啦!變成死的,不能動了!能利益幾許眾生呢?這是現代學佛人必須要明瞭的。

 

八者。念其家業。常懷憂嘆。

 

喜歡經營事業(眾務)的,常常憂慮他的事業如何來拓展。實在講他的錢幾輩子已經用不完了,還不夠還要去賺,這個念頭就錯了,這是增長貪、瞋、癡、慢。

 

九者。其性狠戾。發言麤獷。

 

地位高的人,講富貴之人;因為他有財富、地位,於是乎在現代社會,就覺得值得驕傲啊!有幾個跟他身分、地位相當的!不相當的沒看在眼裡,待人接物常常輕慢人。他的言行態度,就此地講的『狠戾麤獷』,自己也許還不覺得。

 

十者。心常懷念。勤修家業。

 

他心裡面所念的是他家的事業,沒有念在道上,沒有想到眾生,只想到自己的家業,自己的小團體啊!這個就是增長我執、增長法執。佛法是破二執的,這兩種執著他是與日俱增。

 

十一者。愛著諸味。增長貪欲。

 

這個『味』並不是指飲食。以廣義的來說,現在所講的物質的、精神的享受,一切享受都在這個『諸味』兩個字裡面。『增長貪欲』;增長貪心,增長享受的欲望。

 

十二者。無利養處。不生歡喜。

 

對他沒有利益的地方,在那個地方他得不到名聞利養,他沒有興趣啊!他不會生歡喜心的。他所在的地方一定是能夠得到名聞利養。

 

十三者。多生惱害。障礙之業。

 

『障礙』是障道,障礙你修道啊!他多生煩惱,當然障礙修道。

 

十四者。常樂親近。諸優婆塞。及優婆夷。

 

這是講出家的菩薩。喜歡經營眾務,他就喜歡接近在家信徒,常常接近在家信徒,給他們的關係拉好,這名利才能得的到啊!現在所謂的用盡心機去拉信徒,這是愚癡菩薩。這個現象在現代的佛門裡面很普遍,古老的社會裡沒有,我們沒有見到,老一代的法師曾經給我們講過,但是到臺灣之後他們也變了!

 

我過去受戒的時候,我的戒和尚是道源老法師,他告訴我,他們小時候出家,在江北一些寺院,因為那個時候寺廟都有財產、有地、有山租給農夫去耕種,他們寺院收租,所以有固定的道糧。因此,寺院裡頭很清淨,不求信徒啊!信徒到寺廟裡燒香,寺院裡面的出家人真是眼觀鼻,鼻觀心,好像沒有看見一樣,不招待的。

 

誰接待這些信徒呢?

 

知客師。知客、照客他們有責任去招呼,不是這個職務的人,跟信徒一句話都不說的。

 

你說那個道場多麼清淨、多麼莊嚴!

 

不像現在一個外面的客人來了,從住持和尚到住眾統統都忙得一團轉了!

 

為什麼呢?

 

唯恐得罪信徒啊!這是因為現在道場裡頭沒有收入、沒有恆產,這是經濟環境跟從前不一樣了。從前寺廟裡頭自己有道糧、有收入,所以可以不理會信徒的。現在信徒變成衣食父母,要靠他們,那還得了,那敢得罪啊!可是常常跟他們往來,道業沒有了,真的是佛在此地講的耽著世間下劣之業啊!這個事情麻煩了。所以其中得失、利害,我們總要

多想一想,應當怎麼去做。

 

十五者。但念衣食。而度晝夜。

 

成天為衣食去奔波、去煩惱,可見得把修道這個事情當做幌子,做個模樣了,不是認真去做。

 

十六者。數問世間。所作事業。

 

口裡面所說的,常常談論的都是世間事。

 

十七者。常樂發起。非法語言。

 

『非法』是與正法相違背的言論。你跟他們接觸談話之中,十句話裡頭幾乎有九句是世間世話。

 

十八者。恃營眾務。而起憍慢。

 

『恃』是仗著。仗著他很會經營,他的事業比別人做得成功,於是起傲慢的心、傲慢的態度,瞧不起人了。

 

十九者。但求人過。不自觀察。

 

伺求人過。專門看別人的過失,不知道自己的過失。

 

二十者。於說法者。心懷輕賤。

 

對於真正說法修行人,他瞧不起,認為沒有他的成就大,他經營這個事業,經營得法。

 

佛為我們說出這二十種,實在講我們一看就曉得是二十大類,每一類裡頭不曉得有多少過失;

 

彌勒。是為菩薩。樂營眾務。二十種過。

 

2)重頌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這些經文都是很重要的開示,對我們現代學佛人,無論在家出家,真的是救命的特效藥啊!所以佛每在長行之後都有偈頌。偈頌除了重頌長行之外,還有補充的意思在裡頭。我們不能把經讀熟,這個偈頌最好都能夠背誦,時時刻刻提起觀照的工夫。知道我們起心動念、所作所為如不如法?如《法像經》上佛教訓我們那些應該做的,那些不應該做的。佛教給我們應該做的,我們認真努力去做;教我們不該做的,我們就不去做,這就如法。佛教我們不應該做的,我們偏偏去做;教我們應該做的,而懈怠、懶散不去做,那就是不如法。請看下面經文:

 

安住下劣業。

 

這是你心安住在世法,不但是世間這些事業,而是世間下劣之業。這個下劣就是增長貪、瞋、癡、慢、嫉妒這些事業。

 

遠離殊勝行。

 

『殊勝行』,可以指一般大乘佛法都是殊勝行,但是本經最後是結歸淨土。因為本經明顯結歸淨土,那殊勝行我們就可以把它看做修淨土,也就是一心求生淨土;把這個事情疏忽掉了,遠離了,這真可惜啊!

 

退失大利益。

 

這個『大利益』是往生不退成佛啊!這是真實的大利益,世出世間一切利益都不能跟它相比;可知「耽著眾務」過失有這樣的嚴重。

 

樂讀誦比丘。及修禪定者。一切皆呵責。是名眾務過。

 

前面這一句,是指熟悉教誨的這一些人;『修禪定』是依教修行真幹的這些人。此地禪定不一定是指修禪,是指那個真正修行的人,它是廣義而不是狹義的。佛法的修持,一般講八萬四千法門,四弘誓願裡面給我們講無量法門。無量也好,八萬四千也好,那只是方法、手段不一樣。

 

修的是什麼呢?

 

統統修的是戒、定、慧。而戒、定、慧三學當中,定是樞紐,戒是手段;目的是得定,得定了自然就開智慧。所以八萬四千種不同的方法、手段都是修禪定;這個禪定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我們念佛也是修禪定,佛在《大集經》上講得很明白,「念佛是無上深妙禪」。我們用念佛這個方法,念到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禪定。所以這一句就是:真正依教修行的人,他們對你是敬而遠之啊!

 

常行生死業。捨離解脫因。虛受於信施。是名眾務過。

 

『常行』,你經常所幹的是什麼?

 

『生死業』,這六道輪迴的事業。

 

什麼是生死、輪迴事業呢?

 

貪、瞋、癡、慢、疑、惡見。這是唯識裡講的六個根本煩惱,只要與這六個根本煩惱相應的一切事業,都是輪迴生死業。你幹這個事業,當然解脫的因你忘掉了。『捨離解脫因』,『解脫因』是戒、定、慧。『虛受於信施』,你接受的這些供養,將來要還債啊!你不是真正的福田啊!

 

樂受諸財寶。不得生憂惱。住於下劣行。是名眾務過。

 

貪愛世間的財寶,得到的時候,就歡喜、驕傲;得不到的時候就生氣、憂惱。這一種心理、思想、行為都是下劣行,這個下劣行就是生死業,就是三途六道之行啊!

 

是人多愛染。往來婬女家。如鳥入樊籠。是名眾務過。

 

這一首是比喻。第一句,這個人多愛染、貪愛;貪愛污染了心性。這個意思是內有煩惱——貪、瞋、癡、慢內煩惱很重啊!『往來婬女家』,這一句是說外面有誘惑。內有煩惱,外有誘惑,你怎麼不墮落呢?就好像鳥被人關到籠裡去了,『如鳥入樊籠』是比喻墮惡道,這就被牽入三惡道去了。

 

常憂嘆家業。恆懷熱惱心。出言人不信。是名眾務過。

 

他經常憂慮的是他的家業。世法、出世法都講家業,尤其是現在的道場。古時候道場有不少叫「十方道場」,不是屬於某個人的,只要是規規矩矩的出家人,都可以掛單,都可以在一塊共修。現在這一些道場,出家人都有所有權狀,都變成家業了。那一個是出家了!手上沒有所有權狀的人出了家,沒家了;有一張所有權狀的人都入了家。這不能不覺悟啊!實在你不讀經不曉得問題的嚴重,不知道將來禍害的慘烈啊!佛在經上不欺騙我們啊!我已經七十歲,快要走了,所以我給你們講的是真話,我時時刻刻都準備走啊!所以我不屬於這個世界的人,我看這個世界比較看得清楚,局外人啊!這個世間對我沒有利害了,正是所謂「旁觀者清,當局者迷」。學佛要能夠超出、超越這個世界,這個世間跟我不相干,沒事了,你的看法就不一樣了,就清楚了。這是指心裡面常常有憂惱,說話人家不能相信。

 

不受尊者教。違矩而輕賤。毀犯清淨戒。是名眾務過。

 

善知識、佛菩薩的教誨不能接受、不能依教奉行。『違矩』是犯規矩;『毀犯』是指犯戒。世出世間的法總是想辦法投機取巧,迴避而不能守法,這都是錯誤的,都是眾務引起的過失。

 

其心多憶想。勤營於世業。不能修智斷。是名眾務過。

 

他心裡面妄念很多,都是想他所經營事業的利害得失,因此他『不能修智斷』。『智』是智慧,能破無明;『斷』是修定,能斷煩惱。這就是說無論修學那一個法門,他的工夫不得力,不能成就。

 

貪心恆熾盛。

 

『恆』是恆常。這個貪心是天天增長。

 

樂著於諸味。

 

這個世間五欲、六塵享受的,他貪著這些味道。

 

曾無知足心。

 

永無饜足。你才曉得上,這種人他的日子過得也很辛苦啊!勞勞碌碌到壽命終了,一樣也帶不去,真是所謂「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

 

得利生歡喜。無利便憂惱。貪吝無仁心。是名眾務過。

 

『仁』是仁慈,就是慈悲心。沒有慈悲心啊!

 

惱害無慈愍。

 

他對於一切眾生,只是貪吝;奪取一切人的利益,自己來享受,那裡有慈悲、有憐愍眾生呢!

 

增長諸惡業。愛蔓相纏縛。是名眾務過。

 

『愛』是貪愛,就是煩惱。貪、瞋、癡、慢纏繞著他。

 

遠離於師長。親近惡知識。擯斥持戒人。是名眾務過。

 

善知識、好的老師他遠離了。

 

為什麼呢?

 

志趣不相投啊!

 

『惡知識』他很喜歡接近;惡知識是什麼?

 

教你怎樣獲得名聞利養,怎樣去貪、瞋、癡,這個正跟他志同道合。持戒的人跟他所修、所學的不相應,當然排斥。

 

晝夜無餘想。唯念求衣食。不樂諸功德。是名眾務過。

 

這一首意思好懂。

 

常問世間智。不樂出世言。耽愛於邪說。是名眾務過。

 

這就是平常的言論,都是世間話,與了生死、出三界毫不相干,他喜歡這些邪說。

 

自恃知眾務。輕慢諸比丘。猶如狂醉人。是名眾務過。

 

自己仗著自己的一些技能、辦事的能力,我們今天講辦事的能力很強啊!在一些事業上,他的確有出人頭地的成就,仗著這個生起驕慢之心,輕視這些修行人。底下是比喻,『猶如狂醉人』。

 

常伺求他短。不自見其過。輕毀有德人。是名眾務過。

 

『不自見』,不見自己過,專門找別人的過失。

 

如是愚癡者。無有善方便。輕慢說法者。是名眾務過。

 

輕視修行的人、輕視說法的人。佛在本經一開端就說出:一個愚癡的菩薩,輕慢、誹謗兩個說法的比丘,結果他的罪業是墮阿鼻地獄、等活地獄,到燒熱地獄,人間的時間算是一千八百萬年啊!所以造作罪業太容易了,幾天、幾個小時的誹謗,將來地獄裡頭要受這麼長的罪。諸位要曉得,佛在經上講的一千八百萬年是我們人間的時間,但是他在地獄裡面受罪,所感受的那個時間是無量劫啊!我們諺語裡頭常講「度日如年」,看到這個時間好像不很長——一千八百萬年,他在那裡面感受的是無量劫。所以這個罪業不能造啊!不要看到這個經想:佛大概是嚇唬我們的,希望我們不要作。那有這種情形啊!那你就錯了。將來你的墮落,那真叫自作自受。佛真的慈悲,都把事實真相給說出來了,你還不相信,還要造作,那你怪誰啊!阿鼻地獄佛也不能救啊!

 

如是下劣業。具足諸過失。何有智慧人。愛樂而修習。

 

前面兩句是總結以上所講的,總而言之都是下劣業,都是無量無邊的過失。一個有智慧的人怎會喜歡這個事情,去幹這種事情呢?

 

清淨殊勝業。具足諸功德。是故有智人。愛樂常修習。

 

『清淨殊勝』,如果你不細心去體會,你得不到。果然能夠如法修行,可以得到啊!

 

前兩天香港有一位同修;早年我在香港講經,她是我們聽眾之一。前天到這邊來看館長,我們一看,她不錯,她的相貌變了,變好了,修行真的有一點成績。成績是什麼?成績在樣子上。體質、健康、相貌轉變了,容光煥發;這是你修行外表啊!人一看就曉得了。這一個人很難得。我那個時候講經,提到真的修行人要修清淨心。真要修清淨心,最好報紙、雜誌、電視、廣播都遠離。她真聽了,好像十一、二年沒有看過報紙、電視,她是很快樂。她說:我什麼都不曉得,每一天天下太平,歡歡喜喜,什麼都不知道。她說:香港發生什麼事情來問她,她都不知道,她只曉得念阿彌陀佛,每一天生活得很快樂,什麼事也沒有,她從這個地方得清淨心的。所以這一些報紙、雜誌、電視害死人啊!你每天看這些東西,你的心怎麼能靜得下來?怎麼能夠不胡思亂想?所以要真的想求『清淨殊勝』,這個『殊勝』是念佛往生不退成佛,你要是下定決心:我這一生當中一定要成就。你要依教奉行啊!

 

古時候寺院、庵堂、道場都建在深山裡,交通很不方便的地方,就是避免這一些妨礙。現在不行了,現在縱然在高山上,電視機還是可以放上去啊!真麻煩啊!人愈來愈辛苦,愈來愈可憐。現在小孩童年的幸福沒有了,他天天看電視,一出生就看電視,所以往往七、八個月大的小孩就會察言觀色,就會討好大人;童心沒有了、天真沒有了,這真可惜啊!所以人怎麼可以再來啊!不能再來了,太苦了。在從前農業社會,童年天真的時候,大概總能保持到十五、六歲;十二、三歲是很正常的。十二、三,人情世故不懂啊!真是一片赤誠、一片天真啊!現在這個社會,我們再也見不到了。從前念書快樂啊!現在念書好辛苦啊!所以我看到學生背個大書包上學校,就想到不能做人啊!做人,唉唷!要上學念書太辛苦了,這決定不能再來。再到這個世間來,一定要成佛、成菩薩乘願再來;業力再來不得了,人生太苦了。

 

是故有智人。愛樂常修習。

 

真正有智慧的人,他決定是選擇念佛往生不退成佛,決定選擇修清淨心啊!這裡頭重要的要領,就是——看破、放下。真正看破、真正放下,你就得大自在,你才有真正的幸福。所以不放下是愚癡。

 

若樂下劣業。智者當呵責。如人捨多財。貪求於少分。是故明智人。當捨下劣業。應求勝上法。諸佛常稱歎。

 

這兩首偈,前半首容易懂,後半首是比喻。用盡了心機經營世間的事業,是得不償失。現在就是拿佛法也當世間事業來經營,這是現在很普遍的現象了。把佛法當作世間事業來經營,這是得不償失。因為你得到的一點點,損失的那是說之不盡——損失是你將來所背負的果報。怎麼得了!所以明白人、智慧人決定把這個放下。『當捨下劣』;『捨』就是放下;決定不幹這個事情。

 

百丈大師跟馬祖,是中國叢林的創始人。「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清規」裡重要的第一條就是:「叢林以無事為興盛。」人家這一句話是與道相應。

 

出家修行修什麼?

 

清淨心。身心清淨、環境清淨,這個叫最為興盛。也就是這個道場將來有多少人開悟、多少人往生、多少人證果,這是興盛;不在乎信徒多、香火盛。信徒再多、香火再盛,一個往生的都沒有,個個都往三途去了,你算什麼興盛?這諸位要知道。所以道場重質,不重量,要緊的是真正有成就的人。現在這個道場能有一、二個成就,那這道場真的就有真實的功德了,就是信徒真正的福田了。如果道場是將來一個往生的都沒有,那就不得了,那個果報就如佛在此經所說的。再看下面經文,

 

爾時。彌勒菩薩。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彼諸菩薩。捨離殊勝精進之業。而乃發起下劣之事。當知是人。甚為少智。覺慧微淺。

 

這是彌勒菩薩聽佛一番開示之後,他老人家的感想。他說:這一些初業的愚癡菩薩,把最殊勝的諸佛如來所傳的第一法門,當面錯過,而不肯修學,去搞這些世間下劣之事,這個人真的是沒有智慧,真的是『覺慧微淺』,他不曾覺悟啊!到這個地方是一段。

 

(九)不修諸行•不斷煩惱•不習禪誦•不求多聞•非出家者

 

底下這一段是說明:不修諸行、不斷煩惱、不習禪誦、不求多聞,佛說這不是出家人。我們把經文念一念:

 

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我今實言告汝。

 

這個地方關鍵是『實言』兩個字;佛講真實話。

 

若有菩薩。

 

這都是講初業菩薩,就是我們現在初發心的。第一個是:

 

不修諸行。

 

『行』是行為。我們的言語是口業的行為;身體的動作是身業行為;心裡面的念頭是意業行為。身、口、意三業行為有過失,要根據佛在經上講的教訓把它修正過來,經典上說的就是我們修行的標準。第二、

 

不斷煩惱。

 

真正修行人,一定要斷煩惱。煩惱要一年比一年少,一月比一月少,如果諸位煩惱真的能做到一月比一月少,你往生就有把握了。心裡頭很清楚、明白,心裡生智慧,與佛決定有感應道交。第三、

 

不習禪誦。

 

『禪誦』是講修行啊!如教修行,就禪誦兩個字包括了。第四、

 

不求多聞。

 

在我們現在這個階段,我們只要把前面三條做到就行了。第四條怎麼做呢?第四條是「重複多聞」。我們今天是一門深入啊!一部《無量壽經》我每天讀幾遍,天天不間斷,年年不間斷,這是多聞,這個多聞不是「廣學多聞」。

 

廣學多聞是誰的事情呢?

 

法身大士的事情。等你破一品無明,證得法身了,那個時候是廣學多聞。初業菩薩這個多聞是「重複多聞」,意思決定不能搞錯。如果這四樣都不幹的話,

 

我說是人。非出家者。

 

佛說這個人不是真的出家人——身出家,心沒有出家,不算出家人啊!在家菩薩要能夠做到這四句,佛也承認你是真的出家人,你身沒有出家,心出家了。要緊的是心出家,不在乎身出家。

 

彌勒。若有勤修智斷行者。智出生者。智成就者。不作世業。營眾務者。我說是人。住如來教。

 

佛在這部經上一開端,為我們說出末法時期四眾弟子,不僅是在家,也包括出家的十二種毛病,這十二種就是本經裡面所說的內容。這些毛病的病根都發生在業障深重。

 

什麼叫做業障?

 

業,就是造作。造作的範圍非常廣泛:言語是造作;身體一舉一動也是造作;心裡面所有的念頭還是造作。所以佛講身、語、意這三樁,

就把所有一切的造作統統都包括了,這叫三業。一切造作大別可以分為善業、惡業與淨業。

 

善、惡業都是障啊!

 

障什麼呢?

 

障我們明心見性,障礙我們了生死、出三界,所以叫做障啊!

 

我們仔細去想一想,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是不是天天在做業障!無始劫以來業障就很重很重了,在這一生中可以說一直活到今天,依舊是天天在造業。學佛了,佛教給我們離開一切善、惡業,修淨業。

 

我們真的修了淨業嗎?

 

千萬不要自以為是修淨業了——我每天念幾部《無量壽經》、幾遍《彌陀經》、念幾聲佛號,這就修淨業了。「淨業」是心清淨。你心不清淨,念佛也是在造業、讀經還是在造業,古人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

 

你造的是善業?還是惡業?

 

非常難講。仔細展開經卷比照比照,自己就知道了,這是根本的原因——業障深重。

 

消除業障從那裡消起?

 

多少人沒找出門道!

 

佛在這部經上告訴我們:第一不求他過,第二不舉人罪。從這裡消起,真正學佛從這個地方學起。第一句的意思:不要找別人的過失,不要看別人過失。第二句:不要說別人的過失。我們想想對不對呢?非常正確啊!這業障消不掉,是口業。

 

天天心裡面專看別人毛病,口裡頭天天說人是非,你還修什麼行?

 

所以念佛、讀經都不是淨業。

 

《無量壽經》教給我們修行三大綱領把口業擺在第一——「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啊!跟這部經上講的沒有兩樣。我們真的想修行、真的想在這一生當中,往生不退去作佛,那麼你要從那個地方做起。要記住佛在這部經上的教訓,句句都非常重要,世尊把這兩句擺在最前端,說明這個最重要啊!還是看別人毛病、說別人是非,那就是世尊講的,你的罪業太重,業障太重了,改不過來,老毛病時時犯,這還得了!

 

全經裡面我們看到,眾務過失佛說得多。這一段經文還是講這一樁事情,才知道這個事情要緊,不能不知道啊!

 

佛叫著彌勒菩薩:『若有勤修智斷行者、智出生者、智成就者。』這三句是說修行的成績,三種成就。第一種『智斷』,『斷』是斷煩惱,這是工夫淺的,總算他有成就了。

 

諸位要曉得智從那裡來?

 

智是從清淨心來的。你心不清淨,那裡有智慧?心不清淨說有智慧,這個經上講的世智辯聰,不是真智慧啊!因為你的智慧、辯才是從煩惱裡生的,這個煩惱就是從你的分別、執著裡生的。真正智慧是離妄想、分別、執著;那個生起來,是真智慧。真智慧能斷煩惱——『智斷行者』。在宗門裡面這樣的工夫,叫「觀照」的工夫得力了。在我們念佛法門裡面,這個工夫叫工夫成片,我們念佛的工夫初得力了。在其他法門工夫達到這個階段,不能算成就。

 

為什麼?

 

出不了三界。他的工夫不是真的斷,是伏斷,不是滅斷。伏斷煩惱工夫淺,譬如佛在經上跟我們講的,六道裡面的色界天、無色界天就是這個階段,他能把煩惱伏住,但是出不了三界。如果是念佛法門,有這樣的工夫就決定得生;淨宗叫易行道,容易就在此地。其他的法門這種工夫,不能出三界;念佛法門有這個工夫就可以帶業往生,凡聖同居土就決定得生。

 

工夫更增一層,就是『智出生者』。『智』是般若智慧;出生了,智慧透出來了,這就是「照住」。前面是觀照,這是照住。淨宗裡面稱為——事一心不亂,這是三昧現前。念佛法門裡就稱之為念佛三昧啊!『智成就者』這是「照見」,是高段的工夫了,也是理一心不亂。『智出生』,見思煩惱斷了,那不是伏是斷了。由此可知,照一般經上所講,他的地位就是阿羅漢。『智成就』地位是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這是修學三種成就淺深不同,總算是有工夫了。這種修行人必然是『不作世業,營眾務者』,他們不會做。即使是去做,那是示現的,是利益眾生的,不是自己喜歡去做。凡夫是喜歡幹這些事情啊!經營這一些世間的事業。所謂世間事業,不能了生死、出三界都叫做世間事業。

 

『我說是人,住如來教。』『住如來教』,心安住在如來教誨之中。就是《普賢行願品》裡面所說的——如教修行。佛怎麼樣教,我們就怎麼做。如教修行的菩薩,這是諸佛所護念的、所讚歎的。

 

若有菩薩。樂作世業。營於眾務。

 

『樂』是愛好;喜歡作世間的事業,經營許許多多的事務。『眾』是眾多;『務』是事務。他喜歡作這些,而這些都是如來所禁止的。

 

為所不應。

 

佛說這是不應該做的。

 

為什麼不應該?

 

前面長行講了二十種過失,佛接著又說了二十種偈頌,重頌這些事情,不應當做,他還是喜歡去做。

 

我說是人。住於生死。

 

『住於生死』,依舊搞六道輪迴,他出不了三界啊!

 

是故菩薩。不應親近。

 

這個『菩薩』是講初業菩薩,初發心的菩薩不應該去親近他、去效法他。換句話說,不能跟他學啊!

 

下面一段佛說得更明白、更清楚了,我們再要聽不懂,那就沒法子了。

 

彌勒。若有菩薩。多營眾務。

 

這都是初業菩薩——喜歡經營許許多多世俗的事務。

 

那些是世俗的事務呢?

 

佛在這裡舉一個例子,你們仔細想一想他這個例子。

 

造七寶塔。

 

你說『造七寶塔』,這是佛事還是世間事呢?造多少個七寶塔呢?

 

遍滿三千大千世界。

 

這個造得多啊!諺語常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能救人一命,那個功德比造一座寶塔還要殊勝。這個地方造七寶塔是遍滿三千大千世界,他造這麼多。佛說:

 

如是菩薩。不能令我。而生歡喜。亦非供養。恭敬於我。

 

這是佛親口說的。做這些事情佛並不喜歡,佛也不認為這是對他恭敬、供養啊!

 

由此,我們就聯想到,達摩祖師初到中國來,跟梁武帝見了面,梁武帝誇耀他的功德,給達摩祖師說:我在佛門做了這麼多事情——建了四百八十個寺廟,度僧十幾萬人,我的功德大不大?這話要現在講是值得驕傲啊!那裡曉得達摩祖師說的話,跟佛講的沒兩樣——並無功德。

 

為什麼沒有功德?

 

我們讀了這一段經文就知道了。那是世間的眾務啊!不能了生死、出三界,充其量是修一點三界有漏的福報。

 

那麼我們再想一想,《無量壽經》上的世饒王,人家高明。世饒王是阿彌陀佛的前身,他比梁武帝高明太多了。他聽佛講經說法,覺悟、明白了,捨棄王位,出家修道啊!他的願心不可思議、慈悲不可思議,修成證果之後,建立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是一個最好的修學環境,以這個環境提供盡虛空遍法界一切有願成佛的眾生,都歡迎他到這個地方來修學。梁武帝四百八十所寺廟怎麼能跟他相比呢?度僧十幾萬人,不能跟阿彌陀佛比啊!你說彌陀度眾生度多少啊!諸佛如來合起來也算不清楚。一個是喜歡世間這些事務,誇耀自己的功德,其實並無功德。這是值得我們深深去反省的,這不是恭敬、供養如來啊!這就是在造業,造生死之業。

 

彌勒。若有菩薩。於波羅蜜。相應之法。乃至受持。一四句偈。讀誦修行。為人演說。是人乃為。供養於我。

 

佛這個說法,我們在大乘經上讀得太多了。中國人最喜歡讀誦的無過於《金剛經》,不但學佛的人一定讀過,不學佛的人,這個世間念書人也喜歡念《金剛經》。《金剛經》上這一句話重複了十幾遍。重複這麼多遍,這一句話就是非常要緊的話。佛怕你一遍、二遍記不住,一再重複讓你印象深刻,這個要緊啊!它的前題是『於波羅蜜相應之法』。

 

世尊《般若經》講了二十二年,說了些什麼呢?

 

能不能用一句話將它說出來呢?

 

這不用我們去說,佛自己說出來了,《般若心經》最後一句——無智亦無得。二十二年般若就是說「無智亦無得」。「無智」是說能空;「無得」是講所空——能、所皆空。《金剛經》上講得透徹:「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那是無智。這個心的作用是智;萬法皆空,因緣所生,當體皆空,了不可得,是無所得——能、所皆空。能所皆空,你的心乾淨,真正才到一塵不染啊!才是真正的沒事了。《金剛經》上講的破四相、破四見,果然契入能所皆空,那才是究竟圓滿的境界。起心動念,還有我、人,你沒空;沒有空就是於波羅蜜法不相應。所以大家常常懷疑,為什麼受持一四句偈,那個功德超過人家大千世界七寶布施?沒有想到佛說受持四句偈,前面有個大前題在,必須是事實真相完全看清楚、通達明瞭了,契入能、所俱不可得的這個境界,這時候受持一四句偈,那個功德是無量無邊,他稱性。『讀誦修行,為人演說』,這個『讀誦修行』是自利,『為人演說』是利他,正是菩薩道,自行化他啊!這個人這樣去做是真正供養佛、真正禮讚佛,佛接受啊!

 

下面佛為我們說出所以然的道理來——為什麼?

 

何以故。諸佛菩提。從多聞生。不從眾務。而得生也。

 

這個話說得夠明白、夠清楚了。『多聞』,諸位要記住——受持一四句偈。由此可知,這個多聞不是「廣學多聞」,是一四句偈不斷去「重複的多聞」,我們在這裡要看清楚,他講的是受持一四句偈。我們今天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一天念幾千遍、幾萬遍,這叫多聞啊!

 

為什麼要念這麼多遍呢?

 

實在講還沒懂啊!一天念幾千遍、幾萬遍,這一句阿彌陀佛還是不懂。

 

「讀誦」——念了,有沒有修行呢?

 

沒有修行。所以這個是口在修啊!除了口之外,心不相應,心裡面還是是非人我;身也不相應。

 

怎樣這一句佛號念得相應呢?

 

心跟阿彌陀佛的心是不是一樣的?

 

願跟阿彌陀佛的願是不是一樣的?

 

你的一切造作跟阿彌陀佛的造作是不是一樣的?

 

身、語、意果然與阿彌陀佛相應,那你就成功了,你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啊!

 

阿彌陀佛存的是什麼心?發的是什麼願?都在《無量壽經》上,你去讀誦,讀了要明瞭、要解義;解了要照做,百分之百的做到,那你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不是一個人啊!無量無邊啊!凡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都是阿彌陀佛。不是阿彌陀佛怎麼能生到極樂世界?身、語、意三業像阿彌陀佛,這才行、才可以啊!所以從多聞,不從眾務啊!這個『眾務』裡面說到造七寶塔遍滿三千大千世界,還是搞六道輪迴,依舊不能了生死。佛在此地說得太清楚、太明顯了。

 

彌勒。若有菩薩。勤營眾務。

 

『勤』是很勤奮;『營』是經營。很勤奮的經營這一些世法的事務。建道場、造七寶塔都是世務。

 

令彼讀誦。修行。演說。諸菩薩等。營於眾務。

 

有一個這樣的菩薩,喜歡幹這些事情,他有福報、有威德,再有一些菩薩可能是他的學生、徒子、徒孫,或者是依止於他的,這一些有讀誦、修行、演說的小菩薩,他也教這一些人營於眾務。

 

當知是人。增長業障。無諸福利。

 

這個人是有威德的,喜歡經營世務的菩薩,乃至於讀誦、演說的、依止的,都隨著他一同去經營事務了,這一些人統統都是增長業障。『無諸福利』,佛這一句說得是重了一些,這個福利是出世法的福利,他沒有。如果是世間法的福利,他有一點。出世間的那個大福報、大利益,他是一點都沒有。

 

何以故。如是所說。三種福業。

 

『三種福業』就是讀誦、修行、演說。這三種福業,

 

一切皆從。智慧而生。

 

換句話說,不從多營眾務而生啊!這一樁事情,理很深,境界很細,要很細心、很冷靜的去觀察,你才能體會到佛的慈悲、佛的真實教誨。粗心大意的人看不出來,看了還不以為然。

 

現代這個社會上,大家眼睛裡所看的是什麼?

 

慈善、救濟、福利的事業,高過一切啊!為舉世人所讚歎、恭敬。你要是讀誦、修行、演說沒人理你,誰瞧得起你啊!認為你是自了漢。

 

為什麼會有這個錯覺呢?

 

這理太深,事太微細了,不是一般肉眼凡夫能夠見得到的。真正有智慧的人,他清楚、看得明白。沒有真智慧的看不出來啊!

 

是故彌勒。

 

下面叫彌勒也是提醒我們。

 

營事菩薩。

 

經營這些事務的菩薩。

 

於彼讀誦。修行。演說。諸菩薩所。不應障礙。為作留難。

 

事務再多、再忙,也不能拉他們來幫忙,也不能耽誤他們的修行。這是正確的,不要去障礙他、為難他。這個就是功德的較量啊!他們是做的正經事,辦正道啊!

 

讀誦。修行。演說菩薩。於修禪定。諸菩薩所。不應障礙。為作留難。

 

這個地方你就能看得出來,修禪定的菩薩比前面讀誦、修行、演說要高一等了。讀誦、修行、演說是初學的菩薩,這個講的是依教修行的菩薩——修禪定菩薩。而修禪定的菩薩,他是工夫已經成就了。你參禪還沒得定,那個得定的,比你參禪的要高啊!同樣一個道理,你得定還沒開智慧。智慧開了比得定的又要高啊!如果以天台大師的話來說,這兩句他們的境界就非常明顯、清楚。天台大師說「能說不能行」。讀誦、修行、演說的菩薩,他這個階段「能說不能行」,他是修行,修行沒有成績——念佛沒有得一心,修禪沒有得定,他是真幹,他不是不幹,天天在幹,但是成績沒有拿出來。是在真幹,沒錯,他的工夫還不到。修禪定的,人家這個工夫成就了。那麼這些初學對於老修的,修禪定是老修,不應該障礙他、為難他。不但不可以障礙、為難,而且要護持他。他的成就就是自己的福德啊!如果自己勇猛精進的話,這個福德就轉變成功德,這是我們要曉得的。你要是障礙、為難,你造的罪業就跟經開端上講的一樣,那個墮到阿鼻地獄可有得受啦!

 

我們再看後面,佛愈說愈清楚、愈說愈明白。

 

彌勒。若一閻浮提。營事菩薩。

 

我們不說多,就把這閻浮提當做咱們地球吧!我們整個地球上,這些經營事務的菩薩,

 

於一讀誦。修行。演說菩薩之所。應當親近。供養承事。

 

這是佛教導我們的。

 

我們有沒有這樣去做呢?

 

有沒有動這個念頭呢?

 

有沒有發這個心呢?

 

我們這個念頭為什麼生不起來?

 

心為什麼發不出來?

 

要好好的去想想。再看底下第二段,

 

若一閻浮提讀誦。修行。演說諸菩薩等。於一勤修禪定菩薩。亦當親近。供養承事。

 

這是比自己高的。此地講這個修禪定是廣義的,不是狹義的。狹義的,你們一看修禪定就是參禪的,那你看的範圍太窄小了,他是廣義的。佛法的修學無論是那一個宗派、那一個法門,常講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方法、手段不相同,但是修行的原理、原則相同的。

 

修什麼呢?

 

都是修戒、定、慧。

 

什麼叫戒呢?

 

八萬四千法門是戒;戒是方法、手段。所以看到那個「戒」,不要以為大概是五戒、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那你就糟了——你不解如來所說義。戒、定、慧三學,戒是方法、手段,樞紐是定。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所以這個地方的禪定是戒、定、慧的定。怎麼曉得呢?因為底下講到慧。由此可知,前面講的讀誦、修行、演說諸菩薩,那就是持戒的;你用戒、定、慧三學來看,這個是戒。勤修禪定這個是定;下面『若於勤修智慧菩薩』這是慧,戒、定、慧三學非常明顯。那麼「定」也就是說,你修行工夫得力,這就是禪定啊!我們念佛人得清淨心、得一心不亂,那你就是禪定菩薩了。認真修行還沒有得定,在戒、定、慧三學,你還在第一個字上啊!你認真修學沒有得定,看到真正得定、真正得清淨心的菩薩了。這一閻浮提依教修行的人,要遇到一個真正修行得清淨心成就的人,你也要親近、供養、承事。

 

如是善業。如來隨喜。如來悅可。

 

這是善事啊!什麼叫善?這才是真善啊!佛喜歡。下面,

 

若於勤修智慧菩薩。

 

這很明顯的戒、定、慧三學啊!這是達到最高層的,因定開慧。智慧開了,宗門裡面講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我們淨土宗講的理一心不亂,也就是明心見性,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了。要遇到這樣的菩薩,

 

承事供養。當獲無量。福德之聚。

 

所以佛法的修學,不管學那一個宗派、那一個法門,總綱領是——戒、定、慧;總原則是——覺、正、淨。你看一入佛門受三歸,三歸是什麼?三歸是老師把修行的方向、修行的總綱領傳授給你,叫三寶啊!這個三寶是自性三寶,才是我們真正的歸依處啊!自性佛就是覺而不迷;自性法就是正而不邪;自性僧就是淨而不染啊!三寶是覺、正、淨。

 

何以故。智慧之業。無上最勝。超過一切。三界所行。

 

這就是告訴你這才能出三界。智慧不成就,怎麼能出三界呢?我們今天想在這一生智慧成就,說老實話,不可能啊!你心裡面想,怎麼想都是打妄想。

 

昨天我提到了,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我們很佩服他,他見五祖是要作佛啊!

 

我們同修裡頭有沒有敢說我要作佛呢?

 

縱然你也學會了——我要作佛。你跟惠能一樣不一樣呢?

 

惠能作佛,有條件作佛啊!人家在旁邊念《金剛經》,他不認識字,聽了幾句,就大徹大悟了。我們有沒有能力?我們《金剛經》念上幾千遍都不開悟,還是糊里糊塗的,這就是說他作得了佛,我們作不了佛。我們要跟他一樣,我作佛是作個糊塗佛,不是真的啊!那個樣子學不得啊!學了就有過失。但是末法時期,真正發心想作佛的有一條路,

世尊告訴我們——老實念佛。這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啊!我們念佛只求往生,往生不退成佛,這是成佛的捷徑啊!這個法子我們有分啊!我們要不依靠這個法門,那都是些妄想、分別、執著,不是真實的;自己一定要清楚、要明瞭。

 

你要問:我們真正想修行,斷惡修善,從那裡做起?

 

這一部經就是告訴你怎樣去做。

 

我跟大家宣布:《金剛經》講理論,教你看破、放下;這一部經完全講的事相,教你怎麼過日子。你怎樣在社會上工作?怎樣處世待人接物?說得瑣瑣碎碎很詳細。那些與般若相應?那些與煩惱相應?與煩惱相應,是生死輪迴業;與般若相應,那就是佛菩薩的事業了。所以這部經要認真學習、要深入的去探討。我們講席的時間短,不能深講、細講,所以點到為止。意思在提醒諸位同修,你們回家去認真努力學習,要真做、肯做,你會發現這個字字句句裡頭含無量義。

 

是故彌勒。若有菩薩。發起精進。於智慧中。當勤修習。

 

那麼真正發心行菩薩道,一定要以真實智慧為自己修學的目標。這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你懂得這個意思了。

 

(十)略說戲論過失有二十大類

 

1)長行

 

再看底下這一段,略說戲論的過失有二十。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來善說。初業菩薩。樂於憒鬧。世話。睡眠。眾務過失。

 

這幾句話是總結世尊前面所講的。末法時期初發心的菩薩喜歡這些,這些都是過失,無量的過失;這戲論的過失佛沒說,所以此地要問:

 

云何名為。戲論中過。若觀察時。令諸菩薩。當得住於寂靜。無諸諍論。

 

如果菩薩對於戲論的過失,他明白了,一定能夠捨於戲論,安住在寂靜無諍論處了。這個與道心、清淨心就相應了。下面是世尊的開示。

 

佛言彌勒。初業菩薩。戲論過失。無量無邊。我今略說。有二十種。云何名為。二十種過。

 

『戲論』,這兩個字的含義很深、很廣,簡單的說就是沒有真實的意思。於出世間法,乃至於世間法都沒有真實的利益,這一些言語、論說都稱之為戲論。佛歸納為二十種過失。

 

一者。於現在生。多諸苦惱。

 

為什麼戲論會多諸苦惱?

 

中國的聖人也曉得這個事情啊!孔老夫子教學,四科裡第一個是德行,第二個是言語啊!你才曉得言語的重要。言語不謹慎就變成戲論了,戲論帶給你無邊的苦惱。

 

二者。增長瞋恚。退失忍辱。

 

這都是戲論的過失。

 

三者。為諸怨對。之所惱害。

 

『惱』是這些你所得罪的人,跟你有過節的這些人,他要來陷害你,叫你生煩惱。

 

四者。魔及魔民。皆生歡喜。

 

佛菩薩看到不歡喜,妖魔鬼怪看到很歡喜。為什麼呢?妖魔鬼怪就喜歡戲論,你跟他同一類了。

 

五者。未生善根。皆悉不生。

 

這個好懂。

 

六者。已生善根。能令退失。

 

一切善法都從它而生,這稱之為『善根』。佛在經上給我們講,世法善根有三種:無貪、無瞋、無癡。這叫三善根,世間的善法都從這兒生的。出世間的善法——精進。諸位要記住:精,是純而不雜;進,是進步,這是生出世法的善根。我們看到現在也有人很勤奮、努力、勇猛,但他不是精進,他叫雜進。他亂七八糟的,什麼都要學,亂進、雜進,那不是佛經上講的。佛經上講精進,是一門深入。縱然智慧開了,證得深位菩薩的果位,他表現的還是精進,這個諸位讀《華嚴》就看到了。你看《華嚴》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位都是法身大士,其中等覺菩薩很多,他所表現的也都是「一門精進」。善財童子去參訪,他就說他自己在無量法門當中,只選擇一門來修學,其他的他說:我還不知道,你向別人請教去。自己謙虛,讚歎別人啊!表現的是精進,不是雜進、亂進。深位菩薩尚且如此,何況我們初學。

 

四弘誓願裡頭講的沒錯,只怕大家誤會了。

 

「法門無量誓願學」,看到這個,趕緊一切法門同時都去學,你認為你還是依教奉行,其實錯了。

 

為什麼呢?

 

前面還有兩條你做到了沒有?

 

「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個願你發了沒有?

 

天天念這四句偈,有口無心。「眾生無邊誓願度」,每天都念,在佛菩薩面前發這個願,但是看到這個眾生,討厭!那個眾生,嫌棄!那你那個「眾生無邊誓願度」,底下還要加註解——這個我不度他,那個我不度他。你不是幹這些嗎?

 

「煩惱無盡誓願斷」,那一條煩惱你斷了?所以你要有真實的願心,煩惱斷盡才能學無量法門,那是第三個階段啊!

 

煩惱沒有斷,學那麼多的法門。清涼大師他老人家在《華嚴經疏鈔》裡頭,有兩句話說得好——「有解無行」。這就是你學得很多,沒有修行,就是你沒有斷煩惱。

 

四弘誓願你有「法門無量誓願學」,但是沒有斷煩惱,那結果是什麼呢?

 

增長邪見。你學得愈多,邪見愈多。

 

可見得人家講得很明白啊!佛法不在說得多,要在真正去奉行,你才能得真實的受用啊!

 

七者。增諸鬥諍。怨競之心。

 

喜歡戲論的人,好勝心很強,有好勝就生起爭執,好強鬥狠,現在所講的競爭。

 

八者。造作地獄。惡趣之業。

 

起心動念,一切造作都是惡業。

 

為什麼呢?

 

與貪、瞋、癡相應。貪、瞋、癡、慢、嫉妒,就是三惡道的業因。

 

九者。當得醜陋。不善之果。

 

因不善,果當然不善。

 

十者。舌不柔軟。言詞謇澀。

 

這個意思就是說話困難。這是果報啊!現前的果報。

 

十一者。所廖受教法。不能憶持。

 

我們現在講的是健忘啊!佛法裡面叫失念,這正念常常忘失了。

 

十二者。於未聞經。聞之不悟。

 

讀誦、聽聞不容易開悟。

 

十三者。諸善知識。皆悉捨離。

 

善知識本來就很難遇到,縱然遇到了,因為志趣不相同,你也不會接受善知識教誨,善知識也不願意教你。

 

十四者。諸惡知識。速當值遇。

 

這個是臭味相投啊!很容易打成一片了。

 

十五者。修行於道。難得出離。

 

『道』是指大小乘佛法,無論修學那個法門,沒有辦法出離三界。

 

十六者。不悅意語。數數常聞。

 

常常聽到不稱意的言語,也就是聽到別人說的話,自己心裡都很難過。

 

十七者。在在所生。多諸疑惑。

 

『在在』是生生世世,煩惱覆心,業障習氣,叫你於正法多生疑惑。

 

十八者。常生難處。不聞正法。

 

『難』就是三途八難,聞不到佛法。

 

十九者。修行白法。多有障礙。

 

『白法』是善法。偶而善根現前想做一點好事,總會有障礙。

 

二十者。於所受用。多諸怨嫉。

 

自己在生活上,無論是物質、精神上的享受,總有一些人看到嫉妒、埋怨,招來這一些不如意的果報。

 

彌勒。是為菩薩。耽著戲論。二十種過。

 

2)重頌

 

爾時世尊。重說偈言。

 

下面是重頌。

 

現生常苦惱。離忍多瞋恚。怨讎生害心。是名戲論過。

 

『忍』是忍辱啊!沒有忍耐的心,多瞋恚。

 

魔及魔眷屬。皆生歡喜心。喪失諸善法。是名戲論過。未生善不生。常住於鬥諍。造於惡趣業。是名戲論過。

 

佛的這些話,實在講都在我們的眼前,我們每天所看到的、聽到的,都是經上所說的,所以時時刻刻要提起警覺。

 

身形多醜陋。生於下劣家。發言常謇澀。是名戲論過。聞法不能持。或聞不入耳。常離諸善友。是名戲論過。值遇惡知識。於道難出離。

 

『道』就是六道,如果再說得嚴重一點,叫三惡道啊!三惡道墮落容易,出來很難。

 

常聞不順語。是名戲論過。隨彼所生處。常懷疑惑心。於法不能了。是名戲論過。

 

常生八難中。

 

前面講這個『難』就是三途八難。

 

遠離無難處。

 

這個沒有難處就是有佛法的地區,他很不容易生在這個地區。

 

具足無利益。是名戲論過。於善多障礙。退失正思惟。所受多怨嫉。是名戲論過。如是諸過失。皆因戲論生。

 

這是總結前面所講的二十種過失,都是因為戲論這個緣而生的。

 

是故有智人。速疾當遠離。如是戲論者。難證大菩提。

 

這是障道啊!

 

是故有智人。亦不應親近。戲論諍論處。多起諸煩惱。智者應遠離。當去百由旬。

 

這個『百由旬』是比喻,不一定真的要離這麼遠。佛陀在此地教我們戲論、諍論的場所,這裡面多起煩惱,學佛的人,遇到這個場所,應當趕緊離開,不要去看熱鬧;看熱鬧會惹麻煩,那就起煩惱了。

 

亦不近於彼。造立諸舍宅。

 

這意思就是說,這諍論、戲論的地方,我們住家最好離他遠遠的,住宅不要靠近他們。

 

是故出家人。不應住諍論。

 

佛在這個地方說得好啊!說:

 

汝等無田宅。

 

這是講出家人。『田宅』是講恆產。出家人沒有恆產,但是現在出家人不一樣了,這是我們時時刻刻要生慚愧心,當然這裡面因素很多。現在出家人,實在講很苦,逼不得已啊!你自己沒有一個小地方,人家又不讓你掛單,走投無路,沒地方可以修行啊!這逼迫著不能不自己去搞一個小廟,但是要生慚愧心,要知道這個不如法。

 

妻子及僮僕。乃至榮等。何緣興諍論。

 

『緣』是理由。你有什麼理由去跟人家諍論,你把這個世間一切名聞利養,五欲六塵統統都放下、都捨棄了,你跟人家還有什麼爭頭的。

 

出家住寂靜。身被於法服。諸仙咸敬事。

 

『仙』是仙人。仙人有智慧、神通,看到你是真的修行人,他尊敬你。

 

當修忍辱心。如是戲論者。增長毒害心。當墮於惡趣。是故應修忍。

 

怎樣離開這個戲論呢?

 

要有耐心。你有耐心,你就能夠遠離了。現在說實在話,這些戲論、諍論已經到你家裡來了。你不相信,每天打開電視,電視裡頭都是戲論;還有打架的、諍論的,你看到的時候,那個心就隨他動,就生煩惱了。遠離戲論與諍論,家裡如果有電視機,趕快把它丟掉啊!這才遠離啊!真的,報紙、雜誌都不要看,裡頭都是戲論、諍論,它是一個惡緣——引起你的煩惱啊!不是好事情。所以要有耐心、要修忍辱波羅密。

 

囚禁及繫縛。刑害而捶楚。如是等諸苦。皆由諍論生。

 

這一句裡面有現前的,你在諍論上得罪有威德的這一些冤家,他要殺害你,他可以假借罪名來陷害你,這在歷史上我們看到很多。現實社會上,諸位冷靜觀察,也常常有這些事情。你現在被人關到監獄裡面去判刑,受這些苦。將來在三途——地獄、餓鬼、畜生——受這些苦,都是由諍論而生的。

 

如是戲論者。常遇惡知識。名稱不增長。曾無歡喜心。

 

『名稱』,就是現在人所講的榮譽。社會大眾對你不稱讚。

 

若捨於諍論。無能伺其便。眷屬不乖離。常遇於善友。

 

你能夠捨諍論,你的身心清淨,冤家對頭也找不到你的把柄,也沒有辦法陷害你。這是講世間法你所得的利益——這一生能夠平平安安度過。

 

於乘得清淨。業障盡無餘。摧伏於魔軍。勤修忍辱行。

 

這是講學佛。『乘』是大乘、小乘、三乘、五乘,這是講的佛法。無論你修學那一個法門,都能得清淨,清淨是成就啊!《無量壽經》在經題上,將這個修學的綱領標榜出來了——清淨、平等、覺。所以修淨土的人要知道修什麼?修清淨、平等、覺。你能夠得清淨、平等、覺了,就決定往生啊!心淨則佛土淨,這才能感應道交。『業障盡無餘』,真的消業障了,清淨心現前,業障就消除了。『魔軍』,『軍』是比喻。魔在外面擾亂,你心清淨了,就不會受外面境界的擾亂,所以你有定力,能夠忍辱。

 

諍論多諸過。無諍具功德。

 

這是兩個明顯的比較。

 

若有修行者。當住於忍辱。

 

真正發心修行的人,一定要修忍辱波羅密。

 

佛在《金剛經》上給我們講菩薩修學的六個綱領——六波羅密。特別將布施、忍辱說得最為詳盡。

 

為什麼呢?

 

六度裡頭這兩條非常重要,布施是放下;忍辱是成就。你能放得下,不能忍,你的功德保不住,還是不能成就,所以忍辱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能忍,後面才有精進、才有禪定、才有智慧。由此可知,你得定、得慧,忍是個關鍵;不能忍,這個定、慧是決定不能成就的。

 

下面一段經文,是彌勒菩薩問末法時期這些菩薩們,像我們這些人,聽到佛這些教誨會不會覺悟呢?彌勒菩薩對我們很關心啊!佛說得很好,有,有少數覺悟的,但是大多數不覺悟。少數就是《彌陀經》上所說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少數善根、福德、因緣厚的,聽了佛的教誨覺悟了,真正反省、檢點回頭了——斷惡修善。多數的業障深重,依舊是迷惑顛倒,還是照樣造惡業,將來還要墮惡道。

 

佛的責任真的是盡到了,苦口婆心的教誨。可是我們自己想一想,是不是佛所說的,這少數的菩薩們,我們是不是少數菩薩當中的一個?

 

還是那多數不覺菩薩裡面的一個?

 

這要自己去反省了。

 

爾時。彌勒菩薩。復白佛言。希有世尊。乃能善說。如是過失。令諸菩薩。生覺悟心。世尊。於後末世。五百歲中。頗有菩薩。聞說如是。諍論過失。能生憂悔。離煩惱不。

 

這一段是彌勒菩薩聽了佛以上種種教誨之後,到這個地方這是總結了。他老人家讚歎世尊:希有!這個意思很深廣。世尊這些開示的目的,就是為了讓我們聽了之後真正覺悟。彌勒菩薩請法後面這一段話,實在講就是對我們說的。『末世五百歲中』,就是指現在這個時代。『頗有菩薩』,這個『菩薩』就是指我們在座的同修們——

 

聽了佛這些開示之後,你憂不憂慮呢?

 

你能不能懺悔呢?

 

能不能從今而後斷惡修善,改過自新,永離煩惱?

 

佛在這一本經上講了種種過失、煩惱能不能離開呢?

 

我們看佛對於彌勒菩薩的答覆。

 

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於後末世。五百歲中。

 

從經一開端,彌勒菩薩的啟請,重點都在『末世後五百年』,都在我們現代這個時代。

 

少有菩薩。能生憂悔。捨離煩惱。

 

有沒有呢?

 

有,不過人數很少而已,是『少有菩薩』;正顯示出佛家所講的,佛氏門中不捨一人。末世有一個人肯依教奉行,肯覺悟,世尊也不會捨棄,也要為這一個人說法,何況這不止一個人啊!此地『少有菩薩』這一句,實在就是《彌陀經》上所說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的這些人。這個時代具足善根、福德、因緣少數啊!

 

你要問:什麼叫善根、福德?

 

善根是對佛的教誨明白,佛講的話都能夠懂得,這個人有善根。又能夠依教奉行,這個人就有福了。

 

什麼福報呢?

 

這一生當中永脫輪迴。這個福報,是世間什麼樣的福報都不能跟他相比。像大乘經上一般所講的,大千世界七寶布施所修的福也不能跟他相比,他這一生往生不退,作佛去了,成佛去了。這是善根、福德、因緣具足的少數菩薩。

 

多有菩薩。其心剛強。不相尊敬。懷增上慢。互相是非。聞說如是。甚深義趣。殊勝功德。雖復受持。讀誦。演說。由是菩薩。業障深重。不能得生。殊勝功德。

 

是說還有許多的菩薩,這佔多數。這個多數就是善根、福德很薄的,妄想、分別、執著很重的這些人。『剛強難化,不相尊敬』,這是表現在外面的相狀。我們學佛要想這一生成就,最要緊的是真誠心,對待任何人真誠、恭敬。別人瞧不起我們,不尊重我們,是他的事情,決定不要責怪。為什麼呢?他是凡夫,業障深重。我們如果責怪於他,那你也是凡夫,跟他沒有兩樣。菩薩跟凡夫不一樣的,凡夫咒詛菩薩,菩薩慈悲凡夫,這個不一樣啊!所以學佛在那裡學?從這裡學起啊!『懷增上慢,互相是非』,這個好懂啊!『聞說如是甚深義趣,殊勝功德』,這就是指這一部經上所說的;確實義趣深廣無邊,功德不可稱揚。這一些剛強難化的菩薩,他也受持、讀誦,甚至於演說。『由是菩薩業障深重,不能得生殊勝功德。』換一句話說,他受持、讀誦、演說,不能依教奉行;他做不到啊!想做,往往煩惱習氣現前了,正如經中所說的,修積一切善業都有障礙,這就是業障啊!

 

便於是經。疑惑不信。不復受持。為人演說。

 

煩惱現前,佛這些話他也不信了,生起疑惑,從此以後也不說了。這樣的事、這樣的人,我們冷靜的去觀察,有,還蠻多的。我們常講退心、退轉了,就是屬於此地所說的。

 

時魔波旬。見是事已。為誑惑故。作比丘像。來到其所。

 

人要退心了、要對經教懷疑,很不好啊!這妖魔鬼怪在旁邊看得很清楚,你的信心一動搖,他就來了。魔化作比丘,這是一種。另外一種,魔也投胎到這個世間來,應化到這個世間來出家做法師。《楞嚴經》上所說的,「邪師說法如恆河沙」,也是講這個時代啊!

 

那些邪師是誰呢?

 

波旬的子孫,魔王的子孫。當年世尊在世的時候,波旬(魔王)也很護持世尊啊!但是總不願意這一些眾生都出了三界;都出了三界,他認為他統治的人民減少了,都移民跑出去了,這個很不高興。於是乎有一次就跟佛說:「我要破壞佛法。」

 

佛就告訴他:「佛是正法,沒有任何力量能夠壞佛法。」

 

魔笑笑說:「等到你末法時期,我叫我的子孫統統出家,披上袈裟來破壞你的佛法。」

 

世尊聽到之後一句話不說,流眼淚。所以說了個比喻:譬如獅子蟲,還食獅子肉。這不是佛弟子,是魔王的子孫來消滅佛法的。我們在這裡看到了,他作比丘像,出家了。

 

來到其所。說如是言。此諸經典。皆是世俗。善文詞者。之所製造。非是如來。之所宣說。

 

現在在這個社會上,到處可以聽說這個法不是佛說的、那個經不是佛說的,甚至於整個大乘經都不是佛講的!不但說這些話,還有好多著作啊!讓人看了對佛的正法生起疑惑;不僅退失信心,障礙一切眾生修學正法、信解正法,這個罪就重了。

 

何以故。此經所說。功德利益。汝皆不得。

 

他們說的也很有道理。你細細去聽,他說一百句,九十九句都很合理,毒只有一句,那一句毒就足夠害死你啊!所以在這個末法時期,你能遇到正法、真善知識,是過去生中的善根、福德、因緣。

 

由魔波旬。如是誑惑。

 

『誑』是欺騙;『惑』是迷惑。

 

於此空性。義利相應。甚深契經。心生疑惑。起諸諍論。不復受持。讀誦。演說。

 

這一句裡面含蓋著諸大乘經論,對大乘經論生起疑惑了,彼此諍論。現在諍議最多的是《楞嚴經》、《大乘起信論》、《大方廣佛華嚴經》。我們讀了這一段經文,就知道其中的原因。末法時期我們看到這個現象,也知道這是正常的。

 

為什麼?

 

佛說過了嘛!如果沒有這個現象的話,那佛在這部經上說的豈不是妄語!所以現在這個時節破壞佛法的、諍論佛法的,是正常的現象,佛都講過。最要緊的我們自己應該如何修學,這一點很重要。

 

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他的目的是度各種不同根性的眾生,這一定要清楚啊!這一切經,就是教材、課本啊!佛教學就像一所完整的大學,裡面各種科系統統都有。我是什麼程度,我學那一個學系,這個要搞清楚啊!我學的學系,這個課本是我主修的,我一定要把它學好。不是我的科系,我不要去學它,它與我不相干啊!

 

我是個學文學的,我文學的科目不念,去念醫學部門的功課,能畢得了業嗎?能學得成功嗎?

 

所以,大乘佛法到隋、唐時代,一些高僧大德們揀別眾生不同的根性建立宗派,宗派就是分科、分系。你學某一個宗派的,某一個宗派有一系列經論。我們淨土宗的經論最少啊!原來只有三經一論,到現在由於祖師大德們再加了兩樣進去,所以是五經一論。我們這一個科系,只有五部經一部論,修學的標準就在五經一論裡頭。

 

今天下午有同修問我,說是有人講,我們念佛要不吃素就不能往生,他來告訴我是不是一定要吃素。我沒有聽說。佛教給我們依法不依人,我們這個科系裡面,五經一論裡頭沒有這個說法。有人說《楞伽經》裡頭說。我們不學《楞伽經》,《楞伽經》是別的科系學的,我不是學《楞伽經》的。你要明白這個道理啊!本宗的經論裡頭沒有這個說法。當然素食是培養自己的慈悲心啊!所以不忍食一切眾生肉啊!他的目的在此地。

 

念佛人什麼叫老實念佛?什麼叫老實呢?遵循五經一論就老實。五經一論再搞別的經論,你就不老實了。本科的東西,你拿其他科系的東西摻在這裡面,你就不老實嘛!這跟在學校念書沒有兩樣啊!我們今天選擇的是淨土宗,不是選其他的宗。

 

其他宗當然也可以做參考的,參考的原則在那裡?

 

與我本宗經論相應的,我拿它來做參考;與我本宗不相應的,我把它撇開,不提它,這才叫老實啊!不是就所有經論,像一個學校所有科系你都要去念,那有這個道理呢?明白這一個原則,至少可以幫助你斷除疑惑,一門深入啊!我們會得到成績,成績這是共同的。無論修學那個科目,成績一定是煩惱輕,妄想、分別、執著一年比一牢少,智慧一年比一年多,這智慧生啊!表現在外面,身體一定一年比一年好。為什麼呢?境隨心轉,你的心真誠、清淨、慈悲,相貌、體質會隨著你的心去變。這個東西不能騙人家。一看到你,再看到你的言談舉止,你到什麼境界,修行有沒有工夫,都表現在外面,決定瞞不過人。瞞是瞞愚癡的人、瞞沒有智慧的人。有學問的人、有德行的人,一看就明瞭了。

 

彌勒。彼諸愚人。不能了知。

 

愚癡的人不知道啊!

 

由自業故。不能獲彼。殊勝功德。

 

經上講的甚深義理,殊勝功德,為什麼你得不到呢?

 

得不到是業障深重障礙著。

 

自業消已。決定當得。如是功德。

 

你業障消了,就得到了。

 

我在早年初學佛的時候,章嘉大師教我,他告訴我:佛氏門中有求必應。他說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但是,你求的時候,求不到,沒有應!

 

那是什麼原因呢?

 

你有業障啊!你把業障消除了,感應就現前了。這個經就作印證。

 

那業障要怎麼消除呢?

 

一定要修懺悔法,這是章嘉大師教給我。

 

怎樣懺悔呢?

 

是不是要去拜個梁皇懺、水懺呢?

 

不是的。大師教給我的——發現自己的過失,從今而後再不可以造同樣的過失,這就是懺悔。他教給我這樣懺悔、這樣消業障。這真懺悔啊!那個法會是搞熱鬧形式,如果你不明其義,不能斷惡修善,改過自新;那只有形式,與懺悔法毫不相干。這一定要知道。

 

我們在倓虛法師傳記裡面,也看到一個很好的例子。《影塵回憶錄》就是倓老的傳記,倓老口說,大光法師記的。裡面有一段八載寒窗讀《楞嚴》,你去看看那一段,那居士也沒有出家,每一天讀《楞嚴經》,研究《楞嚴經》的義理,八年他有一點心得。中午打瞌睡的時候,有幾個鬼魂來求他超度,都是他認識的,已經過去的人。

 

他就問他們:「你們找我幫你們超度,可以,怎麼個超度法?」

 

「只要你答應就行了。」

 

「好,我答應你。」他看到這些鬼魂踩到他的膝蓋,再踩到肩膀,升天了,一共四個。沒有什麼形式。

 

什麼形式都沒有,憑什麼呢?

 

憑他自己修持的工夫。所以這個地方講,業障消除,這經上的功德利益你一定可以得到啊!

 

(十一)發十種心能生極樂世界

 

我們再看末後這一大段,第十五大段是全經的總結。

 

爾時。彌勒菩薩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功德利益。若有眾生。發十種心。隨一一心。專念向於。阿彌陀佛。是人命終。當得往生。彼佛世界。

 

彌勒菩薩這幾句話,為我們顯示出世尊介紹阿彌陀佛極樂世界,是常常講的;三經是專說啊!除了三經之外,時時講經都講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中國人沒有這個耐心,不如日本人。日本人所編的淨土全書裡面(可能現在臺灣也有出版),他們真的去查大藏經,發現經裡面有介紹西方極樂世界的,總共有二百多種,有很明顯的文字是講得很清楚,像這部經上就講得很清楚。所以古德說:「千經萬論處處指歸。」世尊四十九年說許許多多經論,我們可以說到最後都總歸淨土——殊途同歸。『如佛所說,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功德利益。』佛常講的。那麼這十種心,佛一定也曾經說過,否則的話,彌勒菩薩怎麼會問?『發十種心,隨一一心,專念向於阿彌陀佛。』就是《無量壽經》上講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

 

下面這十種心,是什麼心呢?

 

給諸位說,就是菩提心。講「發菩提心」這一句叫總說。

 

菩提心怎麼個發法?

 

什麼樣的心才是菩提心?

 

這十條就是菩提心具體的事相。我們修念佛法門有沒有這個心,如果有,那你就真的發菩提心了。若沒有這個心,趕緊要發啦!

 

世尊。何等名為。發十種心。由是心故。當得往生。彼佛世界。

 

彌勒菩薩慈悲代我們啟請。

 

佛告彌勒菩薩言。彌勒。如是十心。非諸凡愚。不善丈夫。具煩惱者。之所能發。

 

釋迦牟尼佛這一句話,跟《彌陀經》上所講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是不是一個意思呢?淨土雖然是易行道,也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往生的啊!這個善根、福德、因緣不具足,不能往生。此地說『非諸凡愚』,換句話說,

 

如果你善根、福德、因緣具足,你不是凡夫啊!

 

真的嗎?

 

你們念《無量壽經》念得很熟,《無量壽經》不是說得很清楚——不是凡夫啊!

 

你是什麼人呢?

 

如來第一弟子啊!

 

這話是釋迦牟尼佛說的,一切諸佛如來都承認的;要發這種心,就得一切諸佛護念、一切龍天善神保佑你啊!所以『不善丈夫』、愚癡的人、煩惱重的人,他決定發不出來,這個話說得很清楚、很明白。那麼這十種心就重要了。我們發不出來,就知道我們的煩惱很重、習氣很深;要努力把自己的障礙克服,一定要認真的學習,使我們得佛的加持,這個經教就是加持。我們真的覺悟了、真正肯幹、肯學了;肯學就是你肯發這個心了。

 

何等為十。一者。於諸眾生。起於大慈。無損害心。

 

這十條裡面慈悲列在前頭。佛法是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一切諸佛菩薩都是大慈悲心,沒有慈悲心就不相應了,所以一定要培養自己的慈悲心。慈悲裡面最重要的,於一切眾生決定沒有損害的心,不能有這個念頭,如果要是傷害一個眾生,對那個眾生的真實利益有所損毀的,你的慈悲心沒有了。

 

二者。於諸眾生。起於大悲。無逼惱心。

 

不能夠壓迫眾生,不能叫眾生因我而起煩惱,那你的悲心就沒有了。「慈」能與樂,「悲」能拔苦。要像諸佛如來一樣,憐憫一切眾生,時時刻刻,在在處處,存心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啊!

 

苦是什麼?

 

三界苦!輪迴苦啊!真正幫助他斷煩惱、開智慧,念佛往生,這一

生真的能出離輪迴。修學其他的法門,在理論上講沒有錯——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可是一切眾生的根性不相同,煩惱習氣不相同,學其他的法門,未必能斷煩惱。念佛這個法門,不需要斷煩惱,這就方便太多了,只要這一句佛號念得有工夫了,能把煩惱伏住,這樣就能往生。

 

有一些同修來給我說:「一面念佛,一面還是打妄想;一面讀經,一面還是有妄念。」問我:「怎麼辦?」

 

我說:「你學了多久了?」

 

「二、三年了。這是什麼原因?」

 

「工夫不得力。還有可能,你不會用功,所以工夫不起作用。」

 

會用功的人,那個佛號怎麼念法呢?

 

不一定叫你一天念幾萬聲。念頭一起——阿彌陀佛。古德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煩惱習氣,你當然起念,你不起念就不是凡夫,是菩薩了。六道凡夫一定會起念頭,所以起念頭不怕,怕的是你覺得太遲了。

 

我們這一個法門裡面什麼是覺呢?

 

「阿彌陀佛」就是覺。我念頭一起,不要去想這個念頭是善念、惡念,惡念是妄念,善念還是妄念;無念也不行。有念是妄想,無念是無明,都不行啊!所以念頭一起——阿彌陀佛——把這個念頭馬上轉過來,這叫會念佛。你能在這上注意、在這上用功,有個二、三年,你的妄念自然少了,這個時候工夫就得力了。當然這裡頭還有一個很重要很重要的原則,那就是前面講要破迷、開悟啊!

 

悟個什麼呢?

 

悟人間這種種統統是假的,不是真的。你要是真覺悟明白了,這就放下了——你心裡面憂慮、牽掛放下了,對於你工夫得力有大幫助。所以一定要曉得身心世界統統不可得。

 

《金剛經》上講的「夢、幻、泡、影」,這是教你看破,這是事實真相——沒有一樣是真的。「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何必因妄念、煩惱而造作惡業呢?這是最愚癡的、最不值得的。所以一定要看破、要放下,這個佛號就用得上力。能夠有這個工夫,好的,二、三年往生就有把握。真的可以想什麼時候去,就什麼時候去,真有把握啊!所以慈悲心重要啊!

 

沒有慈悲心就不相應了,佛念得再好,甚至於工夫用得再好,也不能往生。

 

為什麼呢?

 

因為你跟西方極樂世界的諸佛菩薩、海會大眾,心理上有障礙。你到那裡,看不慣他們,他們也看不慣你,不能同住啊!所以你去不了。西方極樂世界每一個往生的人,都具足這十心。這十心有一條,下面九條統統具足。如果你說我有九條,還有一條有點問題,你十條都沒有;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不能把它看做十個,它是整體的,一體的十面,菩提心的十面,一條都不能欠缺啊!

 

三者。於佛正法。不惜身命。樂守護心。

 

對佛的『正法』,我們現在所修學的淨宗法門——五經一論,決定依教奉行。縱然遇到什麼樣的災難,乃至損失生命也在所不惜,我也決定不會回頭、不會更改,要有這樣堅定的信心——我就守定這個法門。對待別人也用這個法門勸勉,自行化他居於正法。

 

四者。於一切法。發生勝忍。無執著心。

 

前面第三是對自己選修的。像我們學校念書,我念這個科系,對這個有信心,決定不改,我四年就畢業了。但是不同科系的那一些同學,在佛法裡是不同法門、不同宗派的,我們要尊敬,不能誹謗啊!所以要『發生勝忍』。『勝』是殊勝;『忍』是承認、認可、同意。他那個法門也是無上法門,也可以拿學位、拿博士啊!不能有執著心。執著我這個第一,他那個第二;我殊勝,他不如我,你這就自讚毀他。那個法門是佛說的,你謗佛;法,你謗法;依照那個法門修學成就的,你謗僧。雖然你這一門修得很好、很不錯,因為你誹謗三寶,不能成就。「誹謗三寶」,諸位看看《戒經》裡面結罪——阿鼻地獄啊!

 

我們要用什麼樣的心態對修學其他法門的?

 

《華嚴經》上五十三參是好榜樣。就是此地所說的,五十三位菩薩,每一個人自己都修一個法門,談到其他的法門,就告訴善財說,我不如某某人,我只懂得這一個法門,不如那些菩薩,我不懂那些法門,你向他們去請教。自己謙虛,讚歎別人啊!

 

有些人聽到你這個說法——

 

奇怪!你既然讚歎那個法門,你為什麼不修那個法門呢?

 

往年我在香港講經,大嶼山的聖一老法師邀我到他們道場去講開示,他那個道場——禪宗道場,參禪的。我是個念佛的,我到那裡去極力讚歎禪、讚歎道場、讚歎法門、讚歎法師、讚歎大眾同修。讚歎完了,人家問我:「法師,禪這麼好,你為什麼不修呢?」

 

「我不是那個根器啊!」老老實實回答。

 

參禪要上上根人才能開悟啊!我是下下根人,我怎麼能夠比得上他們。我說真話,我老實念佛,帶業往生就很幸運了。記住,自己要謙虛,懂得讚歎別人,要與不同法門互相尊重,和睦相處。古人常講:「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彼此互相讚歎,互相謙虛,佛法就興旺啊!不要認為自己修得不錯,就感到值得驕傲,就傲慢了,瞧不起別人、瞧不起其他法門,不知道最後是自己度化自己。佛在這個經上對於這個道理、這一樁事情講得很多,所以『於一切法,發生勝忍,無執著心』。

 

五者。不貪利養。恭敬。尊重。淨意樂心。

 

這是佛在這經上也是大篇幅的教誡我們。『利養』不得了啊!一沾上前途就毀掉了。利養的過失無量無邊,沾不得。所以修行人的生活愈清苦愈好,清苦對這個世間沒有留戀,出離的心常常能提得起來,這個好,這是增長道心。如果貪著利養了,阿彌陀佛來接引你,你還捨不得去啊!這個地方利養你放不下,大麻煩!恭敬、尊重都不可以貪著,決定不能夠要求,縱然別人很恭敬、很尊重。譬如我在許多地方,人家請我去講經,我首先告訴他們不要宣傳,人家要作海報,還要登報紙,這決定不可以。頂多你們自己家裡信徒,打個電話、發個簡單通知告訴他,就可以了。不要搞廣告召集好多人來,不是好事情啊!頭一天把那麼多人找來了,人家聽我們講一講並不怎麼樣,第二天就不來,人就少一半了,你說這個道場多難看啊!沒見過面好奇來了,結果一看不怎麼樣嘛!道場聽眾一天比一天少,衰相啊!這個要懂得啊!我不宣傳,第一天來三個人,第二天來五個人,這個道場興旺之相啊!——我這兒人一天比一天多啊!要懂這個道理,這是成功之道。所以不能搞廣告,不能像唱戲一樣,那是要作秀,不可以啊!你能夠離開這個利養、恭敬、尊重,始終保持心的清淨法喜;這個『意樂』就是我們講的法喜充滿。

 

六者。求佛種智。於一切時。無忘失心。

 

這是我們學佛正確的目標、方向,一時一刻都沒有偏差。

 

目標在那裡呢?

 

『求佛種智』。『種智』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

 

我們學佛為什麼?

 

就為這個啊!不為其他。我們得正覺,就等於阿羅漢;得正等正覺,那就是菩薩;得無上正等正覺,就圓滿成佛了。這是學佛正確的目標、方向,不能有絲毫偏差,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是為這個。因為在這個世界障礙太多,修學環境不好,很不容易成就;到西方極樂世界換一個環境,還是為這樁事情。

 

七者。於諸眾生。尊重。恭敬。無下劣心。

 

我們用什麼樣的心態對人,對一切眾生?

 

這裡面沒有分別,要用清淨心、平等心去修。『尊重』,對一切眾生都尊重、恭敬,都不可以有『下劣心』。『下劣』是輕慢、輕視!修敬,『敬』是什麼呢?敬是性德。你看普賢菩薩十大願壬第一願——禮敬諸佛,這就是修禮敬諸佛,這個『眾生』是廣義的意思。一切法都是眾緣和合而生的。動物,我們這個身體眾緣和合而生的;植物也是眾緣和合而生的;這個桌椅、板凳還是眾緣和合而生的。這就說明對人、對事、對物都要尊重、恭敬,這叫學佛啊!這個心是菩提心,覺悟了。覺悟的心,他一定是這樣做的;不能這樣做,迷惑顛倒,他沒覺悟。覺悟的人,一定會尊重、恭敬別人。

 

八者。不著世論。於菩提分。生決定心。

 

『世論』,世間的學術言論。這個地方是叫『不著』。並不是講這些東西你不可以接觸、不可去看、去學習,不是的;是不能貪著。如果貪著,對這個東西產了愛好,麻煩大了。不能有愛好,可以隨緣。這個心裡一有貪著、愛好叫攀緣。攀緣就壞了,隨緣好。隨喜功德嘛!『於菩提分』,菩提是覺,不迷啊!『著』是迷,貪著是迷;不迷啊!覺而不迷,這個『生決定心』。

 

九者。種諸善根。無有雜染。清淨之心。

 

世法善根有三條:無貪、無瞋、無癡,這叫三善根。世間一切善法從這地方生的,所以叫它做三善根。出世間大法,我們講菩薩善根。菩薩善根只有一條——精進。諸位一定要記住「精進」;「精」是純而不雜。我們學佛,修淨土,我對於淨宗五經一論,讀誦、受持、為人演說——精進。我要摻雜其他宗派裡面東西進來了,那叫亂進、雜進,就不是精進了。所以精進是菩薩善根,必定能有成就。這是說明一門深入的重要,一門深入叫精進。我們現在人的根性,大不如古人,這是事實啊!現在人的心,沒有古人那麼清淨。古人的心,可以說大多數是定的。現在人心是浮動、躁動的。古人有耐心,現在人沒有耐心。所謂求新、求變、求快,這都是沒有耐心的表現。因此真正想學、真正會用功的人,都求單純、簡便、容易修學。所以不希望複雜、困難,總是避免這些。因此淨宗雖然講的是五經一論,如果我們沒有這個能力、時間;現在生活艱難,工作很忙,壓力很重,抽不出這麼多時間來讀這些經論,受持一部就夠了。五經一論這六種裡面選擇一種,你一生不改變,決定成就。這六樣東西最簡單的——《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二百四十四個字,就可以保證你往生,這是最少的啊!

 

你要是問這麼少可靠嗎?

 

那你就又起疑惑、又起諍論了,受害的是自己。

 

你沒有看到我們這邊印的倓虛老法師的《念佛論》,我把他老人家在香港打佛七的開示,從錄音帶上已經節錄成文字,附印在《念佛論》的後面:你們仔細看看,他說諦閑老法師的一個徒弟——箍捋匠,就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成功了。六個字都能成功,二百四十四個字還不能成功嗎?你還有什麼好懷疑的。諦老那個徒弟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念三年。老和尚教他的方法妙極了——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再念——你看看多自在,絲毫約束都沒有啊!他是真老實,成功在老實啊!他聽話,依教奉行,念了三年,他成功了,預知時至,沒有生病,站著往生。死了以後還站了三天,等師父給他辦後事。稀有啊!站著往生我們也聽說過,但是站著三天,沒聽說過,他有本事能站三天,六個字就成就了。

 

所以有很多人跑來跟我講:「師父,好多人講,一部經太少了,不能成功啊!」

 

佛在這部經上都說明了,你心生疑惑,起諸諍論,那就真的不能成功。你要真信,一絲毫懷疑都沒有,決定成功;你懷疑不成功,那決定不成功。所以要緊的是『無有雜染』,一定要保持清淨心。

 

十者。於諸如來。捨離諸相。起隨念心。

 

末後這一句講到究竟圓滿。不但一切相要離,連佛的相也要離,這個心才乾淨啊!你有這一條的時候,就能念到理一心不亂;沒有這一條,有前面九條,你可以念到事一心不亂。這一條那是《金剛經》上講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西方極樂世界的相也是虛妄,也不能執著。這是入理一心,入一真法界了。正是佛在經上所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那個「法」是佛法,佛法也要捨。這個捨你要懂得,不是我們的法都不要了;法不要了,你準墮阿鼻地獄啊!不執著!法要不要呢?要,依教修行,絕不執著。他「捨」是這個意思——捨執著的念頭、捨執著的心。別說我們要依法,等覺菩薩還要依法啊!那有不依法的道理。人家依法而不執著法,他心清淨,沒有疑惑、沒有諍論。我們依法執著法,於是起疑惑、起諍論。看到佛在這部經上說有,那部經上說空,這糟糕了,這一下到底是有還是空啊!疑惑生起來了。我們自己沒有能大開圓解,智慧沒有開啊!佛講經是跟大夫一樣,因病施藥啊!這個人執著有,佛就跟他講空,講空的意思是破他執著有。那一個人他執著空,那佛對他就講有,講有破他空執啊!你要懂得佛說話的意思,他對什麼人講的,他治什麼病啊!你不問那個,單單聽佛一會兒說空,一會兒說有,還懷疑釋迦牟尼佛頭腦有問題,不太清楚,怎麼說話的時候沒有一定的主意,怎麼會亂說話;你要懂得佛說話的義趣!所以這經論,你看這些祖師大德,真正的善知識教誡初學——不准隨便看經——意思在此地。現在這樣的善知識沒有了;即使是有,學生也不聽。真正好老師教學,不准你看經;為什麼呢?就怕看到這些地方,你起疑惑、起諍論,自己惹好多麻煩,到最後信心都沒有了,有害沒有利益。所以佛的經典要有過來人指導,我們可以用少時間得真實利益。

 

彌勒。是名菩薩發十種心。由是心故。當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佛在此地說完這十種心,給彌勒菩薩說這一句,這是非常肯定的言詞,絲毫疑慮都沒有——當得往生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

 

彌勒。若人於此。十種心中。隨成一心。樂欲往生。彼佛世界。若不得生。無有是處。

 

『隨成一心』,前面我們說過,「一即一切」。

 

《彌陀經》上給我們講的「一心不亂」;什麼叫一心?

 

圓滿具足叫一心。任何一心裡頭都具足其他九種心;這一即是多,多即是一,這叫一心。

 

有慈心,怎麼會沒有悲心呢?

 

真正慈悲自然護持正法,自然於一切法得勝忍,一定的道理。你那個心是圓滿的,所以『隨成一心』就是大經裡頭常講的入不二法門,不二就是一。這樣的人要是有一個願望——希望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如果不能往生,沒有這個道理,無有是處啊!經文到此地,正宗分講完了。後面這一段是本經的流通分。

 

三、流通分

 

(一)此經名為:發起菩薩殊勝志樂;亦名:彌勒菩薩所問

 

爾時。尊者阿難。白佛言。希有世尊。乃能開示。演說。如來真實功德。發起菩薩殊勝志樂。

 

這一部經裡頭所開示的,自始至終就是『如來真實功德』。他沒有講諸佛真實功德,如果說諸佛真實功德,我們未必有啊!說「諸佛」是從事上說的,說「如來」是從理上、性上說的,就是我們自性的真實功德,不是別的啊!你說這個你要不要修?別人的,我願不願意修?在自己,我修也可以,不修也可以,自性功德啊!你不是要明心見性嗎!見性就是自性功德圓滿現前。佛在經上講的,字字句句都是自性功德,不是別的啊!菩薩如果覺悟了,一定會『發起殊勝志樂』。『志』就是誓願;『樂』是愛好、喜歡啊!你一定喜歡去做、一定喜歡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是菩薩殊勝志樂。

 

我們這一次為什麼要選擇這一部經?

 

實在就是看到大家這幾年在淨宗上很用功、很認真在讀誦、念佛、修持,但是沒有成績!像學生念書一樣,念得好辛苦,好用功,考試都不及格,這個問題很嚴重啊!

 

毛病出在那裡呢?

 

我們要去找,所以找出這兩部經對治這個毛病。

 

我們選講《金剛經》的目的,讓你了解事實真相——宇宙人生的真相。教你看破、放下啦!你這個工夫上、念佛上的障礙可以突破。

 

說這一部經是斷煩惱、習氣,你在日常生活、工作當中,處世、待人、接物,不知不覺犯好多好多的毛病,這些毛病要是不覺悟、不改過來,依舊造成障礙。所以《金剛經》是破理上的障礙;這部經是破日常生活瑣碎事相當中的障礙。希望你的念佛工夫一帆風順啊!

 

我們講的目的在此。所以經文也很明顯導歸極樂,不要認為這是多餘的,這不是我們本宗的,本宗只有五經一論,怎麼又搞成這個東西出來。剛才說過了,其他宗的這些課本,對我們有幫助的,我們可以選修啊!雖不是主修,我們一定要認真來選修;與本宗不相應的,我們不修它。這是與本宗相應的。

 

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受持。

 

這是流通分裡面所不能避免,一定要問的——請示經名。這部經將來集結流通用什麼名稱?這名稱是佛說的。

 

佛告阿難言。此經名為。發起菩薩殊勝志樂。

 

經名是佛說的。

 

亦名彌勒菩薩所問。

 

所以,如果提到《彌勒菩薩所問經》,也是這一部經,這一部經有兩個名字。

 

以是名字。汝當受持。

 

經『名』是全經的總綱領,所以從名題上,你就能體會到這部經所講的義趣、宗旨之所在,我們應當怎樣去受持。

 

佛說此經已。彌勒菩薩。及諸聲聞。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乾闥婆等。

 

當時參加這個法會的大眾。

 

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末後這一句要緊。聽了,不是散會就完了。不是啊!回去信受奉行啊!聽了真相信。『受』是明白、覺悟了。完全接受了,依教奉行。從今之後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要以這個經作標準,決定不能違背佛的教誨,這才是佛真正的三歸弟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