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大乘無量壽

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講記

(勸諭策進第三十三)

 

淨空法師講述

 

勸諭策進第三十三

 

世尊在這一品經中為我們說明這個世間,特別是現前的社會,幾乎每個地區都存在嚴重的污染、穢污、迷邪,令眾生苦報無盡。佛教我們認清事實,勸勉我們求生淨土。前品末后曾說「何為著世事,譊譊憂無常」,至此才把這樁事詳細說出。

 

世人共爭不急之務。於此劇惡極苦之中。勤身營務。以自給濟。尊卑。貧富。少長。男女。累念積慮。為心走使。

 

這一段是總說。總而言之,世間人由於迷惑,不能認清自己以及生活的環境,所以應該要做的事往往疏忽了;不應該做的事卻拚命在做。真是顛倒!佛在此品開端就說出。佛要是不說,我們確實不能辨別真妄、邪正、是非。

 

什麼是『不急之務』?「不急」就是不要緊的事。世間人都在競爭,爭一些不要緊的事;而這一些事,世間人覺得很重要。什麼事?名利,爭名奪利,貪著五欲六塵。當知捨離欲貪,日子會過得更自在;拚命爭奪,就製造六道輪迴。輪迴是自己造的,下句即是具體說明。

 

『於此劇惡極苦之中』。「劇惡」指造作十惡業,這是凡夫眾生共同迷執爭取的。身造作殺、盜、婬,口造作妄語、兩舌、綺語、惡口,意造作貪、瞋、癡。十惡在現前的社會普遍存在,這個事情很麻煩,非常嚴重。每個人都爭名奪利,造十惡業,無論有沒有爭取到,都苦。「求不得苦」;得到之后也不樂,也苦。「極苦之中」造罪業,心神不安,這是今天社會的狀況。

 

在台灣這個小島,從都市到農村沒有兩樣,普遍在造惡業。不但造惡業,還在加速的增長,沒有看到它減少,這是非常可怕的現象。學佛的人,頭腦總是稍微冷靜一些,冷靜就能看出事態的嚴重。有許多人見到,我也常提到。

 

美國也不是個好地方,造作惡業也非常嚴重。沒錯!但美國造業之嚴重,只限於幾個大都市。就好像得了癌症,癌細胞只存在某幾處,並沒有擴散,還沒有到要命的時候,也就是說美國的農村好。到美國鄉下去看,農村老百姓安分守己,沒有貪、瞋、癡。他們沒有貪心,覺得日子能過得去,平平安安就非常滿足,一個月的收入夠用就行了,這很難得!所以美國還能長治久安,幾個都市裡造作罪業還不足以影響他的根本。看看我們台灣,都市跟農村幾乎一樣,這就可怕,這是眾生的共業。

 

共業能不能化解?能!學佛的人愈多,真正用功的人愈多,大的劫難就能化成小的劫難,小的劫難就能消除。這是要靠同修們真正明理,真正修行,不但救自己也救我們附近的人。所以,這個社會造作罪業這麼嚴重,還沒有崩潰,幸好是臺灣念佛的人多,特別是念《無量壽經》。《無量壽經》的功德無與倫比,一切經咒都不能跟它相比,真正是「如來所說第一經」。

 

《無量壽經》經這些年的提倡,在台灣全省從北到南每個地方,普遍都有人在認真念、認真修學,這是台灣安定的力量。這個力量一般人看不出來,我們自己也不必說。說了人家笑話我們:台灣安定是你們的功勞?實在是不假,確實讀誦本經得三寶加持,龍天擁護。本經是「如來唯一真傳」,一切諸佛普度眾生之真實法寶。

 

「劇惡」是極大之惡因,感得極苦之果報,可是大家還不覺悟,還是『勤身營務』。「勤」是非常勤勞在造惡業;「營」是經營;「務」就是在製造、造作。『以自給濟』指不擇手段的爭取名利。

 

『尊卑,貧富,少長,男女』,這八個字把社會各階層的人物全都包括盡了,幾乎無不造作惡業,爭取名聞利養,貪圖五欲六塵。

 

『累念積慮,為心走使』。「累念積慮」即是俗話講的「處心積慮」,起心動念所想的多半都是損人利己,不顧別人的利害,不顧社會的安全,只求自利。現在就是這樣的社會。「為心走使」。心是妄心。妄念不息,天天打妄想,身、口都被妄念支配、指揮,為妄念驅使在造業。

 

無田憂田。無宅憂宅。

 

這些是今天講的不動產,土地房屋,愈多愈好,貪而無厭。

 

眷屬財物。

 

「眷屬」指父母、妻子、兒女。「財物」除土地房屋之外,所有一切財物都包括在這一句裡。

 

有無同憂。

 

沒有得到的,想得到,想盡方法去爭取;得到之后又怕失掉,錢多了又怕錢會貶值。操心的事永無止息!患得患失的妄念無法安靜下來,牽掛憂慮的事太多。

 

有一少一。

 

有了這一樣,想到那一樣還沒有。天天跟人比賽。已經有了房子,看到別人的房子比我大,心裡很難過。已經有車,看到別人開的是外國名牌車,心裡又難過。天天在物欲上競賽,這怎麼得了,日子還能好過嗎!台北市買車容易,卻找不到停車位。車開出去,又提心吊膽,怕出車禍,怕出人命。知足的人有福,出門坐計程車就好,一招呼就來,坐到目的地,一點也不操心。養一部車的開銷,比一個月坐計程車的開銷要高出很多倍,所以不買車。不買就不操心,沒有憂慮、沒有牽掛。

 

什麼是真正的幸福?心安理得,一天到晚沒有操心、沒有憂慮、沒有牽掛,這個人才是最有福報。絕對不是有財富的有福、有勢力的有福,這些才是沒有福報。富而苦,不如貧而樂。

 

心裡沒有事才好,真正幸福,不要有事。「老實念佛」是真正要緊的事,其他的都不要緊。老實讀經、念佛,才是覺悟的人唯一的大事。

 

『有一少一』是世間愚迷人的通病。

 

思欲齊等。

 

凡事都想要跟人家一樣,這是不可能的,決定做不到的。世間人種因不同,果報如何能同。人各有福報。現在人把中國古書捨棄不念,因果報應的教訓也不相信,這就是天下大亂的根源。古聖先賢的教訓是真理,是幾千年累積的經驗,智慧的結晶,不同於現代人的言論、著作都是胡思亂想。多讀古書,如《了凡四訓》、《感應篇》,書上說的都是事實。古聖先賢所說的,世間功名富貴是命,是自己的善因與祖先多少世修善、積功累德的善緣,才感得兒孫發達。善因與善緣感應才到一家,世間決沒有僥倖的事。

 

正是《了凡四訓》講的「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孫保之」,中國孔夫子就是一例。夫子一生做些什麼事?夫子年歲並不大,他過世的時候才七十多歲,一生只以真誠清淨之心教化眾生,終身從事於教學,勸善規過,教人明瞭人倫之大道,做一個安分守己之人。人人安分守己,則社會安定,世界和平。他一生做的就是這些事。傳到今天,孔德成先生是第七十多代,這是積百世之德。孔先生到國外,人家聽說是孔夫子的后裔都特別禮遇,此是祖宗積德之光。

 

「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孫保之」。在中國,歷代的帝王建立政權,能享國幾百年,能傳十幾世,也是他家祖先所積的德。不積德的,縱然打下天下,沒過幾年就完了。歷史上楚漢相爭,項羽之流就是例子。他沒有修善積德,跟漢高祖就不一樣,可見不是武力能奪取名位,而是福德。每個朝代變更,群雄割據,到最后成功的都是祖宗積德,自己有德行,才能成大功建大業。

 

大至一個國家,小至縣市、鄰長、里長,也要修善積德,不是僥倖的事。古代考功名,考秀才、舉人也要積功累德,並非憑才學能考取的,所謂陰德。這種例子太多,不勝枚舉。我們要仔細想想,它有道理,要深信不疑;不要跟人家在名聞利養上比賽,那是自討苦吃。

 

佛教我們要知足常樂,於人無爭,於世無求。知足是第一富,住此世間已達無需求之境。不知足的人,貪求無厭,永不滿足,所求甚苦。

 

適小具有。又憂非常。水火盜賊。怨家債主。

 

『適小具有』指辛苦經營,求到一些,生活已經能過得去了;但是『又憂非常』,此是既得不免患失。那些是「非常」?『水火盜賊,怨家債主』。凡夫之人得失心很重,惴惴不安,確實如此。我們在社會上處處皆能見到水火無情。盜賊的目標都在富有之人,是他們搶劫的對象,一般平民不是他們的對象。所以說:

 

焚漂劫奪。消散磨滅。

 

此乃指非常的災難,今天所謂的「意外災害」,很難避免。佛教我們捨財修福,唯有真正有福的人,無論在什麼災難之中都能平安度過,因為他有福報。所以,錢財存在銀行不可靠,存在那裡最可靠?多做善事最可靠。可是修善也不容易,因為很難辨別什麼是真善,什麼是假善。

 

《了凡四訓》裡說,善有真假、有偏正、有半滿、有大小,要有能力辨別。在佛門積功修善是第一大德,但是現在佛門也有真假、也有偏正,有真佛、有假佛,不能不辨別。如果把福種在假佛身上,不但將來得不到福,還造罪業,這問題就嚴重。

 

我常常勸人修福只做三樁事,決定是真的,沒有過失。

 

第一、布施佛法。印送佛經、錄音帶、錄影帶、CD光碟,傳播布施佛法,決定是正法,不是假的。我把佛經送給他們,他們拿去賣錢也沒有關係,只要有人買,買的人也看,不怕人家拿去賣。這是真正的善。

 

第二、放生。放生是真善,但不要刻意去做,不要定了日子刻意去放生。因為人家聽說那一天佛教要放生,就特別去捕捉鳥獸,這是令人殘害眾生,造作罪業。不放生,他不捕捉;聽說這一天大廟會要放生,反而特別去捕捉。你們造的罪業有多重!所以不可刻意放生。譬如,家庭主婦每天早晨上街去買菜,看到活活潑潑的小動物,判斷牠確實還能活得下去,即可買來放生,絕不刻意。隨時遇到了隨時放生,不要定日子;定日放生等於過失,弊病很多。

 

第三、救濟病苦。真正缺少醫藥,很苦的病人,要照顧幫助他們。這三樁事決定沒有過失。在一切善法裡,以布施佛法的功德利益最殊勝。

 

現代人布施佛法,除了印送經書之外,隨時自己可以拷貝錄影帶、錄音帶、CD光碟,與需要的人結緣。我們在家裡可以一面聽講一面拷貝,贈送給親戚朋友,廣為流通,這是財法二施。像這樣布施佛法,花的錢不多,做的功德是真實的。如果再有能力,想多做一點好事,我們有一些錄音帶,可以送到廣播電台播放,聽的人就更多,布施的範圍效果就更大。

 

我不主張建廟。廟建大了就有人爭,有人想霸佔,想爭奪廟產,反而造罪業。不如印送經書布施佛法,決不造罪業。能把錢財捨了,從這方面去修積功德。功德裡一定有福德,不管在什麼劫難的時候,都有福報,都不會遭到苦難。這是真實的保福保富法。

 

心慳意固。無能縱捨。命終棄捐。莫誰隨者。貧富同然。憂苦萬端。

 

「慳」是慳貪,吝嗇,捨不得。「固」是固執,非常固執。『無能縱捨』就是放不下,不肯捨,可是死了以后一樣都帶不走。

 

『命終棄捐,莫誰隨者』,古人常講「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我們以往昔業緣,生到這個世間來。生,什麼都沒有帶來;死,什麼也都帶不去。既然曉得什麼都帶不去,為什麼不修福?「唯有業隨身」,業有善業、惡業、淨業,這是帶得走的。明白道理,明瞭事實真相,自然會以全副的精神力量,修福、修善業、修淨業。

 

在佛法裡修學,著相修的就是「善業」;不著相修的就是「淨業」。捨財修福,儘量去做;決不要以為財捨盡了,沒有了怎麼辦。不應有此妄想,要曉得財富從那裡來的,是過去修財布施所得的果報。布施得愈多,所得的財富就愈多。聰明智慧是法布施的果報。健康長壽是無畏布施的果報。佛說,修這三種因者,必得此三種果報。所以,財物愈捨愈多;愈多要愈捨。利益眾生即是自利,不可起貪心。應知「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不只死了帶不去,現前又何嘗得到;唯是妄想而已,所帶去的是罪業。

 

兒孫要教養,好好扶養他,但不要留財物給他;要為他修福、為他積德,他才能得到真實受用。留財物給他,他認為財富得來太容易,反而容易墮落與造業。古今中外,歷史上的人物,英雄豪傑、出人頭地的大多是清寒出身;富有人家出人頭地的兒女很少,太少了。清寒之士知道發憤努力,加以祖宗父母有陰德,這對他的加持就很大,必定能發達。

 

學佛的人一定要深深明白這個道理,知道什麼都帶不去,有力量就做好事。不要認為現在力量小,等過幾年多積一點錢,再來做好事。這個念頭是錯誤的。有一分錢,做一分錢的好事,念念功德圓滿。一定要把握機會,不要把修福的機會失掉。

 

『貧富同然,憂苦萬端』。世間人不明理,造極惡業,受極苦報,死了之后多半是墮三途。

 

下文是世尊勸勉我們,人與人相處,特別是家庭和睦,要明瞭敦倫盡分。

 

世間人民。父子兄弟夫婦親屬。當相敬愛。無相憎嫉。有無相通。無得貪惜。言色常和。莫相違戾。或時心諍。有所恚怒。后世轉劇。至成大怨。

 

世尊這一段開示跟儒家講的倫常完全相同。中國社會是倫理的社會。倫理的教育是孔子提倡的,夫子的大德就是提倡倫常的教育。中華民族三千年來依然長存於黃河長江流域而未滅亡,乃得力於夫子的教化。但是,現在倫常觀念被破壞了。

 

倫理本身就是堅強的組織,堅固的團結。從夫婦開始,夫婦共處一個房間稱「室」。室再擴大就是家。家有父子、兄弟,這是一個家族。家族之外是社會、國家,有君臣、朋友。「君臣」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社會上領導與被領導的關係。領導是君,被領導是臣。同僚、同事是朋友的關係。所以「五倫」本身是一個堅強的團結關係(現代才稱團結,古代沒有團結的名稱)。

 

「五倫十義」。我們每個人在五倫組織裡,都具有十種不同的身分。譬如在家庭裡,對父親,你是兒子的身分;對兒子,是父親的身分;對太太,是丈夫的身分;對哥哥,是弟弟的身分;對弟弟,你是哥哥的身分。在社會上,對於領導者,你是被領導的身分;對部屬,是領導的身分。所以,人的身分在社會上每個角落,時時在變化。《華嚴經》講「十身」。我們每個人都有十身,就是這個意思。每一種身分都有應盡的義務,十種義務都能盡到,這才是「盡分」。盡到自己本分的義務,這個家怎能不和睦,國怎能不興旺。

 

人人都能盡分盡責,則社會和諧,世界太平。把五倫從一個室家推展到社會、國家,推展到世界,「世界大同」。儒、佛教學的目標,從這一方面來看,完全是相同的。所以,佛在此地教我們,家族、家庭裡,『父子兄弟夫婦親屬,當相敬愛』,應當互相地尊敬,互相愛護。

 

『無相憎嫉』。不可以互相嫉妒、互相憎恨,那是造作極重的罪業。

 

『有無相通』。「有無」包括物質與精神的生活。物質上,當然一家兄弟姊妹很多,各人業報不相同,有發達的,有生活比較清寒的。環境好的,應當幫助照顧環境比較差的,這是有無相通。在學術、才藝上,每個人資質也不相同,願意學習的,也應當盡心盡力教導他、幫助他。無論在物質上、精神上都要做到有無相通,要時常關懷,互相提攜、互相幫助。

 

『無得貪惜』,決定不可以有貪心、慳惜。「慳惜」就是吝嗇。一個家庭就是自己的一身,不要認為父母兄弟都與我不相干,那是錯誤的。

 

《地藏經》裡講孝道,諸位聽了之后要覺悟。什麼是「孝」?能把一切眾生看作是自己,才真正懂得孝道。現在不談一切眾生,單論一家,能把一家人看成自己一身,跟關心自己一樣,這是盡孝道。因為父母不操心、沒有憂慮,看到兒孫相處和睦、互相敬愛,父母真歡喜。孝道不只是對父母物質生活的供養,更要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兄弟不和,父母憂心;子孫不賢,父母憂心;子孫書念不好、功課不好,他也憂心,沒有一樣不令父母憂慮操心的。若人人明孝,家族樣樣圓滿時,老人多開心,這才是「孝敬」。若非良好的倫常教育,是很不容易做到的。

 

世尊在此苦口婆心勸勉我們要『言色常和』,互相包容,要能忍耐。『莫相違戾』,彼此都能忍讓,就不會有違戾。『或時心諍』,或彼此意見不同時,須知調和。如果家族不和,一家人就變成冤家,所謂「不是冤家不聚頭」。如何把冤家變成親家,全靠倫理教育;這是世出世間聖人對我們的期望。一家人若不懂這個道理,那真的是冤家聚會。

 

佛在經上常講的,妻子、兒女、父母、眷屬,沒有四種關係決不會變成一家人。這四種關係:

 

第一、報恩的。前世彼此有恩,報恩來的決定是孝子賢孫。這種很少。想想我們對一切眾生,甚至於自己的親戚朋友,對那幾個人真正有恩。我們施恩太少,故報恩的不多。

 

第二、報怨的。我們對那些人不滿,有所恚怒,這是與眾生結怨。怨恨若多,自己的冤家就多。報怨的來了,麻煩就大了!敗家子就是來報怨的,來找麻煩的,搞得一家不寧,甚至家敗人亡。

 

第三、討債的。一般稱作「討債鬼」。討債的兒女都很讓人喜歡,他討完就走了。如果欠得少,兩三歲就死了;欠得多,十幾、二十歲才走。剛剛供他到大學畢業,博士學位拿到,他走了,這一筆債他討完了。

 

第四、還債的。是他欠你的,看欠的多少。欠得多,他對你物質生活供養很厚;欠得少,他看你的生活能過得去就算了,沒有恭敬心,沒有孝順心。

 

在此世間,人與人之間總不外此四種緣:報恩、報怨、討債、還債,所以『或時心諍,有所恚怒,后世轉劇,至成大怨』。這些事情如何能免,唯有接受聖賢教育、正覺教育,才能化解。

 

以上佛在此特別警惕我們,為什麼要接受聖賢教育,為什麼要接受大乘佛陀的教育,就是為了如何能把冤家變成親家,把眷屬變成同參道友。教育的功能就在此,應當把生生世世的怨恨化解,彼此永恆和睦相處。

 

「或」是偶爾。有的時候心裡不痛快,有點怨恨心,千萬不要把它看小了,久而久之就積成「大怨」。「后世轉劇」就變成大怨了,這是我們要防範的。心上有小小過不去的地方,就要加以防範。

 

學佛的人一定要記住,不與任何一個人結冤仇,這是真正聰明人、真正有智慧的人。對於冤家債主要極力忍讓,忍一輩子就還清了。所以,要學著忍讓,不要怕吃虧,不要怕上當。吃虧是福,不是禍害,往往消災滅罪。忍讓決定是正確的。

 

世間之事。更相患害。

 

世間人沒有智慧,不明事理,所以世間人總是冤冤相報,這就麻煩。每一次報復也不會報復得恰好,總是要超過一些,每次反覆報復都要超過,這還得了!於是后果不堪設想,后患無窮,沒完沒了,最極恐怖。

 

雖不臨時。

 

雖然現前造作怨恨,眼前未見果報。

 

應急想破。

 

你應當將此事理真相看破,不可與人結冤仇。古人常說「口為禍福之門」,佛在經上把舌頭比喻成斧頭,在我們口中造業,故稱「禍福之門」。意業顯不出來,身業也造得少,沒有口業造得多。說話必須小心謹慎,切莫傷人,無根的謠言決定不傳。中國古人常講「謠言止於智者」,一個有智慧的人,聽到謠言就止住,決不傳給第二人。傳播謠言是造大口業,是造惡業。

 

下文是佛教訓我們要斷惡修善。

 

人在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苦樂自當。無有代者。

 

這些皆是事實的真相。人與人相聚的時間很短促,死了之后各人有各人的果報,都被業力牽著走。縱然相遇也不認識,六道裡捨身受身,改變身形換了面貌,怎麼可能再認識!如果沒有愛欲,決定不會有六道輪迴。佛在經論中講得很多,為什麼會在欲界裡投胎?就是因為有「愛欲」。「愛不重,不生娑婆」。人到娑婆世界來出生,就是因為愛欲太重。「念不一,不生淨土」。往生淨土要靠阿彌陀佛,關鍵在念頭要專一,只有一句阿彌陀佛,決沒有第二個雜念,就決定生淨土。若念阿彌陀佛時還夾雜其他的妄念,西方淨土今生就沒分,就去不了。還是「愛欲」在作祟。

 

學佛的同修有許多不了解事實真相。念佛人,若生病,以為治病是藥師佛的事,趕緊改念藥師佛,求佛給我治病;阿彌陀佛暫時放在旁邊。若遇災難,趕緊念觀音菩薩,求菩薩救苦救難;這也不是阿彌陀佛的事。把一切諸佛菩薩各個的職責分得很清楚,若發生什麼事情就去找那一位。找的人既多,結果佛菩薩都不靈,皆不負責任,沒有一個來照顧你,你就吃虧上當了。

 

一定要曉得,「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你要是喜歡念觀音菩薩,就一心專念觀音菩薩,以此功德迴向求生淨土也能往生,因為往生的條件是要念專一,念到「一心不亂」。念觀世音菩薩可以念到一心不亂,念藥師如來也要念到一心不亂。「三輩往生第二十四」,經上講得很清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一定要念阿彌陀佛,念任何佛菩薩都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但是要記住一個原則:「專一」。要念到「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以此持念功德迴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即得往生。念到功夫成片,往生「凡聖同居土」;念到事一心不亂,往生「方便有餘土」;念到理一心不亂,往生「實報莊嚴土」。所以,不論念什麼經,不論念那一尊佛菩薩,都可以往生。但是,如果不是念《無量壽經》跟《阿彌陀經》,一定要發願迴向才能往生,念念希望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本經「三輩往生」末后一段經文所說的,就是一切修學大乘法門的人往生淨土。所以,西方淨土法門非常廣大,不是專念阿彌陀佛也能往生。這是阿彌陀佛慈悲到了極處。可是三心二意,就不能往生。一定要念到「一心」,要專一。「一」才可貴,二就糟了,落到二、三,功夫就破壞了。

 

「愛欲」要淡薄,對修行人來講這是很大的障礙。不但對於世間一切法的愛欲要淡薄,對於佛法也不能貪著,不可以在佛法裡生愛欲之想,我們的心才容易得清淨。這個修行的原則,經題上都告訴我們:「清淨、平等、覺」。

 

『獨生獨死,獨去獨來』。人在六道輪迴,真的是孤獨。人死之后,實在非常孤獨。人在臨命終時,還沒有斷氣,見到許多鬼魂,都是他的家親眷屬,他所說的都是已經過世的人。看到那一個人在門口,或者幾個人一道來看他,其實來的並不是家親眷屬,是他的冤親債主變化成家親眷屬的樣子來誘惑他,他就跟著去了。跟去之后,他一變臉,就對你報復。這種境界在《地藏經》上講得很清楚。

 

同樣的道理,念佛人無論念那一尊佛,無論念那一尊菩薩,臨命終時往生淨土,一定是阿彌陀佛來接引。平常念藥師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到臨命終時藥師佛來接引,決定不能去!因為你的目標是西方極樂世界,藥師佛現前與願心不相應,一定要阿彌陀佛來,才可以跟他去。念觀音菩薩,觀音菩薩來接引可以,因為觀音菩薩是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觀音、勢至都沒有問題,其他菩薩來接引也不相應。

 

華府的周廣大居士,他念了一天一夜,地藏菩薩出現了,不能跟他去。這就是我們求那個法門,與那個法門一定要相應;不相應的不能跟他走。臨命終時家親眷屬來接引,都是非常危險的,不是真的,是假的!這要特別留意。

 

要曉得除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之外,在六道裡始終是孤獨的。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就不孤獨,因為家親眷屬、朋友太多了。過去生中的父母、師長、同學道友、家親眷屬念佛已經往生在西方,他們跟彌陀同來接引你。凡是跟阿彌陀佛同來接引你的諸上善人,都是與你有關係的,沒有關係的不會跟佛來接引你。一見面介紹,我是你那一生那一世的夫婦、兄弟、姊妹、好朋友、同參道友。一說,宿命、天眼種種本能一時恢復,想起來都認識。原來在淨土中,親戚、朋友這麼多,應接不暇!要是不到西方極樂世界,六道裡真正是孤獨。淨土中那些諸上善人是先我往生的;我們是不老實,不肯依教修行,所以搞到現在還墮落輪迴。這一生能往生,先往生的親友都來接引你,一見面都認識。不論是那一生,不論是那一道的,都認識。這才曉得,西方極樂世界是非去不可,那個地方等著歡迎我們的人很多。

 

『苦樂自當,無有代者』。這是事實,各人造的業自己要受果報,什麼人都不能代替。譬如楞嚴會上阿難遭受的劫難。阿難本來就想得很天真,他是釋迦牟尼佛最小的堂弟(釋迦牟尼佛是大哥,最喜歡他的),以為自己有一點業障沒有什麼關係,將來大哥一定替他承當;那裡曉得自己還要遭難。這才知道苦樂自受,佛也沒有辦法代他承受。各人造各人受,誰都代替不了。如果罪福是能代替的,我們就不需要自己修福,造作罪業沒有關係。佛菩薩要是不代替我們承受,把一切眾生的罪業都承當過去,就不是大慈大悲。這實在是眾生的妄想,事實是沒有辦法代替!經云,「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佛不能代我們受苦,我們怎能代替別人?這是值得我們警惕的。自己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自己必須負責。不能不謹慎,不能不小心。

 

善惡變化。追逐所生。道路不同。會見無期。

 

六道眾生起惑、造業、受報,『善惡變化』太快、太大,而且這個變化往往是自己不能控制,不能覺察。正因為如此,佛教誡我們,人在臨終后八小時不要去碰他,就是因為「善惡變化,追逐所生」的道理。

 

一生念佛的人,如果念佛功夫真正得力,決定往生,自然無所謂。因為「往生」是見佛隨佛去而捨棄此身,沒有中陰。經云,若生天也沒有中陰,這是福報很大,一斷氣就生到天上去了。墮阿鼻地獄、五無間地獄,也沒有中陰,一斷氣就墮入地獄。除這三種人之外,都有中陰。「中陰」是雖然斷氣,他的神識(中國人講靈魂)還沒走,在這個時候碰他,他會生煩惱,他感覺非常疼痛。假如他此時生起瞋恚,就會墮惡道。諸位曉得,貪愛墮餓鬼;瞋恚墮地獄;愚癡墮畜生。所以,人在臨命終時最好是為他助念,不要動他,不要碰他,這是最安全的方法。因為在這個時候「善惡變化」最大,不是他自己控制得了的,這是最危險的時候。六道輪迴,到那一道去,就看這一剎那的念頭。

 

學佛的人過世時,最好與家親眷屬隔離,因為怕他生起貪愛之心,怕他見到自己家親眷屬生起愛戀,那就麻煩了!所以隔離,找一些學佛的同修來幫他助念,至少等到八個小時之后,家親眷屬再進來。這是妥善的方法,但是世間許多人不懂,覺得這樣作法不近人情,皆是不曉得事實真相,也是很為難的一樁事。必須家人都懂一點佛法的道理,彼此能合作,這才好。

 

『道路不同,會見無期』,就是六道輪迴。一入輪迴,改頭換面,再遇到不容易。縱然遇到,都不認識了。所以,佛在此地勸勉我們:

 

何不於強健時。努力修善。欲何待乎。

 

我們現在身體很健康、很強壯的時候,應該努力斷惡修善,不要再等待。有些人說,學佛是老年退休以后的事,現在正是年輕有為,學什麼佛!等到退休后再來學佛。但是很多人還沒等到退休就死了。跟他提學佛,他也說學佛好,並不反對,自以為時候還沒到,有很多事情還沒了。實在講,事情還沒了,他的壽命已經沒了。

 

佛在此勸勉我們,今天有健康的身體,就應當努力修學。一定要把握機會,決定不能讓光陰空過。這是非常重要的!佛在本經苦口婆心勸導眾生,真是一而再,再而三,一再重複勸導我們,真是慈悲到了極處。

 

世人善惡自不能見。吉凶禍福。競各作之。身愚神闇。轉受餘教。顛倒相續。無常根本。

 

佛教要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前面四句是告訴我們貪、瞋、癡的「癡」。愚癡的禍害很深、很重,果報也非常可怕。人為什麼會造惡?追究其根本的原因就是「愚癡」。愚癡是對於事理的真相不清楚,就是感情用事、意氣用事,失去理性。所以佛在此地講,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世間人自己都見不到。我們很冷靜觀察現前的社會,無論是中國或外國,確實有此現象存在,往往是非善惡顛倒。把惡的以為是善,善的以為是惡,這就是愚癡。

 

『吉凶禍福』是說果報。作善一定得福報,得的一定是吉、是福。造作惡業的,得的一定是凶、是禍害。這是一定的道理。可是世間人不明瞭事實真相,就『競各作之』。不但做,而且競爭造惡,果報就不堪設想。是非顛倒,愚癡造罪也不是沒有因緣的,還是有個根本。

 

『身愚神闇』。「身愚」是指造作惡業。最重要的根本因素就是「神闇」。「神」就是精神;「闇」是昏闇。就是我們講的愚癡,沒有智慧。這樣的人點都點不醒,學佛學了幾天,又改變主意去學別的宗教、別的法門了。

 

『轉受餘教,顛倒相續』,這就是真假、邪正、是非、沒有能力辨別。教育、宗教裡,佛法確實是第一善。有機緣遇到是大幸,特別是這一部經典,這一個法門,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如果不是過去生中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因緣,這一生是決定遇不到的;縱然遇到了也不能生起決定的信心。聽到別人講異法,他的念頭就改變,就轉了,這就是「轉受餘教」。要追溯根本的原因,還是福薄、善根少,正如《彌陀經》上講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少善根、福德、因緣,是沒有法子的。所以,我們要不是認識得很清楚,難免不受異端影響。這就是「顛倒相續」。

 

『無常根本』。「無常」是講人的思想、念頭,剎那剎那在變化,一會兒念佛,一會兒想參禪,一會兒想持咒,甚至一會兒想學神通,現在還有氣功。氣功不是佛教的,很多人不了解,以為氣功是佛教的一個法門,殊不知氣功與佛教不相干。這一點,黃念祖老居士在《淨土資糧》的「谷響集」裡答覆得很清楚。「顛倒相續」,麻煩就來了,結果是愈迷愈深。

 

蒙冥抵突。不信經法。心無遠慮。各欲快意。迷於瞋恚。貪於財色。終不休止。哀哉可傷。

 

「蒙冥」就是迷糊、糊塗。「抵突」就是固執,與佛菩薩聖教抵觸。不但不能接受,還要反其道而行,他們『不信經法』。這些人不是指一般社會上沒有知識的人,往往是受過高等教育。受高等教育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就是經上講的「身愚神闇,轉受餘教」。「餘教」包括的範圍非常廣泛。現在許多高級知識分子,書念得很多;跟他講佛的經典,他不相信,認為佛經的承傳不可靠,翻譯更是不可靠。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沒有寫書,只有口述,是佛入滅之后,弟子們記錄下來的。記錄下來的東西可靠嗎?有沒有記錯?他的疑問一大堆,這是自己障礙自己。

 

他不曉得當年集結經典的那些人(就是佛的弟子們),許多皆是古佛再來,大菩薩示現。他們不是凡夫,怎麼會有錯誤!佛教傳到中國來,當時中國譯場之謹嚴,就令后人五體投地,令我們讚歎。更何況主持譯經的這些大師都是修行證果之人,在中國歷代傳說,都是三果以上的聖者。不但是譯經,古代講經說法、註述經論的,都是修行證果的人。沒有證果的人不敢講,怕講錯!所謂「錯下一個字轉語,墮五百世野狐身」,教導的因果太可怕。這就知道從前人是多麼小心謹慎,不像現代人。

 

現代人不念古書,不念聖賢書,把聖賢人智慧經驗都否定。這就是『蒙冥抵突,不信經法』之由來。他不信也能說出一番道理來,聽聽也覺得似是有理,其實都是歪理,都不是正理。

 

『心無遠慮』。「遠慮」是指后世來生。一切有情眾生決不是只有這一生。如果只有這一生,實在不須如此苦修。確實是有來生!這一生的時間短,縱然活到一百歲(活一百歲的人畢竟不多),比起無限的時空,實在太短暫。「人道」之外,其餘的幾道壽命都長。這個現象很奇怪,當然其中有很深密的道理。六道裡只有人道的壽命短,其他五道的壽命都長。

 

「天道」,佛在經上介紹得很清楚。四天王天距離我們最近,從我們地面往上,第一層就是四天王天。佛告訴我們,四天王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五十年,也算一年三百六十天,那邊的壽命是五百歲。一天是我們的五十年,要是活五百歲,你們算算,看他壽命多長。再往上去,壽命倍倍增加,到忉利天,就加一倍。忉利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一百年,壽命是一千歲。天上壽命長,人間壽命短。

 

再看「惡道」,譬如「餓鬼道」。我們世間一般人都說人死了就作鬼,其實六道輪迴,人死了那裡都作鬼?世間人這個觀念,也不能說沒有道理。因為餓鬼道貪心重,想想那個人沒有貪心,貪心重的人便墮餓鬼。鬼道的一天是我們人間一個月,人間一年在鬼道是十二天。他們的壽命差不多是一千歲,也算一年三百六十天。他們的壽命是千歲,很少短命的。

 

「地獄道」就更可怕。我們不講根本地獄、阿鼻地獄,只講一般的地獄。從前李老師編的《佛學十四講》,其中為初學介紹地獄,地獄的一天是我們人間二千七百年。中國號稱五千年歷史,在地獄不過才兩天而已。地獄的壽命多長?真的是萬歲。墮到阿鼻地獄還不止萬萬歲,這怎麼得了!

 

三惡道中還有一個「畜生道」,也許我們覺得畜生裡有許多壽命很短的。牠們的壽命雖短,但牠不容易離開畜生身。因為畜生愚癡,執著那個身體就是牠,死了以后還變成同類的畜生。像螞蟻死了以后再投胎,又變螞蟻。牠不知道可以換一個身相,因為堅固的執著、愚癡。這就很可怕。

 

當年祇樹給孤獨園修理房子的時候,釋迦牟尼佛在門口看到一窩螞蟻,就笑了起來。旁邊的弟子們問佛,為什麼笑?佛說,你們看到這些螞蟻沒有?大家都說看到了。佛說,這些螞蟻愚癡,可憐!七尊佛出世的時劫都過去了,牠們還沒有脫離螞蟻身。一尊佛出世就算是三個阿僧祇劫,七尊佛是二十一個阿僧祇劫,牠還是受螞蟻身。並不是牠有那麼長的壽命,是死了以后又投胎作螞蟻,始終沒有想到要換個身體。畜生愚癡!這才知道前途渺茫,非常可怕。

 

學佛就是學覺悟,要有「遠慮」。今天在佛門裡,我們總算找到一條出路,就是西方淨土。如果我們這一生不認真修學,不能往生淨土,三惡道決定有分。雖然是六道輪迴,人、天兩道輪到的機會少,輪到惡道的機會多。佛在經上這麼說,我們要相信,佛決不打妄語。事實上,只要認真冷靜反省一下,自己就會明白。我們從早到晚,起心動念,是善念多還是惡念多?「捨己為人」是善念;「自私自利」是惡念。惡念多善念少,就決定墮三惡道。善念多惡念少,這種人不多,來生可以保住人身,得生人天。

 

我們講「三福」的時候提示諸位,三福的第一條是「人天福報」。「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四句都要做到,而且要做到一定的標準,才能不失人天福報。當知人生於世非常短暫,眼前得失不值得計較;以后的日子長久,我們要把眼光放遠。今天不但世間沒有幾個人想到來生,即使學佛的同修們,真正想到來生來世的又有幾個人!佛在此說這句話是對學佛人說的,是對念佛人講的。如果把這一樁事忘了,只圖眼前的享受,前途就非常可怕。

 

經上講『各欲快意』,每一個人都希望稱心如意。稱心如意幹什麼事?不是幹好事,幹貪、瞋、癡、慢,損人利己,貪無厭足之事,以此為快意。

 

『迷於瞋恚,貪於財色,終不休止』。貪、瞋、癡三毒煩惱在支配身口造業,永遠沒止境。這還得了!一天的造作都是地獄果報,天天造作、年年造作,地獄是去定了。我們肉眼凡夫不見后果的可怕,諸佛菩薩看得清清楚楚。

 

『哀哉可傷』,是佛菩薩為此事感嘆!佛菩薩有沒有能力救我們?沒有能力。佛菩薩對我們的救護,是在我們沒有墮地獄之前。縱然造作地獄罪業也不怕,只要真正肯回頭,依照佛的教訓修學,特別是念佛法門能度。地獄眾生已經墮在地獄裡,佛菩薩也度不了。我們念《地藏經》,地藏菩薩大慈大悲,救度地獄的苦難眾生。地藏菩薩把他們度到什麼地方?最高只能度到忉利天,只能幫助他們生到人天兩道。可是他們生到人、天兩道,三毒煩惱習氣又現前,又造業。所以,菩薩看他們剛剛出地獄沒多久,怎麼又回來了。想想地獄一天是我們人間兩千七百年,就算長壽活到一百歲,從地獄的時差看人間一百年,只是地獄裡的幾分鐘。這個人剛出去,怎麼十幾分鐘又回來了!這是《地藏經》上說的,也是事實真相。他們不知道悔改,菩薩苦口婆心勸導,好難!

 

若能把念頭轉過來,一念善心得人天果報。如果不繼續努力修行,轉眼之間又墮入三途。這是地藏菩薩度眾生,累劫也度不盡的道理。一切眾生惡習氣太盛,惡念不斷,怎麼得了!善念生不出來,惡念一天到晚都湧現在面前。所以,諸佛菩薩看到這個事實,感覺非常悲傷。菩薩雖然慈悲,也無可奈何。

 

先人不善。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殊無怪也。

 

這是講最初沒有遇到真正善知識的教導,所做的許多惡事還可以原諒。意思是我們在沒有遇到正法之前,造作了很多罪業,甚至於毀謗佛法,這是可以原諒的。因為不是自己故意造作的;縱然是故意造作的,也是無知,對於佛法真相沒能理解,誤會所產生的。

 

在佛教史裡,像淨宗的祖師蕅益大師、印光大師,他們在年輕的時候念儒書,自以為是孔子的門生,反對佛教。不但口頭上常常污蔑佛教,還寫文章來批評佛教。這都是造毀謗三寶的罪業,就是『不識道德』,不認識佛教。『無有語者』。沒有善知識開導他,沒人教他。『殊無怪也』。這是可以原諒的,可以不責怪的。

 

像這些人,以后遇到善知識,明白佛法,真正能痛改前非,認真的懺悔,修學,弘法利生,成為一代祖師。要問他為什麼會成為一代祖師?是懺悔的力量,也是一股怕墮地獄的力量在推動。他曉得這一生若不能成就,決定墮地獄。因為造作了地獄罪業,自己造的罪業,什麼人都不能代替。唯一的生路就是自己認真修行,決定得生淨土。是這力量在推動他,這是真正覺悟的力量。如果懵懵懂懂,造作地獄罪業還不知道,那就非常可怕。不知道努力,不知道改過自新,后果不堪設想!

 

下一段經文,教我們仔細觀察周邊的環境,從這裡覺悟。

 

死生之趣。善惡之道。都不之信。謂無有是。

 

此四句承先啟后,指世間愚癡造罪業的人,以為人死就永遠消失,死了一切就完了,什麼都沒有了,這是「斷見」。還有一種,認為人死之后將來還是作人;狗死了之后來生還變狗,永遠都不會更換的,這是「常見」。這兩種見解在佛法裡都稱為「邪見」。這不是正知正見,是錯誤的見解。古聖先賢告訴我們,「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善惡確實是有報應的。這些人不相信,以為是古聖先賢欺騙無知的老百姓,要他們不要為非作歹。以為這是欺騙愚人的一種手段,所以不相信這是事實。這是愚癡,是真正「顛倒相續」。佛教我們從事實真相去觀察。

 

更相瞻視。且自見之。

 

對於世間的生死,善惡的報應,要很冷靜的觀察。這些事實,擺在我們面前,細心體察一定會見到的。近代西洋科學家們,利用許多科學方法,證實了佛法中所說的輪迴,肯定是事實。

 

或父哭子。或子哭父。兄弟夫婦。更相哭泣。

 

這是舉例教我們觀察事實。這些現象,在我們現實的生活中幾乎天天見到,街頭上時時能遇到,殯儀館裡就更多。一天不曉得有多少人家遭遇到生離死別的痛苦,冷靜去觀察,哭泣有沒有用處?沒有用處!

 

一死一生。迭相顧戀。

 

在臨死的時候,要分手,要別離,彼此都互相眷戀,彼此都放不下。

 

憂愛結縛。無有解時。思想恩好。不離情欲。

 

此句說明人在六道輪迴之所以然的道理。前面經文講得很清楚,「人在愛欲之中,獨生獨死,獨去獨來」。這種臨終時的恩愛別離,一別之后改頭換面,再遇到時也不相識。要是真正覺悟之后,知道此事乃是一場空。人生如夢,不過是一場夢而已。我們平常作夢的時間短,這個夢的時間比較長一點而已。當體即空,了不可得。若過去生中修福,這一生享受富貴,是作了一場好夢;前生沒修福,冤家債主很多,這一生是作一場惡夢。事實確是如此,真正要覺悟、要警惕!

 

不能深思熟計。專精行道。年壽旋盡。無可奈何。

 

世尊在此告誡我們,要是不認真修行,損失就太大!經論中常說,「人身難得」,得人身亦最可貴。原因是六道裡只有人道容易修行,其餘五道很難修行。天人壽命長,福報大,把修行這樁事忽略了。與天人談修行,他們聽了興趣不大;他們天天享樂,生活自在,認為修行是苦事。這正是佛在經上講的「富貴學道難」。天人享富貴,勸他學佛很難。阿修羅福報也很大,嫉妒心、瞋恚心很重,也不容易接受佛法。教他修慈悲心、修清淨心、修平等心,他發不出來。惡道眾生太苦了,所謂「貧窮學道難」,勸他學佛,他三餐飯都吃不飽,那有心情學佛!唯獨人道,就像小康之家,說富,也不太富;說貧,日子可以過得去,所以容易接受佛法,也真正能修學佛法。

 

佛歎「人身可貴」,所以一切菩薩示現成佛都在人道,世尊也是在人道示現成佛。這說明得人身之殊勝,得人身不容易。「人身難得」,我們已經得到人身;「佛法難聞」,我們也已聞到佛法,這種殊勝的機緣甚難希有。現在世界有四十多億人,試問其中有多少人聞到佛法?實在不成比例。聞到佛法的人,其中又有多少是聞到正法的?

 

現在台灣社會神佛不分,將佛作神,將神作佛之事很多。我聽同修們說,有些人認為插上令旗都是佛教。佛菩薩、阿羅漢、辟支佛的造像,從無插令旗的。也有把乩童都算是佛教,這皆是很大的誤會。所以,聞到正法的人又佔幾分之幾?縱然聞到正法,在一生當中修學成就的,只有淨土法門。又有幾個人在一生中真正聞到淨土法門?所以這樣一層層的淘汰,全球四十億人中,恐怕連十萬人都難找到。這是事實,一點都不假。這才真正體會到「佛法難聞」的真實義。

 

此經確實是如來出世所說的第一經,善導大師所講的「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彌陀本願海就是這一部經。這一部《無量壽經》自始至終都是說彌陀本願。所以,這是如來的正說,如來唯一真傳,諸佛真傳之寶,希有難逢。

 

我們應當知道,要『深思熟計』。「計」是計畫、比較。就是要認真去想,多想想,多比較比較,然后才決定這一生所修學的法門。我們這一生中有一個目標,有一個方向,人生才有意義、才有價值,一生沒有空過。

 

決定法門之后,就要『專精行道』。這一句是我們修行成敗的關鍵。無論選擇那一個法門,修行能不能成就,就看自己是不是專精行道。有同修告訴我,他從小就念觀音菩薩,念到現在已念成習慣;教他念阿彌陀佛,念了幾句,不知不覺就變成觀音菩薩,這要不要改?我教他不要改,「觀音菩薩」一直念下去就好。但是若能念《無量壽經》,念觀音菩薩,迴向求生淨土就大圓滿了。甚至於一生中修學其他大乘經典,念得很熟了,也不要改。有人把《金剛經》念得很熟,有人《普門品》念得很熟,《地藏經》念得很熟,都不要改,一直念下去,要「專精行道」。若要求生淨土,怎麼辦?迴向求生淨土就行。念《金剛經》、念《地藏經》,念完之后,「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心行相應就行。這樣求生淨土,到臨命終時還是阿彌陀佛來接引。

 

在本經我們都曾經讀過,「三輩往生」裡,上輩、中輩、下輩都是專修淨土法門的,是念《無量壽經》、念《阿彌陀經》,專念阿彌陀佛往生的。末后一段經文,是專門講「讀誦大乘」迴向往生的。這些不是專修淨土,修學其他法門,迴向求生淨土,也都能往生。由此可見淨土法門真實廣大!阿彌陀佛真是慈悲到極處,並沒有說,你念我,我來接引你;你不念我,我就不接引你。那阿彌陀佛的心量就太小,還有分別、還有執著。須知阿彌陀佛接引的對象是心地清淨的人,「心淨則土淨」。念《地藏經》念到心清淨,便歡迎你去,只要你肯去,就接引你往生。念《金剛經》念到心清淨,也一樣接引你往生,這才知道彌陀淨土廣大無邊。

 

所以要「專精行道」,要專不能雜。同時修兩個法門、三個法門,心思就亂,不能專精。無論修學那個法門,標準都是功夫成片,一心不亂。我們修地藏法門,念《地藏經》,念地藏王菩薩,念到功夫成片,念到一心不亂,這樣迴向才能往生。念阿彌陀佛,念《無量壽經》,也要念到這種功夫。如果達不到這種功夫,念阿彌陀佛,念《無量壽經》,還是不能往生。由此可知,往生的標準是功夫成片,一心不亂。這是非常重要的。

 

「專精行道」很重要,特別講「行道」這兩個字。剛才跟大家講的是「專精」。什麼是「行道」?「行」是日常生活。現在有許多學佛的同修,把學佛跟生活看作兩樁事。這樣縱然能做到專精,但沒有行道。能不能往生?靠不住。因為臨命終時如果有一些來找麻煩的,心一亂就生障礙;沒有把功夫在日常生活裡鍛鍊。所以,佛在經論裡所說的理論、方法、境界,一定要應用在生活中、工作中、處世待人接物中,修清淨心、修平等心、修一心不亂。我對人一心不亂,對事一心不亂,對物也一心不亂,就是修持的功夫。所以,修行跟生活是一樁事,不是兩樁事,不可以分開的。生活就是念佛,就是修行。處世、待人、接物就是念佛,就是修行。這樣就行!要把經典的教訓應用在日常生活中,要切實做到。

 

我教同修們讀經,首先把經念熟。讀經這個階段最長不過五年,三年到五年的時間是學佛的第一個階段。這個階段讀經有兩個目標:第一、是以讀誦的方法成就三學,把妄想伏住。初學的人不念經就打妄想;念經,妄想自然不起現行。所以,用這個方法修習「煩惱無盡誓願斷」。第二、是熟記經文。全部經文都能記住,不必刻意思索,於日常生活中自自然然就能提起觀照作用。有了這個條件才能進入真修,要把經典裡的道理、教訓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對人、對事、對物,起心動念,佛在經上是怎樣教我的,我應該怎樣去做。若經文很熟,自然就想得起來;若不熟,臨時去查經本,這樣修行就很苦,就不容易。所以,經文一定要很熟。

 

第二個階段應當一心專念佛號,經典一天念一遍就夠了。念一遍是提醒自己,今天對人、對事、對物,起心動念,跟佛在經上講的教訓一樣不一樣?依照經典的標準改過自新。這是「行道」,這是真正做修正錯誤行為的功夫,非常重要!一定要認真,要努力去做。

 

『年壽旋盡,無可奈何』。人世壽命短促,古人惜寸陰,世出世法的成就,都要靠年輕。年輕人有精神、有體力,好修行。不可以為年輕有為,與人共爭不急之務,那就錯了。等到退休老的時候再想到修行,為時已晚,真正后悔莫及。

 

我們看古時候的高僧大德,《高僧傳》及《居士傳》,修行開悟證果的,差不多都在四十歲以前。四十歲以后修行證果的不是沒有,已經很少。大概修學成就的年齡約在三十到四十歲,少數利根的也有二十幾歲就得道,那是根性大利。如六祖惠能大師,二十四歲在五祖忍和尚會下大澈大悟,明心見性。六祖會下也有幾位年輕的,二十幾歲就開悟,但畢竟是少數。大多數在三十到四十歲這樣的年齡真正覺悟。所以,年老修行艱難,這是我們要警惕的。

 

世間事得過且過,皆非緊要!應知我們生活在世間的壽命短促,一定要曉得什麼事是我們一生中最重要的事。真正覺悟的人皆知無過於求生淨土,這才是人生第一樁大事。諸位要冷靜想一想,沒有比這件事更大了。當「年壽旋盡,無可奈何」時,后悔已遲,無濟於事。因此,修行的機會要認清,要能掌握住。機會失掉再想得到就不容易,非常困難。所以,古今中外真正英雄豪傑,有大智慧的人,沒有別的長處,就是能掌握機緣。凡是能掌握機緣的人,幾乎沒有一個不成就的。

 

惑道者眾。悟道者少。

 

這兩句是總說。下文教我們認真思考。六道的真相是苦多樂少,苦長樂短。迷惑的人太多,覺悟的人太少。二語足見悲憫有情,深慈厚澤。

 

各懷殺毒。

 

六道眾生因迷惑而各懷損人利己之心,因貪欲、瞋恚、愚癡、嫉妒,而造作殺盜婬妄等極重罪業。冷靜觀之,此世實為一大殺場。

 

惡氣冥冥。

 

「惡氣」指邪惡之氣,若嚴重時,往往就在社會大眾生活習俗中顯著可見。佛法所謂身光,世法所說的氣,新名詞謂之磁場。實則一切人物自體都有氣,都有光,皆有磁場,心地誠淨的人,往往觀見則知人事之興衰,國土之治亂安危。就事而論,各人氣色不同、各地區的氣色也不同。然則今日世界惡氣冥冥,佛預知之矣。

 

為妄興事。

 

「妄」是妄想,指三毒煩惱;「興事」是造作。天天打妄想,造作罪業。

 

違逆天地。恣意罪極。頓奪其壽。下入惡道。無有出期。

 

這五句是說明愚迷造作惡業的下場、果報。他所想的、所做的,與天地都違背。什麼是天地?佛在講解三界的時候告訴我們,色界天人除了修四禪八定之外,還要修四無量心。由此可知,佛經裡所講的「天地」就是「十善」,「四無量心」就是天心,這是天人之德。如果從經典的意義來說,天地之德就是「孝敬」。《地藏菩薩本願經》裡講的孝,孝心、孝行,其事理之深廣包含了虛空法界。

 

「三福」第一句就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當知世出世間大聖皆將孝敬置於第一位。違背十善,違背慈悲喜捨,就是『恣意罪極』。這種人無所忌憚,為所欲為,以此作惡因緣,天地鬼神確實能『頓奪其壽』。他造的罪業重,造惡到極處,本來壽命很長的,現在變成短命,或致意外的災難,這是鬼神奪他的壽命。

 

一般人的善惡造作都不太大,沒什麼大善,也沒什麼大惡,都是些小善小惡。每天雖然都有一些加減乘除,但是還不離譜,距離他報得的壽命,相差幅度不太大,這樣命運就能算定。如果造大善大惡,加減乘除太大了,遠遠脫離他的果報,這就算不準了。短命變得長壽的,是做了大陰功,積有大陰德。「陰德」就是做了好事,沒有人知道。報得深,也報得大。做了些好事,大家都知道,立即得到表揚,個個稱讚、誇獎,現世報掉,福德就沒有了。所以,我們為善,不要人知道。造惡則希望知道的人愈多愈好,因為這個人罵你一句,那個人哼你一聲,就把所有的罪業都報掉了。所以,希望罪惡表揚出來都報掉;而善行需要積起來,積功累德。做錯、做壞事情,有壞念頭,知道的人愈多愈好。千萬不可顛倒,自己做的好事處處表揚;壞事隱瞞著不讓人知道,將來果報都在三途。

 

『下入惡道,無有出期』,這是講墮落三惡道很容易,出來則非常困難。

 

若曹當熟思計。

 

這是佛勸勉我們的話。「若曹」就是你們大家。此是漢朝時候的術語,當時稱大家就叫「若曹」。你們大家應當熟思、熟計,就是認真的多思考,多比較比較。善惡的果報,要多作比較,然后才有所選擇,才真正會覺悟。

 

遠離眾惡。

 

「眾惡」歸納起來就是十惡業。十惡一定要遠離。十惡:身之殺、盜、淫;口之妄語、兩舌(挑撥是非)、綺語(花言巧語)、惡口(說話很粗魯很難聽);意之貪、瞋、癡。乃至一切損人自利之心行,一切惡業,感招惡果。佛言「萬法皆空,因果不空」,故教我們要『遠離眾惡』。

 

擇其善者。勤而行之。

 

不造十惡就是十善。不殺、不盜、不淫—身三善;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口四善;不貪、不瞋、不癡—意三善。凡是令眾生得善利之心行皆是善業,佛教我們要認真去修。尤其誘導一切眾生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同生淨土,不退成佛,乃世出世間第一無上無比之大善,大智大德者必定認真修取。

 

愛欲榮華。不可常保。皆當別離。無可樂者。

 

世間人所貪圖的,所競爭的就是『愛欲榮華』。能不能得到?決定得不到。所得到的不止是曇花一現,轉眼成空,了不可得。如果我們頭腦清楚一點、冷靜一點,看看這個世間,看看這些熟悉的人,這一生幾十年當中的苦樂興衰,看清楚了,就明瞭確實是不能常保。

 

真正有智慧的人,自己的生活,物質的享受,水平愈低愈好,少造業。不跟人比賽,心安理得,這一生過得很平安、很自在。現在是亂世,亂世當中,平安就是福,是真正的福報。要曉得,『皆當別離』,只差別離的早晚。『無可樂者』,得到的時候,好像是樂,離別的時候苦就來了。不得,則無樂,也無苦,苦樂都沒有,才是真正幸福清心自在的正受。這個事實真相要看清楚。

 

當勤精進。生安樂國。

 

佛在此認真的勸勉我們,應當要勤奮、要精進求生西方淨土。「安樂國」就是西方極樂世界。唯有往生西方淨土才永遠真正得到安穩,真正得到快樂。極樂世界之外,沒有安樂處。

 

智慧明達。功德殊勝。

 

這兩句是讚歎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大眾們,若非『智慧明達』,則不能選擇念佛求生淨土。「明」是明瞭;「達」是通達無礙。這個「智慧」不是小智慧,不是普通的智慧。通達的範圍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理事性相因果,無有一事不通達,無有一事不明瞭。具足這樣的智慧決定選擇淨土。『功德殊勝』指往生到極樂世界生活之種種果報,殊勝無比!這是佛讚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真實利益。

 

勿得隨心所欲。虧負經戒。在人后也。

 

這是提出警戒,教導我們,不要隨著現前的妄想心,貪圖五欲六塵虛妄的享受。把佛講的許多經、教誡,捨棄了,不能認真修學,那就落在別人后面。雖然這一生中也種下了善根,但這一生不能往生。將來多生多劫之后,再遇到此緣,還能繼續不斷的努力。縱然在那個時候往生,跟現前我們的同修往生比,卻是落后太多了。別人早到西方極樂世界,已經成大菩薩,已經到他方世界去作佛,而我依舊輪迴六道,豈非在人后也。佛在此極力勉勵我們,往生要把握機緣,這一生就要成就,決定不落在別人的后面。

 

人家能去,我們為什麼不能去?人家能「專精行道」。我們為什麼落在人后?是我們沒有能力做到「專精行道」這一句。我們要記住,不要辜負世尊跟阿彌陀佛對我們的教誨、對我們的期望,一定要認真努力,決志求生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