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大乘無量壽

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玄義講記

九、總釋名題)

(十、正釋經文)

淨空法師講述 

◎ 九、總釋名題

 

一、凡經之名題,皆直顯本經之要旨,使學者因名達體,一覽經題,直窺全經大義。是以天台家註經,先釋經名。

 

「玄義」是全經的概要。「經題」是全經的綱領。經文是題目的詮釋。由此可知,題與文關係是多麼密切。若能將經題的意義明瞭,則全部經義可以說明瞭大半了。

 

佛經的名題,皆是直捷顯示全經的要旨。「要旨」是重要的宗旨。希望學習這部經的人,從經題就能體會到這部經的本質。看到經題,對這一部經重要的意義都明瞭通達。所以,天台家無論是講經,是註解,用的是五重玄義。也就是用五個項目來介紹一部經的內容,也就是一部經的概要。比賢首家簡單。

 

賢首即是華嚴宗。華嚴宗用十門開啟,就是用十個項目來介紹全經概要。賢首家是把解釋經題放在第九項,第十是講解經文。第一教起因緣,第九才講到經題。

 

天台家把解釋經題列在第一個項目,然后辨體、明宗、論用、判教。可見天台家對於解釋經題非常重視。

 

淨宗從過去到現代,註解經論,如蓮池大師註解《阿彌陀經疏鈔》,黃念祖居士註解《無量壽經》,都是採取賢首宗十門開啟。蕅益大師的《要解》就採用天台五玄。蓮池大師跟黃念祖居士並不是學賢首宗的,而是因為淨土宗與華嚴的關係太密切了。古人講《無量壽經》是中本《華嚴》,《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我們想一想,解釋這部經到底用那一家的方法好?與賢首這麼親,當然應當用賢首。用天台的方式也未嘗不可,但是總沒有用賢首來得親切。因為這個關係,所以蓮池大師解釋《阿彌陀經》,黃老居士解釋本經,都採取十門開啟。

 

二、正釋本經經題:

 

本經經題會集得天衣無縫,會集得太自然了。題如是,全部經文亦如是。會集得好,沒有加一個字,也沒有減一個字。把宋譯的經題,除了「經」字不取,全取了。宋譯題是《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經」字不要,取它的別題《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再取漢譯的經題《清淨平等覺經》。這個題目取得多好!題也是會集的。漢譯是最初的,宋譯是最后的。這兩個題合起來,十二種譯本,名題的意義圓圓滿滿的含攝在其中。也可以說,把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在名題裡就顯露無遺。再說得親切一點,我們所學的、所修的、所希望證得的,也全在名題之中。

 

經題可以分為八個段落來解釋。

 

(一)「佛」:義為覺者。自覺、覺他、覺滿。即本師釋迦牟尼佛,暨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斯義深廣無盡。

 

「佛」是從印度梵文音譯過來的。佛法傳到中國,翻譯佛經,當時中國的文字不夠用,有許多意思是我們字彙裡沒有的,因此造了不少新字,來適應譯經的工作。「佛」就是新字,沒有人字邊的「弗」是古字,從前就有的,音很接近。印度人稱佛是大覺之人,所以就假借這一弗字,旁邊加一個人字,就變成「佛」,為佛教專有名詞。「佛陀耶」是梵文音譯,中國人好簡略,將尾音省去,單以「佛」稱。

 

佛有「智」的意思,有「覺」的意思。智是體,覺是用。沒有智慧就不覺,沒有智慧就迷惑顛倒。體用不二,用當然就包含體。佛的意思就是一個覺悟的人,是一位對於宇宙人生究竟圓滿徹底覺悟的人。對於宇宙人生本體、現象、作用,過去、現在、未來,沒有一樣不覺,沒有一樣迷惑。這樣的人,大眾就尊稱他為「佛」。「覺」在經裡講,有三種:一是「自覺」,二是「覺他」,三是「覺滿」,覺行圓滿。

 

第一、『自覺』。是對我們凡夫不覺而說的。六道凡夫,不僅是人道,包括諸天。佛經說有二十八層天,分為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二十八層天的天人,都是迷而不覺。所以,諸位千萬不要以為「我覺,我不迷!」你怎麼不迷?只聽你這一句話「我不迷」,就是迷到底,迷到家了。真正覺悟的人,絕對不會這樣說。只聽到「我不迷」這三個字,就曉得他迷到家了。天人尚且迷惑顛倒,天以下的就更不必說了。愈迷愈深!什麼人才不迷?佛說,證得阿羅漢果就算不迷了—小乘四果羅漢。大乘法裡通常講,真正不迷是初住以上。初住菩薩破一品無明,見一分真性,真的不迷,真正覺悟了。

 

我們今天把標準放到最低,就是小乘四果羅漢,見思煩惱斷盡了,才算得上自覺,覺悟,不迷惑了。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必須證得四果羅漢才能相信自己的思想、見解沒有錯誤。換句話說,三果都不敢說,我這麼看法、想法沒錯。證得四果羅漢才可以說,自己的思想、見解、言語、行為沒有錯誤了。可見得這個標準確實相當高。如果我們知道自己迷惑顛倒,知道自己不覺,對於修學有很大的幫助。知過為改過之本,自己會謙虛,曉得自己不行,應該認真努力修學。世間人為什麼輕視佛法?為什麼不願意學佛?就是因為他以為自己已經很了不起,他的聰明才智都超出眾人,甚至以為他智慧能力超過諸佛菩薩。這樣的思想見解,他怎麼能接受佛菩薩的聖教!這是覺與不覺的差別。

 

第二『覺他』。覺他是揀別自覺之人。自己覺悟了,不肯幫助別人,是小乘。獨善其身,自了漢,心量小,慈悲心少。大乘菩薩自覺之后,還要幫助別人。自己覺悟了,自己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還要幫助別人,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得到,這是大乘菩薩。他跟小乘不一樣,菩薩能主動的去幫助別人,絕對不自私自利。

 

第三『覺滿』。菩薩雖然自覺覺他,但是沒有圓滿。不但覺他沒圓滿,自覺也沒圓滿。小乘人自覺,只是斷見思煩惱;塵沙、無明都沒有破。菩薩雖然能破塵沙、能斷無明,但無明沒有斷盡就不圓滿。無明共有四十一品,破一品就是法身大士。所以嚴格的來講,在大乘法裡,菩薩有四十一個階級。四十一品無明破盡了,覺行圓滿。覺滿就證究竟佛果,所以「覺」字含的意思,就是佛法修學的三個階段,三種成就。就像現在我們念書,學校的學位有學士、碩士、博士三個等級。自覺證阿羅漢果,好比是學士。覺他證菩薩果,好比是碩士。覺滿,圓滿了,證到佛果,好比是博士。沒有比這再高的了,這是佛門最高的果位。

 

經題上講的「佛」字,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他證得了究竟的果位,就是自覺覺他圓滿。我們尊稱他為佛。他在家的名字叫悉達多。成佛之后,我們稱他為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是他的名號。諸佛菩薩本來是沒有名號的。「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佛菩薩那有名號!佛菩薩名號的建立,跟我們世間人取名字不同。世間人取名字,總表對自己的一種期望,希望將來名符其實,名實相符。佛菩薩的名號是代表他教化的宗旨。如同學校教學,你教國文,大家稱你國文老師。你教數學,大家稱你數學老師。加上名號,就知道你教那一個科目。佛是校長,菩薩是老師。校長要代表整個教育的宗旨。

 

「此時此處」,「此處」指娑婆世界,或者但指人類居住的地球。「此時」就是現前這個階段。眾生的病根在那裡?病根是指最嚴重的病。這個人害病,病很多,那一種病要送命的,必須先治。致命的病治好了,再治別的小毛病。這是治病的要訣,要命的那個病,先把它治好。

 

現前的眾生,沒有愛心,沒有同情心,自私自利,所以佛陀教學宗旨要用「釋迦」。釋迦是梵語,就是「仁慈」的意思。佛教就是教人講求仁慈、能仁,對待大眾要仁慈。對自己,大毛病是散亂,心裡一天到晚胡思亂想。對別人,自私自利,沒有同情心,沒有愛心。自己胡思亂想,這是要命的病根!佛教育的宗旨,對自己用「牟尼」。「牟尼」二字,用現代話講,就是心地清淨,譯作「寂靜」。「釋迦牟尼」就是「仁慈清淨」。可見佛陀教學的宗旨完全顯示在名號中。我們提到名號,就知道佛教教學的宗趣旨歸。名號是這麼來的。

 

釋迦牟尼的意思我們懂得了。前面為什麼加上「本師」?這一階段的佛教教育是他創辦的,他是我們最初的一位導師,所以我們稱他「根本的老師」。從這個稱呼上,諸位就要了解,佛教是釋迦牟尼佛對於一切眾生的教育,不是宗教。宗教裡沒有「師生」這樣的稱呼。我們自稱為三寶弟子。弟子是學生。我們跟佛是師生關係。師生是平等的。菩薩是我們的學長,也是我們的老師。實在講,菩薩的名號也是把學科冠在上面,就像我剛才舉的例子,國文老師、數學老師,就是這個意思。

 

地藏菩薩表的是孝親尊師。我昨天在高雄講了四場。下午在瑞祥國中,校長請我對他全校師生做一次專題講演。國中的學生,我就跟他們介紹「釋迦牟尼佛」名字代表的意義。「釋迦」是仁慈,「牟尼」是清淨,「佛」是覺悟,合起來,就是「仁慈、清淨、覺悟」。念這個名號,一定要想它的意義。然后我告訴他們,地藏菩薩代表「孝心」。小朋友會懂!觀音菩薩代表「愛心」。文殊菩薩代表「慧心」,要有智慧。普賢菩薩代表「願心」,要認真努力去實行。我這樣介紹,小朋友都能懂。好比我們學校老師,地藏菩薩教我們孝親尊師。觀音菩薩教我們大慈大悲,愛護一切眾生。文殊菩薩教我們要用智慧,不要用感情。普賢菩薩教導我們在生活中實踐善心悲願,捨己為人,盡心盡力為社會大眾服務,希望一切眾生都能成聖成賢。由此可知,菩薩是每一個學科的教員,佛是校長。我這樣一說,同學們也都知道了,老師也明白了。佛法是什麼?佛法確實是世間最好的教育。

 

此經是一切諸佛盡說,故題中「佛」字,也表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非獨釋迦世尊一人說也。佛字含義深廣無盡。

 

(二)說:悅也。悅所懷也。佛以度生為願,今眾生機熟,堪受淨土大法,究竟解脫。故今樂說,以暢本懷。

 

「說」與喜悅的「悅」,在古代是同一個字,就是今天講的破音字。《論語》一開頭:「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不能念「說」,要念「悅」。念的音不一樣,意思也不一樣。「說」是喜悅。他要是不喜歡,他就不說了。他歡喜,就詳細的跟我們講解。所謂「話不投機,半句多」,必是歡喜的時候才會跟你講。

 

「說法」正是『悅所懷』。「懷」是心裡的願望。願望將要達成,這是真正的歡喜。佛的願望是「度生」,教導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教化眾生是佛唯一的願望。老師願意教,眾生不肯學,就沒法子了。佛想教眾生,佛有這個好心,眾生若不肯接受,也是枉然。必須學生歡喜接受,老師歡喜教導,這叫做「師資道合」。這是世間最愉快的事,這種快樂,不是一般人能體會得到的。古人所謂「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樂也」。現在佛看到眾生機緣成熟了,歡喜接受,特別是能接受淨土的教學,佛真正是無比的歡喜。

 

我們在《無量壽經》上看到,佛講這部經,在他一生當中,比講任何一部經典都快樂,真正是無比殊勝的快樂。因為這部經是「一切眾生當生成就究竟解脫」。其他的經,解脫不究竟。不要說別的,就是《華嚴》、《法華》,是一乘究竟解脫,但是還得要上上根才行,普通根性不能修學。上上根人能達到法身菩薩的果位,不能成佛。若念佛往生到西方世界,他在不久的將來就能圓滿成佛。所以,這個法門才是真正究竟解脫。《華嚴》要是沒有最后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華嚴》就不究竟。所以這部經,在一切經裡是無比的殊勝。現在佛看到眾生機緣成熟,可以接受這個法門,佛多高興!無量劫以來,佛就等這一天,終於等到了,他多快樂。『故今樂說』,「樂」是愛好、歡喜,『以暢本懷』,他的本願達到了。

 

蕅益大師在《要解》裡解釋「說」字。《要解》是《阿彌陀經》的註解。《阿彌陀經》跟本經是同部,因此《阿彌陀經》的註解,於本經完全適用。他在解釋經題「佛說阿彌陀經」的「說」字,他說:「佛以度生為懷,眾生成佛機熟」。此處說『今眾生機熟』。他在「眾生」與「機熟」中間,加上「成佛」二字,顯示眾生成佛的機會成熟了。「為說難信之法,令究竟解脫,故悅也」。蕅益大師說的真正究竟圓滿。我們此經的註解中,還看不出它好到什麼程度。看了蕅益大師的註解,就徹底明瞭。念佛法門是對成佛機熟人說的,當然能相信念佛法門的人就少了。看看那一些人像不像成佛?不像,自然不是念佛法門的當機者。念佛法門是對成佛的人說的,我們自己問問,是不是快要成佛了?同修們那一位像要成佛的樣子?所以這是難信之法,真正難信!念佛法門,相信的人少,是當然的事。

 

這一生能成佛的人確實不多,但是與念佛法門有緣的人很多。結個法緣,這一生不成就,等來生。要等到什麼時候,就很難講了,也許無量劫之后才有機會再遇到。經上說,我們是無量劫中,曾經供養無量無數諸佛如來。這樣深厚的善根,現在又蒙三寶在冥冥中加持,才有緣分遇到。否則,怎麼可能遇到。所以,我們要珍惜這個機緣,要把握這個機緣,在這一生決定成就。

 

從今日起,我們要作佛!不幹別的,就是要成佛。現在社會上流行一個口頭話,「心想事成」。我們心想成佛,當然就會成佛,想成菩薩就成菩薩。這是佛法說的「唯心所現,為識所變」,觀想的力量非常之大。宇宙萬法從那來的?就是我們想像而現的。心裡想什麼,就現什麼,所以想佛就現佛,想三惡道就現三惡道。本經是釋迦牟尼佛為眾生成佛機熟人而說的。

 

(三)大乘:喻也。乘以運載為義。此經所示,能念之心,本來是佛,是能乘大。起心念佛,念念作佛,故所乘者大。強名大乘。

 

「示」是顯示、指示,也就是所說的。『大乘』這個名詞,是不得已勉強建立的。佛法是平等法,那有大小。大小乘是從眾生種種分別、執著上假設建立的名稱,使初學的人容易理解。我們『能念的心,本來是佛』。佛就是心,心就是佛。佛的意思是覺,覺悟的心就是佛,佛是覺悟的意思。誰覺悟?心覺悟!心迷了就是眾生,覺悟了就是佛,所以生佛平等,都是一個心。心有沒有覺迷?沒有。心沒有覺迷,是人有覺迷。覺悟了,我們的心就叫做佛;迷惑了,我們的心就叫眾生。其實真心之中,也沒有佛,也沒有眾生,也沒有覺,也沒有迷。諸位要細心去體會,「能念的心,本來是佛」,這一句話意思很深。能念阿彌陀佛,此心即是覺心。不念阿彌陀佛,此心就是迷心。你要問:「我的心什麼時候才覺悟?」念阿彌陀佛時就覺悟。什麼時候迷?不念阿彌陀佛就迷了。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古德講,「起心念佛」是始覺,開始覺悟;「所念之佛」(就是所念的阿彌陀佛)是我們的本覺。起心念佛就是始覺合本覺。始覺跟本覺不二,是一個覺,所以說「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念佛就成佛!你要把佛忘了,就是迷惑,就是顛倒。所以,這一句佛號,二六時中決定不可以暫忘。大師以這個意思來解釋「大乘」,圓滿到了極處。能念的心,是「能乘大」。所念的佛—阿彌陀佛是究竟覺,這是「所乘大」。所以古德說,念佛法門是大乘中的大乘,圓中之圓,專中之專。真正不可思議!

 

(四)無量壽:梵語阿彌陀。阿彌陀三字是密語,含無量義。今翻無量壽,是取其中主要一義。是此德號,明法藏因地願行,與果地佛德,極樂之依正主伴。一部所說,攝無不盡也。

 

在經題中,『無量壽』三個字是主,最重要的就是這三個字。梵語「阿彌陀」,翻譯為「無量壽」。阿彌陀三個字是密語,就是密咒,是咒中之咒。有人問道,念佛人還要不要念楞嚴咒、大悲咒、往生咒……?當知「阿彌陀佛」是咒中之王,念阿彌陀佛,那些咒就不要念了,都包括在這咒王之中。你念那些咒,不能包括阿彌陀佛;念阿彌陀佛,把那些神咒都包括在內了。「阿彌陀」好念,加上「佛」,四個字「阿彌陀佛」,無上的神咒!記得我講《心經》,講到后面「是大明咒,是大神咒」,就是指阿彌陀佛。不要去找別的,彌陀名號即是無上神咒,這個要知道,『名號含無量義』。

 

『今翻無量壽,是取其中主要一義』。實在講,阿彌陀這個名號裡,無量的壽命,無量的光明,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無量的才藝,無量的一切都包括在裡面。一一皆是無量無邊。在無量無邊裡,那一個無量最重要?當然壽命最重要。如果沒有壽命,縱然有無量的財富,誰去享?所以一切無量裡,以壽命為第一。取這第一義,最重要的是真正的無量壽,道道地地的無量壽。也有同修看到經上說,將來阿彌陀佛法緣盡了的時候,也入涅槃,觀世音菩薩接著就成佛。這樣說起來,阿彌陀佛壽命還是有量的,怎麼可以稱無量?是的,佛在經上是有此一說。觀世音菩薩將來滅度之后,大勢至菩薩接著成佛。

 

可是阿彌陀佛的壽命,你去算算看,能算得出嗎?佛在經中說,假設十方眾生都證得辟支佛果,神通皆如目犍連,共同計算,盡他們的壽命都算不出來。那只好說「無量」,真的是無量壽。阿彌陀佛不是真的入滅,本經上說「於此中下而現滅度」。在上根心目中,佛沒有滅度;示現滅度是給中下根人看的。可見滅度是示現的,不是真的;真的是無量壽。西方極樂世界示現的也是無量壽,所以我們不要懷疑,不要打妄想。

 

『是此德號,明法藏因地願行,與果地佛德,極樂之依正主伴。一部所說,攝無不盡也』。整個西方極樂世界,一句「阿彌陀佛」都包括盡了,沒有一法能超出其外。這一部經,字字句句也在一句「阿彌陀佛」含攝之中,也出不了阿彌陀佛範圍之外。不僅是本經、西方,乃至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依正莊嚴,種種萬法都不出這一句「阿彌陀佛」範圍之外。這才知道,這句名號功德利益不可思議。無量無邊的法門,沒有一個法門能跟它相比。今天掛在嘴皮上念「阿彌陀佛」的人很多;真正對這一句名號意義能了解一點的人不多,實在太少。如果真正了解,他怎麼肯放鬆。不肯放鬆,念念不捨,那是對名號的含義多少有一點了解。念著念著,忘了;念著念著,不念了。對這句名號的含義還含糊籠統,甚至於一無所知,才會有這種現象。希望諸位好好去想想這個道理,我們才會真正把握住,才能真正得到念佛法門無比的真實利益。

 

(五)莊嚴:經云:「一向專志莊嚴妙土」,「莊嚴眾行」,又「我已成就莊嚴佛土,清淨之行」,「彼極樂界,無量功德,具足莊嚴」。正顯事事無礙法界之圓明具德也。

 

『莊嚴』二字的含義,用現代話來說,就是真、善、美、慧。世間真善美慧,有名無實,是假的。佛法裡雖然有真善美慧,但不究竟,不圓滿。唯獨淨宗這句「阿彌陀佛」,是究竟圓滿的真善美慧。這個事實很少人知道。此地引用經文上幾句話來說明。

 

『經云:一向專志莊嚴妙土』。這一部經,同修們念得很多,念得很熟。提起這一句經文,會想到經上所說的,阿彌陀佛徹底覺悟宇宙人生的真相,一心一意建設極樂世界,就是這句話的意思。如果不是徹底覺悟,也是做不到。每一個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的眾生,也是相似的徹底覺悟。否則的話,二六時中執持佛號,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是一個真正覺悟的人。不僅莊嚴西方世界的妙土,實在是莊嚴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剎土。這一種修行方法,還得了嗎!在佛門,找遍八萬四千法門,再也找不到第二個。諸位同修要細細的去研究,細細的去體會,絕對不是修淨宗的人自己在誇大。你如果這樣想,那就有罪過,一定要把事實真相搞清楚。

 

『莊嚴眾行』。「行」是我們的生活行為。行為就是造作,日夜永無間斷的造作。佛法把它歸納為三大類:身、口、意三業,所有的行為都不出這三個範圍。一句阿彌陀佛就是莊嚴身、口、意的行為。這是真正的莊嚴,究竟的莊嚴,圓滿的莊嚴。人家來請教你問題,你合掌念「阿彌陀佛」,這個答覆是最圓滿的。不管問的世間法、出世間法,問的是真的、是假的,是好的、是醜的,是是非、是邪正;一句「阿彌陀佛」,都圓滿答覆了。為什麼說這句答覆圓滿,因為他所問的都是胡思亂想。不管你問什麼問題,全是妄想、分別、執著,都是假的。我答覆他的是真言,一切都答覆了,總答覆了,什麼問題都沒有了。妙不可言!「莊嚴眾行」,這是究竟圓滿的答覆。他聽了懂不懂,那是他的問題。就像禪宗的禪機,所以念佛是無上深妙禪。禪不能比,密也不能比。這句名號是無上深妙禪,是無上的咒王,它是一切教學的總綱領。這是莊嚴,要從這個地方學;不能學會嘴皮,那沒用處。

 

從前有一個參禪的人去參訪祖師。這位祖師,人稱他一指禪師。有人來參訪,向他請教,祖師一句話也不說,只豎一手指。他於是也學會了,以后別人問他,他也豎一手指。結果碰到一個厲害的人,他一豎手指,人家拿一把小刀把他的手指砍掉了,他就沒法子了。所以,學樣子是沒有用的,要真正從這裡體會。體會到了之后,受用無量無邊,德用無方!經文又說:

 

『我已成就莊嚴佛土,清淨之行』,這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釋迦是我們的本師,我們發心修學淨土,阿彌陀佛也是我們的本師。這句話是告訴我們,極樂世界已經圓滿建設成就了。不但真、善、美、慧的世界圓滿成就了,所有往生極樂世界的人,沒有一個不是修清淨之行。他們的思想、見解、言語、造作,沒有一個不是清淨到了極處。這都是莊嚴之極,美好到極處!西方世界,無論是物質環境、人事環境,沒有絲毫的缺陷。讀了這些經文,還不想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親近阿彌陀佛,這個人就像李老師所說的「非愚即狂」,不是愚癡,就是狂妄。換句話說,頭腦不正常。正常的人知道這個事實,那有不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道理。

 

自古以來的祖師大德們,他們一向所學的法門、宗派不相同,到他們真正了解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一個不是把他所學的全部捨掉,專心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淨土。在印度,像馬鳴、龍樹菩薩;在中國,有永明延壽、智者大師,他們從前都不是學這個法門的,知道之后,其他都捨棄,專修!蓮池、蕅益大師也是如此。尤其蓮池大師講,「三藏十二部,讓給別人悟;八萬四千行,饒與別人行」。他自己晚年專持一部《阿彌陀經》,一句阿彌陀佛,專修專弘,這才是真正徹底的覺悟。

 

我們今天,這部經論還想摸摸,那部經還想看看,沒有覺悟,還沒放下。徹底覺悟的人,就徹底放下。在末法時期,尤其我們現前這個階段,諸位如果冷靜觀察,我們今天生活在大災難的邊緣,不一定什麼時候大災難來臨。到那個時候,措手不及,那就不得了!修學其他的法門,說老實話,來不及了。所以,黃念祖居士一再呼籲,要求我們專修專弘。

 

即使淨土五經一論,還有六種。六種也只能專修一種,專念彌陀,這才能在最短的期間,收到最殊勝的效果。真正能自利利他,自救救人。修兩個法門,兩部經,都來不及了。真正要覺悟,千萬不要以為我一生學一部經太少了。自古以來許許多多諸佛菩薩,生生世世就學一部經,弘一部經,他沒有嫌少。若嫌一部經太少,老實說,還是貪心沒斷。不要講見思、塵沙、無明,貪心不斷,見思煩惱都斷不了,他還能有什麼成就?一部經就知足了,貪心斷掉了。一經真的通達,一切經都通達。一切經都通達,還是專修專弘一部經,他不修別的;因為他知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何必麻煩!

 

講真話,沒人相信,沒人聽。我在這裡勸人家,人家就說:「你自己學得那麼多,教我們學一樣。你自私自利,唯恐我們學好了,超過你。你嫉妒,現在又來障礙我們!」我現在講真的,沒人相信。我講假的,有人相信。我過去為什麼學那麼多,是我對佛法無知,沒找到學佛的門路。你要走我的老路子,像我那樣,你找一輩子,未必會找到。我很幸運,找到了門路。找到之后,就捨棄一切經教。雖捨棄,還有人逼我,要求我講這個,要求我講那個。實在不得已,滿他們的願,這都叫打閒岔。所以,念佛真實利益,的確是太難太難。佛法的傳承,到那裡去找人,找不到!找不到一個真正肯相信的人。真正深信的人,他的善根、福德、因緣不可思議。

 

『彼極樂界,無量功德,具足莊嚴』,這是《無量壽經》的經文。世尊親口告訴我們,極樂世界的功德利益,究竟圓滿。「具足」是絲毫欠缺都沒有,美好到了極處。一切諸佛剎土裡所有好的,西方極樂世界都有;諸佛剎土裡不好的,西方極樂世界都沒有,所以才稱為極樂世界。極樂不是專門對娑婆世界人講的,是對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剎土說的。所以,一切諸佛,沒有一尊佛不讚歎阿彌陀佛,沒有一尊佛不讚歎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一尊佛不勸導眾生去往生的。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講經說法,沒有不講《無量壽經》的。淨土五經是一切諸佛菩薩必定宣講的,其他的經論則未必。遇不到機緣,他不會說。唯獨念佛法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因此一切諸佛盡虛空遍法界,一切時、一切處都在宣揚。莊嚴到了極處!

 

綜合上面所講的,我們得到一個結論:『正顯事事無礙法界之圓明具德也』。從經上這些話,真正顯示本經所說,與《華嚴經》所說無二無別。《華嚴》的特色就是四無礙法界:「事無礙、理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才是真正的自在,這是真實的。不僅本經與《華嚴》相同,西方極樂世界與華藏世界無二無別。《華嚴經》修學終極目的是往生華藏世界,親近毗盧遮那如來。毗盧遮那如來是法身佛。西方世界就是華藏世界,好比臺北市就是臺灣省。華藏世界是臺灣省,極樂世界像臺北市,是臺灣省裡最精華的部分。為什麼華藏世界的菩薩都要到極樂世界去?臺灣這麼大的地方,為什麼這麼多人還要擠到臺北去?這才知道,臺北市是臺灣首善之區,於是我們就了解,原來西方極樂世界是華藏世界的首善之區,所以文殊、普賢,十大願王勸導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事實真相一定要搞清楚,然后我們的信心、願心才真正發得出來。這句佛號才真正會念到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

 

念佛人天天念阿彌陀佛,為什麼功夫不得力?因為信不真,願不切,念不一,念不專。這就是他念了多少年,功夫還是不得力。為什麼要聽經?聽經的目的就是要把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清楚之后,我們的信心堅定,信心清淨,求生的意念堅決了。這句佛號,決定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個人就必定往生,必定是一生成佛。現在雖然還沒有到西方去,他現在就成佛了。沒去,怎麼成佛?因為他決定成佛,一生成就,不要等第二生!決定要去,不過是早晚而已。講經的目的在此。

 

前面「大乘、無量壽、莊嚴」三句是性德,本性裡本來具足的德能。本性的德能無量無邊,略說三種。下面「清淨、平等、覺」是屬於修德。雖有性德而沒有修德,性德顯露不出來。我們曉得彌陀是自性彌陀,極樂世界是唯心淨土,是自性顯現,不是心外之物。於理於事,都要有正確的認識,才真正能斷疑生信。這一部經就是講性德、修德。性德的重點是「大乘無量壽莊嚴」;修德是「清淨平等覺」。在一切經裡,像這樣圓滿的經題很少見。我們修學的目的、境界、方法,都在這個經題裡。

 

(六)清淨:身口意三業,離一切惡行煩染垢染之謂。經云:「心淨則佛土淨。」表一切即一,一即一切。

 

本經經題末后這三句是修學的總綱領,對於修行人來說非常重要。淨宗就是從清淨心下手。「清淨、平等、覺」就是三寶。我們平常講皈依三寶,「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是覺悟的意思;「法」是平等的意思;「僧」就是清淨的意思。這三句就是修行的總綱領。

 

淨宗修行是從清淨心下手。清淨心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難在那裡?第一、無始劫以來,煩惱、染污、習氣非常嚴重,很不容易降伏。《金剛經》上講的「降伏其心」,很不容易做到。第二、我們現前惡緣太多。展現在我們眼前的社會,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無一不是嚴重的染污。由於心地的煩惱染污,所以一切的造作就是惡行。惡行是十惡業。不學佛的人,天天造十惡,自己也不知道,問題就非常嚴重。即使是學佛的人,也有不少不知道,這也就罷了。我們自己學佛,有沒有在造作,這關係我們的前途太大了。這個「前途」,就是佛在大經上講的「生死大事」。如果搞不清楚,依然輪迴六道,這就是迷而不覺,依輪迴心作生死業。真正覺悟了,從今以后,修清淨心,求生淨土,永脫輪迴。今天正是我們入輪迴與超越輪迴的關鍵時刻,實在就在我們一念之間。所以,修行修什麼,很重要。修行有沒有功夫,有沒有進步,都不需要問別人,自己認真反省檢點一下就知道了。

 

我們的妄念,是不是比過去少了,煩惱是不是比過去輕了?果然妄念少,煩惱輕,這是你自己修學功夫得力。如其不然,雖然讀經、念佛,實在說,功夫用不上力。要認真去檢討!

 

佛教我們許多方法、門徑,通常稱為法門,都是幫助我們遠離一切惡行、煩惱、染污的。我們運用這些方法,有沒有效果?若沒有效果,換一個方法;還是沒有效果,再換一個方法。這樣才行。正如同生病,請一個大夫來診斷、服藥,服了藥之后,沒有效,我們就會想到另外再去看一個醫生。

 

佛法亦復如是。佛陀在世的時候,佛有能力觀機,觀察眾生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的積習,所以他能對症下藥,告訴我們方法。我們依教修行,果然就能斷煩惱,就能開悟證果。佛以后的祖師大德們,固然有一些是佛菩薩、阿羅漢化身再來的,開出來藥方非常管用,決定沒有問題。如果不是佛菩薩化身再來的凡夫僧,說老實話,他自身都保不了,都無法選擇恰當的法門,盲修瞎練,怎麼能替眾生選擇法門?

 

印光大師是西方世界大勢至菩薩再來的。如果我們能信,這是佛菩薩來替我們這一代的眾生抉擇法門。他替我們選擇的是念佛求生淨土,他一生提倡《彌陀經要解》。印光大師讚歎《要解》已到極處,他說,就是古佛再來給《阿彌陀經》作註解,也不能超過其上。這話出於大勢至菩薩之口,那麼寫《要解》的這個人—蕅益大師,是什麼人再來的?蕅益大師真人不露相,身分沒有暴露。由於印光法師對他的讚歎,我們猜想,他要不是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再來,也必定是觀音菩薩再來,才令大勢至菩薩對他如此讚歎。

 

除《要解》之外,印祖極力提倡《了凡四訓》,目的是教我們真正相信因果報應。現代這個社會,這是第一要緊的大事。為什麼?佛法衰退了,儒家也被丟棄了,人心無所依歸。我們的思想、見解,沒有標準,世界就大亂了。大亂之世,如果人人皆能相信「因果報應」的事實,則起心動念總會收歛一點。對於社會的安定,社會的秩序,有很大的幫助。所以,他極力提倡《了凡四訓》,深信因果,斷惡修善,自求多福。善惡的標準是什麼?他是用《感應篇》作為善惡的標準,斷惡修善。用《彌陀經要解》淨化我們的身心,求生淨土。這是印祖提倡的。

 

繼印祖之后,夏蓮居大士也是非常了不起的人。諸位如果不是深入經藏,你沒有法子理解。唯有深入經藏才知道,他集結這部《無量壽經》,不是普通人能做得到的。集結《無量壽經》,如果不是觀音、勢至這樣等覺以上的佛菩薩,決定不能做到這樣圓滿,絲毫瑕疵都找不到。

 

過去,第一位會集此經的是王龍舒居士,他是很了不起的人。他作《龍舒淨土文》,不曉得度了多少人往生!每一個因《淨土文》而發心往生的,對於王龍舒居士在西方世界的品位都會增高。因為《淨土文》引導他們發願求生淨土,這個功德太大!而且龍舒居士自己往生的時候是預知時至,站著走的,也不是等閒之輩。他所會集的本子還有瑕疵,使人想到會集的工作實在不容易。

 

第二位彭際清居士,號知歸子。他將《華嚴經》修行的方法,歸納成念佛法門,著有《華嚴念佛三昧論》,這也不是普通人能做得到的。這是真正徹底覺悟,才有這樣的眼光、慧眼。他所節校的《無量壽經》的本子,也不圓滿。

 

第三位魏源居士。他以五種原本會集,自己認為已經完美無缺了,后人還是把他的缺點一樁一樁指出來。尤其是印光大師在《文鈔》裡,對魏源的會集本批評很多。

 

第四位夏蓮居老居士。夏老的《無量壽經》會集本完美無瑕。在當年宗門教下,在家出家的大德們,都承認這是最善的版本。因為當時還有一些人有成見,以致這個版本出來之后就沒有能大量流通。律航老法師將這部經書帶到臺灣來。李老師在臺中講過一次。一直到李老師往生,我為報師法乳之恩,極力倡導大量流通。流通之后,沒有一個不歡喜。不但在台灣,在國外、在大陸普遍流通,成為接觸佛法的同修們最歡喜的一本經書。由此可知,夏蓮居居士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的?是來度我們這一代苦難的眾生。

 

用這一個法門,真正收到身心清淨的效果。我常常勉勵同修,用什麼方法達到我們真正修學的目標?讀經。這是古老的方法,你念得愈多愈好。修行決定不能違背三學。「三學」就是戒、定、慧。與三學相違背的,決定不是佛法。你讀誦這部經,不但三學在其中,三慧、三資糧也在其中。不可思議!我們的身心都不清淨,用其他的方法要達到清淨,是非常困難的。用這個方法,一般在讀誦開始,如果一天能念三部,半年之后就見到效果。有許多同修,我教他這個方法,他去做,過了半年來跟我講,很有效果。如果念的部數多,效果就更殊勝。所以,現在一天念七部、十部或更多的人很多,在本省、在國外、在大陸都有。如果他得不到好處,他怎麼肯學?有許多同修告訴我,大概在五百遍到一千遍是一個轉捩點,過了這一關之后,身心自在、信心清淨。

 

讀誦要有耐心,耐心就是六度裡的忍辱,可見讀誦正是修忍辱。忍之后才有精進。精進之后心定了,就是禪定。定了之后開慧。我們用這個方法,六度齊修。讀經的時候,放下萬緣,是布施。讀經的時候,不起惡念,是持戒。有耐心,一遍一遍的念下去,是忍辱。六度齊修!三學、六度、三慧、三資糧都在其中。還有什麼方法比這個方法更殊勝?

 

煩惱重、業障深,運用這個方法,三個月到半年,你的煩惱、業障、習氣會非常明顯的減少。這就是效果,就是你修學功夫得力,你有收穫了。由此可知,我們心不清淨,有妄想的時候,心煩惱,展開經典讀誦。如果讀得很熟,能背誦了,不必展開經本。妄想一起來,讀經把妄念止住。念幾句,或者念幾品,念一遍,煩惱、妄想就沒有了,就念掉了。這是真修!所以經不是念給佛聽的,也不是念給菩薩聽的。讀經是為自己斷除業障、煩惱、習氣,恢復自己心地的清淨平等覺,目的在此。我跟同修們說過,現在第一個步驟是做預備功夫。把經念熟,念到能背誦,一個字不會錯,這是預備功夫。功夫做成了,經能背得很熟了,然后起修,依教奉行,才是真正修行。

 

「修行」就是要對治惡行、煩惱、習氣。怎麼對治?每天念經。若一部經還沒念完,就打妄想,這一遍就不算,要從頭再念起。必須念到從「如是我聞」到「信受奉行」,一部經念圓滿,一個妄念也沒有。這一部經念熟了,只需要半小時。半個鐘點裡沒有一個妄念,功夫是不是成就?給諸位說,只剛剛及格,沒什麼了不起。你想想看,人家念佛堂裡念佛,一支香一個半小時,還會起五、六個妄念,三、五個妄念,那是功夫很好的。你半個小時不起妄念,算什麼!所以先求這個,這是功夫得力的現象。然后再增加,念二部,念三部。如果能連續念五部、六部、七部都沒有一個妄念,你的功夫是真正得力。說老實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穩穩當當,沒問題了。要這樣幹才行!心清淨到這樣程度,可以不要再讀經了,一句阿彌陀佛就行了。由此可知,讀經的目標是恢復到心地的清淨;是要把妄想、煩惱、染著給念掉,目的是這個。

 

清淨心念佛,句句相應,那真是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我們今天佛號不相應,是因為心不清淨,所以大家要認真努力去做。煩惱、染污、垢穢,就是無始劫來的習氣,只要把這個控制住了,惡行就不會有了,才能真正達到『心淨則佛土淨』。這是往生的保證。《華嚴經》上講『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就是清淨心。「一切」,大而言之,十方法界依正莊嚴,就是一心所顯現出來的。就法門來講,「一」就是持名念佛。念佛法門就包括了所有一切法門。我們在前面也講過,將來講到經文還要討論。

 

你認識了,肯定了,如果自己求生西方,一句佛號、一本《無量壽經》就足夠了。年歲大的人,記憶力衰退了,《無量壽經》太長無法受持,就受持小本《阿彌陀經》也是一樣的。用小本《阿彌陀經》,像我剛才講的讀誦方法,把煩惱、習氣、妄想、執著念掉。這是中年以上記憶衰退,採取小本《阿彌陀經》。年輕人要用大本。大本效果大,力量大,讀誦的時間長。長時間不打妄想難;短時間容易。《阿彌陀經》背一遍幾分鐘,不打妄想還容易。《無量壽經》背一遍至少要半個小時,不打妄想很難。

 

(七)平等覺:經云:「平等者,名為真如。乃至平等者,即不二法門。」今題中「平等覺」有四解:

 

修學總綱領第二是『平等覺』。經云:『平等者,名為真如。乃至平等者,即不二法門。』

 

諸位要知道,「二」就不平等了。可見平等就是一心。「一」就平等了,二就不平等。起心動念就不平等。從這一點我們才真正明白了,普賢菩薩十大願王裡的「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以前我們都是講的皮毛,精髓沒有見到。沒見到怎麼能講得出來?從《無量壽經》上我們已經明白了,覺悟了。恆順就是平等心。心裡起一個妄念,不叫隨順。隨順是隨順性德,隨順法性,隨順自性。自性清淨,法性無染,這叫隨順自他。自己是自性,他是法性。這是真正隨順。所以,隨順是清淨的平等,是平等心,這是真如。

 

要怎樣才能達到平等?中國人講和平。你不和,就不會平。和是因,平是果。所以,佛教我們修六和敬。六和敬的目標就是平等覺。不能修六和,平等是有名無實。與人相處要和。人要和,事也要和,無一法不和。佛教我們六和,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認真的修學。「清淨、平等、覺」是一而三,三而一,互為體用。

 

你不平等,決定不清淨。唯有清淨才會平等;唯有平等才會覺。像水一樣,水不起波浪就平等,不混濁就清淨。覺是它的用處,像鏡子一樣,把外面境界照得清清楚楚。覺是照見,所以心要清淨,清淨就是不染污;心要平等,平等就是不動搖。這是真如,這是『不二法門』。所以,修行最貴的是一門,一門容易得到平等,容易得到清淨。學多了,達不到這個目標。

 

題上「平等覺」三個字,古大德有四種解釋。

 

1、 平等普覺一切眾生。即一切眾生平等成佛之法。

 

在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中找不到第二種。這一部經「平等普遍覺悟一切眾生」,是「一切眾生平等成佛」的法門。諸位要很冷靜的去思惟,去多想一想,然后你才知道這一部經典,念佛法門之可貴。那一部經典能令一切眾生平等成佛?菩薩依這部經典修行成佛;阿羅漢依這部經典修行成佛;凡夫依照這部經典修行也成佛。連三惡道的眾生,地獄、餓鬼、畜生,依照這部經典的方法修行也成佛。平等成佛!念佛法門真的是難信之法。

 

不但平等成佛,而且是平等快速的成佛。不會說是菩薩成佛快一點,我們成佛慢一點,沒這個道理。平等成佛。如果菩薩成佛比我們快,那就不平等。菩薩成的佛比我們高,也不平等。

 

「佛」,天台家講有四種佛,藏、通、別、圓。菩薩成的是圓教佛,我們成的是藏教佛,這不平等。所以,這個法門令一切眾生平等成佛,真正不可思議,真正是難信之法。幾個人有緣遇到?即使有緣遇到,還不能直下接受。這就是《觀無量壽佛經》上所講的少善根、福德、因緣。他不是沒善根、福德、因緣。沒有善根、福德、因緣,他就遇不到。遇到了,還想這門、想那門,不能把一切放下,一心專修。這是善根少,福德也少。他還要修這門、修那門,修得很多,這是雜修。這一生能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很難講。善導大師說,雜修的人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萬分之三、五。一萬個人當中或者有三個、五個。他也說,專修的人是一百個人修,一百個人往生;一千個人修,一千個人往生,一個都不漏的。問題是在專,在雜,你就曉得雜修不如專修。

 

淨宗自古以來,由於《無量壽經》的版本太多,內容出入太大,大家不曉得依那個本子修好。因此,乾脆就不依這些本子,都依小本《阿彌陀經》。這麼重要的一部經書,唐代末后竟被捨棄。依《阿彌陀經》修行也行,也能成就。古時候的人比現在淳厚,古代的社會,染污沒有現在這麼嚴重,依照《阿彌陀經》修,當然能往生。今天這個社會,人心病重。從前南部會性法師(他也懂得一點中醫),他跟我講,現在人害的病,照古人的處方用藥,都不靈。為什麼不靈?現代人的這些病比從前人嚴重,要分量加倍。我聽了覺得有道理。從前開藥方用三錢,現在要用六錢才治得了病,確實是如此。從前小本能治病,現在小本治不了,要用大本,加倍了。

 

大本沒有好版本,不能不祈求佛菩薩再來,重新給我們會集一個本子,來救度這一代苦難的眾生。佛菩薩真是慈悲到了極處,感得夏蓮公為我們會集這個善本。我們從歷史上知道,智者大師依照《觀無量壽佛經》修行往生的。他很謙虛,自己說只證得五品位。五品位是往生凡聖同居土,品位並不高。這是他謙虛,示現給我們看的。

 

這部經是「平等成佛」的法門。你要想真正在這一生平等成佛,此乃希有之事,真正是清淨平等覺,你就要把一切萬緣放下;不但世緣要放下,佛法也要放下。即使是發心將來弘法利生,肩負起如來慧命,這樣的大心菩薩,但在初學的階段,還是要萬緣放下,一門深入。一定要遵守佛的教誡!

 

佛的教誡是四弘誓願。四弘誓願是成佛之道。首先教你發願,拓開心量,不能起心動念就想到自己的利益,這樣心量太小了。儒家尚且不會。所以,佛教我們發願,要利益一切眾生,要度一切眾生。一切眾生,自然包括你的家族、你的家人。你的家人不會在一切眾生之外,所以心要發得大,要立大志,不要小心量。小心量,永遠不能有成就。心量太小,諸位想想,能往生嗎?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每一個人,他的心願都是要普度一切眾生的。你的心量太小,只度你一家人,只度自己,你自然跟他們談不來。思想、見解不相同,你怎麼能去得了?這就是心不相應,願不相應,自然去不了。所以,一定要發大心,你的心量大了,諸佛護念,龍天護持。這種殊勝的功德利益,你想不到!你的家親眷屬,有佛菩薩、龍天去保佑加持。這是真正加持,決定不是用手在你頭上摸一下就算加持,那是騙人的。

 

還有許多人來要我給他加持,也像一般儀式在他頭上灑幾滴水,摸一摸。我說,我不做這種假事情,騙人的!手摸你一下,你的心果然清淨,就把你的煩惱摸掉了,那是真加持。你們遇到這些人給你加持,有沒有效果?或者是當時心地很清涼,過了幾分鐘又恢復了原狀,那是騙人的,不是真的。

 

現代人真可憐,甚至受到高等教育,讀到博士學位,還是迷惑顛倒,邪正不能辨別。什麼是加持?讀《無量壽經》是加持。你念一遍,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為你摩頂加持;你念十遍,一天就加持十次,就灌頂十次。真實受用!

 

「平等成佛」。成佛了,你跟諸佛平等,跟阿彌陀佛也平等!這一點也不假。

 

2、以平等法覺悟眾生。

 

從修學方法上講,這是「平等法」。等覺菩薩想修淨土法門,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他念這部經,也修念佛法門。菩薩、羅漢、人天、六道凡夫,凡是想生西方極樂世界,都修念佛法門。經上講了五種方法:受持、讀誦、書寫、稱名、迴向。書寫就是流通(現在不要書寫了,我們可以大量影印流通)。經上也講到供養。

 

現在正是過年的好時節。今天我收到兩張賀年卡,我就在此經書上寫「恭賀新禧」,寄給他,用經本作為我對他的賀年禮品。這裡經書很多,過年的時候,親戚朋友來拜年,你也可以把經書送給他,祝福他。他若說不能要,你必須說祝福你無量壽,不要無量壽就短命。《無量壽經》不能不要;不要是很大的忌諱。我送你無量壽,供養你無量壽,祝福你無量壽;這樣他就不能拒絕。我們用這部經來供養一切眾生。這裡版本很多,大本、小本的,有注音符號的、沒有注音符號的都有,過年期間多請幾本回家去。這就是用平等法覺悟一切眾生。

 

3、平等覺指如來之正覺。

 

這是通稱。一切諸佛如來皆有「平等覺」的德號,所以平等覺是佛號之一。那一尊佛心不平等?都平等。那一尊佛不覺?都覺悟。沒有不覺的佛,沒有不平等的佛。菩薩以下的眾生不平等。菩薩因為一品生相無明沒有破,確實還有不平等的,但是佛決定是平等的。一切諸佛都稱「平等覺」。

 

4、專就本經「平等覺」,亦即極樂教主之聖號。

 

這是本經上有的。本師問阿難尊者以及大眾,你們要不要見「平等覺」。平等覺就是阿彌陀佛、無量壽佛。所以,「平等覺」在本經裡是阿彌陀佛的德號。經題上,前面有無量壽,后面有平等覺,是不是重複了?不重複,無量壽是性德,平等覺是修德。

 

前面講「大乘、無量壽、莊嚴」,這三種都是性德。在性德裡講,「大乘」是讚歎,像讚頌孔夫子「大矣哉!」這是讚歎詞,不是大小之大,真正不可思議。「無量壽」是本性;「莊嚴」是美好到了極處。絲毫的缺陷都找不到,這才稱莊嚴。無論是正報、依報,皆達到真善美慧之極處,這是性德顯現。性德必須有修德才能顯現出來。一切眾生都具足性德,但沒有修德,所以性德透不出來。「清淨、平等、覺」,這三個屬於修德,也是真心三義。清淨心是真心,平等心是真心,覺而不迷是真心,所以是真心三義。這三句也配佛、法、僧三寶,戒、定、慧三學。本經別題介紹到此。

 

(八)經:義為契經。(1)契理(2)契機。具貫攝常法四義。

 

「經」是通題。凡是佛菩薩說的教誨,皆尊稱曰經。梵語沒有「經」這個字。梵語「修多羅」,意思是「線」。古印度,書是用貝多羅樹葉寫的,兩邊打洞,用繩子穿起來。繩子就叫修多羅,所以修多羅是線,有貫穿的意思,把它穿起來。中國人對線看得很輕,不重視它。中國古聖先賢的著作,我們尊稱為「經」。所以,就用「經」來翻譯修多羅,不是它的本意。

 

中國古人對佛經揀別,像《五經》、《十三經》之類的,就加了一個「契」字,稱作「契經」。契是契合。契有兩個意思:「契理」、「契機」。第一、上契諸佛所證之理。經講的理論依據,是一切諸佛所證得的,佛佛道同。用現代的話來說,即是符合真理。第二、就是契眾生的根性。特別是這一部經,平等普覺一切眾生,平等普契一切眾生根機。上自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都契合。這個法門到那裡去找?譬如我請你編一本教科書,這本教科書從幼稚園到博士班都適用。

 

諸位要曉得,《大藏經》有許多經典,每一部經是契合某一類的根機,不是普遍契機,的確有高級的,有中級的,有初級的。就像學校教科書一樣,有適合小學的,適合中學,適合於大學,適合研究所的。這是佛家的「分科判教」。判教就是判定這部經典應該排在某個年級學習,是依照經典內容淺深次第排課。唯獨這一部經,從幼稚園到博士班,一本就夠了,全都契機,真是不可思議。這是很奇怪的!奇怪在那裡?程度淺的人念,有淺的體會,意思淺。程度深的人念,意義深。同一本經,每個人感受不一樣。你們如果不相信,這部經我已經講過好多遍,你把每一遍的錄音、錄影帶拿來比較一下,一遍比一遍講得有深度。后面講的比前面講的義理深廣。前面我不是有意說得淺,而是前面我所體悟領會的有限,全都顯露出來了。所以這本經,你永遠念不厭,永遠講不倦,遍遍有新意義。真的是從幼稚園到博士班,它都管用。不像其他經典,沒有這種力量。

 

它是第一等契機、契理。在前面跟諸位介紹過,這是本經的特色。其餘一切經,從契機、契理上來講,沒有這一部經如此的圓滿。

 

1、貫則貫穿所說之理。

 

古人解釋「經」字,常用「貫攝常法」四義。第一、「貫」。貫就是我們通常講的有條不紊。文章作得很好,條理、段落、層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佛法裡講,章法結構非常嚴謹,一點錯誤都沒有。這是從外表上看。慈舟法師為本經作科判,諸位細細去研究。科判的本子,我們已經印出了。對學習講經的人,慈老的科判很有用處,有很大的幫助。科判就是解釋經的。從科判裡看到全經的內容,就是全經的思想、體系、結構,有條不紊。字面上的是文章,章法結構,內容就是思想體系,都是貫的意思。

 

2、攝則攝持所化之生。

 

第二、「攝」。一切經中論攝受的力量,本經第一。「攝受」是令人對它產生特別的愛好,令人讀了之后欲罷不能。它有這個力量,愈念愈想念,所以我先教你念三千遍。三千遍念完之后,你問我還要不要念?我說:你繼續再念。念到什麼時候不念了?念到成佛的時候還要念。成佛為什麼還要念?成佛,自己不要念了,但需要教眾生念。自己不念,怎麼能教眾生念!眾生看到你自己都不念,為什麼要我念?所以成了佛之后,給眾生作榜樣,教眾生念。這是『攝持所化之生』,功德力量第一。

 

這一部經的流通弘揚與一切經來比較,沒有任何經論能像此經傳播快速,三四年中能在全世界風行。現在講排行榜,此經是第一!攝受的能力太大,不可思議。我雖然在外面宣傳,跟大家介紹,要不是大家真正得到利益,也不可能。我過去講過不少經論,為什麼你們都沒有這麼深刻的印象,唯獨這一部經,一接受就欲罷不能。這不是我說的能力,是經的功德力量。實在是你自己無始劫以來的善根、福德、因緣現行,又蒙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的加持。這是真的。你念其他經典,得不到一切諸佛加持。這部經是「一切諸佛所護念經」,所以必得一切諸佛加持。這個力量太大了!這確實是諸佛度眾生的第一經。

 

3、常則古今不易。4、法則近遠同遵。

 

古今不變是真理。「遠」是古人;「近」是現代人。你要想一生成佛,你就必須遵守,要依教奉行。此經超越時間,超越空間,超越所有的法門。「常」就是超越時空。「法」是超越所有的法門。只要你遵守這個法門,必定一生成就;不依照這個法門,一生未必成就,只是繼續不斷種善根而已。依照這個法門修學,決定一生成就!

 

底下一段是佛學常識。佛經的立題是有原則的。

 

三、七種立題中,本經屬具足立題。

 

七例選題。七種立題就是人、法、喻,三單、三複具足,合為七例。

 

(一)佛—此土果人。

 

是本師釋迦牟尼佛。義實通攝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二)無量壽—彼土果人。

 

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合前二位皆是人。

 

(三)莊嚴清淨平等覺—是法。

 

莊嚴是果法,清淨平等覺是因法。經中性相、理事、因果悉皆具足。

 

(四)大乘—是喻。

 

故本經是人、法、喻,具足立題。

 

四、諸經皆具教行理。本理立教,依教修行,從行顯理。故須明本經題中別具之教行理。

 

『教行理』是一切經內容決定不能缺少的。「教」是教學,就是經本文字。「行」就是修行的方法。「理」是依據的理論。一定有內容。如果沒有這些,縱然有文字,也不能稱之為經。

 

『本理立教,依教修行,從行顯理』。「本」是根據。根據理論建立教學。依照教學的方法來修行。從修行中顯理,證明佛所講的理論是正確的。

 

『故須明本經題中別具之教行理』。於經題中對教經、行經、理經,這些意義也圓滿具足。

 

(一)佛說大乘—是教。依無量壽之理體,宣眾生本具之大經。

 

「教」是教學。如來依據自性無量壽之理體,為根熟眾生宣說平等普覺一切眾生之大經。由此可知,本經正是如來普度眾生成佛之大教。

 

(二)莊嚴清淨平等覺—是行。一句彌陀,莊嚴自心,清淨自心。

 

必具清淨心、平等心、正覺不迷,念佛的功夫才會得力。會念就是自性的莊嚴,心性的莊嚴。身心清淨,自在莊嚴。

 

(三)無量壽—是理。表三際一如、涅槃常住之法身本體,亦即眾生本具之佛性,是心是佛之本心。實際理體也。

 

無量壽也是自性理體。「三際」是過去、現在、未來。若離妄想分別執著,則三際不可得,是謂之「一如」。『涅槃常住之法身本體』也就是無量壽。無量壽是不生不滅。不生不滅是真如本性。除了真如本性之外,都是生滅法。虛空都有生滅的。虛空,我們看不見它生滅,是因為我們壽命太短了。它還是個生滅法。虛空不是真正的無為,是相似無為。真正的無為就是「真如無為」。真如就是無量壽,所以它是常住法身的本體,就是我們自己的本性。

 

『亦即眾生本具之佛性,是心是佛之本心』。真如本性是虛空法界依正莊嚴的本體,也是「是心是佛,是心作佛」的本心。『實際理體也』,亦是本經講的「開化顯示真實之際」的理體。可見「無量壽」含義深廣無量無邊,不可思議。

 

五、以經題配三覺:無量壽佛,是我本覺。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以莊嚴自心,是名始覺。始覺合本覺,直趨究竟覺,即是題中「清淨平等覺」也。

 

經題裡有這麼圓滿的意義,所以此經的經題功德無量無邊。對於經題的意義要是不明瞭,則念此題,得不到什麼大利益。必須真正了解題裡的含義。能念的心是「始覺」,所念的佛是「本覺」,能所不二,所以一心念佛就是『始覺合本覺』,即是『清淨平等覺』。

 

六、又可解為:「平等覺」是我本覺。起心念佛,以自「莊嚴」,是為始覺。始本不離,直趨覺路,頓入寂光,證「無量壽」。如是則平等覺是我因心,無量壽是我果覺。妙義輾轉無盡,悉在一題之中。古云:「聞首題名字,獲無量功德。」

 

「無量壽」也就是究竟覺,意思就在此。我給諸位介紹經題,這一次比以往講得詳細,但還是略說。題義要是不明瞭,你念經題就沒有意思,也不情願念,不喜歡念,不知道念了什麼意思。真正要曉得題中義趣,你才曉得念此經題,念一句,這一部經就念完了。因為一部經所講的就是題裡的意義,不但一部經念完了,古人說本經是《華嚴》奧藏、《法華》祕髓,《法華》、《華嚴》都不出本經,這一部經念完了,就等於把《法華經》、《華嚴經》都念了一遍。現在有人念《華嚴經》,半個月念一部。我們念這部《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一句就念完了。這才是聰明!

 

若再擴展,全部《大藏經》都圓攝在此一題之內;這一經題即是全部《大藏經》的總題目。什麼人知道這個題目的意義、功德、利益?沒有人知道。知道之后,他怎麼肯放棄!知道的人太少了,夏蓮居說「萬億人中一二知」。你是萬億人中的一、二人嗎?太難得了,太希有了。

 

日本人就是聽到古大德所講『聞首題名字,獲無量功德』,他就囫圇吞棗,一天到晚念「南無妙法蓮華經」。以為這樣念,功德就得到了。若於經題含義不了解,無有觀行功夫,功德從那裡產生?這是不相應!所以我們聽他們念「南無妙法蓮華經」,我就向他請教,「南無妙法蓮華經」是什麼意思?他講不出來。我說,《妙法蓮華經》你念過沒有?他說沒有念過。要想懂得《妙法蓮華經》五個字的意義,必須讀智者大師的經題解釋《法華玄義釋箋》。智者大師講此經題目,講了九十天。「九旬談妙」,就是講這個經題《妙法蓮華經》,一個經題講九十天。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這個經題,九百天也講不完!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經題中有無窮的妙義,這是摘錄其一二供諸位參考。黃老居士註解裡,內容就比我講的要豐富多了。我是怕講得太久了,還沒有講到經文,所以把它精簡濃縮來跟諸位介紹。

 

經題就介紹到此。向下經文就是經題的詳細說明,好像一篇文章,這是文章的題目,經文是題目的內容。下次再詳細跟諸位同修講解。

 

◎ 十、正釋經文

 

一、第一品至第三品為序分。初二品為通序,後一品為別序。

 

二、第四品至第四十二品為正宗分。

 

三、第四十三品至第四十八品為流通分。