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大乘無量壽

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

(非是小乘第四十三)

 

淨空法師講述

 

非是小乘第四十三

 

這一品是流通分的第一大段「勸信流通」。淨宗修學的三大綱領,稱為三資糧「信、願、行」。這三個條件同等重要,缺一都不能成就。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所判的三分,跟古大德的判法不同。他將六方佛以下的經文判作流通分,跟蓮池大師也不一樣。確實有他的見解,也就是序、正、流通三分,每一分都具足信、願、行三資糧,皆具備三大綱領。《無量壽經》自然也不例外。

 

真正修學的人,一定要掌握修學的重點才容易成就。淨宗修學的重點是什麼?還是這三樁事。不僅在經典裡要建立清淨的信心,堅固的信心,絕對不被外境所動搖的信心。淨土五經一論,幫助我們明瞭性相、因果、事理。除此之外,世出世間一切法,無論順逆境界,都要在這上面注意。不但讀經是修行,日常生活中穿衣吃飯,處世待人接物,全都是增長自己的信、願、行。這樣修學,我們的生活就相當充實,才能真正體會得人生的價值與意義。所以,信、願、行絕對不僅是在經典上建立,要把它擴大到生活上才行。

 

讀經應當要知道,那些經文是幫助我們建立信心的,那些是勸我們發願的,那些是教導我們修行的。行門則有正、助雙修。正修,經典講得很清楚,「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就是祖師大德常常教我們的「執持名號」,這是淨宗的正修。「發菩提心」的含義非常深廣。「菩提」是梵語,翻成中文是「覺悟」的意思。唯有真正覺悟的人,才會發願求生淨土;沒有覺悟的人,他對這個世間有留戀,有貪著。只要有貪著、留戀,這個人就沒有菩提心。一定要如佛七中主七師時常提示的一句老話:「放下身心世界,放下萬緣」。真能放下,這是發菩提心;沒放下,就是沒發菩提心。菩提心沒發,一向專念也不能往生,古人所謂「喊破喉嚨也枉然」。因為他對這個世間還有貪戀,一念的貪心就障礙往生。

 

真正發願求生,不要說對於世間一切法決定沒有貪戀,沒有執著;即使對於佛法也不貪念,也不執著。法門無量無邊,只修一門;千經萬論,只求一經。一生皈依《無量壽經》,或是《阿彌陀經》,這才捨得乾淨,菩提心才能現前。眼前的環境,觸目驚心,都能增長我們的信心、願心。

 

我有一位同學,喝酒醉死的,糊裡糊塗的死了。人命無常!平常酒喝得多,菸抽得多。看看這些樣子,他死了到那裡去?當然到三途。這一生醉生夢死,糊裡糊塗來到人間,糊裡糊塗走了,給我們很大的警惕。這些事讓我們聽到、看到,都能激發道心。道心就是信、願、行,老實念佛,求生淨土。

 

「信、願、行」三綱領,就是修淨宗的道心。淨土法門是「難信之法」。世間有許多人,對淨土法門沒有認真的探討與了解,任意的猜測、誹謗,往往有之。我們常聽到的,說念佛人很自私,念佛人很消極,念佛人逃避現實,要到西方世界去享樂。這都是學佛人講的;不學佛的人不知道,不會造口業。甚至有些學佛的同修、出家的大德也說:依一部經不行,一部經怎麼能成就!我們聽了這些話,心裡動搖不動搖?人家是廣學多聞,我們修淨土法門是孤陋寡聞,學一部經。一部經之外,什麼也不曉得,甚至連一部經也不知道,這一生就念一句「阿彌陀佛」。除一句阿彌陀佛之外,什麼也不曉得。一句阿彌陀佛也行,也能往生,這就很奇怪。

 

世尊當年對末世的情況,看得非常清楚,恐怕我們聽了這些似是而非的言論起了疑心,信心動搖,所以在本經流通分裡,第一品就直截了當的告訴我們,淨土法門不是小乘,確實是大乘法。不但是大乘,更是大乘中的大乘,一乘中的一乘。無上的法寶,第一法門,知道的人實在不多。凡是對這個法門有意見、有批評,都是淺見,沒有把事實真相看清楚。

 

佛告慈氏。汝觀彼諸菩薩摩訶薩。善獲利益。

 

這一句經文是結前啟后之語。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剎土,一切諸佛如來都宣揚此經,都勸菩薩們念佛求生淨土。為什麼不勸別人?別人沒有覺悟,沒有智慧,勸他,他也不相信,求生的意願生不起來;故與菩薩說。「菩薩」的標準是聽了歡喜,不懷疑,還要發願求生西方,這就是菩薩。菩薩不是別人,正是自己。可是自己要曉得,自己到底是什麼菩薩?是前面講的小行菩薩,不是大菩薩。小行菩薩也了不起,也是過去生中,曾經種植無量無邊的善根福德。所以,在淨宗法門裡,你才是小行菩薩。這一生真正把機會抓到,就恭喜你,此身在世間即是「最后身」。下次乘願再來,就是大乘菩薩而非小行菩薩。小行菩薩到極樂世界,就變成大菩薩,就是乘願再來的菩薩。

 

我們一定要珍惜自己無量劫的善根、福德;今天遇到這一會,這個因緣無比的殊勝。同修們親自到講堂來聽講,跟看錄影帶、聽錄音帶的受用完全不一樣。不能親自到講堂來聽講,因緣就差一等。《阿彌陀經》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所以諸位參與講席,即是善根、福德、因緣,三個條件完全具足,非常難得,非常可貴。十方世界無量無邊的大菩薩、小菩薩,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決定一生不退,圓滿成佛。『善獲利益』,這個「利益」是無上菩提,不退轉,這是無比的利益。這一句最重要的字眼就是「善」,「善」是非常善巧。得到這樣究竟圓滿的利益,他怎麼善巧?念佛求生淨土,這個方法善巧,簡單、容易、穩當、直捷,善包括這四個意義。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

 

一切經裡稱「善男子、善女人」,標準都不一樣,有很多層次。淨宗所講的善男子、善女人,有特別的標準,有圓滿無上的標準。這個標準就是對於《無量壽經》所講的字字句句都深信不疑,信、願、持名,並具足《觀無量壽佛經》講的「淨業三福」,可見「善」是要具備三福十一句的條件。第一福四句;第二福三句;第三福四句,總共十一句。我們如果信、願、行都具足,試問,十一句經文的條件是不是全具足?全具足了。諸位想想,十一句條件中有幾個欠缺,信、願、行決定不圓滿,決定不真實。善導大師說,淨業三福是「散善」,也就是「助行」,能幫助我們早一天得到念佛三昧,幫助我們得一心不亂。

 

得聞阿彌陀佛名號。能生一念喜愛之心。

 

此是「機緣」成熟之象,也就是《阿彌陀經》上講的因緣。你有因緣,有這個機會,聽到阿彌陀佛名號。

 

「一念」是雙關語。第一個意思是一心念。以最真誠的心,最清淨的心,最恭敬的心,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念佛求生的心就生起了。這一念是純而不雜。如果念佛還想到別的,就二念、三念,心就不誠。第二個意思是時間至短,只生一念。但是這一念是真信、真誠,是真正生歡喜心。『一念喜愛』,這是信。不信,他怎麼會喜愛?歡喜心生不起來。

 

歸依瞻禮。如說修行。

 

『歸依瞻禮』是發願,『如說修行』是真行。這八個字信、願、行三個條件具足。我們以此法門勸導別人,也要像佛菩薩一樣,善於觀機,觀察對方接受的程度。如果對念佛法門非常歡喜,表示他的機緣成熟,我們就要進一步不斷的幫助他。若他聽到淨土法門很歡喜,但是興趣並不很濃厚,就知道他的因緣尚未成熟,不必積極幫助他。因為你幫助他,雖是好心,但他心裡起了疑惑:是不是你有什麼企圖?他反而提防你,遠離你,錯會你的意思。這到底是他的錯,還是自己的錯?他沒有錯,我自己錯了。我不會觀機,認錯了人。諸佛菩薩度化眾生,是應機說法,所說的,不多不少。他需要多少就跟他說多少,說的人自在,聽的人歡喜。

 

此處講的「皈依」,跟一般入佛門的皈依不一樣。一般的皈依是皈依佛、法、僧三寶,這是平常的講法。三寶的意義是「覺、正、淨」。皈依覺,覺而不迷;皈依正,正而不邪;皈依淨,淨而不染。我們天天念「三皈依」,有沒有皈依,就很難說。我們起心動念還是妄想,還是分別,還是執著。只要有妄想、分別、執著,就是迷、邪、染,還是皈依迷、邪、染,沒有皈依覺、正、淨。由此可知「皈依」有多難。

 

真正皈依,才是入佛門;沒有真正皈依的,總在門外。我們到底是在門內,還是在門外?如果離開淨宗法門,恐怕都在門外,沒有入門。淨宗特別強調的就是「皈依」,「回歸」容易,「依靠」也容易。三寶是什麼?阿彌陀佛是「佛寶」。我們要以阿彌陀佛為依靠,像小孩依靠父母一樣,一時一刻都不肯離開。心中念念有阿彌陀佛,其他的都可以捨離,阿彌陀佛不能離開。第二皈依「法寶」。法是什麼?還是這句「阿彌陀佛」。我們依靠佛的名號,執持名號,就能往生淨土。第三皈依「僧寶」,還是這句名號,名號義為「無量覺」。覺就不迷,覺就不邪,覺就不染。所以,淨土法門在無量法門裡,它是「易行道」,容易落實。要曉得真的回歸,真的依靠,才能在一生中往生、不退、成佛。

 

「瞻禮」是修行的第一步。「瞻」是瞻仰、仰慕。我對佛尊敬,非常仰慕佛,努力向佛學習,這就是瞻禮。學誰?學阿彌陀佛,學阿彌陀佛的存心。阿彌陀佛存的是什麼心,我們的心要跟他一樣;阿彌陀佛發的是什麼願,我的願要跟他一樣。阿彌陀佛如何處世、待人、接物,我樣樣都要學他。阿彌陀佛不在此,我們怎麼學法?

 

《無量壽經》就是阿彌陀佛的心、願、解、行,要能將此經中理事教誨都做到。『如說修行』,就是跟阿彌陀佛學習,才是阿彌陀佛真正的學生,真正的弟子。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如是那有不往生的道理。我們來生到那兒去?自自然然是到極樂世界。因為我們的行業與其他世界不相應,志趣不相同,自無趣生之理。所以,一個人臨命終時,六道境界現前,他往那一道去,誰指使他去的?實無主使,是自己的業感,感召他去投胎的。這樁事實在不難懂,中國古人就告訴我們「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兩句話出在《易經繫辭傳》,是孔夫子說的。凡是志趣相合的人,自自然然就結成一個團體。我們在這一生中培養之志趣,是與阿彌陀佛的志趣相同,將來自然就到阿彌陀佛那裡去。因為別的地方志趣不一樣,拉也拉不去,就是這個道理。

 

常言道,「人死都作鬼」。六道輪迴,鬼是六道之一,怎麼可以說人死都作鬼?然而人若具有鬼業因,與鬼的志趣很接近,所以死了之后,自然就到鬼道。鬼的業因是什麼?「貪」,什麼都貪。「貪心作餓鬼」。不管你貪的對象是什麼,要緊的是貪心。「瞋恚作地獄」。「愚癡作畜生」。貪、瞋、癡是「三毒煩惱」,自然感墮三惡道。人道是五戒十善,想想看,那一個人心裡常常存念五戒十善?五戒十善忘了,人身就失掉了。一個人念念是道德仁義,念念是五戒十善,來生必定得人身,不會失掉人身。

 

再往上是天道,天道要修上品十善、四無量心:「慈、悲、喜、捨」。天人的道德標準比我們高,沒有這麼高的標準去不了。如淨宗,若說信了之后就能往生,這是決定不可能的。信后要有願、有行。沒有願、沒有行,信了也不能往生。所以,一定要認真修行,要真正皈依,真正回頭。從世間法裡回頭,從五欲六塵、名聞利養回頭,從所有法門中回頭。專依靠這一部經典,專依靠持名法門修行,這是真正皈依阿彌陀佛,皈依淨宗。

 

當知此人為得大利。

 

世尊告訴我們,這個人得的利益很大。大到什麼程度?即使一切諸佛如來跟你講,也講不清楚。真實不可思議的利益,佛都說不清楚,何況是凡僧。這是真實的利益。佛門是真正大福德因緣,不是小事。小福的人,薄福的人沒分。試想,六道輪迴多苦!一切諸佛菩薩告訴我們,無量無邊的法門,我們依照那些法門修學,能不能超越六道輪迴?不能說沒有,真的是鳳毛麟角,太少了;除了那些極少數上上根人,中下的都沒分。不是法門不好,而是眾生的業障太重。法門雖好,但沒有法子修。唯獨淨土法門,業障再重都不怕,做了五逆十惡罪,都不要緊。本經前面四十八願,第十八願就講得很清楚,唯除五逆,及誹謗正法的人。然佛在《觀無量壽佛經》告訴我們,五逆也能往生。

 

若將《觀經》與本經合參,便知造作五逆重罪不相信淨土者,不能往生,他不相信,不能接受。若造作五逆重罪,但他能相信,肯懺悔發願求往生,還是得度。這個利益多大!我們要是不了解六道的狀況,不知道輪迴難出,不知道三惡道受苦時劫之長,就不知道這個利益之大。果然能把這些實際狀況都了解,都體悟,才知道這個利益真實是大,這一生應當永脫輪迴。

 

當獲如上所說功德。

 

如此經中,從初品直至四十二品正宗分竟所說的,他都得到。這是什麼人?善男子、善女人。聽到阿彌陀佛,「能生一念喜愛之心」,真實皈依,依教奉行的,他們皆得到。什麼時候得到?現前就得到。你相信嗎?我跟你說的是真話,一點都不假,現在就得彌陀保佑,就得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的讚歎、護念。因為你這一生決定往生不退成佛,不必等來生,所以這個利益是現前就得到的。

 

心無下劣。亦不貢高。

 

念佛之人雖得無比真實利益,心裡法喜充滿,一片光明,心地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沒有絲毫傲慢的習氣。不會以為我得到諸佛護念,很了不起,你們都不如我,還要輪迴墮三惡道,我快要作佛了。如果心裡有這些意念,就是顛倒,就大錯特錯。愈是真有修行的人愈是平易、愈是平常,看不出一點點特殊的地方。凡是言行反常,奇奇怪怪的,都有問題。每天見鬼、見神,或者感應瑞相,自認為很了不起的,都有問題。

 

成就善根。悉皆增上。

 

世出世間的「善根」成就了,增長了。「增上」是增長的意思。世間三善根是「無貪、無瞋、無癡」,當然天天增上。出世間的善根是「精進」,自然精進不懈。

 

當知此人非是小乘。

 

佛為什麼說這句話?因為在形式上看,他沒有修大乘。大乘要修「六度」。他沒有修「六度」,只是在家裡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甚至戒律也疏略了。這幾天有同學來問我,在目前的環境裡,要怎樣修行,功夫才能得力?他問得好!要想功夫得力,還是佛祖的一句老實話,「持戒念佛」。持什麼戒?我也說得很清楚,要知道自己的業障很重。不但是業障,應該講「罪業深重」。這些障礙我們的戒體,障礙我們的戒行。所以,一定要認清自己是什麼人,要怎樣修法。在家同修能把「五戒十善」學好,就是現代世間的真善之人。出家人把《沙彌律儀》都做到,就是出家的大善知識;其他的做不到,雖然受戒,那是形式,是舞台上表演,不是真的。

 

明末的蕅益大師是淨宗第九代祖師,在淨宗是非常了不起的大德。他對於戒律下了很大的功夫,他研究,通達,當時有人稱他為律師(就像民國初年弘一大師一樣,對戒律很有研究)。他說,中國從南宋以后就沒有比丘了。沒有比丘,比丘戒就沒有。因為比丘戒規定,至少要有五個比丘才能傳戒。若一個比丘都沒有,怎能傳比丘戒。外表上看,現在比丘很多,但非真實,名字比丘,比丘戒沒人做到。蕅益大師自己不敢稱比丘,因畏僭越之罪,就是我們今天講的仿冒之罪,冒牌的。

 

因此,他受了比丘戒之后,在佛菩薩面前退戒,一生自稱為「菩薩沙彌」。他的徒弟成時法師,也是他的侍者。大師往生之后,所有的著作,都是成時替他整理流通的,就是《蕅益大師全集》。成時因為老師稱沙彌,他連沙彌也不敢自稱。我們在《蕅益大師全集》裡看到成時寫的序文、跋文,具名為「出家優婆塞」,不敢稱沙彌。優婆塞是在家居士。他是出家的居士。民國初年,弘一大師也自稱出家優婆塞。這一些老實人,自己做到多少,說多少;做不到的,決定不敢稱說,這是「老實」。

 

我們想想自己,有沒有資格稱出家優婆塞?我們這些出家人,五戒有沒有做到?認真一反省、一檢點,真的寒毛直豎,才知道問題嚴重,一定要「改過自新」。改過自新就是真正的懺悔,把毛病習氣都改掉。「老實念佛」,依信、願、行修學淨土法門,此人就不是小乘。不但非是小乘,佛說:

 

於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

 

因此,首先我們要知道自己的過失;其次要真正把毛病習氣徹底改正。依照經典中的教訓修行,念念求生淨土,這是佛的第一弟子。此與本經序分中,憍陳如尊者排名第一位,是前后呼應。這部經當然就是諸佛如來度眾生的第一經。持名念佛的法門,當然就是諸佛如來所傳授的第一法門。因此,古大德說過,念佛法門是大乘中的大乘,一乘中的一乘,至高無上的法門。它樣樣第一,經是第一;法是第一;依照這個法門修學的弟子也是第一。這是值得我們特別珍惜的。真正明瞭,再學其他的法門,就變成第二、第三,就不是第一。第一決定不夾雜。能真正認識的人實在不多,正是夏蓮居居士說的「萬億人中一二知」。

 

是故告汝天人世間阿修羅等。

 

世尊告訴當時與會大眾。與會大眾裡有聲聞、緣覺、菩薩,這些人不必勸,因為他們都知道,沒有懷疑。聽佛說法,起疑心的是天人阿修羅等。佛說此經,是不是說得太過分;是不是為了勸我們故意這樣說,故意把它抬高的;實際上可能沒有這麼高,是勸勉我們的話,不是真的!於是就生起了疑心。佛特別叫著這些人,告訴他們:

 

應當愛樂修習。

 

「應當」是非常肯定的語氣。這是教我們對這部經,對這個法門,應當要歡喜,要愛好。「愛」就是喜歡;「樂」是愛好。要喜歡,要愛好這部經典、這個法門,要認真的修,要認真學習。「修」是依照經典的理論、方法、標準來修正。修正我們錯誤的觀念、思想、言行。「習」是實習。一定要落實在生活中做到,要把經典的教訓變成實際的生活,這就是習。果然變成實際的生活,無論修習經典多寡,都是彌陀的化身。能百分之百做到,就是佛的圓滿化身。能做到百分之一、二,就如天台大師所講的,即是分證佛的化身。因為它是第一法,是純真法,這也顯示前面所講的,不可思議的功德利益。

 

生希有心。

 

此經實在「希有」,所有一切經論都不能與它相比。諸位同修,你若能多看幾部經,多想想,自然能領會,確實是一切經不能為比的。從什麼地方能很明顯的看出來?其他經典,我們不容易做到,不容易應用在日常生活之中;這部經與自己生活很容易相應。從這一點體會,其他的經論再好,做不到也是枉然。理懂得有什麼用處,事上做不到。這部經的理論明白,可以做到;不明白也能做到。這就妙!所以一定要『生希有心』。

 

於此經中。生導師想。

 

「導師」就是佛。這就是告訴我們,這一部經就是阿彌陀佛。皈依這部經典,依靠這部經典,就是依靠阿彌陀佛。我們供養阿彌陀佛的形像,一定要明經義,要明道理。見聞阿彌陀佛,就想起阿彌陀佛在經典裡教我們這麼多寶貴的教訓,這樣瞻禮阿彌陀佛就有無量功德。否則,見到佛像,心裡什麼都不知道,拜阿彌陀佛的像,就白拜了。供養佛像的作用,就是讓他時時刻刻提醒自己,經典裡字字句句的教訓,見到佛像,聽到佛號,立刻就記起來,這才是「學佛」。經典就是佛,經典所在之處,即阿彌陀佛所在之處。

 

欲令無量眾生。速疾安住得不退轉。

 

這是法門真實的效果。不但是我們這個世界,十方世界無不如是。「速疾」是很快。能讓一切眾生很快、很安穩的就證到圓滿三不退的地位。你說這多難得!圓滿的三不退是「等覺菩薩」。如果我們把標準放寬一點也是「八地以上」。換句話說,能令一切眾生,甚至一切五逆十惡的眾生,都能快速平等得到圓滿的三不退。這個利益到那裡找!要是跟菩薩們說,菩薩聽了都搖頭,認為沒有這個道理,在念佛法門卻是事實。

 

及欲見彼廣大莊嚴。

 

此句是到達西方極樂世界所受的果報,極樂世界「廣大莊嚴」。

 

攝受殊勝佛剎。

 

這句經文更不可思議!前面廣大莊嚴,我們也不貪圖這個享受,好像跟我們沒有很親切的關係。但是這一句關係就大,是我們夢寐以求的,就是希望見到一切諸佛如來。世尊告訴我們,只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得到彌陀本願威神的加持,就能天天,時時刻刻親近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就有能力上供諸佛,下化眾生。無量無邊的世界,跟我們都有非常密切的關係,我們過去生中曾經住過那些地方,那裡有許多我們認識的人,父母、兄弟、親朋好友。我們現在迷惑顛倒,過去的事都忘了,但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劫以前的事,都清楚,都記起來,都明瞭。生生世世,這一生在那個世界,那一生在那個世界,還不都想去看看。所以,那個世界有佛,先去供養佛,然后去度有緣的眾生,把最殊勝的法門告訴他們,勸導他們。因此,「乘願再來」不只是來此娑婆世界,而是乘願再回到十方世界。

 

圓滿功德者。當起精進。聽此法門。

 

密宗裡有「大圓滿法」。雖有大圓滿法,究竟能不能得到大圓滿,實在很有問題。黃念祖居士說過,現在這個時代,真正密宗根器的人已經沒有。他晚年不再傳密,因為沒有密宗的根器。自己專修淨土,專弘淨土。對於學密的人,他也再三勸導,要兼修《無量壽經》、《彌陀要解》、《普賢行願品》,發願求生淨土。真是慈悲到了極處!如果學密的人,不依照這個方法修,結果還是落空,就太可惜。所以,真正的大圓滿,究竟的大圓滿,就是念佛往生法門。我們應當精進『聽此法門』。實在講,這部經要常講,要不斷的講。我過去講過不少經,一切經中,以聽眾的感受來說,聽這部經能生起真正的歡喜心,是其他經論比不上的。聽經人數之多,其他經典也不如這部經。我這次從中國大陸回來,了解中國大陸的狀況,大陸同胞聽《無量壽經》的錄音帶。錄音帶差不多流通全國,是他們自己拷貝流通的,一個傳一個,這樣傳出去的。對於淨土法門都深信不疑,專修、專讀,效果非常顯著。我們看了,真的生無限的歡喜心。

 

介紹人學佛,人家問我們初學從那裡學起,我就介紹他從《無量壽經》學起。老修行的人,經論已經讀得很多的人,問我們要從那裡修起,我也告訴他從《無量壽經》學起,決定不錯。

 

為求法故。不生退屈諂偽之心。設入大火。不應疑悔。

 

佛在此苦口婆心勸勉我們,對此無上法門決定不能懷疑,決定不能退轉。這種利益是無量劫中,不容易遇到的,開經偈上說「百千萬劫難遭遇」。遇到了,輕易把它捨棄,是什麼原因?善根薄、福德薄。對這個法門有疑,或者修學之后后悔,還要改修別的法門,這就大錯特錯。所以,佛在此苦口婆心的勸勉我們。

 

何以故。彼無量億諸菩薩等。皆悉求此微妙法門。尊重聽聞。不生違背。

 

我們在前面看到的,正宗分最后一品,十方無量無邊世界,每一個世界往生的菩薩,數量都不可思議。這麼多菩薩,那一個不求這個法門。有的人求,求不到,因為有障礙,有業障,有罪障,這一生當中沒有機會聽到。業障輕的人,都想求念佛法門,對這個法門沒有不尊重的。『尊重聽聞,不生違背』,就是「信心不逆」,依教修行的菩薩皆已往生。這就是經上講的,已往生的、現往生的、將來當生的這一類人。

 

多有菩薩。欲聞此經而不能得。

 

此句經文十分難得,一切寶施、法施,皆不足為喻。十方世界不知有多少菩薩們,思得一成佛捷徑。他想聽這部經,為什麼不能得?不知道此經正是成佛捷徑。他心想最好能有部經教我們趕快成佛,但不曉得是什麼經。菩薩希望能有一個法門、有一部經典,能令一切眾生成佛。每一位菩薩都有這個意念,希望自己很順利的成就,都想找這個法門,卻找不到。有人將此法門介紹給他,他還不相信,這是他自身有障礙。實在這個法門就在眼前,他不認識,他懷疑,不肯接受,不肯相信,當面錯過。

 

冷靜觀察現前社會,學禪的也好,學密的也好,不管學那一宗,修那一派的,門口都寫著「南無阿彌陀佛」,甚至晚課也念《阿彌陀經》。你問他,要不要求生淨土?他說不要。這種人很多,他勸人家念阿彌陀佛,勸人求生淨土,但他自己不肯求生。因為他認為這是很低的法門,是給沒有知識的人修的。他自以為了不起,是上上根人,要修上上法門,不修這個法門。殊不知,他心目中想找的最上法門,就是念佛法門,可惜他不認識。由此可知,佛講這句話沒有錯,很有道理。

 

『多有菩薩』,比前面說的多得多,不曉得多了多少倍!想找一個一生成就,快速穩當成就的法門,找不到,『而不能得』。回頭看看自己,我們很幸運,今天就遇到。所以,佛在此鄭重的勸告我們:

 

是故汝等。應求此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無量劫來希有難逢」,我們今天遇到,應當一心一意專求此法,不要再懷疑。這實在是難中之難,真是「難信之法」。難信能信,那有不成就的道理。此句經文看起來很淺顯,意義實在深廣無比。我們要細心體會,才能看出世尊對我們的一番苦心。我們要怎樣報答?不能往生就不能報佛恩;報佛恩就決定要求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